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吉仙紅
2015年10月27日,對于山西衛視《走進大戲台》欄目來講是個特别的日子,由國家廣電總局、山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節目創新研讨會在京舉行。研讨會上,國家主管部門的領導,學界、藝術界的專家對該節目15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傳播戲曲藝術,弘揚戲曲文化給予了肯定和贊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進指出:“《走進大戲台》是一檔有曆史深度、文化厚度、時尚熱度、創新銳度的原創節目,在戲曲領域精耕細作,把傳統戲曲與現代電視技術手段完美結合,轉換成契合當代受衆喜歡的形式,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樣闆。”
《走進大戲台》作為山西衛視創辦時間最長的一檔品牌欄目,秉持民族範、中國風的頻道定位,始終把人民性、藝術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相統一,15年來在傳承戲曲文化藝術、發掘戲曲新秀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赢得了觀衆的尊重與熱愛。觀衆對節目真摯的情感和濃濃眷戀,在讓我們感動的同時,更堅定了對節目的堅守。為什麼一檔戲曲節目會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為什麼廣大觀衆會對它如此癡迷?又為什麼廣電總局會給予《走進大戲台》特别的關注?凡此種種值得我們深思和總結。
一、戲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鄉音鄉情是維系情感的紐帶和橋梁
戲曲在中國有着悠久燦爛的曆史,從先秦的“俳優”到元代的雜劇,再到清代京劇的形成,戲曲走過了1500多年的曆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是中華文化基因的典型代表,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構成,有着強大的基因傳承,至今生生不息;而山西被譽為“戲曲的搖籃”,大小劇種有52個,占到了全國的六分之一,戲曲資源豐富多樣,這樣的土壤為戲曲節目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朝詩人王之渙有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這裡的鄉音不就是家鄉話嗎?各個劇種不就是鄉音嗎?比如山西人熟悉的四大梆子就有明顯的區域風格,晉劇以晉中、呂梁、晉北以及冀陝蒙等地區為主,蒲州梆子以晉南為主,北路梆子流傳于忻州、朔州、大同一代,上黨梆子流傳于長治、晉城一帶等等,當人們聽到熟悉的聲腔曲調,就能判斷客從何處來,如此分明的地域色彩中飽含着濃濃的鄉音鄉情,倍感親切與親近;難以割舍的鄉情,良好的情感基礎,使《走進大戲台》自2001年創辦至今深受觀衆喜愛,尤其是很多身處異鄉的遊子常常給欄目組寫信,對家鄉的思念就寄托在這個節目的聲腔曲調中⋯⋯
二、《走進大戲台》15年秉持初心,堅守使命,精耕細作結出累累碩果
山西廣播電視台作為主流媒體承擔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和使命,山西衛視始終堅持人民性、文化性、地域性、創新性“四性”的融合統一,确立了“百姓情懷、文化品格、山西底蘊、創新精神”的節目宗旨,它深挖山西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更好地繼承戲曲文化,傳播戲曲藝術,滿足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開辦的《走進大戲台》已走過了15年的曆程。
1、15年堅持以人民、以戲迷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産出了内容豐富的高品質節目
在衆多的節目類型中,我們注意到戲曲節目的觀衆是最忠實的觀衆。他們的熱愛不僅局限于對某個偶像的狂熱,更多的是存在于其骨子裡對戲曲這門傳統藝術的絕對忠誠。由此愛屋及烏,《走進大戲台》便也成為他們15年如一日的忠實守候和陪伴。比如我們送戲下鄉到農村,在很短的時間裡,十裡八鄉的群衆就會自帶幹糧,自帶闆凳,風雨無阻地走上十幾裡甚至幾十裡路來看戲,那份癡迷讓我們感動、更讓我們不敢懈怠;當我們的節目調整了節目時間,無論調整到哪裡,戲迷們都不離不棄,準時收看;有一位大爺是我們大戲台的忠實觀衆,無論我們在哪裡錄制,他都騎自行車追到哪裡,他說生活中不能沒有戲。為了廣大戲迷的期盼和囑托,15年來我們累計制作播出838期節目、大型戲曲晚會20多場、送戲下鄉390餘場,足迹踏遍全省11個地市,以及陝西、河北、内蒙等省區。節目内容涉及山西四大梆子、地方小戲以及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等多個劇種,為傳播戲曲藝術,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節目先後榮獲了“星光獎”、電視文藝大獎等國家級、省級獎近30多項,受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授予“山西文化十大品牌”。
2、15年注重發掘梨園新秀,近萬名青年演員、戲曲愛好者參與了節目錄制
青年戲曲專業人才是戲曲藝術傳承的主力軍,發掘和培養戲曲新秀是節目努力的方向。15年來,近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演員、戲迷票友在節目中展示了自己的戲曲才藝,得到了成長與發展;有一大批專業的青年演員因《走進大戲台》而被社會所熟知,比如孔向東、梁桂星、賈菊蘭、杜建萍等演員,已成為山西戲曲界的新一代領軍人物;還有近千名票友在走出大戲台這方舞台後,成為當地群衆社團的文藝骨幹。尤其是2015年,《走進大戲台》開業界先河首推的全國各劇種青年演員擂台賽,不僅給更多優秀的青年演員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進一步升華了他們對于戲曲文化的理解,堅定了他們傳承戲曲藝術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他們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尊重也影響帶動了一大批青年觀衆主動地走近戲曲、認識戲曲、了解戲曲。
3、15年堅持送戲下鄉還戲于民,拓寬傳播渠道,豐富廣大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戲曲的廣闊舞台在農村、在基層,送戲下鄉也是《走進大戲台》工作的一大重心,15年來,節目先後深入到市縣鄉村、走進廠礦校區,足迹遍布山西省的一百多個縣和冀陝蒙等省區,為傳播戲曲文化和戲曲藝術,持續拉近群衆和戲曲的距離履職盡責。例如,我們推出的季播項目“鄉音鄉情”—送戲下鄉特别節目深受基層群衆的歡迎,每一次演出都會吸引上萬名觀衆前來觀看;同時,節目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以多樣化的方式傳播:《走進大戲台》除了線上播出的節目,也在不斷深度開掘線下渠道,我們策劃了戲曲進校園、戲曲進社區、戲曲夏令營,從一個個活動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戲曲不僅僅吸引着中老年觀衆,孩子對戲曲也充滿了好奇,比如戲曲校園行活動,最初我們隻是想讓孩子接觸一下戲曲藝術,沒想到在尋找學校的過程中卻有諸多的意外收獲。我們的第一站選擇了一所普通的學校,太原市杏嶺實驗小學,沒想到該校竟有7個戲曲興趣班,吸引了一百多個孩子參加,其中年齡最小的才7歲,不僅涉及了小旦、青衣、花臉、須生四個行當,前來教學的也都是省戲曲職業學院的資深教師,在近百位晉劇“學員”中,人人都能唱出折子戲。
4、15年堅持不斷創新,豐富創作手段,滿足不同觀衆對節目的需求
《走進大戲台》自創辦以來,15年如一日在戲曲領域精耕細作,不斷創新電視表達方式,運用電視的多元表達手段來制作精品節目,傳播戲曲藝術。比如不斷創新節目表現形式,緊跟時代節拍,賦予古老傳統的戲曲藝術以時代精神,既注重傳承,又關注當下,緻力于影響和服務更廣泛的人群,因此,我們積極探索實踐了多個季播節目。如:
戲曲專業院校畢業生求職類節目—“我們畢業啦”;
專業青年戲曲演員評演節目—“杏花朵朵開”;
戲曲流派集中展演節目—“好一方大舞台”;
優秀院團對抗比賽節目—“好團好戲”;
送戲下鄉下三晉行—“鄉音鄉情”。
這些不同主題和形式的季播節目,以更加豐富的形态為宣傳推廣戲曲文化和戲曲藝術做出了貢獻,赢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為提升專業品質,創作精品節目,2015年,節目再次升級改版,提出“戲曲新榜樣,傳統正青春”的口号。率先開啟全國青年戲曲演員擂台賽,為專業的青年戲曲演員搭建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邀請了著名的戲曲節目主持人白燕升加盟,以及國内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郭蘭英、裴豔玲、何賽飛、吳瓊、謝濤、栗桂蓮等擔任評委。目前擂台賽共舉辦了三季,40場比賽,參賽者50餘人,在青年演員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與此同時,推出了《燕升訪談》、《大戲進行時》等精品節目,節目品質不斷提升,收視表現不斷創新高;2016年,《走進大戲台》将立足山西,面向全國,實現打造中國第一電視戲曲平台的目标。節目組将相繼推出名家訪談、王中王擂台賽、全國青年演員擂台賽,并且在節目夯實鞏固的基礎上,成立《走進大戲台》藝術團,進一步完成品牌塑造。
三、順應時代召喚,不斷突破創新,《走進大戲台》面向未來更精彩
15年的堅守,15年的精耕細作,《走進大戲台》緻力于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15年為全新起點,《走進大戲台》将在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整裝待發,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幹政策》的要求,深入領會劉奇葆同志關于振興戲曲藝術的重要論述,秉持初心、不辱使命,從戲曲的大視野出發,以創新的姿态把戲曲的精神、戲曲的魅力充分挖掘;以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之勢,繼續探索踐行主流媒體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等方面的新路徑和新方法。隻要明确方向,砥砺前行,相信《走進大戲台》的未來會更精彩!
(作者系山西衛視副總監/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