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什麼書可以稱為《國家相冊》

什麼書可以稱為《國家相冊》

時間:2024-10-22 03:03:32

01.在川藏公路上,長眠着超過3000名烈士,平均每公裡都有一名以上的築路者犧牲。海拔超過6000米的雀兒山是川藏線上的一座天險

02.當年,12000名築路大軍來到山前時已是寒冬。大火燒幾個小時,隻能燒化幾公分凍土。一鎬下去,隻留下一個白印。親曆者說,氣溫常在零下30攝氏度,光是那個冷勁兒,就夠人受的。吃飯的時候,一碗飯才吃了一半,另一半就凍成冰疙瘩了。有的戰士清早起不了床,因為頭發凍結在地上了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是國家級照片檔案館,也是國内唯一一家照片檔案館,擁有1000多萬張照片,堪稱圖片寶庫。“國家相冊”欄目總導演李柯勇帶領他的團隊,從2016年9月開始,“掘地三尺,深入淺出”,從這1000多萬張照片裡取材,做成電視微紀錄片《國家相冊》,自開播以來,始終保持着期均約2000萬左右的浏覽量,成為現象級的融媒體産品。

一款爆紅的微紀錄片能否落地生花做成暢銷圖書呢?人民出版社圖典分社與李柯勇團隊聯系,一方是國内最權威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一方是國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雙方借勢合作,策劃出版同名圖書《國家相冊》,以求更加擴大産品的社會影響,實現産品的多形态發展。

“國家相冊,其實也是國與家的相冊。”正如“國家相冊”的講述人陳小波女士所說。我們在策劃時也沿襲了這一思想,要讓曆史圖片呈現家國情懷。因此,第一輯聚焦了“時代變遷”的主題,從欄目中精選出《勝利的日子》《血染的黎明》《翻身的日子》《修“天路”的人》《悲歡母親河》《雲端的傳奇》《江上往來人》《風雪未歸人》《奧運與國運》《白洋澱紀事》等10個系列,保持欄目原有的主題宏大、圖片經典、故事陌生等特點,用照片搭建主題,既勾連起家與國的現實曆史,又啟發細節處與讀者的情感共鳴,書中史實與淚點同樣不少。如《修“天路”的人》講述英雄情懷,書中便提到一位進藏修路的英雄人物—張福林烈士,這是由新華社圖片庫裡僅存的一張名為“張福林”的舊照片而費盡心力複活的一個英雄人物。最初,由于年代太久,甚至連張福林的弟弟也不能确定照片上的戰士是否就是張福林本人,而軍事博物館裡找不到張福林烈士生前的照片。一位屢立戰功的烈士,竟然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後來還是軍博的工作人員在1952年的《戰旗》報上發現了對張福林烈士事迹的報道文章。這張報紙成了能找到的證明張福林烈士故事真實性、了解事件全過程的唯一史料文物,也由此張福林烈士的事迹被寫入書中,讀者才看到這樣的感人細節:他犧牲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在他的挎包裡發現了一本日記、5包菜籽。他寫道:我要把幸福的種子撒在西藏高原,讓他生根、開花、結果。

由照片檔案的挖掘而喚醒了曆史記憶。打開《國家相冊》,觸摸國家的民族記憶,感國家的變幻風雲。03.每到9月30日烈士紀念日,我們都會緬懷先烈。有一位烈士,就義時間恰恰是9月30日。他叫王孝和。看到這樣的笑容,你可能很難想象,這是在宣判他死刑的法庭上

04.1988年3月,“體操王子”李甯在北京訓練。傷痛無時不在折磨他(新華社記者官天一攝)我們其實講的是一段國家的大曆史,但這個大曆史裡頭,如果你去認真地看,我們每個裡頭都有兩三個人的小的命運故事,而那些命運都是我們千挑萬選,采訪了很多人得出來的。我們希望那個被采訪人的經曆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經曆,一個人的生活,而是很多人跟他有過共同的生活。所以如果有人看《國家相冊》,如果你覺得感同身受的話,那就是在說你的故事,你的家人。

—陳小波(新華社領銜編輯,微紀錄片《國家相冊》講述人)

在幾十年裡面,新華社的老前輩記者,包括文字記者、攝影記者,他們不停在用手中的筆或者手中的鏡頭來記錄時代,他們對時代的記錄在我看起來其實就是曆史的樣子,我們在他們記錄的基礎上找到了大量的線索,順着他們的線索我們可以走到曆史很深很深的地方去,所以有很多人說《國家相冊》曆史厚度在同類産品中非常有特色,我真的想說,真的是因為我們背後有很多老前輩在這幾十年裡面用他們的心血為我們打下基礎。

—郝方甲(新華社記者,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導演之一)

做《國家相冊》這麼久時間以來,我覺得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曆史,一句輕描淡寫的曆史事件背後,有太多的人付出了他們沉重的生命代價或者其他代價,這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怎麼說,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很愉快很和平,能很快樂地去追求我們想要的一些東西,都是這些前輩用血蹚出來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尊重和理解曆史。

—胡玥聰(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後期統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