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愛
“文二代”吳雨倫是當代著名詩人、作家伊沙的兒子。一開始他并不喜歡文學,甚至因為父親經常“挑燈爬格子忽視他的存在”而對文字“過敏”。相對而言,他更喜歡和小動物一起玩,研究生物學方面的知識。
所以,從寫第一篇作文起,吳雨倫就像擠牙膏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每每寫百字左右都要很長時間。即便如此,還是不能過老師那一關,作業本上經常批有兩個大紅的字眼兒——“重寫”,導緻他一聽到有作文課就頭大,老師“譏諷”他:“你爸爸那麼發達的語言神經系統都遺傳到哪兒了?”他的氣直竄頭頂還不敢表現出來,恨不得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五馬分屍。
一天放學,伊沙看到吳雨倫無精打采的模樣,知道他又挨批了。伊沙想:這種狀态可不好。往後路還長,一旦兒子自卑、再引發自暴自棄可就難收拾了。得想個辦法。
父子倆各自想着心事,不知不覺走到一個胡同口。伊沙靈機一動,故作欣喜對兒子說:“這條路可能是一條回家的捷徑。”
雨倫半信半疑,但還是跟着爸爸走一回試一試。可是,父子倆越走越覺得不對勁,最後發現這是一條死胡同,根本走不出去。
他們隻好原路返回。雨倫一邊走一邊抱怨爸爸。
之後好長一段時間,雨倫對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直到後來媽媽給他看父親的一首詩時才恍然大悟。這首詩是關于那條胡同的,原來爸爸早就知道那是一條死胡同,但他沒有告訴雨倫,故意讓他跟着自己走了一次。
……
我這麼做/無非是想告訴他/人生行路/莫過如此/但我不會說出來/隻想領他走走/然後讓他自己去走……
雨倫懂了:爸爸是想告訴他,生活中不怕走進死胡同,大不了從頭再來。寫作文何嘗不是如此!正常的命題作文寫不出來,可以另辟蹊徑,先随筆“亂”寫,把看到的想到的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久而久之,不愁寫不出像樣的文章。
從那以後,雨倫開始開拓自己的動物知識,把它們編成小故事或者“小說”,從中找到了樂趣,逐漸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而今,弱冠之年的吳雨倫已經出版了長篇小說《巨獸之海》、小說集、散文集等諸多作品,獲得過《美文》雜志舉辦的全國中學生散文大賽一等獎。19歲又開始發表詩歌作品,成為了當代文壇一顆新星。
責任編輯:餘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