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NE·TIGER 一場“華服”的文化苦旅

NE·TIGER 一場“華服”的文化苦旅

時間:2024-10-27 07:48:38

文|錢麗娜

缂絲半成品。缂絲的高貴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中國傳統文化為NE·TIGER的婚服奠定了文化背景,這是一個品牌的靈魂,也是所有故事的源起。而這份五千年的厚重背景是任何西方幾百年的品牌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繼承者要做的事是如何貫通古今,融彙中西。

每個頂級奢侈品牌都是在用時間來赢得消費者的青睐。世界上最古老的奢侈品牌來自于手表和珠寶,最古老者如寶珀表誕生于1735年,頂級服裝品牌則大多繁榮于1950年後,隻有1910年的香奈爾和1856年的巴寶莉例外。這些品牌又都在自己的門類中書寫了獨一無二的故事——Kelly包之于摩納哥王妃,寶矶表之與拿破侖,其獨特、稀缺、神秘、珍奇的特點使其在誕生之日便與皇室貴胄名媛紳士結下良緣,借助于“傳承”和“創意”這兩個獨特因素逐漸形成奢侈品牌經營管理的西方體系。但是今天,華服品牌NE·TIGER東北虎(以下簡稱“NE·TIGER”)在用自己的方法論來建立中國奢侈品牌的内涵。

《考工記》雲,“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制衣為百工之一種,自古以來便依禮法而行事,凡朝代更疊必重新設色定規制,是皇權與禮法的重要象征。若制衣之人得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NE·TIGER創始人張志峰便是這樣的良匠,取材中華五千年的服飾文化技藝,融彙中西,重新定義“華服”,用35年的時光締造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品牌,這條成功之路為後來者學習借鑒。一切起源于一個偶然的開始

2004年時,曾經有奢侈品牌高管斷言,“奢侈品總是和歐洲聯系在一起,亞洲的奢侈品品牌現在還不可想象。”這句話在當時也許是對的。因為要成為一個偶像級的品牌,奢侈品牌最初的創意必須能夠獲得認同,并且需要時光來證明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在發展的曆程中還要小心翼翼地平衡傳統與現代。

1982年,張志峰為了分擔家庭的重擔,在牡丹江市開出了一家裁縫店。

品牌創始人在進入一個領域時有偶然的因素,但其後的發展卻是大環境使然。上世紀80年代初恰逢中俄邊境貿易興起,張志峰的裁剪手藝被不少俄羅斯商人看中,跟他訂購皮草皮夾克皮衣。1980年代中後期,皮衣在國内成為富裕階層的象征,張志峰也成為這股潮流的助推者。有了積累之後,他出國遊曆,出入國外時尚界的派對沙龍,了解國外奢侈品牌。這些經曆讓他意識到,品牌比代工更值錢。于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他一口氣注冊了六個皮衣品牌,其中就有NE·TIGER。

皮衣極盛時期,張志峰的六個品牌占據了全國300多家百貨商店的櫃台,成為主導中國皮衣流行的推手之一。而當市場因同質化陷入價格戰時,張志峰不願在這個品類繼續打價格戰,索性往價格更高的皮草領域進發。有品牌意識的他注意到,此時國外奢侈品的銷售管理正在從授權代理改為直營店鋪,甚至甯肯出高價收回代理權,張志峰意識到這一定會對品牌價值的提升有好處,可以一試。

1998年,張志峰在哈爾濱開出亞洲規模最大的皮草專賣店,有1200平米,店名就叫“東北虎(NE·TIGER)”,取自他的乳名“小老虎”。在當年冰城的皮草發布會上,創造了7000人同時看秀的記錄。

NE·TIGER創始人張志峰華服初生

2000年起,張志峰揮師北上,在北京賽特大廈三層成立了NE·TIGER全球設計營銷中心暨中國首家專業的皮草俱樂部。這裡成為大使夫人、明星和企業家參加周末派對的地方,客戶除了定制皮草,也提出了定制晚禮服的要求。這給了一心想做中國高端奢侈品牌的張志峰啟發,禮服一年四季可用,更能展示時尚元素。

但是怎樣的禮服才能獨樹一幟?2002年,一位法國人很不屑地問他,中國人結婚時為什麼不買而是租婚紗?因為國外有個習俗,婚禮時有一套衣服要來自祖母或母親,以示愛的傳承。這句話點醒了他,婚禮服應該是個很好的入口。但是婚禮服和禮服如何與奢侈品的品牌形象建立起聯系,這又是一門學問。

·構建品牌的文化内涵

奢侈品往往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傳統,這些文化背景決定着品牌的屬性、外觀、特征,在打造品牌時起到關鍵作用。

為了探尋奢侈品牌發展的門道,張志峰去歐洲學品牌經營管理的門道,也借鑒美國的營銷模式,但是源自西方的奢侈品理論在中國總覺得像是南橘北枳。在中國發展本土的奢侈品牌就像做一道中國功夫菜,取材、火候、配色樣樣要到家。一方面,他邀請專家學者對奢侈品進行解構、歸納和總結,另一方面他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有一種執念,還報名上了北大國學班,希望從中國的傳統千年文化中找到答案。

答案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奢侈品。“夏商就有青銅器、陶、玉和金銀,這在當時就是具有稀缺性的奢侈品。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更是體現了做工和品質,以緻于英國人要用鴉片來搶。”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不能隻變成故紙堆,需要挖掘、保護、傳承。

“中國傳統的奢侈品與西方奢侈品不同的是,前者是花錢買不到的,專供皇家。像雲錦和缂絲,後者‘有一寸缂絲一寸金’的美譽,尋常人穿不上也穿不起,普通人做夢都想擁有。”中國傳統工藝本就工巧、形美、質優,隻是沒有品牌而已,張志峰說,“我不認為我們的制造技藝落後了,被迫要跟西方一樣。”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告訴人們婚服應該怎樣設計。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并且載于《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不同的是,曆朝曆代的婚服受政治和風氣影響各有特點,形制不同,色彩不同。張志峰從周制“爵弁玄端-純衣”、唐制“梁冠禮服-钗钿禮衣”、明制“九品官服-鳳冠霞帔”中汲取整體形制的靈感,可上衣下裳,可鳳冠霞帔,裙型更是千變萬化,有月華裙、裥幹裙還有中國團扇、宮燈、如意、铠甲等形态。至于色彩,周制婚服最初為上玄(青黑)下纁(淺紅),喻陰陽調和,明代崇尚黃色,近代則漸變為中國紅。

中國文化寶庫不進則已,一進便讓人沉醉其間不能自拔。中國傳統文化為NE·TIGER的婚服奠定了文化背景,這是一個品牌的靈魂,也是所有故事的源起。而這份五千年的厚重背景是任何西方幾百年的品牌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繼承者要做的事是如何貫通古今,融彙中西。不能隻是一成不變的複制,否則新人穿上也像是從古墓堆中鑽出來的。鸾鳳雙栖牡丹華服2.鸾鳳雙栖牡丹華服效果圖

缂絲編織方法不同于刺繡和織錦,是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斷緯”的織法

雲錦色彩濃豔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讓工藝成為品牌的精髓

2003年張志峰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看到了一場宋代缂絲花鳥展。缂絲是一種織造工藝,以生蠶絲做經線,彩色熟絲做緯線,采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具有雕琢镂刻的效果,且成品正反兩面如一,有“刀刻的絲綢”之譽。一幅《宋缂絲翠羽秋荷》缂織荷塘一角,将翠鳥靈巧之姿,花葉搖曳之态細膩勾勒,可謂“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這正是張志峰孜孜以求的“織中之聖”。對一個奢侈品牌而言,精湛而獨特的工藝永遠是品牌的支柱,就像琺琅工藝之于積家,大馬士革工藝之于寶珀,鑲嵌工藝之于梵克雅寶。

對于缂絲他早有耳聞,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專家曾在講座中提到由缂絲制成的衣物涼爽舒适,是其他工藝做不到的,是皇家專屬。但是專家隻能講述曆史卻不知如何做,甚至有人說這一工藝已幾近失傳。

“缂絲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費工費時,一天隻能做一寸,但是價值也正體現在這裡。”張志峰開始留意這樣的老工匠。蘇州一帶本就是刺繡之鄉,他帶着六人團隊到這裡來四處打聽。好在當時蘇州的各個村莊都有繡工,誰家有什麼手藝四鄰八方的也都清楚。終于他們找到了五代相傳的缂絲傳人王嘉良,老人已經有七十多歲,祖上給慈禧織過做壽的衣服。後來又在南通找到了缂絲傳人王玉祥。這些老工匠當時隻做兩件事,一是給故宮修補文物,二是做工藝品,勉強糊口。

但是缂絲用在工藝品上和用在禮服上還是兩回事。“缂絲用在工藝品上一根線分六根絲,細,且惟妙惟肖。但用在衣服上會不結實。”張志鋒拜老藝人為師,一起想辦法改進工藝,終于,在2006年,NE·TIGER開創性地将缂絲工藝複活在了婚禮服上。

在複活傳統工藝的過程中,張志峰也在做一些搶救性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他去各個拍賣會收老衣服,曆朝曆代的都有,一般一件衣服上隻要有特殊工藝或是面料特殊的他都收。衣服收來後,他會獨自關在屋子裡,研究工藝,想像着衣服的主人是誰,在什麼場合穿。試圖與一個冥冥之中的人對話,還原曆史,直至頓悟。

采風、收藏、閱讀、拜師,講座,凡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張志峰帶着他的團隊都不放過。他們培育出曾專供織造皇帝禦服的“珍品輯裡湖絲”,發掘精妙卓絕的中國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羌繡,重現燦若雲霞的雲錦與“織中之聖”的缂絲等千古絕藝;開創性地梳理出黑紅藍綠黃這五大“國色”作為華服的基色,同時還借鑒結繩、剪紙等手工藝術。在傳承的基礎上,NE·TIGER還對每一項工藝進行系統的分類研究,單缂絲技藝就整理出12種,這裡俨然成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基因庫”。

2010年,首都博物館收藏了NE·TIGER捐贈的“鸾鳳雙栖牡丹”缂絲華服。整套華服采用七種缂絲技藝,缂絲衣片并非采用針線縫制拼接,而是運用“缂成”這種已經失傳幾百年的技法成就“無縫天衣”,成為一件曆史、藝術和收藏價值極高的作品。這就像鐘表中的頂級品牌總會有一件集工藝之大成的珍品,向世人展示高山仰止的絕藝,令品牌在世間大放異彩。

“工藝的恢複與傳承需要很長的時間,要有足夠的耐心。我的使命是讓傳統技藝‘薪火相傳’。”張志峰的這份良願也并非人人理解。有學者與他争論,認為這些工藝已經沒有使用價值,但是他堅持認為隻有先繼承才能對創新有更好的理解,而這些工藝如果僅僅躺在博物館裡就會毫無生命力。

“現在的博物館裡都是祖先留下的遺産,但是我們留給後代的難道隻是千篇一律的工業産品嗎?”最讓張志峰痛心的是,2015年左右,蘇州能找到的繡工不到8000人,原有的村落随着城市化一個個被拆了,很多工匠不願進工廠,人就此散了,原生态的民間文化破壞嚴重,直到很晚這個問題才被意識到,開始加以保護。

幸運的是,經過張志峰的商業化推廣,缂絲傳人的生存境遇得到很大的改善,國内外市場出現一批藏家專收這些獨特的工藝。如今一米缂絲的價格已由最初的三千元飙漲至過萬。由此,老工匠的兒孫輩也重新認識到這一手工藝的價值,開始繼承,更有人慕名上門求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再擔心後繼乏人。

·用創意激活品牌的生命力

張志峰将中國國服稱之為“華服”,即華夏禮服。《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服”既不同于旗袍,也不同于唐裝,而是取自上下五千年,自中國有服飾文化記載以來的形制、元素均可囊括,有上衣下裳,有袍、褂、披肩,百折裙等,可謂千姿百态。

然而要找出這些服飾傳承的文脈可謂一場文化苦旅。沈從文曆時十五年才完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張志峰更為艱難,要讓這些服飾從紙本中走出來,既反本,還要開新,用現代美學手法來呈現。

獨木不成林,張志峰找到了一個系統的方式來呈現華服的創意,建立華服的文化意涵。從2006年第一個高級定制中式婚禮服“鳳”系列開始,此後每一次發布都有一個不同的文化主題,2007年推出的“錦繡國色華夏禮服”奠定了華服的五大基本國色。其後有展示結繩絕藝的“蝶扇·緣”,展示羌繡藝術的“天幹·地支”。這些以傳統工藝為主題的嘗試還是小荷尖角,張志峰希望建立一個更為系統的傳統文化體系,于是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以唐宋元明清為序創作華服系列。每個朝代即是一個發布主題,既可以讓人們看到中國服裝的流變,也可以讓團隊在實戰中系統梳理曆朝曆代的服飾文化和技藝。

張志峰本人是個書癡和學習狂。在每個朝代的設計開始前,他會請到這一領域最好的專家上幾天的專業課,之後帶領團隊成員一起去實地采風。他嚴謹的治學态度在采風中體現得淋漓盡緻。通常采風完後,團隊會分成六到九個課題組,每個組的組長帶領組員就某個領域進一步深入研究,之後各組在一起分享交流研究體會。“每個人看到的都會不一樣。有人在博物館裡會注意杯子的材質、花紋,而有人會注意杯子的器型。”這一過程就像蜜蜂釀蜜,“學的時候要多學,但最後的結果要化繁為簡。”團隊互相補充觀點之後還會有很多解決不了的疑問,這時再來請專家上課,集中解疑釋惑就會發揮價值。采風是為了讓内容落地。最後便是要将學習的内容落地。前期的學習采風交流都是為了制造靈感,“哪怕我學一件衣服,但最後出來的也會變成另一件作品,我們培養設計師,學習是為了超越而不是複制。”

NE·TIGER為中國傳統的紋樣建立檔案。單是龍和鳳就有上千種,各國、各地、曆朝曆代對于龍、鳳的表達手法不盡相同。這些傳統的紋樣是靈感之源,當體現在華服上時會變得符合現代的審美觀。比如有高定的客人要求把屬相繡在禮服上,設計師們會巧妙地将鼠換成蝙蝠,諧音是“福”。這些變化很好地平衡了審美與文化。

2011年國家形象大片拍攝中,章子怡、張梓琳出鏡的服裝皆是NE·TIGER設計,中國傳統工藝結合西方立體裁剪,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亮相時驚豔了世界。有無數人通過各種渠道找來希望能夠訂制一套華服。

中東王室的公主們、瑞典王室、明星、各國使節夫人都成為NE·TIGER的粉絲,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及夫人所穿的海水江崖紋的服裝及睡衣也是由NE·TIGER設計。

有法國專家說,培育一個品牌至少需要30年的時光,因為除了工藝、文化内涵、特定的消費人群、價格、創意之外,還需要時間來證明。NE·TIGER三十餘年的積累已經可以證明這一切。

TipsNE·TIGER總結“奢侈品”五大特性

夢幻性

追求和擁有“奢侈品”滿足着人們的某種情懷和夢想;

極品性

内在品質精良,外表精美;

稀缺性

為了維護目标客戶的優越感,奢侈品凸顯定制化及小批量,有意而為地限量生産;

昂貴性

體現在高品質的物料,精益求精的工藝、細膩完美的形象和個性尊貴的服務;

引領性

從一種新潮的開創變成一種風格的奠定,最終演化為曆久彌新的經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