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而“互聯網+養老”已呈現巨大的商機與紅利,一邊是資本追逐的萬億級市場規模,一邊是中國社會長期積習的孝道公益精神,商業利潤與社會責任之間,該如何平衡?
文/本刊記者朱冬
2016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養老不會也絕不可能是一句空話。”
當下,中國社會對養老議題投入的關注,與其說是出于傳統孝道文化的責任意識,不如說是深度老齡化社會裡,養老服務體系滞後于養老服務需求的一種焦慮。
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6.5%,居全球第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分别占中國養老模式比例的96%、1%和3%。而美國、日本、英國等高社會福祉國家也在探索,将養老産業讓渡于社會。中國也同樣面臨着從生産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當社區養老的市場空間從1%升至7%,養老産業作為新興消費産業成為藍海,便擁有了巨大的市場紅利。
自2014年以來,一批以“互聯網+打通老齡化大城市脈絡”為商業邏輯的智慧養老公司應運而生。而以智慧養老為訴求的北京三開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對于養老這個相對特殊的産業來說,追逐商業利潤和擔當社會責任并不是一場‘零和博弈’,隻有這兩個命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彼此彌合,公司才更具市場價值和公信力。做到這一點,才算是具備了養老公司的基本資質。”北京三開科技CEO冷泓昊對《中外管理》如是說。
社會責任感是另一種商業智慧
随着“4-2-1”式家庭陣型成為主流,中國的居家養老壓力劇增。繼家庭養老之後,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被寄予厚望。
2013年,三開科技從B端切入,以養老機構為市場對象,提供軟件、硬件、服務相結合的智慧養老雲平台服務。
“我覺得中國老年人有四怕:第一怕死亡,第二怕生病,第三怕寂寞,第四怕不被認可。”冷泓昊對中國養老的理解,成為了三開科技産品研發的宗旨。其研發出的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管理系統、養老院信息管理系統、地産養老服務運營管理系統、社區養老服務運營管理系統等不同的養老産品,滿足不同養老領域、養老模式對智慧養老的需求。
三開科技正是基于養老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的特點,切入這個市場的。短短兩年,與三開科技合作的社區醫院、養老機構、養老地産達419家,服務老年人達106萬人。
而對于三開科技的盈利問題,冷泓昊稱主要來自于軟件、硬件、增值服務,同時又有資本支撐着前行。在他看來,除了盈利模式,養老事業救人于危難的社會責任感,未嘗不是另一種商業智慧!因為責任感會幫企業建立起口碑與信賴。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它釋放出來的商業價值與功效,也會反向支援或者回報社會。
冷泓昊講述了他曾經在南京遇到了一位60多歲的阿姨,最初她隻是收留一些孤寡、流浪老人,後來她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拿出全部積蓄開辦養老院。養老院是純公益性質,服務人員、護理人員、護工都是無償提供服務的。冷泓昊決定無償地支持她,為她開辦的養老機構提供雲平台的免費使用服務,同時還給她提供了測量高血壓、高血脂、心電圖、脂肪肝等用于老人體檢的一些硬件設備。
不僅僅在南京,在全國很多城市,冷泓昊都曾遇到過在艱難逆境中依然堅持養老善行的人。在善良中被影響,冷泓昊也将這種善良傳遞給了更需要的人。
“對于這些共辦共營、收容孤寡三無老人的機構、一些剛剛創辦的養老機構,我們都免費提供服務。”冷泓昊介紹,目前,三開科技已經為河北仁愛養老服務集團、甯夏唐徕老年托護中心、鎮江市丹徒區社會福利中心、茂名市茂南區康源養老院、黃石市西塞區溫馨園敬老院等百人以下養老院,免費提供基礎版養老院雲平台,并提供指導維護服務。
“我認為作為一個商人,首先是一個人。我們的想法是幫助更多的老年人,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得到全社會老年人的認可,可能遠比我們賺了多少錢的意義要大很多。”冷泓昊說。
事實上,這幾年三開科技在商業利益與公益善行的夾道中,不斷獲得資本的支持,一躍成為國内智慧養老領域首家挂牌新三闆的公司。
找到“中國式養老”的痛點
這幾年的運營經驗,讓冷泓昊對“中國式養老”的痛點理解得更透徹,那就是跨地域性帶來的統一化服務的困難。由于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文化習慣的差異,養老機構很難跨地域提供良好的服務。比如:一家北京的養老服務機構,就很難進入上海市場,因為它不了解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因此,三開科技希望通過智慧養老健康管理的“養老雲平台”方式,實現全國統一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