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戛納電影節在4月中旬公布了首批片單,不少蜚聲國際的大導演都榜上有名,比如索菲亞·科波拉(SophiaCoppola)、托德·海因斯(ToddHaynes)和諾亞·鮑姆巴赫(NoahBaumbach)。蒂埃裡·弗雷莫強調,共有來自29個國家的作品參與了今年的戛納盛會。但浏覽首批片單就會發現,近年電影産業呈現蓬勃态勢的中國再次缺席。沒錯,中國與本屆戛納電影節之間的關系,到截稿為止隻有一個:評委範冰冰。
在與戛納電影節同期進行的戛納電影市場上,中國的影視公司和資本正在成為主流力量,但擁有全球第二大電影票房規模的中國,卻已經連續兩年沒有作品出現在這個很有聲望的電影節片單中。
雖然弗雷莫曾經說過這份入圍片單并不完整,後期還會有所增加,其中也不排除有中國影片。他在記者會上接受中國記者提問時回答:“也可能會有中國電影。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中國電影比以前少了,但我們也在繼續讨論,片單現在也并不完整。”弗雷莫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有風格明确的作品,也有更商業化的所謂大片,前者是歐洲、戛納能夠認可的藝術形式,後者則更看重上映後的票房表現。中國商業片我們此前接觸到的不多,接觸以後也認為,那并不是戛納所要呈現的電影類型。”
對此,中國的電影産業似乎也并無過多反駁之聲。華誼兄弟影業CEO葉甯就認為,“這并不意外,目前大多數的中國導演和制作人關注上座率甚過赢得國際大獎。”
雖然在全球票房占到第二位,但近幾年的票房走低也是不争的事實。不少分析家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市場上充斥着過多低質量的商業片。君舍文化是一家位于北京的制作公司,項目發展負責人吳絲絲(音譯)認為,這說明“中國的電影行業,正在經曆過渡時期,這是很自然的事”。她解釋說,“我們在等着投機者退出這一産業,令市場更加理性,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關注逐漸成型的新人才和更好的故事,但這些都需要時間。所以,在這段比較混亂的時期,中國确實很難有佳作推出。”
葉甯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假以時日,我們将有更多符合戛納‘品位’的中國電影出現”。
“中國商業片我們此前接觸到的不多,接觸以後也認為,那并不是戛納所要呈現的電影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