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明工具是為了提升生産效率,進一步說是為了解放自己,從繁重的勞動中分離出來,讓機器為人類服務。有人說懶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為了更舒适的生活,人們發明了汽車、飛機、洗衣機、空調等等,當人們開始把汽車作為基本交通工具的時候,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機械化操作,也不可避免地希望有一天機器能夠聽懂人的命令,并且幫助我們執行下去。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溝通,人機互聯經曆了漫長的技術等待
最早的車載系統是什麼?沒錯,就是收音機,在1922年雪佛蘭首先在自己的新車上裝載了收音機,這個當時看似是為了給司機解悶的裝置成為了車載系統的鼻祖。雖然在此之前西門子公司也研制成功了所謂的“車載電話”,但是在那個有線傳輸的年代,必須把車停在電線杆底下,用兩根電線接通後才能通話。
雖然美國政府認為收音機會造成事故隐患,但是此後的幾十年,越來越多的汽車裝上了收音機,這種被動接受信息的方式很長時間裡成為了人機交互的主要手段。此後無論是卡帶還是CD,雖然介質發生了變化,容量呈幾何增加,但是都沒有實現互聯的主動溝通,直到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才結束了漫長的技術等待。
技術帶來了無限想象空間
除了娛樂,在車裡最大的需求就是如何正确到達目的地。在沒有GPS的年代,人們想了很多現在看似幼稚的辦法,形成了導航的最初形态,比如通過速度感應和轉角感應定位,儲存大量的數據地圖等。這一切随着GPS衛星的升空被抛在了曆史長河中。1995年,基于GPS網絡,博世首先推出了帶有定位功能的TravelPilotRGS05車載導航系統。從此導航在車輛上的發展被看做是人機互動的典型案例,從最開始的輸入坐标,到目的地檢索,再到現在的語音控制,AI智能搜索等,技術的疊代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随着無線通信技術的普及,車載電話再也不用尋找電線杆了,而是用一張小小的SIM卡就可以完成旅途中的實時連接,但是當手機真正普及以後,通過藍牙連接手機成為了更加合理和便捷的解決方案。
分步驟的解放駕駛者,最終實現人機分離
有了娛樂系統,可以設定導航,同時還能跟别人溝通,這就是人機交互的全部麼?當然不是,真正的目的是要逐步地解放駕駛者。比如80年代普及的定速巡航,就是在高速上有限地解放了駕駛者的雙腳;比如十年前流行的語音控制,可以通過語音命令打開空調,音響,甚至連接第三方服務等,而如今的自動駕駛也是朝着解放駕駛者的方向努力地進化着。
語音控制解放了雙手,輔助駕駛解放了雙腳和眼睛,一開始以交互為目的的人機系統最後反而變成了替代駕駛者的智能終端。從交互到分離,實際上是把人的因素盡量控制在最初階段,而不是執行指令的末端,這種進化似乎背離了之前的初衷,但越來越成熟的技術可以滿足人們偷懶的想法,自然也就順理成章地發展過來了。
互聯是根本需求,也是終極目标
無論實現什麼樣的自動化,最終不會讓人類變成一坨沒用的肉身,而是讓萬物連接,互聯曾是汽車社會最初始的要求,也是最終的目标。這種連接在于人與車,車與車,車與環境之間的聯通,隻有完成了上帝視角的神經網絡,才能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是從A到B,而是“我餓了”、“我困了”、“我想回家”等最基本的需求。
簡單回顧一下人機互聯發展的曆史,我們就能看到一些明顯的規律,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們更加豐富的需求,使得在車裡與在家裡沒有太大區别,其次是為了解放駕駛者,把駕駛這種體力勞動交給機器,當然最終是為了萬物互聯,讓車輛有足夠強大的感知能力,感知駕駛者和周圍環境,提供更深層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