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創産業與制造業

文創産業與制造業

時間:2024-10-28 11:50:07

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産業競争力的重大舉措

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是客觀必然的趨勢,有着内在的動力和一定的發展路徑。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逐步深化,我國政府對于文化創意産業與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也給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跨界融合正在成為趨勢

4月13日,廣州市副市長蔡朝林在“中國(廣州)國際時尚周”系列活動之“2017全球原創設計(廣州)圓桌會議”上表示,廣州市政府将出台《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行動方案》,進一步促進創意産業與相關産業深度融合,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而在上海,為進一步發揮創意與設計業在産業轉型升級中的先導和引領作用,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設計之都、時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設,今年2月份,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上海創意與設計産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快文化創意設計向相關産業滲透融合發展,并預計到2020年,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達到13%,其中創意與設計産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産總值比重超過6.5%。

根據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求,上海要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範活動,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件。在制造方面,《規劃》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強産品和關鍵性零部件的外觀、材料、結構、功能和系統設計,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務型制造”高端方向發展。

國家層面,對文化創意産業及其與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也給予了積極的政策支持。我國《"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将創意設計業作為文化系統“十二五”期間要發展的十一個重點行業門類之一;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幹意見》,就加快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

在各級政府對文化創意産業及其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迅猛,并且,跨行業、跨地區、跨媒體、跨所有制融合發展态勢明顯,“混業經營”“融合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典型特點。

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産業競争力的重大舉措,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内在要求,是促進産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态、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文化創意産業與相關産業的滲透與融合,勢必将大力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突破“低端鎖定”向價值鍊高度攀升、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力

我國雖為制造大國,但長期以來走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存在高污染、高能耗、技術水平低、規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産業發展當前正在實現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從規模速度型向創新效益型轉變。這是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機制形成的背景。

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目前處于價值鍊底端,面臨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改造的壓力,尤其是,在相當長時期内,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是主要依靠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驅動經濟增長,而較少依賴設計創新、品牌附加值效應的粗放式發展,在“後金融危機”時期,亟需要以文化創意産業為依托,加快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競争力,通過文化創意向裝備制造及消費品工業領域的擴散和滲透,加速推動我國制造業向“中國創造”轉變。因此,與文化創意産業融合是我國制造業适應形勢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會大衆消費需求的日趨多樣化,對文化創意産業和制造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設計、技術、質量和品牌要求。可以說,大衆日益增加的多樣化消費需求是推動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主要力量。尤其是,随着全球能源緊缺日益加重,社會對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減少污染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消費需求正逐步向綠色設計、綠色産品、創意營銷轉變,這些轉變主要依托于文化創意産業的成長,而制造企業通過融入文化創意要素将生産出少批量但多元化的産品,從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學者靳悅總結道:産業結構升級及制造企業的成長是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内部驅動力;多樣化消費需求增加是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外部推動力。

當然,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動力機制是一個動态系統運行的機制,供應商、企業、客戶、政府等主體的創造性、能動性,共同推動了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各層次的融合,創造出更多融合價值。因而,還可以從微觀層面認識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力。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體現“物的關系”的生産要素的重要性不斷下降,體現“人的關系”的生産要素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并最終占據主導地位。相關學者指出,制造業生産要素的拓展過程是:逐漸地從有形的物質生産要素擴大到無形的精神生産要素;從注重“物的關系”的生産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逐步擴大到注重“人與物之間關系”的生産要素——技術、知識,再擴大到注重“人的關系”的生産要素——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是精神性生産要素,其本質是人的觀念意識。被投入生産過程後,文化創意要素不會消耗和磨損,無論被重複使用多少次,都不會改變數量和質量,而且,文化創意的數量和質量會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增加。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創意産業之父”厲無畏指出,若文化創意作為生産要素被制造業充分開發和利用,則必然會推動制造業的快速增長!

一方面,文化創意要素還可對傳統的諸如勞動、資本等生産要素進行替代,實現裝備制造業及消費品工業在研發、設計、生産、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低碳、節能、環保,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文化創意要素通過提高制造業管理水平、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業運營效益。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财經學院)教授韓堅就指出,文化創意産業很顯著地在減少生産所必須的可變花費的同時,更深層次地推動企業規模化作業。文化創意産業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造業整體生産和運行效率。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融合,可以推動企業組織結構優化,提升企業運行效率。

靳悅也表示,通過文化創意産業中的軟件、網絡及計算及服務可實現經營管理精細化和企業流程再造,進而降低總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如文化創意産業中的計算機軟件信息服務支撐着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全過程,在生産管理層面,通過軟件信息服務,可以彌補延遲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得相關負責人可以掌握實時動态生産情況。文化創意産業中的信息技術模塊,可以對企業組織進行整合重構,實現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設計研發敏捷化、經營管理精細化。總之,通過與文化創意産業融合,企業組織效能能得到大幅提高,組織結構化繁為簡,組織結構得到優化。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制造業與文化産業的融合,包括制造業與文化産業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與相互重組等多種形式。

文化創意具有很強的粘合性,可以把不同的領域的技術粘合在一起,這推動了跨領域的技術創新。創意和技術結合的共同作用,使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跨行業、跨領域整合多種資源,以前看似無關的業務、行業開始發生關系,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行業融合越來越加速,新的商業系統得以建立。這使得企業能夠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内整合各種資源,使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這可以降低企業的成本,并使競争對手更加難以模仿。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學者胡慧源認為,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路徑有三:借助專業設計手段融入制造業的研發;依托媒體平台提升消費品工業的營銷服務;通過引緻需求帶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通過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設計手段,文化創意産業可以将符号、色彩、圖案、形狀等文化、創意甚至藝術元素作為中間投入品融入制造業的上遊研發環節,豐富制造業産品的内在構架、外觀設計與表現形式,增加制造業産品的文化内涵與創新外觀,提升工業産品的符号價值與風格品位,提高産品的特色以及與競争對手之間的差異化程度,在提升競争優勢、實現巨大市場效益的同時帶來口碑、品牌、顧客忠誠度等産品附加價值的顯著提高。

日本的有關調查表明,外觀設計對于産品的差異化、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的作用高達70%,美國的工業設計協會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每投入1美元用于産品設計,可以帶來2500美元的銷售收入

當然,文化創意并非是被簡單的注入制造業産品之中就可以生産出新産品,還需要制造業産品的技術和工藝做出與之配合的創新,才能夠使得文化創意能夠與制造業産品順利結合,并充分體現文化創意在新産品上的預期效果。

文化創意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還主要表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品企業熱衷于選擇門戶網站、移動互聯網、微博、微信、社區論壇等文化創意媒介平台作為開發市場的重要載體。利用這些新媒體渠道形成的社會網絡關系,企業可以方便地與消費者之間展開交流與溝通,及時地獲取與掌握消費者對産品和服務的意見與建議,并将其反饋給企業相關部門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上述新媒體營銷平台在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價值的同時,收獲消費者對企業以及産品的支持甚至是美譽,通過提高企業整體的客戶價值,為企業帶來持久的品牌資本。

在設計方面,企業采取創新手法,吸引未來的消費者參與到産品的設計中來。例如小米公司在小米手機研發的過程中,通過網絡上的論壇、微博等發動消費者參與到手機的設計中來,并通過互聯網的優勢與消費者積極互動和讨論,吸收消費者合理的意見和創新成果,這樣使許多參與讨論的消費者成為小米手機未來的忠實客戶。

在銷售方面,注重加入文化創意元素。企業營銷渠道越來越多地被賦予文化因素。許多企業将藝術展覽館、藝術活動等作為一種富有文化藝術感的營銷渠道4。例如,蒂凡尼、迪奧、範思哲等國際名牌企業越來越多地參加各類藝術展、文化展、博物館展覽和各類文藝活動,這些文化藝術展會和活動的參與人員大多對具有文化品位的産品有較強的消費需求,收入水平也比較高。

通過引緻需求帶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體現着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路徑。經驗表明:文化創意産業可以利用自身在創意、設計、内容、廣告等方面的優勢,為改造制造業生産方式以及提升制造業産品價值提供巨大幫助;制造業反過來也可以借助成熟的工業生産體系推動文化創意與設計等服務的産品化與産業化。

文化産業化進程在快速推動文化和創意規模化标準化生産、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将迂回生産方式引入文化創意生産環節。部分文化創意服務,譬如出版印刷、廣播電視電影、攝影照相等,逐步加大了對印刷專用設備、廣播電視電影專用設備、幻燈及投影設備、照相機及器材等文化專用設備的需求。在分工與專業化經濟的作用下,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将會拉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這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增長點。

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障礙及對策

當然,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産業融合目前也存在着不少的障礙。四川大學商學院楊永忠等專家學者認為,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産業融合的障礙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技術結構與産業結構問題、政府管制與市場分割問題、理念轉變與政策缺失問題。

在我國制造業的技術結構中,生産工具、機器設備等物質形态技術占較大比重,設計、工藝、信息、能力、技巧等知識形态技術占較小比重;中等技術、初級技術和原始技術占很大比重,先進技術特别是尖端技術占很小比重。而衆所周知,後進型技術結構影響和決定着産業結構。在我國制造業的産業結構中,企業發展良莠不齊,走在與文化創意産業融合發展前沿的示範企業屈指可數。

楊永忠等專家學者建言,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的服務功能,加強管理監督。行業協會應加強政策研究,為政府有關部門實施宏觀調控和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議,大力推廣标準化,協助做好試點工作,總結推廣典型經驗。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胡曉鵬研究員指出,政府的宏觀調控涉及各行各業,不同産業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主管,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約了産業間的融合與滲透能力,也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産業的融合自然也受到政府管制的影響而舉步維艱。

而在其他一些國家,随着制造業的生産組織方法轉向更加注重服務的投入,專業化和“迂回生産”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這一進程被稱為“專業性裂變”,即工業企業利用外包給專家的方式來提供原本由企業提供的自己不太擅長的一些服務。而在我國,由于市場分割使一些沒有完全脫離計劃體制的大型國有企業競争壓力不夠、創新動力不足,“專業性裂變”進程較慢,使本應分解外包的自己不太擅長的設計咨詢和營銷傳播等環節仍由企業進行内部化處理,從而造成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産業的脫節。

對此,河北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專家提出,政府相關部門要為産業融合創新出台相關的配套政策,放松産業管制,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繼續做好行政許可項目的清理工作,從制度上、程序上減少并規範行政幹預行為;同時,要着力做好産業轉型升級的引導工作,注重對企業的分類指導。而楊永忠等專家學者建言,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也應加強,逐漸消除條塊分割管理模式帶來的融合障礙,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一般來說,新理念從倡導到落地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過程,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從高層到基層、從生産者到消費者等各個層面意識形态的轉變。新理念要超越傳統的思維慣性并非易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内指導産業的融合發展。再加上目前我國出台的這個新領域的相關激勵、引導、保障政策較少,且有些政策還停留在倡導層面,使一些融合技術和項目因得不到支持和保障而無法深入開展。

有關專家們呼籲,充分調動文化、宣傳等部門對文化創意産業及其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進行大力宣傳推廣,擴大對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成功案例的報道、展示,支持相關企業與媒體合作創辦報刊欄目、廣播時段、電視頻點等,扶持這些企業專門網站的建設。文創産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機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