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有8個活動方向,是人體活動方向最多的關節,也是人體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關節,包括最常見的肩關節脫位和肩周炎。下面就簡單談談肩周炎的相關知識。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又名粘連性關節囊炎、凍結肩、漏肩風、五十肩等,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炎症。肩周炎和其他軟組織慢性損傷性炎症一樣,是自限性疾病,預後較好,病程長短不一,但處理不當會加重病變,延長病期,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
肩周炎病程分期分為三期:急性期(疼痛期),一般曆時1-2個月,此期可由自覺手無力、重、漲、微痛等不适症狀開始,此時未必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最終導緻不适逐漸加重,影響睡眠,甚至肩部活動或休息時劇烈疼痛,導緻其活動受限。
慢性期(凍結期),一般曆時1-2個月,此期疼痛症狀可減輕,最主要的問題為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凍結”。此期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和工作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心理功能也受到影響。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恢複期,處理得當的患者,在這一期疼痛逐漸減輕,運動功能得到改善直至痊愈。處理不當的患者将留下永久性的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
肩周炎因其發病率極高,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且對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大,而得到人們的重視。
肩周炎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常見激發因素可以有以下幾種:
1、外力損傷。顧名思義,此型是由于肩關節受到外力損傷導緻肩關節周圍炎症。人們通常說的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組成。由于關節盂淺而肱骨頭大,包繞盂肱關節的關節囊松弛,因此,肩關節運動靈活,活動方向較多,具有前屈、後伸、内收、外展、水平内收、水平外展、内旋、外旋等功能。而這些功能的實現依靠肩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和骨骼肌的支持。由于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功能多樣、結構複雜、負荷較大,所以損傷的機會也多。
因人體功能活動的需要,這些軟組織中的同一塊肌肉或同一條韌帶往往同時受到幾個不同方式作用力的疊加,而肌力矢變換頻繁,成為了軟組織易損傷的條件。該部分軟組織損傷可能因為超度運動、無充分準備劇烈牽拉和慢性勞損等原因導緻損傷。
超強度運動是在運動瞬間,由于軟組織受力超越了該組織承受的負荷能力而引起的韌帶、肌腱和肌纖維斷裂和部分斷裂。表現為局部損傷更為多見。老年人運動協調能力差,更易牽拉損傷或關節面擠壓損傷;無充分準備劇烈牽拉是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受突發力作用,在無充分準備時造成的損傷。此種損傷往往是被動損傷;慢性勞損是在個體長期重複單一動作,雖然受力一般且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強度限内,但内部的軟組織已有病變,最終導緻軟組織或關節内出現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等不适症狀。
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炎症損傷後,由于疼痛等原因,人們往往會避免疼痛的活動方向,趨向無痛的活動方向或直接由另一側上肢代替痛側上肢的活動。由于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肌腱等軟組織損傷,出現充血、水腫、滲液,形成無菌性炎症及軟組織改變,緻使肩關節某些肌肉痙攣、萎縮、粘連等。而導緻肩關節功能障礙,活動受限,進而粘連面增加,成為外力效應型肩周炎。
2、環境影響。肩周炎又稱“五十肩”,祖國醫學稱為“凍凝肩”或“漏肩風”。由此可見,肩周炎的發病與年齡有關。五十歲左右好發,且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
此外,本病的起因與環境因素有關。臨床上,肩周炎的患者對冷和風較敏感,部分患者因冷和風加重病情。這是由于人類步入中年或老年時機體的内分泌系統和其他系統發生較大改變,機體不能适應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而容易導緻的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病變。
生物體适應自然環境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生物對環境的适應性是生物的特征,對環境變化持續時間的長短及所受到的刺激程度的強弱以不同的方式應于環境變化。但這種适應性要求有個較長期的過程,突發性的、超出生物适應能力的環境變化,可能給生物造成傷害。風、寒、濕等超适應能力對機體侵襲,是肩周炎形成的又一病因。
3、力量失衡。人體是完美的平衡共同體,各種平衡使人類能在自然的環境下進行生活生産,肩關節複合體也是無數個平衡組成。
人們現在除了注重健康外還追求完美的形體,因此健身、運動慢慢占據了人們的業餘時間。然而在健身、運動過程中,人們往往不注重力量的平衡。不科學的健身訓練和單一的運動形式往往容易導緻力量失衡。例如在訓練肩外展肌群力量時,大多數人隻注重訓練肩外展的負重訓練,而忽略了與外展相對應的内收肌群力量,最終導緻肩外展肌群過強,内收肌群相對較弱。這種失衡就容易導緻在肩外展活動中,肱骨頭被過度向上滑移,與關節盂上方或肩峰發生碰撞,而導緻肩上方發生炎症或因碰撞而出現疼痛。
骨骼是身體的支架,為運動提供支撐點和支撐平面,但其動力卻是來自于肌肉配合其他軟組織的協調活動。一旦肩關節周圍某部分軟組織發生變化,就會使肩關節正常生理活動的平衡态受到破壞,進而導緻肩關節周圍問題的出現。
《黃帝内經》中指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肩周炎的防治,更應注重預防。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引起此病的因素。肩周炎的治療應科學規範,盡早到醫院的康複醫學科進行系統治療,盲目治療或長期制動将可能導緻不可逆的功能障礙。
以下介紹一些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家庭訓練方法:
1、急性期。此期以制動與休息為主,減少過量活動及過度負重,暫時避免患側卧位入睡。溫熱療法有助于緩解疼痛。
2、慢性期和恢複期。此期以功能鍛煉和運動治療為主。功能鍛煉有利于增強肌肉功能和肌肉對外界環境的适應能力。骨骼肌與一般組織不同,在神經控制下,能通過化學能而主動收縮完成機械功,它有兩種蛋白質絲組成,即粗的肌漿球蛋白絲和細的肌動蛋白絲都沿肌肉纖維的縱向排列。肌肉舒展和收縮時,細絲的長度并不改變,但相互滑動。粗絲的突出部能接觸細絲并對其産生作用力,這是肌肉纖維主動作用力的成因。當肩關節周圍某肌肉受損或者發生病變,則會消弱或失去收縮能力,因而肌力減退或消失,出現活動障礙、疼痛等。如果這時患者停止肩關節某部分的活動,久之,則出現肌纖維間的粘連,肌絲相對滑動時即出現疼痛;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縮短,使得關節活動度受限。适當的功能鍛煉既能消除和預防粘連又可延長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
下垂擺鐘練習:軀體前傾90度左右,使患側臂自然下垂,将肩關節的肌肉、肌腱放松,做前後、内外、畫圈擺動練習。幅度由小到大,每次擺動要到手指微有發脹、麻木感為止。休息後,再手持1-2kg重物,重複上述練習。可在站立位亦可在俯卧位下練習,但高血壓患者應謹慎進行此練習。
體操棒練習:(1)持棒前屈:兩手持棒,同時前屈,上舉至最大範圍時維持2秒,10個一組,組間休息一分鐘,共做三組。做此動作盡量伸直腰部靠牆,為防止代償可使背部靠牆;(2)外旋訓練:患手抓握棒端,另一手抓握棒的外1/3之處,抓握棒端一側的上臂緊貼身體。抓握棒外1/3處的手緩慢向患側推動棍棒,使抓握棒端的胳膊呈外旋位,并緊貼于體側;(3)持棒側舉:兩手掌心持棒兩端,兩臂交替向對側上推棍棒,鍛煉患肩内收、外展,訓練時應注意防止代償;(4)持棒後舉:兩手于體後持棒盡量後伸,可訓練患肩後伸動作。注意動作不能含胸、彎腰代償;(5)持棒體後上拉:健側手在上,患側手在下,于體後持棒,健側手将棒向上拉患側手内旋、内收;(6)肩梯或爬牆練習:患側肩正對或側對肩梯或牆,用手指逐步爬高擴大肩前屈及外展範圍,直至疼痛開始出現的角度。(7)吊環練習:使用吊環,利用健側手拉動患側手,使患側肩關節做各個方向的運動。進行體操棒練習、肩梯或爬牆練習以及吊環練習時,應注意隻在無痛或輕度疼痛範圍内活動,以免反射性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并在活動後引起疼痛加重。
範建中:第四軍醫大學軍醫系78級本科畢業(第一學曆),醫學博士;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康複醫學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學術任職:中國康複醫學會理事、中國康複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康複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康複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物理醫學與康複學常委、廣州市康複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多項學術任職,擔任《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志》、《中國康複》、《中國康複醫學》、《中國康複醫學理論與實踐》等多家專業雜志的編委,《中華醫學雜志》特約英文審稿人等;主編、副主編、參編十餘部專著。專業領域:神經康複、骨科康複、重症康複、老年病康複、臨床理療學等。特殊康複技術:物理因子治療學、等速技術、次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