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INFORMATION\/資訊\/管理文摘

INFORMATION\/資訊\/管理文摘

時間:2024-10-29 06:28:40

陳春花:我為什麼給順豐總裁點贊?

圖東方IC我們一直在探讨如何進行管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核心在于管理者如何面對員工,如何對待員工。正确的答案是:管理是向下負責,即管理者要對員工負責,而不是追責。

負責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也是一種工作方式。當管理者對一個人負責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将這個人放在自己的生存範疇中,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向下負責:“為了讓你、你的員工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績,而有意識地帶領你的員工一起工作的過程”。所以向下負責就包含:提供平台給員工、對員工的工作結果負有責任、對員工的成長負有責任。

為了完成向下負責的核心職能,管理者需要作出四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提供清楚的方向感與努力的目标

協助員工了解其工作對于實現企業目标的重要性是非常關鍵的,很多員工不能符合企業的管理要求或者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你沒有與員工溝通工作團隊的方向和目标。但是這樣的情況出現後,很多管理者會将責任推到員工身上,認為員工沒有能力。

第二,鼓舞員工追求更高的績效

有能力讓員工努力超越目标,達到他們原以為不可能達到的境地是對于管理者能力的一個考驗,因為企業是在員工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創造佳績的。

第三,支持員工的成長以及成功

這需要管理者真誠關心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并能夠讓組織的目标與員工的發展目标合而為一。了解員工的工作與組織策略的關聯所在,并對員工每一個小成功都給予足夠的關注和表揚,讓員工真正感受到你對于他的成功的支持和肯定,給員工以滿足感。

第四,建立信任的關系

這是實現向下負責的基礎,隻有被員工信任,管理者才能發揮作用,帶動團隊。這要求管理者能夠真正尊重員工,給予員工安全感,能夠為員工解決困難,并堅定地站在員工的立場去處理問題。彼此信任,建立牢固的合作關系。

這些方面,順豐總裁王衛做到了,順豐快遞小哥也就成為了順豐的核心資産。所以我為順豐總裁點贊。

摘編自“春暖花開”微信公衆号組織提升篇

員工工資,究竟給得夠不夠?

每年薪酬調查公司PayScale都會對公司薪酬進行一次大範圍的調查。但在近年的報告中,雇傭雙方對薪酬的看法存在巨大差距。

例如:約73%的管理者和高管表示,公司員工得到“公平的薪酬”,即員工薪酬達到市場标準,并且符合員工的貢獻。盈利水平最高的公司的領導者更為自信,這一比例達到83%。但在這些公司,僅有36%的員工認為他們得到的薪酬與自身價值相符。高管看法和員工看法可謂“天淵之别”,相差竟然高達30-50個百分點!

這還隻是冰山一角。關于員工“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重視”這個問題,6012名北美高管和管理者當中,有78%給出肯定回答。而從員工角度來看,給出同樣答案的員工卻不足半數(45%),兩者相差33個百分點,其中認為公司“保持薪酬透明”的管理者(40%)比例是員工(21%)的兩倍。

當然,薪酬并非員工決定離開還是留下的唯一因素。那麼,如何留住那些感覺自身價值被低估的員工,避免他們選擇辭職呢?關鍵在于要多與員工談論薪酬,将問題說得更清楚,隻需要更清楚地告訴員工,公司為什麼按照當前的水平支付薪酬。

調查顯示,過去兩年績效薪酬其實有所增加,但激勵作用不如預期的原因在于,公司往往沒有充分地解釋這種薪酬機制的操作和決策方式。其結果就是,64%的員工表示“相比從事類似工作的其他人,他們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雖然這個觀念通常是錯誤的,但這一現象發出了警示:很多管理者缺乏與員工薪酬談判和對話的能力。

摘編自财富中文網AnneFisher信息透明不一定赢得信任

哈佛商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希望了解如何才能讓顧客、員工、股東更加信任公司。結果顯示:信息透明化跟信任不見得有必然相關,信息透明化被過于強調了。

以保時捷汽車公司為例。德國從2001年開始,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公布财務季報,而保時捷一直拒絕配合。這項規定原意是讓公司更透明化,但是保時捷認為,季報的數字是短期結果,加上汽車業具有高度周期性,公布季報可能會誤導大衆,所以隻願意公布半年和全年的财報。

這條新聞一出,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保時捷的股價跌了四成。之後公司以真實的業績令股價回溫。表面上,保時捷沒有其他上市公司透明化,但是不隻投資人相信公司,顧客也相信公司,在其他汽車公司利潤下滑時,保時捷的利潤卻持續上升。

研究還發現,公司想要獲得重要關系人的信任,隻有誠實并不足夠,還要讓他們覺得,公司真的替他們着想。回收瑕疵産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市面上出現有瑕疵的産品時,消費者可能變得不相信公司,卻也可能更加相信公司。

1999年,比利時、法國共有240位民衆,大概因為喝了可口可樂而出現腸胃不适。即使當時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可口可樂就是緻病原因,但是可口可樂立刻決定,在歐洲全面回收1700萬箱産品,并公開表示,公司的成功來自顧客對産品的信任,因此确保産品質量是公司的最高準則。後來的調查證明,民衆的腸胃不适并非由可口可樂引起。

在這件事發生不到兩個月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可口可樂在比利時的核心顧客群,購買産品的意願和事件發生前持平,而此後三年,比利時的可口可樂銷售成績還創下新紀錄。

摘編自EMBA網站怎麼才能開好周例會?

管理其實很簡單,但做到真難!就拿開周例會來說,就是一件非常簡單又非常難做到的事情。如何開好這種會呢?

1.目的。會議一定要有目的,而且這個目的應該具體。通過跟進、細化、發現問題,改進,推進月度、年度目标的實現。總之,目的應該非常明确,是為了達成目标解決實際問題。

2.議程,可以提高效率。(1)上周行動計劃目标的完成情況;(2)過程中好的方面及存在的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3)新的行動計劃和目标、責任人。

3.時間。相對固定下來,周例會1個小時就可以了,超過1.5個小時的會議一定在浪費時間。

4.信息。會議内容應強化目标導向性,聚焦在上周和本周的行動計劃和成果上。而現實中,很多人在讀自己的流水賬。

5.結果。會議要有結果,會議上制定的行動計劃如何落實,目标和評價标準是什麼,責任人是誰,資源保障是什麼,要發現其中的問題,為下一步改進提供基礎。

筆者曾對某國有商業銀行某部門進行工作量飽和度的測查,部門員工稱,他們的周例會要開一上午的時間。如果按3小時核算工作量,這個部門共有10個人,如果周例會控制在1個小時之内,僅這一項工作,就能節約出20個小時,相當于半個人的工作時間。而這個部門卻一直在報怨人員編制緊張,需要增加人手。

摘編自世界經理人網張登印消滅團隊中的負能量!

1.抱怨。抱怨是團隊中最易傳播、輻射最快最廣、最具殺傷力的“負能量”。一個人會傳染一個部門,一個部門會傳染整個公司。為了“維穩”,公司有必要“和諧”掉這樣的人。

2.消極。“公司大概沒前途了吧!”“這樣下去怕是工資也發不出了吧!”員工消極的心理狀态對團隊氛圍非常不利,當大夥都在為目标奮力拼搏時,這類人會傳播出各種擾亂“軍心”的信息,可以說,這是最易動搖軍心的負能量。

3.浮躁。怕左右搖擺的人,也怕急于求成的人。這些急于邀功、做事不踏實的人很容易破壞團隊的協作和平衡,也容易帶動其他人與他一樣“急行軍”,而少了腳踏實地的積累。

4.冷淡。冷淡對團隊建設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工作中有意不配合,疏遠同事,甚至有意給同事設置障礙,冷淡的問題不及時處理就會演變成“冷暴力”,導緻整個團隊人際關系惡化,人心背離。不少人對“冷暴力”備受壓力,難以負荷就會選擇離開。這顯然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5.嫉妒。憑什麼這機會又給了他?在這個隻以成功論英雄的社會裡,工作中的競争常常變成了妒忌,别人的進步和優勢讓自己臉上無光,立馬心生恨意。競争中必有強弱之分,但想要自己的綜合競争力變強,還是從自身修煉開始吧。

6.多疑。“最近老闆沒吩咐什麼任務給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同事之間、上下屬之間缺乏信任,總懷疑對方的行為舉止另有目的。其實“疑心病”的根源在于工作壓力,注意調節工作節奏,避免猜疑變成偏執妄想而影響團隊的和諧與合作。

摘編自“每天一句德魯克”微信公衆号個人成長篇

黃鳴:莫讓職業生涯“衰退”

人活着靠精神,靠目标激勵,有奔頭、有方向感的人活得才有意義。

激勵自己有方法,先感動自己再影響别人。設定一個超越自己現有水平十倍、百倍的使命目标,倒逼自己想方法,把目标講給自己聽,把使命講給大家聽,讓使命感動自己,用拼搏感動他人。

為激勵自己,設定目标時就不要搞謙虛,更不可反過來否定質疑自己:這可能嗎?完不成怎麼辦?這不是你謙虛的時候。什麼時候謙虛?向别人學習時要謙虛,激勵自己時就是要“挑戰不可能”。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成長不應該分“春夏秋冬”,剛進入社會時是春天的小苗勃勃生機,稍成熟像夏天的樹木濃郁茂盛;職場十年就進入成熟的秋季,年紀再長就到了邊緣化的冬季。

我見到過無數有大成就的人即使進入老年也呈現出“赤子之心”,也目睹過無數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的人在職場上成為“常青樹”。被邊緣化是一種心态邊緣化,是自己放棄了對個人能動性的把控,放棄了自我發展的權利,放棄了組織對他本人的重視。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到了一定職位,上進心松懈了,手腳懶惰了,動手能力下降了,變得眼高手低了。慢慢地,組織的新知識他不了解,團隊的發展速度他跟不上,學習型組織的真谛他也覺得陌生,甚至員工因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勤政”,而在潛意識裡不再指望他做“主心骨”了。

不進步就是退步,一個人的被邊緣化就是被淘汰的前兆!我們要時時反省和檢讨自己的生命力是旺盛的還是衰退的,從而保證團隊的生命力能持續向上,避免年紀輕輕心态卻提前進入人生秋冬季,更避免在大好年華時被自己“邊緣化”。

摘編自黃鳴新浪博客周鴻祎:好員工是這麼幹出來的

1.無論為誰打工,都要讓自己學東西,客觀為公司創造價值。

我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樣是:我從來不覺得是在給公司打工,我覺得我在為自己幹。學到的東西是别人剝奪不走的,客觀上還給公司創造了價值。

2.收獲與投入成正比,應付工作是在浪費生命,要學會将普通事做得比人好。

應付一件事很容易,以後你隻要每天重複做三個小時工作就完事了,但你怎麼進步呢?離開學校之後,進步是從工作中做事情做項目積累經驗,跟人打交道。所以,再普通的事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大家做得很普通,我要做得跟大家不一樣。要做到超出大家想象是要花很多時間和努力的,但收獲也是最大的。

3.混日子實際上是混自己,老闆損失一小點年薪事小,你損失青春年華事大。

如果你混日子,對不起,實際上你是在混自己。你能黑老闆多少錢?假如你年薪10萬,在單位混10年,也就花掉老闆100萬,對很多公司來說,100萬損失不到哪裡去,可是你荒廢了10年,而10年後突然有一天公司倒閉了,或者你這個混混被開掉了,你怎麼辦呢?你有競争力嗎?

4.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怨天尤人沒用,成功緣自于你的能力積累。

不要做憤青,你看丁磊、馬化騰都是平頭百姓,他們在這個行業能成功,說明什麼?說明隻要你努力,你也有機會成功。很多員工在北京買車、買房有成就感,靠的正是能力的積累。

5.不喜歡公司就堅決、趕快離開,隻要在公司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做事。

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這個公司,不喜歡老闆,趕快辭職,一分鐘也别見到他。但如果你今天還沒有離開公司,就應該好好工作。有人說:“我有個性,我不愛幹這個。”我說:“你沒有成功之前,個性能換房子嗎?如果個性能換房子,我比你有個性,但它的确換不了房子。”

摘編自周鴻祎新浪博客低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1.缺席。導演伍迪·艾倫說:“百分之八十的成功來自于出席。”無論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業上,還是你的健康方面,僅僅隻是更多的出席就會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

2.拖拖拉拉。我最喜歡的擺脫拖拉的方法,一是吞食青蛙,也就是說在一天的最開始就完成那些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這通常會使你這一天都十分高效;二是吃掉大象,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這會使你感到過多負擔以至于産生拖延的念頭。将一項繁重的工作分為若幹可付諸于行動的小步驟。

3.總做無關緊要的事。為求高效,你應該将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少數重要的事情上,隻需按優先順序寫下這一天你需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從頭做起。即使你隻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

4.無法停止思考。因為多慮而很少采取行動,陷于無窮的分析之中隻會使你虛度光陰。行動之前加以思考是沒有錯的,但是強制性的反複思考就會極度浪費時間,而且你永遠也等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做事時間。

5.過于消極。當凡事都從消極方面考慮時,你的積極性就會被大大打擊。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和錯誤,而這些問題是本不存在的,最後你的“有所作為”也将不複存在。

6.與世隔絕。人們很難去承認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選擇,因此你越來越執着于自己的想法,變得閉目塞聽。這會讓你很難取得進步,就更不用提效率了。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信息,否則你就會成為一個沉迷于自我幫助的人。

7.信息過剩。輸入信息過剩會導緻難以清晰地思考,你就需要在汲取信息時更有選擇性,在工作時盡可能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摘編自豆瓣網HenrikEdberg最鬧心的,是下班回家後的15分鐘

你的工作壓力大、焦慮感爆棚,你的另一半的工作境遇也往往如此。一天中最具挑戰性的經曆,不是發生在工作上,而是在回到家後的最初15分鐘,如果交流順利,就能讓雙方感受到彼此之間的在意和關心,身心放松;如果最初這15分鐘的交流不順利,總會導緻兩個人懊惱又失望,甚至破壞了一整晚的心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不同的需求。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一個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想要先靜靜再開口說話。然而,更早到家(或者整天在家)的另一半卻有着強烈的表達欲。即使兩個人同時回到家,一天的工作經曆也可能完全不同,他們面對這些經曆所需要的東西也可能非常不一樣。有些人需要向對方傾訴工作上的事,而有些人需要娛樂消遣,有些人需要轉移注意力,有些人需要喝一杯,而有些人隻是需要一個簡單的擁抱。

不同的恢複時間。神經科學家曾指出,人們從消極經驗中恢複的時間有很大不同,恢複時間不同的人,大腦的活動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這意味着有可能一個人過了非常糟糕的一天,但在走出辦公室的一刹那心情變好;而有些很平常地工作了一天的人,卻直到晚上還受工作的影響。

不同的文化。每段關系,都是一種跨文化體驗。伴侶在開始共同生活之前,雖然都會花時間去考慮彼此人生目标與觀念的不同,但是他們很少會停下來,思考家庭生活中更平凡的小事,以及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跨文化關系”的意義。

那麼,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

首先,意識到差異的存在,同時接受它。期待兩個人一回到家就思維同步,既不現實,也毫無幫助;其次,識别你的個人需求,然後與對方交流。很多人覺得這個問題微不足道,沒有必要那麼鄭重其事。然而,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如此交流的重要性,才讓那麼多的伴侶關系如此緊張。最後,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一步步規劃,再坦率地說出你的需求,長遠來看一定大有裨益。

摘編自《哈佛商業評論》埃德·巴蒂斯塔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