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一個勇于向教授提出挑戰的大學生就不在意别人怎麼評價她的行為,因為這名學生說:“根據我的生活所知,你的數據聽起來是荒謬的。”
我就是那位教授。說這句話的學生名叫阿什利,雖然從來沒有研究過心理學(她的專業是文學),但是她參加了心理學高級課程。她對這門課程并不精通,但這從來不能阻止她告訴我,我(在心理學領域已經研究了10年)完全錯了。
阿什利在期中考試(這門課她不及格)後繼續反對我的觀點,我叫她與我會面,以讨論她的表現和異議。在會面中,她仍然陶醉于她原有的想法。她說,她沒有買過我在課堂上布置的任何材料,更不要說讀了。她一點也不在乎我對她這些話的反應。我警告她說,這種态度對她沒有好處,但是她回答說“時間可以證明一切”,然後就離開了。
阿什利在學期結束前3天打電話到我家裡,懇求我再次見面。我們見面後,她告訴我,她隻有一天的時間做出選擇,要麼退學,不接受任何處罰(大學允許學生在期末考試前退學);要麼就留下,倘若我能保證她成績得C。她承認,她最近去過她父親的精神病學家那裡接受過抗抑郁劑藥物治療,并在此懇求我的原諒。但是她從來沒有解釋她為什麼不及格。我說:“對不起,我不能給你以虛假的成績。”她退選了這門課程。兩周後,她退學了。
雖然這位出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孩表現出一種傲慢态度的極端形式,但是它既是有表現失常傾向個性的典型例子,又可以使我聯想到我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1968~1976年)我們當時的情況。阿什利直到期末考試的壓力幾乎摧垮了她,才開始在乎我對她的評價。甜言蜜語不能使她警惕自己錯誤的方式,隻有威脅才能做到這一點。然而,最後她失敗了,沒有任何懊悔。
如果我們說所有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表現失常的傾向,這公平嗎?顯然不公平。許多人都有嗎?我認為,他們中許多人都有這種傾向。正如威廉·詹姆斯指出的一樣,鬥争能給帶來我們力量。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是在“肌肉”萎縮和不知道如何面對逆境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
第三章 你為什麼會疲勞自我設限的另一方面
伍迪·艾倫曾經說過:“生活中90%的成功都能出現。”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統計出這個數據的,但是我确實知道,不出現成功就會導緻失敗。然而,成功可能很難,但是有時候不出現失敗的時候也是非常好的結果。
自我設限行為的典型形式就是用一個表現約束的動因分擔失敗的責任。如果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我将參加一個雞尾酒會而且我可能會被客人的酒量所吓倒,那麼我最好在酒會前
喝醉,并且要确保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喝醉。這樣做,我就可以這麼說,(如果我不是喝醉了)我可以與他們中酒量最好的人比試一下。
通常,如果你一旦在影響下出現表現失常,從而導緻慘敗,觀衆将會對你的能力産生懷疑,直到你清楚冷靜地分析後重新出現為止。如果你在壓力下表現,你可以通過降低期望值保護自尊心的威脅感。
相關的策略就是不進行自我分析。這種完全放棄努力的方法對于懷疑自己能力的人來說是沒有完全放棄。有些人從小就被認為他可以擁有一切,隻要他們拒絕參加這個遊戲,那麼他們就能阻礙自己的真實能力去做這些事情。這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叫做“浮士德式的交易”。像浮士德和我以前的病人傑夫一樣,許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和魔鬼有一個交易:為了交換不成熟生活的權利,如果他們能夠實現他們的潛力,他們喪失了原本心理回報的要求。然而,藏在這種故作自信的生活方式下的是苦惱和痛苦。在我們周圍所有尋求機會的人正在受到中年危機的困擾,就這些嗎?他們很厭倦面對他們的失敗。他們被迫變得更加有自知之明。他們取得的成就和他們的期望的不一緻促成了精疲力竭症的發生。
第三章 你為什麼會疲勞追求心理學的真谛:自我實現
我對許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浮士德式的交易”所持的疑義來自我對這些自欺欺人的泡沫現象突然發作時發生情況的直接了解。相對而言,幫助一個患成功憂郁症的人更加容易些。如果有人看别人做過一次他就有能力自己做,那麼他就很容易克服成功後的松懈。但是,有人玩天真的遊戲很久了,以緻失去了成年人成功的機遇,你如何能減輕他的痛苦呢?你如何能說服一個終生業餘藝術家或随意跳槽者?心理學家所稱的“地理療法”—到一個新環境,重新開始,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每一個新開始都将保持你原有的想法。
道家療法和地理療法
與大多數基于教條或神學的精神教義不同,中國古代哲學道家的學說是基于對大自然幾千年來的觀察。根據道家哲學,有一個萬能的創造力量或者神—“道”,它是時刻變化的,就像空氣中的氣流或海洋裡的水流一樣。為了理解“道說”和控制這種萬能的力量,你必須學會靈活變通。
你也許要問,那有多難呀?隻要看看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拼命地尋找景氣的“好環境”就知道啦。限制我們思想的防護意識和偏見太多以緻不能一一提起,但是它們是我們日常合作模式中很大的一部分,我們無法不注意到它們。威廉·詹姆斯坦率地說:“當很多人僅僅是在重新整理思維中的一些偏見時,他們都以為是一種思考。”這與我們解放思想的能力是一個道理。
一個實現自我的人從來不會和一位手藝差的木匠一樣,由于做事的質量差而責怪自己的工具不好。首先,判斷手工制作一件家具是否值一張名師設計的埃姆斯椅是不相幹的;其次,在“好的”或“壞的”工廠做工不會強化這位木匠的思想。實際上,一位全神貫注于木工過程,而不是制作出來的産品的木匠,在他切、雕、磨砂和着色的時候很少在乎他所處的環境。
如果有一個例子可以勸說人們相信地理療法治療心理問題,那麼就是《五支歌》。當博比·迪帕結束了西南地區的流浪回到家裡時,他從一個表面上無憂無慮的放蕩之徒轉變成了這個傲慢卻有缺陷家族的熱情的、有競争性的、保守的子孫。他過分保護他姐姐的好名聲,并因他曾經與一個較低階層的女人生活在一起而感到很難堪。很明顯,博比在外流浪的時光并沒有削弱他在生活中各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緊張感。他所完成的地理治療隻是讓他遠離尚未解決的心理痛苦上千公裡,但是一回到傷心地,這種心理痛苦就又出現了。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在整個上學期間就被父母鼓勵去質疑權威,他們把這種觀念延伸到了工作中,并已經學會了用地理療法解決他們的态度所引起的問題。許多我指導過的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最初與我見面時,常常抱怨:“隻要我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或合适的老闆,我相信我的事業會騰飛起來。”雖然,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更相信地理療法而不承擔個人成功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不承擔潛在的失敗,但是幫助他們放棄錯誤的信仰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發現幫助那些尋找到地理療法的人們理解他們這樣做是很愚蠢的最好方法是,讓他們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獲得獎賞。
把自我實現的概念帶到美國心理學體系中的人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他的核心觀點是,我們都有天生的傾向,要努力達到我們能力的最高水平。他在人類潛能的優勢地位方面是一位真正的信徒。馬斯洛進一步說,每一個人都會自然地從事創造性的追求,一個能獲得心理回報的工作,或許多人稱之為召喚的東西,除非他們不确信他們的心理安全感(這依賴于一種認知,即你能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或者害怕自知(與他們的自信感、态度和信仰相對)。馬斯洛認為,沒有被這兩種情況所阻止的人們會享受到自我實現的不連續的時光—他把這叫做巅峰經曆,在這個時刻,他們似乎處于極大的幸福之中,完全沉溺于他們正在從事的事業中,忘卻了他們周圍的一切或者時間的流逝。
第四章 成功可能造成的傷害自我效能
生活中一個最令人心理滿足的經曆是:你感覺你能控制世界的重要部分,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有多種心理和物質作用:它們能提高學術成績,增強社交技能,而且能預防各種疾病—從一般的感冒到抑郁症。相對而言,沒有自我效能—好像你是一個木偶,處于“主宰你的人”的控制之下,将引起許多的不适。事實上,衆所周知,無法控制或“無助的”的感覺是大多數非生物學根源的抑郁症病例的主要原因。
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經常促使自己表現得很糟糕,因為他相信,表現“适當”(這樣,他将取得成功)将使他處于父母的控制之下。許多不在乎社會排斥的孩子促使自己學習成績不理想,目的隻是要獨立自治。表面上自欺欺人的孩子很快就發現,傷害自己是适合的并能得到回報—如果媽媽和爸爸重視的話。
那些急切期望孩子實現他們理想的父母對後進生的不理想的成績單的典型反應是聘請指導教師,尋求教育的幫助,哄騙和賄賂孩子,以及其他類似的行為。一旦這種反應模式或反應過度模式固定下來,後進生就與他們父母進行完全的角色轉變:一個曾經受傷害的孩子現在成為操縱者,父母成為孩子所控制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