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明十三陵:建築藝術史上的傑作

明十三陵:建築藝術史上的傑作

時間:2024-10-26 01:37:12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南麓,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寝的總稱,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寝的傑出代表。

神路聖德碑圖/楊江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南麓,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寝的總稱,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寝的傑出代表。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評價說:“明十三陵建築價值極高,無論是從建築形式,還是建築結構,或建築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築的實物曆史。”明十三陵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1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氣勢恢弘

明十三陵所在的北京昌平天壽山麓,北依天壽山,東蟒山、西虎峪,兩山左右環抱,南面有龍山、虎山等秀麗的小山陵遙相對應,環山之内川原開闊,西北山水于平原中部彙合後曲折流向東南,合中國古代風水理論。在随後的200餘年,朱棣在内的13個明代帝王在此建陵,十三座帝陵錯落有緻分布在東、西、北三面山麓上。逶迤連綿,綠樹叢蔭之中,一座座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檐牙高啄,金碧輝煌。這氣勢磅礴、形同天造地設的風水佳域,處處都體現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明十三陵陵寝建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保存完整。曲折幽深的神路,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的石像生,将陵宮建築襯托得無比宏偉。長陵楠木結構的裬恩殿,用材粗壯,展示着帝王“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石結構的定陵地下宮殿,以及金絲翼善冠、龍鳳冠、玉革帶等璀璨奪目、價值連城的地下出土文物,充滿着神秘的色彩。地上建築完整、典制齊備的昭陵以及未開放陵寝等一系列人類文化的奇迹,無不見證着真龍天子君臨天下的浩大氣勢。

2002年8月,聯合國遺産委員會官員、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專家李相海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察時認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領域内對建築藝術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并能為一處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獨特的見證。作為一種類型的建築群,展示出人類曆史上一個重要階段。”明十三陵的布局經營,在滿足禮制功用的同時,注重建築物、建築布局與周圍的山川、河流、原野、阜丘等自然景觀相和諧,使陵園的氛圍在肅穆莊嚴中又顯得幽雅壯觀,賞心悅目,達到了非常高的藝術境界。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文物,九龍九鳳冠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文物金絲翼善冠

明十三陵總神道底蘊深厚

明十三陵從公元1409年開始營建首陵長陵,到清初建造明朝亡國之君崇祯皇帝的思陵,經曆了200餘年的曆史。此後,又曆經清朝和民國等不同曆史時期。其曆史遺存,不僅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喪葬典制、祭祀禮儀、職官體制和建築技術、工藝乃至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也記錄着清朝和民國年間的滄桑曆史。因此,明十三陵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也是中國悠久曆史文明的最好見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遺産的保護方面,明十三陵始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自2003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以來,共投入資金1億多元人民币,按計劃逐步實施了一系列修繕工程,包括德陵、康陵、慶陵、泰陵、茂陵、裕陵搶險修繕等14項重大修繕工程。這些修繕是自清乾隆年間修繕之後十三陵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

定陵作為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按照國家計劃主動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寝,出土文物3000餘件,其種類包括紡織品和衣物、金銀器、銅錫器、瓷器和琉璃器、玉石器、漆木器、首飾、冠帶、佩飾等,它們不僅是價值連城的工藝制品,是不可多得的明史研究實物資料。為了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滿足文物保護、科研和展覽需要,在高水平建設地下文物庫房的同時,加大出土文物複制力度,先後複制了金冠、鳳冠、龍袍、百子衣、首飾、金盆等300餘件。此外,定陵地宮出土的文物還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到美國、意大利、希臘進行展覽,反響強烈。

為更好地挖掘明文化的深厚底蘊,依托明代清官廉吏、名人賢達以及反貪懲貪等史實,借鑒曆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産以及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在明十三陵昭陵建設了“明鏡昭廉”反貪尚廉曆史文化園,并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和中央國家機關廉政教育基地。此外,“探秘十三陵”、皇家祭祀祈福大典表演、明代服飾表演、“出警入跸”儀仗表演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明代帝陵風水說》《明十三陵探秘160問》《明朝帝王陵》《廖均卿蔔吉天壽山》連環畫等一大批專著、讀物相繼推出,有效提升了大衆對明文化的認知度。

明十三陵定陵地下宮殿科學建設

為加快明十三陵景區的建設發展,1981年經北京市政府批準成立了十三陵特區辦事處,2011年昌平區進行了鎮域區劃調整,明十三陵景區與十三陵鎮高度融合,并實現了領導的交叉任職,有效促進了景區旅遊秩序整治、綜合環境治理、文物保護協調等各項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明十三陵景區加快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完成了車禁系統、售檢票系統、語音導覽系統、景區監控系統、旅遊大巴車軌迹檢測系統、旅遊執法協同聯動系統、一鍵投訴系統建設,公共服務信息發布系統,實現各項數據的實時傳輸。完成了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的改版升級。加強與電商合作,積極推進網絡營銷,實現掃碼購票,直接入園,有效節省了遊客排隊購票的時間。

同時景區也加大了科技創安力度,啟動了13座陵寝及明十三陵神路的安防升級改造工程,完善了周界報警、電子巡更、防盜掘等硬件設施;重新安裝了避雷設施,實施了10座未開放陵寝的消防工程,建設景區微型消防站,依靠科技手段實現了監測、報警、防控一體化。

明十三陵還積極開展全域旅遊,努力由單一陵寝觀光向曆史文化深度遊轉變、由靜态遺存展示向活态文化利用轉變、由一日遊為主的旅遊景點向景區型旅遊目的地轉變。穩步推進明十三陵門戶區建設,實現景區的封閉管理,故宮文化産業園也将落戶規劃中的明十三陵門戶區,并設立故宮明代藏品博物館和故宮文創園、紫禁書院。故宮珍藏的明代藏品,如瓷器、家具、字畫等,在這裡舉辦常年展或特展,通過學術交流、衍生品研發和銷售等方式,集聚一批有活力的文化創意企業。明十三陵景區的管理機構今年将完成體制機制改革,并以改革促進景區的轉型升級,使老景區煥發出新活力,努力将明十三陵建設成為國際性的大明文化集中展示體驗旅遊目的地和一流的曆史文化景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