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鄭欣淼口述于洋采訪整理編者按:“世間所有.."/>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有些相遇其實是重逢

有些相遇其實是重逢

時間:2024-10-25 12:04:31


    口鄭欣淼口述于洋采訪整理

編者按:“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對于兩岸故宮博物院來講,這曾引起多少人共鳴的語句,其意味顯得格外悠長。多年前,因為曆史原因,一座故宮變成了兩座故宮博物院。同樣的血脈,同樣火熱的赤子心,使得它們在守候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齊頭并進,隻是沒有交集。相隔一甲子,一朝終相逢。2009年,兩座故宮博物院終于實現官方互訪,為兩座博物院的合作開啟了嶄新的篇章。這是故宮曆史上激動人心的一頁,也是兩岸關系發展史中一個典型縮影。值此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我刊特别約請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先生,為讀者帶來兩個故宮博物院重逢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母同胞——一座故宮,兩個故宮博物院

中國隻有一座故宮(紫禁城),但故宮博物院卻有兩個:一個在北京(成立于1925年),一個在台北(成立于1965年)。形成這種格局,最早源于故宮文物的南遷。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軍開始攻打山海關,形勢危急。為了躲避戰火,國民政府決定将故宮中部分珍貴的文物向南遷出,從北平火車站運到南京浦口火車站待命。當時對存放的地點還有争議,國民政府本來先聯系的是上海法租界,但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對,理由是我們為了躲日本人的戰火,卻要去投靠外國人的庇護,怎麼也說不過去。國民政府最後決定在南京修一個保管庫,後來就叫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該庫房于1936年底修建完畢,而後這批文物便從上海陸續運到了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的全民族抗戰開辟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南京分院文物又分三路疏散到西南川黔諸省。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最後勝利。抗戰勝利後,三路故宮文物先後集中于重慶,1947年返回南京。解放戰争開始以後,國内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變化,國民政府便想把南遷文物中的精品遷去台灣。1948年底至1949年初,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與此同時,國民政府還通知故宮,要求其從當時的庫存中挑選出精美的文物空運到南京,統一遷台。故宮提供了文物名單,後因時局緊張,這一名單上的文物并沒能運走。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