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平勝撰文/阿九請吃吧 阿媽塞多 請吃吧 金石頭.."/>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麥田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

時間:2024-10-29 08:42:17


    攝影/平勝撰文/阿九

請吃吧
    阿媽塞多
    請吃吧
    金石頭媽媽
    今天我們開鐮啦
    請告知青稞地裡的神靈和生命
    ......
    ——望果節歌謠

金秋時節,大地比樹木更先穿上黃色新衣裳。農人依據藏曆算好時令,舉行過開鐮前的望果節,就要為繁忙的收割季做準備了。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中遊、年楚河谷、拉薩河谷,都是盛産青稞的好地方。黃燦燦的青稞地裡,聚集了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秋風吹過,麥浪翻滾。從收割青稞直到将成捆的青稞拉回曬場上進行脫粒、晾曬,這個過程在農區要持續一個來月,這也是農區最為忙碌的季節,也是村莊除過新年最為熱鬧的季節。在這個季節,一年的辛勞化為了豐收的喜悅,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青稞在藏語中稱“耐”,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隋書·附國傳》中曾記載:“其土高,氣候涼,多風少雨,土宜小麥青稞。”表明青稞适宜在高海拔的地區生長。大片的青稞地,在高原的涼風下,那一株株細小的結穗青稞輕輕地随風搖擺,好似一片大海泛起層層浪花;那一望無際的青稞田是藏族人民織就的黃綠色地毯,是高原獨特的風景線。

也許在所有的糧食作物中,青稞是生長周期最長的一種,一般在藏曆二月播種,八月左右才收割。好在青稞本是抗旱、抗倒伏的植物,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照料,隻稍等到開鐮前,女人們會去田地裡除除草,再準備好望果節需要的食物用品。屆時,當陽光灑滿金黃色青稞田的時候,農民們要手持青稞穗圍着農田轉圈遊行,唱起古老的豐收歌謠,感謝上天給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成。

在西藏,農業生産一部分采用機械收割,另一部分則采用最古老的人工收割。在高原割青稞是個勞動強度很大的活兒,多數家庭都是全家出動。除了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裝,家裡的女人還得為大家準備好飽腹的糌粑團和酥油茶,那可是勞動一天的最好保障。

初秋的早晨微風徐徐,鳥兒盤旋在田野上,膽怯地等待稻草人拔腳離去。地頭田間,有的青稞已被割倒束成捆,有的仍在迎風搖曳,等待收割。此時,家裡的中年男女成為主力軍,他們揮動着鐮刀,彎曲的刀身上有鐵匠的标志。成熟的青稞謙虛地垂下飽滿的穗子,互相摩挲。金色的灰塵在田野上久久漂浮,即便戴了手套,收割者的雙手仍難免被鋒利的青稞芒紮傷。有時遇上高原雨季的末尾,天邊黑雲壓住了滾燙的金邊,暴雨将至,鐮刀的鋒刃變得更加匆忙和熾熱,收割者更是無暇自顧。

但大多數時候,高原還是以它一貫的烈陽照耀着繁忙的農人。年輕女子一邊聽MP3一邊把割下的青稞捆成一捆一捆;小孩子們一邊玩一邊把成捆的青稞碼成青稞垛;老人們則在收割後的田野裡面撿拾麥穗,使其顆粒歸倉;年輕男子就用拖拉機或卡車把青稞垛全部拉到村寨裡面,挂在高架上晾幹;牛羊在收割後的地裡悠悠徘徊,尋找它們的美食。間或,婦女帶頭唱起傳統的藏族歌謠,雖然聽不懂,但我想應該是跟青稞和收獲有關。藏族有一則《青稞種子的來曆》的神話,其中這樣寫道:“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頓頓還有青稞酒。人人感謝雲雀鳥,萬衆珍愛青稞粒。”後來人們把它改編成歌謠,時常響徹在青稞田裡,以表達他們對自然和這片土地的感激。

青稞收割後,要放到青稞架上晾曬,一直到打青稞。在過去,打青稞的工具是一粗一細兩根長短不一的木棍。木棍的一端用麻繩拴在一起。粗的一根叫“打瑪”,細的一根叫“打西”,是“一母一子”的意思。把架子上的青稞放下來之後,再把青稞穗一端折斷,放在麥場中央,由2-4人圍着打。現在,随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打麥機已經逐漸取代了這種傳統的打青稞方式。随着一聲聲“轟隆轟隆”,嫣兒黃的外殼被撕裂得粉碎,飽滿的籽粒裝進早已準備好的口袋,沉甸甸的,一袋又一袋。

青稞作為高原主要農作物,被制成藏民族的日常飲食。炒熟的青稞磨成面粉,就是青稞炒面;加上酥油和奶茶拌出來就是酥油炒面,即我們平常所說的“糌粑”;青稞煮熟,晾去水汽後,與發酵曲粉攪合,封進木桶裡,就釀出藏人最喜愛的飲料——青稞酒,這也是他們最熟悉的青稞味道之一。

西藏的味道,也是高原的味道,很大部分來自青稞的味道。也許對于很多藏族人來說,青稞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吧!幾千年來,山川易容,流水湯湯,天上大風吹拂着這片金色的麥浪,訴說着的是這片土地與承載其上的傳世生活。毫無疑問,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他們都将互依互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