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無盡的寶藏。近年來,許多熱播電視劇在表現當下時代精神的同時,把人物設定、故事編排牢牢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例如《大宅門》、《喬家大院》、《打狗棍》等。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成為廣受好評和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琅琊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的道德準則和倫理原則,在曆經數千年的洗禮和積澱之後,這5個字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最重要的道德坐标,是維系中華民族幾千年社會發展的文化根源。在《琅琊榜》中的人物身上,“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美德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仁:仁者愛人
“仁”是我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其中蘊含了愛、忠、善等多重含義。儒家認為“仁”是君子自我修為的至高境界,“好仁者,無以尚之”、“仁者愛人”。“仁”代表了一種向善的力量,是對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
梅長蘇(即林殊)進京城“複仇”,費盡心機卻從不傷害無辜;他處處為朋友、愛人着想,除了隐瞞自己的真實身份,還隐瞞了自己的病情,所有的黑暗、陰冷、孤獨、痛苦都用自己病弱的身軀一人承擔。當他必須要巧使連環計策揭穿強大對手的真面目時,迫不得已傷害到自己的好朋友景睿,梅長蘇為此惴惴不安,然而景睿對于梅長蘇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充分體現了“仁”者風範:“凡人總有取舍,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舍棄了我,這隻是你的選擇而已。若我因為沒有被選擇,就心生怨恨,那這世間豈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諒之處?”
2.義:舍身取義
“義”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備受世人推崇,關雲長因為是“義”的代表人物而被國人供奉為神,毫無疑問,“義”是中華文化中人們行為規範的最高标準。與“仁”不同的是,“義”是一種行為取向,具有民間文化的特征。
《琅琊榜》整部劇中,“義”字貫穿始終。為了讓赤焰軍沉冤得雪,為了對親人、友人的挂念,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梅長蘇把人生獻給了“義”。在劇中,無論是江湖之人還是王公貴族,都敬仰着胸中大義。除梅長蘇之外,靖王、郡主、言侯、蒙大統領,甚至“吊兒郎當”的蔺晨無不是義薄雲天、為了胸中大義視死如歸。
3.禮:禮儀之邦
中國是禮儀之邦,管仲将“禮、義、廉、恥”定為國之“四維”。“禮”是我國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是維持社會規範的一種工具。
《琅琊榜》中人物見面、離别必當行禮。在劇中用到了拱手禮、揖禮、附手禮等,随着不同場合、不同人物行不同的禮。當女将軍霓凰得知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後,兩人再次見面,霓凰就不再以軍人身份抱拳行禮,而是以小女子身份緻以萬福。知書達理但地位不高的靜嫔首次出場時,對地位不同的四個人居然行了四種禮。靜嫔見太皇太後的是稽首禮—最大的一個禮,向皇後行的是頓首禮,給妃子行的是空首禮,給長公主行的是一個萬福。但是長公主随後托住她,給她同樣一個萬福,這是還禮。
4.智:知者不惑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古人雲“知者不惑”,隻有智者才能實現“仁”,“智”也是實現“仁”的重要條件之一。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人們都認為追求知識、增長智慧是實現遠大抱負的重要途徑。
《琅琊榜》雖架空曆史,但還是可以看出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思想多元,文化開放,重風骨,重氣韻。劇中梅長蘇、景睿、言豫津無不彬彬有禮、文武雙全,他們精通琴棋書畫,通曉人文常識,頗具古代文人的氣節。
5.信:一諾千金
“信”的内涵很豐富,包括誠實守信、言行一緻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是立人之本,“人無信則不立”,“君子一言,驷馬難追”。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贊美激賞守信之人,唾棄鄙視不講誠信之人。
在《琅琊榜》中,主人公梅長蘇心機重重卻又光明磊落,智慧而真誠。在梅長蘇翻案的信念以及靖王蕭景琰真誠的赤子之心下,我們看到了“信”使這部充滿心機和血腥的複仇劇顯得大氣、正義。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琅琊榜》故事情節中的表達
家庭是組成我國社會的基本組織單位,家對中國人而言其重要性是無可比拟的,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簡簡單單的一頓飯菜,還是對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期盼,抑或對落葉歸根、祭拜祖先的執念,這些對于中國人來說都有着無法割舍的情結。這種以家庭為核心要素的社會組織形式,跟我國農業社會的政治、經濟、文明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琅琊榜》雖講述的是刀光劍影、相互殺伐、充滿陰謀詭計的複仇故事,但觀衆觀劇時的感受卻異常溫暖,經常被戳中淚點,感動不已。究其原因就是這部劇的故事進程在沿複仇這條線索之外,還有一條線索,那就是梅長蘇九死一生、在外漂泊12年後的回“家”之旅。
通過劇中的人物關系不難發現,梅長蘇執意回到京城的理由之一就是那裡有他的親人。劇中的太皇太後是梅長蘇的姥姥,當從“地獄”歸來的梅長蘇站在太奶奶面前時立刻變成了孩子,而年老體邁已經有些神智不清的太皇太後也一眼就認出了已經面容大變的梅長蘇,太皇太後去世之夜,梅長蘇悲痛吐血。太皇太後對他疼愛有加,他卻不能以真實身份守在她身邊,隻得獨自在蘇宅齋戒,一身素衣麻服,凄冷苦澀,望雲思親,濃濃的親情感染了很多觀衆。
梅長蘇回到京城的另一個理由就是遵照父親臨終時的囑托,劇中不止一次地出現梅長蘇對父親臨終囑托畫面的回憶,“為了赤焰軍,活下去”。梅長蘇正是在父親的臨終囑托下,才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從“地獄”爬回了人間。梅長蘇回到京城表面上看是為幫助靖王登上王位,實際的動機也是要為自己的家族洗刷冤屈,還林府和赤焰軍清白,從而告慰家人和赤焰軍的亡靈。在最終得以沉冤昭雪,為自己的家族正名後,梅長蘇也再次做回了林殊。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琅琊榜》細節處理上的體現
1.服飾、道具都經得起嚴格的曆史考證
從整部劇來看,其中的服飾、道具等都經過了較為嚴格的曆史考證。本劇中的服裝分為兩種風格:一是沿用比較華貴靓麗的漢服;二是受少數民族影響,追求舒适随意。劇中人物都着漢服,且在細節上都力求還原曆史。比如斜襟、佩玉、常服和禮服的更換等。劇中人物根據場合着不同的禮服,分為官服、正服、居家的便服。①道具方面,房間裡的床、榻、席、憑幾、燭台等也都符合當時的曆史場景,這些古代元素在劇中成為流動和行走在電視屏幕上的中國傳統文化符号。
2.場景的處理遵循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
劇中出現過多次長亭送别的場景,長亭與送别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符号,具有自身的寓意。比如梅長蘇在郊外的亭子送别蕭景睿、儒家大師等場景,就讓人很自然地想起弘一法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美文。在布景上,劇中遵循中國傳統的對稱美,多次出現室内的主客對坐場景,形成對稱格局,而門窗外的遠山、近竹則被交織入畫,成為絕佳的背景。劇中出現多次空鏡(隻有靜物,沒有人物),例如随鏡頭慢慢移過去的蘇宅,從屋内望去的雪景等,都讓很多場景成為一幅幅空靈的山水畫。
3.劇中飲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
首先是茶。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盛行千年而不衰,如今更是傳遍全球。茶是我國的舉國之飲,茶文化更是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琅琊榜》中的茶無處不在,親戚朋友在一起要喝茶、品茶,敵人對手見面也要奉茶、品茶。
其次是藥膳。藥膳不如茶文化普及廣,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将食材與中藥材烹饪成食物,既能強身健體,又能治療疾病,而且色香味俱全。《琅琊榜》劇中藥女出身的靜妃做的食物大多都是藥膳,讓觀衆體會到了傳統文化。如靜妃用桂花做的金桂小月,桂花有利于化痰,治療咽幹鼻燥。
四、結語
《琅琊榜》一經播出,廣受好評,證明将傳統文化融入電視劇,不僅不會艱澀難懂,還給電視劇注入了“精氣神”,可謂事半功倍。相比較而言,當今不少電視劇卻隻給人當代氣息,缺少傳統文化底蘊,期待通過《琅琊榜》的熱播,能發揮抛磚引玉的作用,激勵更多影視劇創作者聚焦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觀衆帶來更多的傳統文化盛宴,也讓《琅琊榜》呈現的傳統文化成為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注釋:
①石偉華:小議電視劇《琅琊榜》中的服裝造型,《戲劇之家》,2015年第20期,第133頁。
(作者單位:河南商丘師範學院/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