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淘汰人的是工具而不是年齡

淘汰人的是工具而不是年齡

時間:2024-11-07 03:16:02

摘自“搜狐讀書”

吳曉波/文

不是更聰明而是接受了新工具

我們這一代人是怎樣淘汰上一代人的?不是我們比他們更勤奮、更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更樂于接受新的工具。如同汽車淘汰馬車,不是因為馬匹不夠健美強壯,而是因為工具的革命性疊代。

在美國,醫生被認為是職業門檻最高的,要成為一個高超的醫生,你起碼得學習三千本醫療著作、上萬篇論文和臨床報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時間,這便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去年,IBM研發出一套基于認知技術的學習工具“沃森”,學習這些知識,僅需要花17秒。一家叫貝勒的醫學院使用IBM“沃森”,從2300萬份候選文獻中選出7萬篇科學文章,在僅僅幾個星期内,就準确地找到了可修改p53(與許多癌症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質)的七種蛋白質。在使用“沃森”解決方案之前,這種發現結果通常需要整個生命科學行業花七年時間來完成。

工具革命帶來價值重構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價值被重構,包括時間的意義和對能力的定義。最近這幾年,我的很多同輩朋友,都開始患上了“淘汰恐懼症”。在一次EMBA的課堂上,一位從事珠寶連鎖業的70後學生哀歎生意不好做,消費者越來越不可捉摸。我問他,你有客戶管理工具嗎?沒有。你知道國外新的珠寶服務DIY模式嗎?不知道。你有鼓勵公司裡的年輕人内部創業嗎?沒有。你用過網銀和在網上購過物嗎?我為什麼要搞這些,那都是秘書的事。我說,你把學費退了吧,快點回家洗洗睡覺。

有一次去一個中學講課,一位教師站起來與我辯論。他說,不能用80後、90後來斷代,根據他十多年的教學經驗,95後才是“新新一代”,他們與90後的區别遠遠大于90後與85後的區别。這樣的讨論,時時聽到。在60後一代,大家覺得老三屆與之後的“統考一代”是兩類人;在70後,大家覺得1976年是個分水嶺;在80後,大家覺得第一批七位數的QQ用戶才是互聯網原住民的标志。這樣的斷代永遠不會有定論。一代人對一代人的淘汰,從來不因為年齡。有沒有使用同樣的工具,比年齡的差異更具有斷代的意義。

工具衰老快于年齡衰老

工具的改變,隻與兩個要素有關,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擊穿原有的成本邏輯,效率則改變利益的分配模式。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一書提出過“加速回報定律”,據他的計算,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幅度,在21世紀隻要20年就能達成,以此計算,人類在21世紀的科技進步将是20世紀的一千倍。

這一千倍的進步速度,顯然是非線性的,其核心的動力,必來自于工具的快速疊代。在這個意義上,21世紀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齡的衰老。每一次工具革命發生的時候,原有生态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無法适應,他們的思維和運作體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統中形成慣性,那太讓人舒服了,改變則意味着砸爛一切,在猶豫和恐懼中,新的競争者已經刀逼頸部。所以,轉型升級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氣者,不能背叛自己過去的成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