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複焱編輯|劉磊插畫|程老濕從.."/>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就像戀愛時急着見自己的情人

就像戀愛時急着見自己的情人

時間:2024-10-22 07:48:57


    采訪|複焱編輯|劉磊插畫|程老濕

從在家中養多肉植物到拿着相機到處拍鳥,都市中的人們對自然世界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熱情和興趣。這些行為有一個專有名詞:博物學。簡而言之,博物學就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學問。中國曾經是一個有着悠久博物學傳統的國度,“博物”是古代文人士紳階層一個重要的生活情趣。但時代的變化、文化的斷層導緻現在的人們甚至不知“博物”一詞為何意。博物學家劉華傑近年來一直在倡導複興博物學,他希望人們都能實踐一種“博物學生存”的生活方式。“博物”的樂趣何在?他說,你若懂了、體驗了什麼是豔遇,什麼是邂逅,就知道我們為何要博物了。

人物PORTRAIT=P劉華傑=L

P:與藝術、哲學相比,博物學具有怎樣的獨特性?

L:哲學、(傳統)美學、藝術理論長期以來讨論的主要是人工物的審美問題。環境美學、自然美學突破了這一點,它強調自然世界與人工藝術品一樣是重要的審美對象。大自然本身就是最精緻的藝術品,它的作者是大自然本身—有些人可能稱“上帝”。通過博物活動,人們在大自然中發現了不同層次、無窮無盡的美。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本身在變幻着,它有無窮多側面,與每個人類個體相遇時,确實能展現多樣性。

博物實踐非常在乎審美,在自然物中不斷發現美的能力是衡量一個人博物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般的花朵、風光中看到一般的美,這個可能不需要特别的訓練,但是能夠在普通人看不上眼的自然物和自然環境中發現美,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博物學家特别能夠挖掘美,用“挖掘”一詞也是想表達,此過程需要工夫、眼光。舉個例子,一夥人到某處觀光、拍攝,回來後展示照片,結果差異巨大。雖然用同樣的器材,并且在同樣的環境下拍攝,但有的人看到并凝固了大自然的特殊的美,而有的人幾乎看不到特殊之處,所展示的美也很平常。

P: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博物學的意義是什麼?

L:博物學留下了一個重要通道,借此通道我們可以感受“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可以與大自然對話,可以想象我們的祖先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應當與其他物種保持什麼樣的關系。人們常提到“詩意地栖居”,但想一想,現實中普通百姓能夠随随便便“詩意地栖居”嗎?啟動個體的博物學,(我們)會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新世界中,原來所見的對象仿佛變了樣,具有了不同的意義。

P:在博物學實踐中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L:我為了看杓蘭屬植物,專程從北京飛到雲南香格裡拉,要住在山上。為了看一種植物一年當中不同時候的樣子,我要經常過去瞧,2015年僅張家口地區我就去了5次。博物到了一定的階段,似乎都會達到這樣的癡迷程度。至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動物、植物、地質現象,那心情和感受難以形容。打個比方說,就像戀愛時要急着見情人,而最終見到了!邂逅、豔遇這樣的詞恰好是為博物而準備的。你若懂了、體驗了什麼是豔遇,什麼是邂逅,就知道我們為何要博物了。博物學帶來的興奮、快感是一種不好描述的驚奇感,在那一時刻可能有自然神學般的體驗,我會發自内心地贊美大自然,有時會激動得呆若木雞,它是某種預期(之内的體驗)又是某種超出預期的突然到來。

P:以你的觀察,現在的人們在博物學上有哪些欠缺?造成這種欠缺的原因有哪些?

L:現在我們嚴重缺少博物學文化氛圍,博物學是被我們這個時代知識分子集體忽視的一種東西,涉及人生态度、生存空間、緻知方式,等等。中國古代博物學挺發達,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到現在博物學則完全沒有地位,現在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博物學是什麼東西。電視台、出版社和科普作家頻繁把naturalhistory(編者注:即博物學)稱為自然史,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生活在現代性的社會中,都太講究力量(power),而博物在這樣一個時代中表現不出力量。現在什麼東西最有力量?權力、金錢、高科技。針對整個社會的這種力量導向,相應的教育也是力量型的。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社會上急需實用人才,各級教育立即砍掉無實用價值的學科,博物學是首先被滅掉的一個學科。

P:中國古代士紳階層是有博物的情趣的,但現在的人們甚至不知博物學為何意,造成這種文化斷層的原因是什麼?

L:中國古代的文人幾乎都有相當的博物學修養,這可從他們的作品明顯看出來。中國古代長期是農業文明占主導,農業社會天然與博物聯系在一起,而工業社會則天然遠離博物。(而且,)那時官民基本上生活在一個地方,并且有一定的穩定性。古代社會的人們有相當強的家園感、地方意識,人們很在乎一人或一家在本地的聲譽。他們的世界就那麼大,不會有我們現在的全球觀念。如果一塊田是你的,你能胡來嗎?如果一口井是村裡人共享的,村裡人能往裡扔牛糞、倒髒水?(現在)開發商來了,則完全不顧及當地人的感受,他們看中的不是傳統和地方而是能換成錢的資源,開發商幾乎從來不生活在當地而是(生活在)遙遠的城市甚至外國。

P:你曾說過,人和土地有一種天然的親情,沒有一個小孩子是對自然無動于衷的,反而是教育讓人遠離了自然。我們的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L:主流教育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不是倡導天人共生,仍然是無限頌揚人類的偉大。教育愈加讓人們與自然世界隔膜起來,而不是親密起來。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講,教育是反自然的。許多教育引導人們盡快忘記大自然,忘記我們生活在土地之上。這會怎樣?後果很嚴重。缺乏博物情懷的人,可能不大會欣賞自然之美,不大可能敬畏大自然。我們本來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活在自然母親之中,但是體制上、教育上讓人們以為我們完全外在于自然,自然是異己,是需要戰鬥、克服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合作、保護的母體。環境問題、生态問題愈演愈烈,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在出現惡劣局面後人們不反思,變得極為麻木,這就與博物情懷的欠缺有直接關系了。人們隻在嚴重霧霾時想着藍天白雲,而沒有在平時的每一天中在乎我們的天空;當河流被污染得沒法飲用、涮洗時,人們才感受到水這東西還挺重要。博物實踐提供重要的情感,對大自然的情感,這個很重要。

P:你對一個想要開始實踐“博物學生存”的人有怎樣的建議?

L:找個契機,親自感受一下大自然。比如策劃一次植物旅行,到野外觀一次鳥。知識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情感,然後是價值觀。要慢下來,不斷學習觀察和欣賞,特别是要享受過程,不能太在乎結果。細想想,結果真的可能不重要。人生的結果是什麼?非常明确,都一樣,是死亡。急什麼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