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股民的眼淚》學怎樣不掉眼淚

從《股民的眼淚》學怎樣不掉眼淚

時間:2024-10-28 09:12:25

張化橋/著要純粹從制度和客觀情況來說,我認為内地股票市場的個人投資者(俗稱股民),應該是世界上最容易賺錢的人之一。

君不見,中國内地股票市場不征收資本利得稅(在成熟市場資本利得稅是一個普遍稅種,沃倫·巴菲特曾經就如何在投資中處理這種稅,展開過長篇大論,大意是頻繁買賣會在資本利得稅下導緻長期收益下降),分紅的紅利稅基本是零(尤其對于長期投資來說),券商不征收倉租費、代收紅利費等一系列費用(香港證券公司會收取),基本面增長又快(對比一下日本和英國市場的報表),還有漲跌停闆,流動性也好,很少出現一下暴跌50%還賣不掉的情況(這在香港市場司空見慣),企業也很少退市,差企業還經常有殼來救,企業估值經常虛高、導緻按合理估值買入的投資者往往能很輕松地賺一大筆。更不要提在當年股權分置改革時,對老股東免費贈送的、大概相當于持倉量30%的對價股票。哦,對了,内地股票市場還有一種特殊的新股申購制度,可以讓資産在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股民,每年輕輕松松賺個10%到20%的無風險收益。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長期超額收益,也沒超過10%。

啰啰嗦嗦講了這麼大一堆,那為什麼内地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卻經常抱怨自己沒賺到錢呢?在張化橋先生的《股民的眼淚》一書中,你可以找到不少答案。

上市公司也有自己的利益

很多股民在分析上市公司的時候,盲目相信其披露的消息。或者不客氣一點說,股民有時候明知上市公司披露的消息是為了誘導股價(這點在牛市的時候特别常見),但是卻認為“會說故事的公司才能忽悠來更多人、不跟這樣的公司跟誰”,因而自願選擇忽視一些虛假的業績、虛假企業藍圖。長此以往,股民把自己的利潤,建立在虛幻的忽悠之上,焉有不虧之理。

那麼,怎麼才能看出上市公司的公告究竟有多少水分呢?張先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觀點。股民需要徹底了解這家公司的生産經營情況,企業的經營環境怎樣?利潤從哪裡來?管理層水平如何?上下遊行業如何?護城河在哪裡?競争優勢在哪裡?劣勢又在哪裡?然後,依據這些了解,股民要試圖理解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财務報表:現金情況怎樣?财務報表裡有不匹配的地方嗎?公司為什麼要做出某種公告?隻有這樣,股民才能從根把握一家公司。

投資銀行和基金公司最看重的是傭金和管理費

關于投資銀行(内地也叫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對投資者所做出的誘導,我記得有一本書裡曾經說過一句經典的話:“投資銀行對你說,你就是股神,你隻要多交易就好了(這樣它才能賺傭金)。而基金公司則想對你說,你不會投資,基金公司才會,把錢給基金公司就好了(這樣它才能賺管理費)。”那麼,到底誰是對的呢?或許,誰都不對。

在企業上市的過程中,券商考慮最多的,也是如何獲得承銷費、如何把股票賣出去,而不是賣出去以後,投資者能賺多少錢。畢竟,有多少人會把别人的利益(股民的損益)放在自己的利益(承銷費、傭金和管理費)之上呢?雖然這個道理一說出來,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把它這麼細緻地寫下來、甚至用自己工作中的所見所聞一一舉例,張化橋先生是我看到做得最細緻的人。書中第一章,就叫做《券商不知不覺幫了壞人的忙》。

尋找好公司,不尋找看起來好的公司

在第三章《我從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訓》和第四章《十倍股往何處尋》中,張先生提出:公司壯大不等于股民賺錢,好行業也有壞公司,便宜貨裡有不少是價值陷阱,小心競争激烈的行業,謹慎利潤不再增長的公司,别碰需要營銷的公司,等等。

一直壯大的公司,難道不是好公司嗎?可不一定。有的公司一直壯大,卻是典型的虛胖。随着公司的壯大,其收購越來越盲目、利潤率越來越薄、總部和分公司、子公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企業發展藍圖越來越空洞和不切實際(甚至變成PPT公司)。最後,看起來公司越來越大,但是老股東卻不一定能賺到多少錢。

好行業裡,也能有壞公司嗎?看看事實就知道了。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的汽車、白酒、空調、基金管理公司,這幾個行業能不能算是好行業?出過不少大牛股,但是,有沒有壞公司呢?事實上,有時候好公司的輝煌,恰恰是以壞公司的慘淡為代價的。好公司所搶奪到的市場份額,就來自壞公司所丢掉的。

便宜貨裡有不少價值陷阱這事兒,A股的股民可能不算太了解。畢竟,内地資本市場一直是一個流動性過剩的市場,加上市場上經常有資産注入和借殼上市(香港叫後門上市),便宜貨變成價值陷阱的例子還真不太多。但是,如果放眼香港市場,就會發現,破淨(股票價格跌破每股淨資産),在香港市場真不算什麼。不要說破淨,股價到0.5倍淨資産、乃至0.1倍淨資産,也不是沒有的事情(但是一旦從超低估值反彈,也能帶來巨量回報)。所以,如果一個企業前途渺茫,隻是股價便宜,那麼股民們還是要三思而後行。

如此陷阱,還有許多。競争太激烈的行業,有時候看起來新聞不斷、故事頻出,最好作為飯後的談資,但是要在其中殺出一條血路,可是不太容易。一個公司如果利潤不增長,就算資産再雄厚、估值再低,卻硬扛着不分給股民,股民也都無可奈何。而那些需要營銷的公司,往往就算業績沒有造假,卻也是由營銷驅動的。一旦營銷止步,業績常常難以為繼。我自己就曾經見過一家公司,靠着高于營業收入增速将近1倍的銷售費用,驅動公司增長。早幾年還能持續,可是越到後來,就越步履艱難。

謹慎對待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會計報表裡,投資者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從地方政府取得一次性補貼。而這些補貼,還是直接寫在利潤表裡的。

很多投資者覺得,地方政府支持,那當然比不補貼要好,這怎麼着也是個好事兒。但是,對于那些依賴政府支持才能生存的企業來說,有時候這些支持,恰如父母嬌慣兒女,得以享受一時之快,卻不免教育出驕嬌二氣的子女來。如果一個企業的利潤不是從市場上得來,也不是依靠更好的管理、更幹脆的執行力、更深厚的企業護城河所得到的,而是依靠和政府的關系好才得到的,那麼,這種企業究竟能在商海中走多遠,也就難以預料了。

情緒和無知毀滅一切

說一千、道一萬,在内地股票市場這樣制度上傾向于個人投資者的市場(比一比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新股中簽率、傭金率就知道),卻賺不到錢,股民自己要說沒有責任,也是說不過去的。張先生的一句“自設地雷,股民垂淚”,真實地寫出了這種狀态。而在摧毀股民财富的特質中,情緒化和無知,無疑是比較重要的兩點。

就情緒化來說,如果不了解股民的情緒,那麼找一個大漲或者大跌的日子,去一些還有現場客戶的營業部,你就能感受到這種情緒。也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情緒化是有好處的(你總不能指望老師發了小紅花,小孩一點都不高興,課堂還能正常運轉),但是在投資中,情緒化有百害而無一利:它絕不會為股民帶來哪怕一分錢的額外收入。

而知識儲備的缺乏,則造成股民無法理性的下判斷。人們在買賣一所房子、添置一個家電乃至挑選晚上吃飯的餐館時,往往都會下功夫做一番仔細的比較。但是,在買賣股票時,許多人卻連最基本的年報都懶得看。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想要做出果斷、正确的決策,無疑是困難的。

說到這裡,有人也許會問,股市裡讓人落淚的陷阱怎麼這麼多?但是,世界上又怎麼可能有一種市場,讓任何沒有準備的人,輕松點點鼠标就能賺錢呢?如果這樣的市場真的存在,大家又如何安于按月發錢的正常工作?

其實,在内地資本市場的制度設計下,股民本身已經是制度最占優的群體。而想要取得好的投資成績、不掉眼淚,無外乎要遵從科學的投資方法。這方法總結起來就是,認真分析行業,好好研究企業,控制買入價格,分散持倉比例,然後耐心持有,少做交易。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隻要按照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不斷學習知識、磨煉見識,任何個人投資者或者說股民,最後都能取得好的投資業績。難就難在,這份耐心和決心,少有人擁有罷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