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邏輯:中國式股市投資心理學》作者:周倩周曉垣出版社:台海出版社2012年5月,社交網站Facebook(臉譜)上市第一天,市場價值就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最賺錢的上市央企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場價值換算成美元,大概也在1000億美元上下。當年,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才28歲。
可是Facebook上市的第一個星期就很不走運,股價比發行價下跌了16%。
股票有漲有跌,價格走勢跌宕起伏,都是很正常的事。但那些在Facebook上賠了錢的投資者心裡有火,懷疑這裡面有欺詐。
有些投資者開始追究公司和投資銀行的責任,幾樁官司拉開了序幕。個體投資者們抱怨的理由之一是,投行在IPO的前幾天,把調低了的利潤預測透露給大的機構投資者,但是沒有告訴散戶投資者,這很不公平。
到底Facebook的利潤怎樣,沒有誰比紮克伯格更清楚了。要是散戶們總這樣告來告去,對Facebook的聲譽會是怎樣的一種傷害?
其實,誰是誰非不重要,問題關鍵是,Facebook的股價不能再跌了,隻要股價能止跌回穩、反轉向上,誰還有興趣去打這個官司?
果然,2012年年底,Facebook的股價走勢開始上揚,從每股25美元一路漲到每股150美元上下。這樣大市值的股票,居然能在五年的時間裡大漲500%。好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之前的官司也不了了之。
全世界的投資銀行從來都不會對他們評估的公司價值負責。不論是摩根士丹利,還是高盛,或是美林這些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在其編寫的公司上市招股書的最上面,你都會發現一行小小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字眼:“股票買賣,風險自負。”
股票的誕生,依賴于其所代表的企業資産,但股票一旦出生,脫離了母體,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價格走勢),不再完全依賴母體。
為什麼上市公司要對股價暧昧不清的波動承擔責任?
公司上市,确實是圈走了投資者的錢。投資者還得祈禱别遇到爛公司,很多爛公司做産品不行,頻繁發股發債,對于它們來說,融資就是賺錢。
作為股民,究竟想賺誰的錢?如果想賺上市公司的錢,就必須選擇那些長遠看來有成長潛力的好公司,耐心等待它們成長。但是,國内投資者大多沒有這個耐心,可能也不相信這種好公司的存在。大多數股民在費心琢磨,怎麼賺其他股民的錢?
如果你想賺其他股民的錢,那麼,你就必須學點投資心理學,或者學會打聽消息,學會先人一步,着重分析短期的經濟數據和公司的财務數據,以及猜測其他人對各種“短期局部事件”的反應。
如果你做短期,那就隻能依靠比别人聰明或者幸運,因為公司的業務不能在短期有明顯變化。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聰明,而實際上,我們就是“大多數人”。
股市在中長期并非零和遊戲,或者零和博弈。好公司帶給投資者的回報,會在一段時期後得以顯現。
資本市場最根本的遊戲規則是共赢,但是很多人将其視為博弈。90%的人認為市場的邏輯是博弈,但它實質上又不是市場最根本的邏輯;也許隻有10%的人認為市場的根本邏輯是共赢。最後隻有少數人賺錢,這是很正常的。
以上内容摘自《投資的邏輯:中國式股市投資心理學》經@北京彙智博達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