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财智》記者劉彥華1月19日,國.."/>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16 中國經濟六大猜想

2016 中國經濟六大猜想

時間:2024-10-28 08:56:35


    文|《小康·财智》記者劉彥華

1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中國經濟成績單,GDP比上年增長6.9%,創25年以來新低。

2015年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這樣的數據,市場和輿論反應都較平靜。這表明,無論是中國自身也好,外界也好,大家都已經基本接受、消化了中國經濟“換擋”這個事實。

主動求變,适應新常态。2015的中國經濟喜憂參半,2016年又将何去何從?

GDP繼續探底

“繼續探底”是衆多機構、學者、智庫對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的基本判斷。

“探底”一詞,耐人尋味,既暴露了經濟下行時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又蘊含了希望盡快觸底回升的急切感。在悲觀者看來,經濟下滑深不見底,而在樂觀者眼中,底部或就在下半年。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屬于典型的樂觀派。據其測算,中國經濟有望在2016年觸底回升,全年GDP增速為6.8%。民生、平安等券商機構沒有那麼樂觀,認為2016年經濟下台階已是必然,預計全年GDP增長6.5%~6.7%;而國際貨币基金則更為悲觀,直言,由于投資增長随着經濟的持續再平衡調整而減弱,2016年中國GDP增速将放緩到6.3%,2017年将降至6.0%。

2016年将是中國宏觀經濟持續探底的第一年,也是近期最艱難的一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元春分析認為,在世界經濟周期、中國房地産周期、中國的債務周期、庫存周期、新産業培育周期、政治經濟周期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将在2016年出現下滑。

同時,他強調指出,2016年中國經濟不僅要面對探底的不确定性,同時還将面臨兩大類風險:一是微觀主體行為整體性變異帶來的宏觀經濟内生性加速下滑的風險;二是各種“衰退式泡沫”帶來的各種沖擊和系統性風險。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同樣持中國經濟未見底的觀點,他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将繼續下行,“直到過剩産能基本出清才是底部”。

CPI微漲PPI跌幅收窄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1.4%,漲幅創出自2009年以來的新低;2015年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5.2%,連續四年負增長。

對此,祝寶良分析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穩中趨緩,工業品價格下跌較快,國内油價連續下跌,PPI保持負增長。同時,國内糧食庫存比較高,農産品價格相對平穩,CPI處于溫和上漲水平。

至于2016年CPI走勢,根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預測,未來豬肉環比價格不會出現飙升,非食品價格缺乏上漲動力。而随着貨币政策在穩健的基礎上偏向寬松調節,2015年第四季度M1增速大幅上行,CPI在2016年上半年可能有所上升,但漲幅有限,仍将保持低通脹狀态。

與此同時,多家機構預測,在大宗商品價格止跌、去産能力度加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已經連續40多個月負增長的工業生産者價格指數(PPI)在2016年跌幅有望逐步收窄。“我國2016年将進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穩增長力度,發力基建投資項目,有助于提振工業品需求,緩解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态勢。短期内由于輸入性通縮帶動,PPI負增長态勢仍将延續,但随着我國去産能政策落實,PPI有望在下半年企穩。”

供給側:改革主戰場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着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毋庸置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将是2016年中國經濟改革的主戰場。

如何選擇改革路徑,學界紛紛建言獻策。

“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側重于微觀介質的重構,目的是要提高要素和資源的優化再配置,提高效率。”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看來,當今可推進的改革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首先,建立一個有效的過剩産能的退出機制,有效地處置僵屍企業,促使其占用的要素和資源重新流動起來,重新再配置;其次,過剩産能的國有企業的處置要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更有機地結合;再次,構建微觀層面企業家的激勵機制,重新加強産權保護,營造一個企業家能夠有創新、有創業激情的激勵機制。

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也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周期、結構雙重調整最後關鍵階段的助推器。他建議:第一,退出企業市場出清應優先清償拖欠員工薪酬,對員工向社保系統切換提供必要支持;第二,可以考慮加快推進農地體制改革,賦予農民宅基地流轉權在内的用益物權,這有助于增加農民的财産性收入,更好實現房地産去庫存與扶持新市民推進城市化目标;第三,我國糧食經濟或已進入第四次相對過剩,政策扭曲導緻結構性矛盾與空前規模過量庫存,應考慮把糧食流通和價格政策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組合内容之一;第四,對超預期小概率事件沖擊未雨綢缪,動态管理、充實銀行系統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與計提撥備資金,以減少其系統脆弱性。

财政政策更積極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将“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

“赤字大概率破3%。”目前已有多位研究者明确表示支持此觀點。

赤字率的高低決定了财政的總量空間,也體現了财政政策是否更積極。瑞士銀行财富管理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去産能需要财政支持,2016年去産能将會進入實質性階段,為了配合去産能,财政政策會扮演比貨币政策更重要的角色,财政赤字在GDP占比将會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更是直言,“中國财稅改革隻有在突破3%赤字率警戒線思維的前提下才可能順利推進”。在他看來,在财政支出削減難度很大且财政收入增長力量不夠強勁的條件下,提高财政赤字率就是必然的選擇。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則認為,真正實行積極的财政政策應多管齊下,首要一點便是将财政赤字目标提升至占GDP的3.0%,“4%至4.5%之間更佳”。

赤字率3%的警戒線,雖然并不是金科玉律,但卻是各國的一個心理線。有觀點認為,财政部擔心PPP異化為舉債新通道,有些地方因受債務管理政策約束,轉而通過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在PPP模式中進行變相融資,增加了風險概率。

對此,楊志勇分析認為,突破3%不等于赤字率無底線,而是強調赤字率警戒線的确定應該更加靈活。“财政赤字率警戒線确定的主要标準當是财政的可持續性。隻要财政能正常運行,中長期風險可控,我們就可以認為财政赤字率是合适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