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綠色創新行業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綠色創新行業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時間:2024-10-28 04:09:45

2016年7月7日,由《國際融資》策劃,并與北京金融資産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主辦的2016(第七屆)清潔發展國際融資論壇暨2016(第六屆)“十大綠色創新企業”頒獎典禮在北京産權交易所成功舉辦。此次論壇上,原全國人大财經委研究室巡視員,中國《證券法》、《信托法》、《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組組長王連洲發表了演講,他指出:企業科技研發投入需要持續性,這就需要政策、财稅、金融、投融資各方面持續的支持。但中小創新型綠色企業的現狀是前期投入嚴重不足,後期實際産出困難。他說

回顧多年來,中國不惜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的方式,通過多年持續增加固定資産投資特别是房地産投資以拉動GDP增長的粗放模式,使中國的經濟體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就巨大而輝煌,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誰都難以回避的是,中國人為此付出了生存環境嚴重惡化、經濟下滑并由此伴生出“三去一降一補”一系列非常艱難的問題,而這些需要幾代人去面對、承受和忍耐,代價是巨大的。

我看到本屆評選活動評審出的十大綠色創新企業,幾乎都是開發社會急需的新材料、新工藝、節能減排、創造新财富、增益綠色環境保護的實踐者和貢獻者。由此不禁令人反思,如果幾十年來,哪怕拿出隻占房地産等固定投資的一小部分,用于扶持綠色創新行業的科研和發展,以提升人們的福祉為重,以滿足和挖掘市場需求為動力,着力實體經濟的進步和提升,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調動和發揮綠色創新行業企業家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内生積極性,那麼,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生态的維護、人們的生存環境、社會的安定狀況是否會比當下要稍好一些呢?

大力發展綠色創新行業,是人民的希望之所在、福祉之所在,也是維護綠水青山藍天的美好自然環境的需要,更是理順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新一屆中共中央應該是已經注意到了。

綠色創新行業發展已處于重要地位

第一,從執政理念到政策層面進行調整。2015年10月30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個五”規劃建議,将綠色作為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并重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把生态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對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提出加快補齊生态環境短闆,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為當前和今後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的基本原則,并為大力支持綠色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政策理論依據。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中共十八大以來,提出一系列理念,其中“兩山論”和綠色發展理念至關重要且影響深遠。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根本上更新了我們關于自然資源無價的傳統認識,打破了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内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這也是中共黨的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的根本要求。

将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必須堅持的發展理念,是中國發展理論的豐富和重大創新,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同時也是制度的創新。制度的創新與認識的變革,引領着企業的創新與變革。綠色創新型企業符合國家不斷出台的政策導向,同時也是經濟新常态發展下的必然抉擇。

第二,推動綠色創新行業發展,創造人類宜居的美好生存環境任重道遠。人類經濟發展的曆史證明,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對外擴張,向後發國家轉移污染企業和技術,在優化自身生存環境的同時,也輸出了污染。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們不可能重複這些國家擴展式的發展模式,更不能讓子孫後代承擔我們過度使用資源和破壞環境所造成的惡果。

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總量約14%,卻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45%的鋼鐵和60%的水泥,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粗放的發展方式再不轉變,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負荷,經濟發展也難以持續。

“十二五”期間,工業能耗指标和國内外相關指标仍有差距。“十二五”期間前四年,中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累計下降了21%和31.9%,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但是,中國工業能效、水效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其中鋼鐵行業國内平均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落後6%~7%,石化化工落後10%~20%;中國萬美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569立方米,遠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韓國的55立方米,因此,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仍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

“十二五”期間,綠色産業呈現了階段性特征,表現在投資需求巨大、投資供給缺口大、投資領域不均衡、投資效益不太高、局部區域環境不堪重負。“十三五”期間,綠色産業應該有一系列的轉變。首先,投資重點要有所轉變,目前中國在水和大氣的污染治理投資比重占到80%,而土壤僅占20%;其次,從末端治理逐漸向全流程治理轉化;而後,環保企業将向大型化、集團化發展;最後,産業将從政策驅動向政策與科技雙向驅動發展。

大力支持綠色技術的創新和綠色企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沒有老路可循,必須走創新之路。國家和經濟社會的現狀引出了政策導向,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通過綠色“創新”型經濟的崛起是必經之路,是必選之路,是新常态下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增長的“源動力”,也是提升中國經濟的“根本動力”。

綠色創新企業是綠色行業裡面的“拓荒者”,而“拓荒者”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這種企業常常是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所以綠色創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第三,政府對于綠色創新企業的實際扶持,心有餘而力不足,方式很單一。政府引導綠色創新企業發展,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免稅”上,其他多為“務虛”措施。在分稅制下,地方有權力免掉的部分是有限的。減免稅方面,主要涉及到兩個稅種,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這兩個稅種,地方留存的部分具體比例如下:增值稅:75%入中央級國庫、25%入市(或區、或縣)級國庫;企業所得稅:60%入中央級國庫、15%入省級國庫、25%入市(或區、或縣)級國庫。

由此可見,地方有權力支配的比例過小,即使全部免掉地方留存部分,對一個初創企業的發展也無實質意義。何況,企業在發展初期,以投入為主,實際上并不涉及到企業所得稅,所以稅收方面的優惠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實惠。特别是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綠色發展一定要靠科技的支持,科技一定要研發。研發在短時期内無法獲得回報,并且投入需要持續性,這就需要政策、财稅、金融、投融資各方面持續的支持。但中小創新型綠色企業的現狀是前期投入嚴重不足,後期實際産出困難。

支持綠色創新企業,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除了在宏觀政策大方向、财政政策上予以引導,微觀的資本、資金及金融服務等方面也非常重要。隻有多管齊下才能起到支持綠色創新型企業發展壯大的作用,目前推動的“綠色金融”,正扮演着推進器這一重要角色。

從全球市場來看,綠色金融在全球已經得到了一定發展,在金融和投融資方面出現了包括綠色貸款,綠色銀行和其他綠色PE,綠色ETF指數等一系列的創新支持模式。而中國雖然由國家資金作為扶持綠色産業改革的主導者,資金量卻遠遠未達到市場需求,在模式上也和國外先進的綠色金融體系有很大差異。中國綠色産業對于資金的渴求程度非常明顯:“十三五”期間,中國綠色産業每年投資需求在兩萬億以上,而财政資金隻能滿足其中10%~15%的投資需求,巨大的投資缺口需要由多方面的資金源來填補。

中國綠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作為直接融資手段的股權融資,有助于減少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企業融資效率,是促進綠色創新企業大力發展的重要一環。國家已經出台而且必将會出台更多相關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和相關金融産品,逐步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綠色産業,支持清潔能源、低碳交通、能效建築等行業發展,幫助中國綠色産業實現更快發展。

第二,合理使用财政、金融、稅收政策引導企業發展。首先要集中力量引導具有優勢的綠色創新型産業發展;其次是進一步落實激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綠色創新的相關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政策;同時要推動有關财稅優惠政策适當向綠色創新型企業傾斜,尤其是有重大影響的高科技綠色創新項目。據資料顯示,我們國民經濟當中80%的利潤流向了金融,這使得我們的資産的金融結構嚴重失衡,很多的資金都沒有落地生根,沒有給予實體經濟和綠色企業創新足夠的支持。

第三,拓寬融資渠道。其方式主要包括:一是設計和研發多樣型金融創新産品;二是降低門檻,放寬領域,允許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和主導投資,完善相關機制;三是政府相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大對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為綠色創新型企業融資開辟“綠色通道”;四是建立多形式、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開展系列銀企對接活動,積極搭建區域性融資平台,設立綠色專項投資基金為投資機構提供優質投資技術并推薦優秀綠色創新型企業。

第四,着力提高綠色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能力。通過貸款貼息、委托開發等方式,支持、引導創新型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研發投入,積極開展企業管理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等;充分利用技術改造;搭建産學研技術創新合作平台,促進資源共享。

第五,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在具備條件的綠色創新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搭建與國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力型機構之間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平台,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推動企業之間人才交流與合作。

第六,鼓勵創新型企業積極開拓國内外市場。一是多方位、多渠道拓展新興海外市場;二是加大力度支持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台擴大産品銷售;三是積極利用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優勢,為創新型企業開辟海外市場提供平台。

第七,完善有助于綠色行業發展的法律制度。綠色創新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法制來做基礎,也需要政府、市場、企業多方合力,還需要環保理念和信息披露,同時也需要多方努力幫助綠色創新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綠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新常态下企業、經濟發展的問題,也解決了經濟增長中的健康問題,新常态下中國經濟要轉型,要保可持續發展,綠色創新型企業是完全契合新時代的要求與期許的,必将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引擎,将中國的經濟巨輪推向更美好的遠方,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赢”。(本刊實習記者張宇佳報道杜秋攝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