四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上一屆全國美展的中國畫作品作了這樣的分析:獲獎的中國畫作品九十幅,無款、無印者三十幅,僅名款者二十三幅,這兩類占六成。剩下三十多幅,除掉基本不該是中國畫的十幾幅(應該是水彩、水粉、油畫,甚至有一幅是建築效果圖),所剩題款完整、書法也說得過去、钤印也基本正确的“純正中國畫”僅十幅左右。這就是當前中國畫的現狀。我感歎:中國畫已經不再“中國”!
試看今日中國畫壇,有幾人能夠提筆在畫上題款?這當中又有幾人書法還說得過去?又有幾人題款中還有些詩情?再問一句更多餘的,這當中又有幾人能捉刀治印,且不論造詣之深淺!
二、傳統
有人認為,題款自明清而盛,之前畫家多不題款,或者僅題名款于樹石、畫角等不顯眼處,此論與事實不符。其實早在宋或以前,中國畫的題款已經非常成熟。北宋畫家李公麟(字伯時)就有十分完整的題款,傳世的《九歌圖》,題款曰“九歌圖,李伯時為蘇子由作”。宋徽宗傳世的畫幾乎全都有款,他的《瑞鶴圖》,用瘦金體題款十二行,記述他如何看到“群鶴飛舞于空中”并題詩,最後落款“禦制禦畫并書天下一人”,此款可謂完整。東晉畫家顧恺之的《洛神賦圖卷》,所題《洛神賦》或數行或數字穿插在石間、樹側,變化萬千,與畫結合之巧妙,令人歎為觀止。唐代畫家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圖》,每位星宿介紹用細筆篆書題,題款的書法和畫皆絕妙。元代畫家趙子昂認為“此卷畫固奇絕,而篆文星法更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