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革命”為代表的科技領域從2019年開始将會迎來“三年科技上行周期”——三年技術上行周期,疊加政府科技三年投資周期,疊加未來三年的并購上行周期。科技股迎來政策最強音。
8月10日,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指出,“信息消費是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速、輻射最廣泛的新興消費領域之一,對拉動内需、促進就業和引領産業升級發揮着重要作用,已成為新時期提振國民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有利于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實現供需新平衡,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普惠社會民生。”同時,《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信息消費規模達到6萬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信息技術在消費領域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拉動相關領域産出達到15萬億元”的主要目标。
《行動計劃》的發布,突出了信息消費對于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意義,表明政府對于信息消費的高度重視。《行動計劃》從供給、消費和保障措施三個方面對中國信息産業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助力信息産業未來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同日,工信部還印發了《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下稱“《實施指南》”),提出到2020年,力争實現企業上雲環境進一步優化,行業企業上雲意識和積極性明顯提高,上雲比例和應用深度顯著提升,雲計算在企業生産、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及,全國新增上雲企業100萬家。鼓勵各地加快推動開展雲上創新創業,支持各類企業和創業者以雲計算平台為基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積極培育新業态、新模式。
而在此前的8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的通知》,國務院決定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調整為國家科技領導小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組長,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任副組長,成員包括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4個重要部委和科研單位的主要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為研究、審議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及重大政策;讨論、審議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項目;協調國務院各部門之間及部門與地方之間涉及科技的重大事項。信息消費是擴大内需,拉動産業升級的重要方向。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的成立,将自上而下産生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巨大動力,對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産生重大意義,在國家政策層面彰顯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決心和意志。而随着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立,科技興國戰略獲得了頂層設計的支持,相關政策、戰略有望落地。
招商證券表示,新科技已成為提高供給質量的主要發力領域,信息消費是擴大内需,拉動産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從供給端來看,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高供給質量成為重要任務之一,新科技、新領域成為主要發力領域;從需求端來看,2018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達78.5%,創了曆史新高,大幅高于2017年同期的63.4%,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來源,信息消費是擴大内需、拉動産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以“智能革命”為代表的科技領域從2019年開始将會迎來“三年科技上行周期”——三年技術上行周期,疊加政府科技三年投資周期,疊加未來三年的并購上行周期。當前,優質科技标的應該考慮逐步加大布局力度,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半導體等都是重點布局的領域。
政策信号确立
近期以來,科技興國政策不斷加碼,政策信号确立。
7月8日,《人民日報》正版刊登科技興國内容,中國科技政策的堅定信号基本确立。7月13日,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強調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為中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全面強調科技興國戰略,主要包括: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強調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要求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進産學研用一體化。
而在此前的2017年7月,《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為了體現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應有的經濟價值,研發支出不再作為成本扣除而被納入GDP,類似于企業研發投入的資本化。同時,淡化GDP增速目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也是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宏觀經濟的核心。落實到地方,各地方政府也頻頻表态要更注重GDP質量上的增長,尤其是創新類GDP的發展狀況。
此後,随着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的成立,包括《行動計劃》在内的諸多政策出台已是水到渠成。
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表示,信息消費作為重要的新興消費領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據測算,2018年上半年,中國信息消費規模達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是同期GDP增速的2.2倍,對拉動内需、促進就業、引領産業升級發揮着重要作用——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338億元。
但是,中國發展信息消費也面臨高端和有效供給不足、部分地區消費潛力尚未充分釋放、消費環境有待優化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對此,《行動計劃》提出了五大目标:消費規模顯著增長(到2020年,信息消費規模達到6萬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拉動相關領域産出15萬億元)、覆蓋範圍惠及全民(到2020年98%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和4G網絡覆蓋)、載體建設穩步推進(打造區域性信息消費創新應用高地)、産業體系逐步健全(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消費環境日趨完善(努力實現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
《行動計劃》還提出了四大行動,包括:提升消費電子産品供給創新水平,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電子産品智能化升級,提升手機、計算機、彩色電視機、音響等各類終端産品的中高端供給體系質量;加快新型顯示産品發展,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突破新型背闆、超高清、柔性面闆等量産技術,帶動産品創新,實現産品結構調整;深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實時性強的智能網聯汽車計算平台,形成平台相關标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HA級);培育行業信息消費支撐服務,積極發展工業電子商務,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建設一批有較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垂直電商平台,到2020年,實現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60%。
招商證券認為,《行動計劃》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出發,從供給端來看,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高供給質量成為重要任務之一,新科技、新領域成為主要發力領域;從需求端來看,2018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達78.5%,創曆史新高,大幅高于2017年同期的63.4%,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來源,信息消費是擴大内需,拉動産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信息消費是一種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産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經濟活動。具體來說,信息産品已經從智能手機、數字電視擴展到智慧家庭、智能汽車等終端産品;信息服務從語音通信轉向數字内容、應用服務等多種服務形态,甚至包括雲服務等新型服務模式。政策對信息消費定位于拉動内需、促進就業和引領産業升級的重要位置,已成為提振國民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當前,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中國消費需求總量快速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78.5%,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而信息消費作為重要的新興消費領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正逐漸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行動計劃》并非第一次提及信息消費政策,是對2013年和2017年發布的相關文件的延續和落實。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印發了《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内需的若幹意見》(下稱“32号文”),提出了在基礎設施、供給能力、消費需求、公共服務信息化等方面促進信息消費,并要求“‘十二五’後三年平均增速達20%”。
根據工信部官網數據,信息消費規模由2013年的2.2萬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3.9萬億元,年均增幅高達21%,為同期最終消費增速的2.4倍,達成上述目标。
此後的2017年8月24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内需潛力的指導意見》(下稱“40号文”)對進一步促進信息消費提供了綱領性指導,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加快突破發展瓶頸。一方面,從供給端着手,擴大有效供給,提供産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供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實現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另一方面,從需求端發力,擴大信息消費覆蓋面,讓更多人民群衆都能用得起、用得慣、用得好信息消費,共享技術發展成果。
整體而言,相比32号文,40号文對于信息消費總體要求上更加強調創新驅動、需求拉動、協同聯動,打造信息消費升級版;供給端對于提升信息消費供給水平的要求邁上了新的高度;需求端更加強化擴大信息消費覆蓋面;同時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此次《行動計劃》提出,信息消費未來年均增速為11%以上,到2020年,規模預計達到6萬億元,而這已是40号文中設立的目标。如果不考慮價格因素的幹擾,假設未來GDP的增速保持在6%的中樞水平,據此推測,信息消費對中國GDP的貢獻率(信息消費變化/GDP變化)将從2017年的9.61%進一步上升到2020年的11.03%,信息消費對GDP貢獻也将由2017年的0.54%增長到2020年的0.62%。
從投資角度看,本次《行動計劃》明确了四大着力點:新型信息産品供給體系提質行動(涉及領域包括可穿戴設備、智能網聯車、高清終端設備等)、信息技術服務能力提升行動(涉及領域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信息消費者賦能行動(涉及領域包括4G、5G、光纖覆蓋)、信息消費環境優化行動(涉及領域包括網絡安全等),涉及的相關領域有望成為未來的投資熱點。
5G大機遇
招商證券認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信息消費規模的重要前提。本次《行動計劃》設立四大發展行動,其中之一為信息消費賦能行動。該行動指出要“持續推動基礎設施提速降費”,并為中國未來三年網絡建設指出明确發展目标。在這一過程中,5G、雲計算以及IDC、物聯網、光纖光纜等有望從中受益。
其中,本次《行動計劃》中,涉及5G的部分包括“加快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标準的研究、技術試驗、推進5G規模組網建設及應用示範工程,确保啟動5G商用”。對比2017年8月份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持續釋放内需潛力的指導意見》,對于5G商用的措辭從之前的“力争”變為“确保”,體現出了國家發展5G的決心。
5G是十年一遇的通信産業升級大機遇。5G擁有核心需求和客觀經濟效益,将人、事、物的連接需求抽象為三大類場景,将能夠滿足智能家居、超高速通信、超高清視頻、工業自動化、無人駕駛、VR/AR/MR等所有領域的規模部署和應用創新的需求,并有望掀動ICT又一波新浪潮。此外,5G的建設和運營将大幅帶動經濟總支出、就業機會,提升經濟活力。
根據中國信通院《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測,2030年5G間接拉動的GDP将達到3.6萬億元。按照産業間的關聯關系測算,2020年,5G間接拉動GDP增長将超過4190億元;2025年,間接拉動的GDP将達到2.1萬億元;2030年,5G間接拉動的GDP将增長到3.6萬億元。十年間,5G間接拉動GDP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将達到24%。
據東吳證券預計,2030年電信運營商流量收入所産生的GDP約9000億元,占當年5G對GDP總貢獻的31%,各類信息服務商提供信息服務将産生約1.7萬億元的GDP,占當年5G對GDP總貢獻的58%。
面對5G和物聯網技術帶來的可觀機遇,各國政府都積極推進,不斷加碼相關政策。中國也自上而下,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5G有望成為中國核心技術的突破。中國在經曆“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後,5G進展已經處于全球領先位置——計劃是2018年規模試驗、2019年預商用、2020年規模商用,有望在2025年前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
招商證券表示,2018年6月,随着獨立組網标準的凍結,全球5G商用正式進入沖刺階段。标準之後,圍繞5G頻譜的劃分成為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2018年上半年以來,包括韓國、英國等在内的主要國家已相繼完成5G頻譜的拍賣工作,預計下半年至2019年包括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在内的其他國家也有望陸續完成5G頻譜劃分的相關工作。工信部早在2017年年底全球首發5G中低頻段頻譜規劃,預計在全球主要國家加速推進5G商用的背景之下,中國頻譜劃分工作有望于下半年實現落地,并推動5G商用穩步前進。
5G産業鍊包括天線、射頻、通信設備、光模塊、光纖光纜和網絡運維等環節。按照申萬宏源的測算,中國三大運營商5G總投資有望超過1.3萬億元,相較于4G時代增長超過60%。每個産業鍊環節的投資占比不同,其中,通信網絡設備占比最大,達到近40%,基站天線、射頻、光纖光纜和光模塊的投資占比分别為3%、10.6%、3.3%、4.6%。
通信網絡設備是移動通信系統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無線、傳輸、核心網及業務承載支撐等系統設備,通信網絡設備占5G總投資近40%。依據運營商測算,在4G系統中通信網絡設備的投資超過了4000億元,申萬宏源預計5G基于SDN/NFV重構的網絡架構,将形成硬件設備和軟件定義化解決方案兩大部分,實現進一步降價,但由于承載業務和支撐的基站數較4G有明顯增加,預計整體投資将增長30%,投資總額将超5000億元。
申萬宏源認為,通信網絡設備作為5G投資的核心環節,投資周期較長,預計5G建設前4年期間(2020-2023年)均會有較大規模的投資,2021年随着宏站和小站雙雙放量提升預計會達到峰值。
而從産業鍊受益先後次序來看,申萬宏源認為天線與射頻模塊将率先受益。基于5G基站數量的關鍵假設(宏站和小站數量分别以320萬座和640萬座計算),申萬宏源測算,天線部分預計總投資416億元,射頻部分預計總投資1472億元,兩者合計近2000億元。
由于運營商進行規模部署網絡前,設備商需要首先進行天線射頻的集采和集成。結合4G經驗來看,射頻天線企業往往在牌照發放後業績開始有所表現,申萬宏源認為2020年起天線行業将會迎來爆發。
5G在無線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創新,也為線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特别是光纖光纜領域,随着全球範圍内光通信改造需求巨幅攀升,光纖光纜需求也将持續上揚。據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andMarket的分析師預測,2017-2021年全球光纖市場将以年複合增率11.45%增長。據測算,5G的C-RAN架構将導緻光纖光纜的需求大規模增加,考慮到光纖複用情況,未來三年5G對光纖光纜的需求至少達到6億芯公裡,近千億元市場空間,是4G的3-4倍。
除了5G無線網絡,光纖光纜的投資還需重點關注家庭寬帶及傳輸網的需求情況,本次《行動計劃》也要求繼續深入落實“寬帶中國”戰略,組織實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光纖寬帶深度覆蓋。這也将進一步拉動光纖光纜的需求。
申萬宏源表示,5G天線通道大幅增加,以及應用場景數據流量的爆發式增長,作為光電轉換環節的高速光模塊升級趨勢确定。4G時代采用的前傳光模塊為6G/10G,5G前傳網絡将采用25G/100G的光模塊,回傳采用100G/200G甚至400G光模塊。
光模塊升級帶動投資增長,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價格上相對于4G時代都有了較大的提升,申萬宏源預計無線網光模塊投資超600億元,為4G時代數倍,是5G時代彈性最大的産業鍊環節之一。從時間來看,2020年,随着5G大規模商用建設,光模塊開始放量增長,到2022年小站和宏站均迎來高峰建設,光模塊需求達到峰值,遠超4G需求。
因此,申萬宏源表示,從5G産業鍊投資角度,建議重點關注主設備(受益最大)、光模塊(彈性最大)、光纖光纜(估值優勢最大)、基站天線與射頻(最先受益)等環節;在投資時序上,基于2020年5G規模建設的判斷,天線、射頻和光模塊有望率先受益(2019上半年),随後為最大受益的通信設備商(2019下半年),最後5G垂直行業應用逐步落地(2021年規模建網後)。
千億車聯網
随着5G網絡全面商用的推進,各類5G應用測試也将為未來5G商用後車聯網、物聯網等應用的快速推廣奠定基礎。
按照工信部的口徑,車聯網産業是依托信息通信技術,通過車内、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與服務平台的全方位連接和數據交互,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形成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産業形态。發展車聯網産業有利于推動智能交通,實現自動駕駛,促進信息消費,有利于推動汽車節能減排,對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制造強國和融合網絡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國家已經将發展車聯網作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在實體經濟中應用的重要方面,并将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汽車産業重點轉型方向之一。國務院在《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等重要政策均提出大力發展車聯網。發改委在《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确定了車聯網未來發展目标,目标到2020年大城市、高速公路的LTE-V2X覆蓋率達到90%,北鬥高精度時空服務實現全覆蓋;到2025年,5G-V2X基本滿足智能汽車發展需要。
2018年6月,工信部與國家标準委聯合印發了《國家車聯網産業标準體系建設指南(總體要求)》等系列文件,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車聯網産業标準體系。該文件将規範車聯網産業發展,為車聯網産業鍊确定錨點,營造有利于車聯網企業發展的環境,迎來未來發展制高點。
根據華為預測,車聯網是物聯網高速領域内行業成熟度最高并且連接數量最多的領域,預計2020年,車聯網連接數量将達到6000萬規模。根據中國聯通預計,2015年中國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保守估計有5%;到2020年車聯網滲透率将超過20%。2020年中國車聯網數量将達到6000萬輛。以每輛車5000元的硬件+軟件産品價格來估算,車聯網市場将達3000億元的規模,複合增速為72%。
東興證券認為,在5G進程不斷推進、自動駕駛技術逐漸成熟的契機下,車聯網将注入新的生命力,不再拘束于車内娛樂項目以及車載導航的提供,車聯網産業生态聯盟的逐步完善将開啟國内共享汽車、輔助駕駛等新興産業,萬億市場可期。
而車聯網則是自動駕駛的基礎,是智慧交通終極形态。自動駕駛汽車是通過車載環境感知系統感知道路環境、自動規劃和識别行車路線并控制車輛到達預定目标的智能汽車,是汽車智能化和網絡化的體現。車聯網實際上是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汽車發展的配套基礎設施,也是智能交通的必要前提,整個過程由車輛位置、速度和路線信息、駕駛人信息、道路擁堵以及事故信息和各種多媒體應用領域等重要信息元素組成,并且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實現網絡化交互性控制。
全球無人駕駛牌照發放在2015年後增速逐漸加快,全球2017年發放無人駕駛牌照25件,2018年2月起,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已經進行開放道路測試工作。作為第一階段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标志着國内首批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車輛正式進入開放道路測試,也是國内首次明确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路段。
根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相關數據,無人駕駛汽車到2025年可以催生出一個2000億-1.9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至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将達到1180萬輛,2025-2035年間年複合增長率為48.35%,屆時中國将占據全球市場24%的份額。
雲計算爆發
《行動計劃》指出,“推動企業利用雲計算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指南》則明确了企業上雲的整體工作部署,指出“到2020年,力争實現企業上雲環境進一步優化,行業企業上雲意識和積極性明顯提高,上雲比例和應用深度顯著提升,雲計算在企業生産、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及,全國新增上雲企業100萬家,形成典型标杆應用案例100個以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雲平台和企業上雲體驗中心。”為《行動計劃》在信息領域的落實指明了重點方向。
國家層面對于企業上雲的鼎力支持,有望推動國内雲計算服務行業市場規模的快速發展,給行業内相關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與海外對比,中國企業信息化市場存在巨大空間。根據Gartner的數據,美國企業級SaaS在2016年的規模是1000億美元,而根據易觀的數據,中國企業級SaaS在2016年的數據是300億元,即是45億美元,僅相當于美國市場的5%。國盛證券表示,恰當的發展時機、相對獨立的市場所帶來的規模優勢、意識形态原因導緻的保護效應、充足的資本支持與助推,造就了騰訊、阿裡巴巴等世界級的中國消費級互聯網企業。而企業級互聯網産業由于先天的起點落後而回報率偏低,因此導緻其所需的資本、人才等資源被消費級互聯網侵蝕且占用,在發展水平上持續落後于發達國家。
2015年,中國勞動生産率隻有7318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7.4%,世界平均的40%,這也意味着,中國經濟仍是勞動力相對密集、資本相對不密集的粗放型經濟。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和勞動力的相對廉價自然不會讓中國企業對管理信息化和生産信息化具有強烈的需求。
但在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勞動力成本在1995-2015年期間經曆了14.5%的年均增長率,精益管理和成本控制必将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提上議程。另一方面,随着中國經濟增速逐漸降低并維持L型的走勢,市場邊界逐漸穩定,産業逐漸成熟,中國企業在收入增長潛力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必然更加注重内部生産效率和管理效率,節省成本、降低費用,從而提高利潤。
國盛證券認為,雲計算能夠帶來企業服務内容深化、企業服務易推廣、海内外差距拉近,從而有望帶來整體企業效率提升。因此,上雲帶來企業運營效率提升,是完成産業升級的關鍵。
車聯網産業生态聯盟的逐步完善将開啟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傳統企業尤其是第二産業,大部分行業例如零部件生産、制造組裝、系統集成等存在着技術成熟、進入門坎低、市場集中度低等特點,普遍化的技術容易導緻企業的毛利率偏低,即低附加價值産業。上雲是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重生的重要路徑,雲計算的廣泛應用将大幅降低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成本,助力企業快速獲取數字化能力,實現創新轉型發展。Gartner2018年上半年度報告顯示,63%的集團企業都會選擇上雲,整體雲計算市場将保持22.8%年複合增長率,未來三年,SaaS服務将占中小型企業IT支出的70%。
目前,企業雲平台發展正處于規模化擴張期,以美德為代表的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将工業互聯網平台作為戰略重點,各國領軍企業通過發展企業雲平台,不斷鞏固和強化它們在制造業的地位。
對于雲計算的産業大趨勢,《行動計劃》與《實施指南》加以認可,推動企業發展與扶持核心科技并進。《實施指南》認為,首先企業上雲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各類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普及應用,從軟件、平台、網絡等方面加快兩化深度融合步伐。其次企業借助雲上的軟件應用和數據服務,能夠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提高生産管理效率、優化業務流程,加速培育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态。第三,以雲平台為基礎,通過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可以有效整合優化設計、生産和市場資源,實現産業鍊上下遊的高效對接與協同創新,重塑生産組織方式和創新機制。
《實施指南》提出,針對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和創業型企業及不同類型信息系統,《實施指南》對适宜采用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合雲的部署方式給出了建議。鼓勵各地建立政府部門、雲平台服務商、上雲企業等多方合作推進機制。支持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設立企業上雲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大對企業上雲的引導推進力度,加強政策宣貫解讀,普及上雲知識,提高企業上雲意識和實踐能力,持續擴大企業上雲影響力。
8月14日,工信部王新哲總經濟師也表示,雲計算是信息技術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的集中體現,是信息化背景下國際競争的制高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的助推器,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用雲量與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全國“用雲量”快速增長,2017年下半年全國“用雲量”總量較上半年增長66.5%,年化增長率達133.1%;2018年第一季度增速再上台階,較2018年同期增長了138.6%。而作為占據國内公有雲60%市場份額的阿裡雲,自2016财年第一季度以來已經連續9個季度保持着超過100%的高速增長,可見中國雲計算增長速度之快。
但截至2016年中國公有雲的滲透率隻有3.3%,美國則為10.8%,所以後續增長空間還非常大。按照産業信息網的預計,2017-2020年,中國雲計算市場仍将保持高速增長,到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1366億元,其中IaaS、SaaS是增長驅動力。
對于雲計算産業鍊的投資機會,中信建投表示,雲計算産業鍊未來确定性最強。底層服務器的放量是雲計算中最為确定的一個層面,主要原因是,設備是行業需求的一階導數。近期Gartner發布的2017年全球公有雲報告顯示雲計算IAAS高速發展的同時集中度迅速提升,國内阿裡、騰訊、華為打造公有雲,資本開支持續在加大,信息流量的爆發以及行業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使得行業對服務器的采購呈現加速趨勢,而服務器領域規模效應十分顯著,強者恒強。從應用層面上來看,首先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必然是上雲的主力軍,其次細分行業之間存在差異,使得其上雲的難易程度和先後順序都有差别,預計企業級服務應用将會最先上雲。
而随着企業上雲規模的擴大,信息消費的普及,信息資産将成為國家和公司最重要的資産之一,網絡安全的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擴大。
伴随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融合,近年來信息安全問題頻發并呈現出愈加複雜的趨勢。中國政府對于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信息安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相關數據,從産業規模來看,2015年北美地區的信息安全産業規模達到339.38億美元,占全球市場規模的40.70%;日本、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信息安全産業規模達到193.01億美元,占全球市場規模比例為23.20%。中國信通院預計2015-2019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地區的信息安全産業年複合增速達到13.80%。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發布的《信息安全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信息安全硬件、軟件、服務市場的規模為41.56億美元,同比增長23.91%,20122017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0.10%,保持了快速增長态勢。
在信息安全政策和新興技術驅動下,中國信息安全行業将保持較快的增長。據IDC預計,到2020年,中國信息安全市場規模将達到68.41億美元,2015-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将達到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