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全景圖攝影/高守東
鹽山全景圖攝影高守東
攝影/李曉
攝影/李曉金秋九月,正是收獲的季節,金風飒爽,秋意濃濃,赴南疆塔裡木盆地西南緣的巴楚采風,感受這個南疆小城的秋韻之美。
巴楚,隸屬新疆喀什地區,為維吾爾語“巴爾楚克”的簡稱,意為“一切皆有”。此名名副其實:自古以來,巴楚就是連接東西方經濟文化走廊的咽喉之地,是古絲綢之路的南道必經驿站,素有“絲路之驿”“胡楊之都”“文化之地”與“美食之城”等美譽。
千百年來,巴楚的先民們逐水草而居,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了獨特而厚重的農耕文化。奔騰不息的葉爾羌河與喀什河流經縣域,滔滔東去,彙入中國最大的内陸河——塔裡木河。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豐沛的河水滋養了流域内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與水草豐美的綠洲平原,連片的胡楊林與紅柳宛若一道道天然屏障,阻擋了來自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流沙,北部綿延千裡的天山山脈,以偉岸之軀阻擋了來自北部的寒冷氣流。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巴楚四季氣候溫和宜人,農業發展環境得天獨厚。攝影/高守東
唐王城遺址攝影/高守東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曆史車輪滾滾向前,時光的指針指向公元21世紀,零距離走近這個昔日千年古驿,拂去曆史的塵埃,觸摸歲月流轉的遺痕,古絲路古驿的今昔變遷展示于我們的視野,古今曆史與人文地理在此交相輝映,悠久曆史,绮麗風光,神奇地理,文化精粹,人文之美……巴楚,這顆古絲路上的璀璨明珠在現代文明的浸潤下,愈加光彩奪目。
銀色畫卷:串起四大文明的“三岔口”
中國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世界上隻有一個地方,将東方華夏文明、印度文明、羅馬文明與埃及文明這四大人類文明彙聚一點,這個點,不在别處,就在新疆。”而新疆的巴楚,正是這四大文明交彙聚集并向四面延展的三岔口。東望長安,巴楚承接華夏文明;西出喀什,巴楚連接亞歐、古羅馬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南越蔥嶺,巴楚貫通古印度文明,因此,巴楚擁有世界四大文明“三岔口”的美譽。
曾幾何時,這裡車馬如流,商賈雲集,東西方世界的商旅們帶着随行的駝隊與馬幫在此停留、客宿與交易。悠悠古絲路,曾留下張骞出使西域的印記,也曾留下玄奘西行取經的曆史佳話,這條貫穿東西方經濟文化的紐帶,不僅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不可抹去的交通要道,亦成為世人無限神往的神秘古道。如今,往昔商旅鼎盛的絲路古驿,早已随着煙塵缥缈遠去,曾經的遠古遺址被複原修繕,仍依稀可辨昔日風貌。在南疆最大的水上景區紅海灣國家4A景區内,我們踏上這條仿古驿道,尋訪千年歲月的迷蹤。
眼前,一條寬5米、長24千米的柏油路伸展向前,仿佛一條銀色的緞帶伴我們穿行于大漠戈壁與胡楊海中。喀什河兩岸茂密的胡楊與紅柳叢交錯生長。電瓶車緩緩馳行,仿古景緻不時閃現眼前,驿站店家經幡飄揚、古道人家古樸甯靜、十裡長亭蕭瑟落寞、送别人不知影蹤……
遊思恍惚,仿佛在沙海駝背上悠悠前行。行程中,邂逅持節西行的漢使者張骞,曆盡幾多磨難,依然不忘大漢賦予的重任,在茫茫戈壁奔波于西域三十六國;穿行古道,不經意中與西行取經天竺(印度)的玄奘偶遇,大師雙手合十,有禮有節,虔誠而專注。此情此景,令人神思穿越至大唐——彼時,中原大興佛學傳至西域,各處大建佛窟,香火鼎盛,西域諸國常年争鬥,盡管政見不同,但受佛教影響,都不約而同地敬重大唐高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西域在一段時間内曾因佛教的興旺而太平和諧。
一處高大的城門阻擋住去路,擡頭仰望,“尉頭國”三個字赫然在目,旁邊一個亭子,寫着“驗關處”。巴楚故地就是昔日三十六國之一的尉頭國。傳說,唐僧師徒取經,一路風塵仆仆途經此地,當來到“尉頭國”城門下,城防官兵嚴格查驗通關文牒後,打開城門,城内國王攜衆臣民列隊迎接唐僧師徒一行。尉頭國威武的漢子們敲起了羊皮鼓、彈起了熱瓦甫,窈窕的女人們載歌載舞,迎接高僧的儀式隆重熱烈,氣氛歡快奔放……如今,這個傳說在“絲路古道”尉頭國被實景演繹成《使團通關換牒入城》。另外一場《谒者館國王迎賓》實景大戲,再現了千年以前繁華古絲路上西域諸國的使者在此拜谒尉頭國國王的場景。戲中,代表西域特色的歌、舞與樂同步舞台,盡顯西域少數民族太平和樂的生活場景。
穿行古道,一個高達24米的原貌複古烽火台巍然聳立眼前,這就是号稱“西域第一峰燧”的烽火台。踏着入口處的細沙走入其内,陽光透過孔隙投射于烽火台内,歇息在壁架上的幾隻燕子“撲棱棱”扇翅飛起,頓時塵灰漾起。時光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的漢唐時代,使者一路飛馬傳報,烽燧将士恪守使命,日間煙起,夜間烽燃,鼓角聲聲裡,戍邊将士們鐵甲冰寒,浴血厮殺……
攝影李曉
攝影/李曉如今已是和平時代,昔日絲路古驿的烽火台已成為曆史悠遠的見證,但先古将士們不畏艱苦、愛國愛家愛鄉、守衛疆土的精神在繼續傳承。在“一帶一路”的時代大潮中,絲路古驿的巴楚立足在新時代的“三岔口”,繼承絲路繁華文明,守衛一方和平,擔負着他們神聖的天職。
攝影/高守東金色畫卷:水泊胡楊
胡楊,西北特有的一種生活在沙漠中的獨特樹種,曆來被譽為樹中的“英雄樹”,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說,故被稱為“三千年胡楊”。
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楊在中國,中國百分之九十的胡楊在新疆,而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楊在巴楚。巴楚千裡大地分布着面積廣達316萬畝的天然胡楊林海,目前夏馬勒林場、下河林場與曲而蓋金色胡楊島已被授予“國家級胡楊森林公園”稱号。
而紅海灣景區内的曲而蓋金色胡楊島,則是巴楚國家森林公園範圍内最富有特色的一處。6000畝的水域之内,四面環水,水域間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島嶼,其間,茂密的蘆葦蕩随處可見,沿喀什河兩岸生長着衆多姿态萬千、秀麗挺拔的水岸胡楊。
如果說沙漠胡楊是胡楊中的美男子,幹旱的沙漠造就了他的陽剛滄桑之美,堅毅、挺拔、雄健、遒勁萬象;那麼水岸胡楊則可謂是胡楊中的美女子,豐沛的水域滋養了她的陰柔靈秀之美,豐盈、秀美、婀娜、曼妙亭亭。
時值金秋,水岸胡楊身着翠綠與金黃相間的霓裳,宛如一個美女方陣。有的如對鏡梳妝的大家閨秀,一雙秋水明眸含情脈脈,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語還羞,妩媚可人;有的如遠古詩經中緩步走來的娴靜少女,“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伫立岸邊,望穿秋水,等待着心上情郎的到來;有的如水邊浣紗的小家碧玉,裙袂飄逸,翩然而來,附身臨水,紗飄水面,淺淺風吟,湖面飄蕩着柔美清亮的歌謠……
橋,則是胡楊島上另一個亮點。蘆葦橋、百草橋、華燈橋與百獸橋等十幾座形态各異的橋在各個島嶼間連接貫通。步行橋上,仿佛置身于水雲仙境,而各個島嶼上風情各異的驿館,更令人流連忘返。品味牧羊人家的原汁原味,駝鈴驿站的懷舊追思,蘆風館的品茶小坐,移步換景,處處有韻。曲而蓋金色胡楊島更是一個聚寶盆。每逢清晨或傍晚,清澈的湖中,肥碩的鯉魚、鲫魚、草魚與白鹭、鸬鹚、鷗鳥、野鴨等衆多的水鳥珍禽集結出現。晨光夕照間,湖面金光閃耀,鳥飛湖面,魚兒騰躍,水面波光潋滟,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情畫卷。
胡楊島上的競技角逐場,更是将巴楚的民間傳統競技項目推向極緻。在辛苦勞作之餘,鬥雞、鬥羊與鬥狗等成為巴楚人的娛樂活動之一。世代生活于此的刀郎人,其狩獵文化也在娛樂競技中被體現得淋漓盡緻。聰慧的刀郎人可以把狗、羊與雞,訓練成表演比賽的角兒,厮殺表演,勝者為王。每一場競技表演,都讓人大飽眼福,回味無窮。
正是午後,胡楊島在一抹金色的光暈中,仿佛一座仙居島國,佛光閃耀。大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融,水岸胡楊與水中生靈是這裡的魂魄,賦予了胡楊島勃勃生機。
橙色畫卷:承載愛與歡樂的水上樂園
如果說金色胡楊島是一首靈動優美的詩篇,那麼紅海水上樂園則是一首歡快激昂的歌,唱着愛、感恩與歡樂的歌,歌聲回蕩在偌大的紅海灣。
人說,新疆是距離大海最遙遠的地方,新疆的水更顯得彌足珍貴。紅海水上樂園是紅海水庫的核心。一直想知道為何被稱作“紅海”,坊間傳說的幾個版本似乎都不靠譜。但不管紅海之名究竟出自何處,紅海水上樂園已聞名遐迩,是南疆地區最大的水上遊樂中心。
紅海水上樂園的前身是紅海水庫,後在紅海水庫的基礎上修建相關遊樂設施改造而成。紅海水庫曆來是巴楚人公認的母親湖,庫容量7200萬立方米,長約24千米,水庫面積達34平方千米。水庫起建于1940年,時任巴楚縣長的共産黨員李雲揚,帶領全縣人民開河引渠,将葉爾羌河水引入,建成早期的水庫。新中國成立後,紅海水庫繼續擴容完善,湖水儲水面積不斷擴大。數年前,紅海灣景區規劃,将紅海水庫納入其中,增加了景區相關遊樂配套設施:海上遊艇、沖浪汽艇、龍舟等,使得紅海水庫成為一處兼水源庫存保護與休閑娛樂的綜合性水上樂園。
紅海水上樂園最富有特色的莫過于上海援疆的“滬新号”帆船酒店。上海援助巴楚的遊樂餐飲接待中心“滬新号”,整體構造設計猶如一座帆船,在偌大的紅海水庫迎風揚帆起航,象征着巴楚人與時俱進、奮勇向前的時代精神。在“滬新号”的北面,有一處宛如江南風光十裡荷塘,隻可惜嬌豔的紅荷來不及等我們到訪,花瓣已開過凋謝,隻剩一池翠綠蓮葉亭亭立于水面。在遙遠的天山以南的沙漠邊緣,居然一派江南風情的荷塘風景,不能不令人稱奇。如今的紅海水上樂園,不僅是夏季垂釣者的樂園,更是冬季優良的冰場,同時是畫家采風與攝影家采風的基地。
紅海水上樂園還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雲揚紀念館是巴楚人民感恩銘記紅海水庫的初期創建人李雲揚而建,吃水不忘挖井人,懷念先輩艱苦創業、奉獻巴楚千秋社稷的精神,巴楚人緬懷之情盡在其中。
穿上救生衣,坐上沖浪遊艇在水庫環湖一周,風馳電掣的遊艇在湖面劈風斬浪,耳畔生風呼呼作響,身後碎玉飛濺開去,碧波蕩漾的湖水深藍沉厚。如果不是湖邊的建築物與樹木,你會恍然覺得遊艇在碧藍的大海中飛馳。
美麗的紅海灣水上樂園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葉爾羌河流域,滋養着萬畝田園綠洲,把滿載愛、幸福與感恩、歡樂的情懷,灑向40萬巴楚人民。
綠色畫卷:和諧共融的幸福天堂
在紅海水上樂園的“滬新号”帆船酒店用罷午餐,繼續前往紅海景區的最後一站———喀什河濕地公園,這是另一番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體驗。
喀什河濕地的形成得益于喀什河。全長900公裡的喀什河作為塔裡木河的支流,發源于帕米爾與天山支脈,豐富的冰川資源積蓄了豐沛的地下水源,喀什河流經巴楚,形成了這裡濕潤開闊的綠色濕地。攝影/李曉電瓶車沿着一條柏油路緩緩行駛數百米,在一片綠色的沼澤濕地停下。安步當車,踏上一條綿延開去的木棧道,左前方是一片一望無際、芳草如茵的綠色區域,如果不是陽光下隐隐閃耀的水光,乍看還以為是綠色的牧場。若幹形态各異的鐵架在綠地之間矗立,随行的導遊解說,那是供鳥類停歇而特制的鋼構“鳥巢”。沿着木棧道右拐前行,是一座高達20米的觀景塔。沿着旋梯拾級而上,在瞭望塔上觀景視野更為遼闊。東望,是巴楚人引以為傲的鐵塔;北瞰,是一望無垠的“芳草碧連天”美景,以及交錯縱橫的木棧道;西邊,一群羊兒如散落的珍珠悠遊、吃草,這片濕地也是他們鐘愛的優良牧場。
如果說紅海水庫是巴楚的母親湖,那麼喀什河濕地則是巴楚人的“生态綠肺”,承載着儲存淡水、淨化空氣的職能。每年夏秋之際,飛抵這裡的鳥類達三十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鹳、黑鹳與遺鷗,燕隼、蒼鷹、秃鹫、灰鶴與金雕,還有斑鸠、百靈與雉雞等,彙聚于此,形成一個鳥類的天堂。
眼前不時有撲扇着翅膀飛過濕地的鳥兒,清脆的鳥鳴聲回蕩在濕地上空。可惜我們來的季節與時間不巧,暫時看不到衆多鳥兒飛翔的畫面。導遊告訴我們,每逢清晨與傍晚是鳥兒聚集的時刻,彼時,萬鳥雲集的畫面蔚為壯觀。很難想象,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還有如此一塊方圓數十公裡的濕地,植被豐富,栖息着衆多的鳥類珍禽。
不遠的木棧道上,一對年輕的情侶嬉笑玩耍着闖入視野,兩個年輕人卿卿我我的浪漫情調,為空曠的濕地增添了一抹動人的風景。
夕陽西下時分離開濕地,回首,綠色無垠的喀什河濕地在金色的夕輝中如夢如幻,不時有翩然飛翔的鳥兒飛過。嬉遊的情侶,漫步的遊人,悠然的羊群與牧人,在這片濕地上和諧共生共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仿佛一座屏障護佑着綠色生态巴楚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