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奠定堅實制度基礎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奠定堅實制度基礎

時間:2024-10-26 12:17:59

田傑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9月17日)

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成績斐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創新能力和質量仍存在較大差距,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仍然任重道遠。我們仍需不斷努力,切實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牢牢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為國家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一是統籌協調科技創新各環節,加強政策間的一緻性。科技創新涉及多個部委的職能,政出多門的問題亟待解決。要加強基礎研究、科技計劃、體制改革、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全局的宏觀統籌,并通過對政策一緻性和實施效果的評估,促進政策落到實處。

二是處理好産、學、研的角色定位和互動關系。比如,可考慮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務定位于基礎研究以及共性技術研究,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提供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加強大科學中心重大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管理制度,以績效考核、獎勵等方式促進大科學設施開放共享;建立和完善公益類研究機構的運行制度,培育一批社會化、專業化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繼續減輕企業負擔,減少政府對企業創新決策的幹預,使企業在創新活動決策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三是增強科技創新體系的開放性,逐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這一過程中,要繼續簡化對外投資的政策和程序,逐步打破藩籬、增進交流,積極主動地開展國際科研合作。

四是繼續改善國内的創新創業環境。要加快完善産權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争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完善市場監管體制。特别要繼續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

建立網貸行業監管體系可從四方面着手

黃國平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9月22日)

8月下旬,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上明确指出,深入摸清網貸平台和風險分布狀況,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施策、務求實效,然後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必要的标準,加快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這是首次在中央和國家層面上就如何建立網貸行業監管體系和長效機制指明方向。針對此問題,建議基于四個方面着手推進:

第一,根據網貸行業真實發展現狀,承認不同平台之間業務模式存在差異性。

第二,分析和研判當前行業主要業務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對主要業務模式按功能分類,制定相應的監管原則和标準。

第三,根據當前行業主要業務功能分類監管原則和标準,制定科學合理、銜接有序、覆蓋全行業監管體系框架。在此基礎上,依據不同業務模式、業務特點和風險特征,分門别類地制定既能反映行業發展現狀,又能體現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标準和細則體系,從而形成具有可預見性、可操作性和現實針對性的長效監管機制。

第四,在網貸備案和合規檢查的基礎上,根據建立的監管框架和長效機制,對通過備案和合規檢查的平台盡快頒發金融牌照,實施持牌經營,以便在政策和制度上将合規網貸平台納入正式監管體系。平台金融牌照可根據平台業務特點和自願申請相結合的原則發放,随後根據牌照的許可業務類型和特點實施差别化按功能分類監管。

平台化共享化将成為經濟發展新趨勢

中國電子學會、CIE智庫《全球數字經濟十大發展趨勢》(9月1日)

當前,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産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層出不窮。各主要國家紛紛将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重塑核心競争力的重要舉措。預測未來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将出現十大趨勢。

一是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成為新的關鍵生産要素;二是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是首要戰略任務;三是平台化、共享化引領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四是全球創新體系以開放協同為導向加快重塑;五是基礎設施加速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六是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間;七是數字技能和素養推動消費者能力升級;八是社會福利水平依托數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九是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啟動規劃;十是建設和管理和社會治理體系的數字化程度持續提升。

信息網絡技術等将成為影響國際安全形勢的新因素

王帆外交學院副院長(9月18日)

諸多因素影響着當前國際安全局勢,其中戰争風險問題、國際格局演變、經濟全球化走勢、科技變革等最為重要。

一是戰争風險。大國間爆發體系戰争的可能性仍然不大。然而,随着競争與沖突的加劇,大國之間沖突的形式也會變得多樣化。一是大國沖突在第三方尤其是敏感熱點區域以“代理人”或區域之争體現;其二是可能通過無形戰場的沖突形态得以體現,如貿易戰、網絡戰、金融戰等。

二是國際格局演變。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後,國際力量對比調整加速,出現了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的情況。“一超多強”的局面雖在延續,但呈現“一超走弱、多強易位、中國影響突出”的态勢。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和西方國家的整體相對衰弱,導緻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的變革加速。

三是大國關系走向。從國際格局力量對比來看,雖然總體上一超多強、西強東弱、北強南弱的格局沒有改變,但力量對比的變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間尤其是大國關系,出現了美國要維持其統治地位而其他國家影響力不斷發展壯大的矛盾。

四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景。當今的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等後起之秀不斷推動全球化,而傳統大國反而開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潮流盛行,不過全球化的進程不會因此中斷。

五是科技等新因素的影響。全球範圍内新一輪科技和産業創新深入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都在孕育着突破并加速融合,有望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人工智能或加劇未來經濟不平等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人工智能對全球經濟影響的模拟計算》(9月9日)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期發布報告稱,長期來看人工智能的采用并不會對淨就業産生重大影響。甚至到2030年,人工智能領域的額外投資可以為就業貢獻5%,其創造的額外财富可以推動勞動力需求,進一步提升12%的就業率。但報告也表明,在人工智能帶來就業和經濟優勢的同時,也可能導緻競争、經濟不平等的局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公司間競争不平等局面凸顯。完全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型前沿公司将會在2030年之前實現收益翻倍;沒有意願或者完全沒有采用人工智能的公司,也将因失去市場份額,導緻現金流下降,進而面臨裁員的壓力。

二是崗位需求和收入的差距拉大。AI技術的普及使得自動化或勞務外包更加普遍,特别是腦力或者體力上的“重複性勞動”。麥肯錫的模拟計算表明,重複性任務和少量數字技術的崗位需求可能會從總就業占比的40%下降到2030年不到30%;而對非重複性活動或高水平數字技能的工作崗位需求份額将從大約40%上升到超過50%。這種轉變可能導緻收入差異加大——高水平數字技能的非重複性工作的工資總額占比大約上漲13%;重複性和低數字技能從業人員将面臨工資增長停滞甚至減少,其在工資總額中的占比将從33%下降到20%。

三是國家間差異進一步擴大。這種态勢目前已經很明顯,且似乎将進一步擴大。發達經濟體在采用人工智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些國家在未來将比新興經濟體多獲得額外10%~15%的經濟效益。相比之下,許多發展中經濟體的數字基礎設施不足,創新和投資能力薄弱。這些經濟體似乎不太可能與采用人工智能的先進同行保持同步。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