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16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上海市政府主辦的第23屆上海電視節如約而至。每年這個時候,位于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覽中心便熱鬧非凡,彩旗飄揚,巨大而精美的電視節目廣告牌引人駐足。今年上海電視節依舊圍繞“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國際影視市場·電視市場、白玉蘭電視論壇、中國模式日、“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展播等活動展開。除傳統活動之外,“NABShowShanghai跨媒體技術展”也将登陸上海電視節。
一場接一場的論壇,各式各樣的影視展台以及最後白玉蘭獎的揭曉,與會電視人們步履不停,輾轉于各個展館之間。伴随着玉蘭花香與初夏的陣陣雨水,在這裡你能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影視産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關注原創
“講好中國故事,堅持文化自信,這是影視創作的一個核心價值觀。我們希望能在今年的上海電視節期間展現一批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呈現影視産業發展的巨大成果。”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文霞表示。
作為上海電視節的靈魂,以權威性和專業性著稱的“白玉蘭”獎是業内最具标杆意義的獎項之一。多年來,“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以兼顧藝術性和市場性的評審規則、規範的流程設計,突顯了評獎對電視節目發展的導向作用。縱觀今年的“白玉蘭”獎入圍電視劇,《歡樂頌》《雞毛飛上天》《彭德懷》等一批現實主義題材作品表現突出,也反映了一年來我國電視人創作和追求的動向。
“古裝、玄幻劇紮堆,影視作品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力度不夠,這是當下電視劇市場的一大痛點。而今年‘白玉蘭’獎的入圍情況,正是體現了業界的一個共識——鼓勵現實主義作品創作,注重影視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上海電視節電視部總監張明表示。據他透露,未來随着中國影視産業專業化程度以及工業水平的提升,“白玉蘭”獎項設置或将考慮美術、後期、服化道等影視制作環節的各個細分工種,鼓勵幕後制作者。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支持鼓勵自主原創節目”政策的引導下,優秀原創節目的湧現是今年電視熒屏的一大亮點。關注中國影視制作的原創力,梳理一批原創節目的成功經驗是今年“白玉蘭”電視論壇和“中國模式日”的一大關注點。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上海電視節與上海廣播電視台承辦的“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中國電視節目自主創新高
峰會”是今年的開幕論壇。《朗讀者》《詩書中華》《開卷有理》等一批優秀原創電視節目制作人将參與讨論。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晔表示,在“自主創新”新政頒布實施一周年之際,舉辦這樣的論壇意義不同一般。中國原創綜藝節目重生之路,尤其是文化類節目如何實現當代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如何在節目模式原創過程中産生最佳的表達與最廣泛和深入人心的傳播,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引領性、思想性、前瞻性是‘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和‘白玉蘭’電視論壇一直的追求,我們希望通過在上海電視節的這一系列讨論為中國電視人傳遞行業最新觀念,開拓思路。”傅文霞說道。
拓展産業鍊布局
除原有的國際影視市場之外,“NABShowShanghai跨媒體技術展”是今年上海電視節的一大新亮點。該展覽由上海電視節和上海國際文化裝備産業園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在上海浦東新區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上海電視節·NABShowShanghai跨媒體技術展’總面積超過20000平方米,加之國際影視市場,今年電視節展會面積總體規模将接近4萬平方米。”傅文霞介紹。
NABShow發源于美國,是全球頂尖的廣播電影電視與數字媒體娛樂大展,在廣電領域享有盛譽。“國際影視市場更偏重内容交易,而‘上海電視節·NABShowShanghai跨媒體技術展’則重在展示全球前沿的創新數字媒體科技,兩者各有側重。”傅文霞說道。據悉,上海電視節·NABShowShanghai跨媒體技術展吸引了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300家企業參與。NABShow的加盟,不僅拓展了上海電視節在影視産業鍊上的關注内容,也加深了其在影視技術層面的國際參與度。
展館空間優化是今年國際影視市場的一大亮點。通過空間的合理規劃,雖然展商數量進一步增多,但是單個展館的使用面積并沒有縮小,此外影視展館還增加了咖啡廳、洽談區等公共交流空間。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晔介紹,在電視市場,未來或将考慮增加動畫和紀錄片的創投環節。“關于是否設立電視市場的動畫以及紀錄片創投,我們正在做調研工作。不同于電影項目的創投,動畫和紀錄片産業鍊模式相對單一,資方較為匮乏,因此動畫以及紀錄片創投難度更大,但我們希望能夠為國産動畫和紀錄片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活動覆蓋面越來越廣,涵蓋産業鍊發展的各個方面,這是上海電視節發展的一大趨勢。“中國是全球影視行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上海電視節也從側面展現了這一點。”傅文霞表示,上海電視節貼近行業,每年的行業變化都能為當年電視節帶來新的氣象、新的變化。
專職辦節
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籌備工作由傅文霞領導的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負責。很難想象,“金爵”“亞新”“白玉蘭”評獎,近500部影片的展映,跨越兩節的國際影視市場,二十多場論壇,萬餘名參展嘉賓,如此規模的節會背後的核心籌備團隊僅40餘人。“我們團隊每一位成員都相當于一個項目主管。前期項目牽頭隻有一兩個人,但到後期他們需要對接公關公司、印刷公司、接待公司等不同的執行團隊和合作方。”傅文霞介紹。以上海電視節的志願服務為例,600多人的志願者皆由影視中心的一名員工負責,包括志願者的征集、工作安排與人員管理等等方面。
不同于松散型的節展組委會結構,上海電視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工作人員基本是專職辦節。傅文霞告訴記者,40人的團隊能夠流暢運轉規模如此龐大的電視節和電影節,得益于一個完善的工作機制。
圍繞着上海電視節和電影節,傅文霞和她的團隊形成了一個明晰的工作周期。每年五六月份是團隊工作最為忙碌和密集的時候。而在電影電視節結束後的兩個月裡,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需要做很多的收尾工作。“收尾工作包括對合作機構的回訪,觀衆反饋、參會嘉賓反饋的收集。我們會檢視在當年辦節過程中是否存在疏漏,如字幕問題、物流問題等等,研究下一年度計劃,創新舉措的策劃等,以便來年做出調整和改進。”傅文霞表示。等到9月份,下一年電視節、電影節的籌備工作重新啟動;11月份,征片以及市場招展活動開始,之後便是一系列的選片、評獎以及接待工作,每年如此,循環往複,螺旋上升。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