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建築群宏偉驚人,精雕細刻的浮雕也是舉世聞名。坐落在柬埔寨西北部暹粒市的吳哥窟,是柬埔寨的國寶,亦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吳哥窟遺址公園占地面積達400多平方公裡,包括周圍森林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對這一遺址及其周邊制定了一項覆蓋範圍廣泛的保護計劃。
12世紀,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窟廟山,作為王朝的太廟。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的時間,終于在14世紀前半段建成了吳哥窟。吳哥窟最初的名字是“VrahVishnulok”,意為“毗濕奴的神殿”。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曆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回廊。其廟山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的平台組成,象征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廟山頂部矗立着的五座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三道回廊象征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代表世界外的大海。從高空向下看,整個吳哥窟被長方形的護城河所包圍,如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綠洲中間就是須彌山金字壇。聖劍寺中盤根錯節的巨樹,和周圍的石質建築和諧統一。(上圖)吳哥窟布局均衡,随處可見的浮雕豐富生動,題材多取自于印度教神話故事及高棉王朝的曆史,是吳哥窟雕刻藝術的精華所在。幾個世紀以來,作為高棉王國的首都,吳哥窟廟宇之宏偉令世人贊歎,它是一個偉大文明的縮影。如今附近村落裡的一些村民的祖先還可以追溯到吳哥王朝時期。這裡的人大多以務農為生,大部分都是從事水稻種植。
15世紀上半葉,随着吳哥都城廢棄,吳哥窟也日漸荒蕪,直到19世紀中葉對其重新修整後,成為聞名世界的古迹。
印度文化與宗教對吳哥王朝有着深遠的影響,而高棉人自身也有其豐富的文化傳統。印度文化與高棉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富有特色的高棉藝術。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吳哥古迹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但同時也将它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又号召世界各國為保護吳哥古迹出力,鼓勵柬埔寨政府保護好遺産點。如今的柬埔寨人仍笃信佛教,但已不是當初的大乘佛教,而是受泰國影響改信小乘佛教。
在這裡随處可見到佛像。隻要有佛像的地方,就會有人虔誠參拜。
通往小吳哥頂部的台階十分陡峭。據說向上攀爬時需手腳并用,這樣才能顯示出對神的尊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