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國的三弦用蛇皮蒙面,而日本三味線使用貓皮,也有用狗皮的,三味線長約1米,彈奏時右手持撥片撥動琴弦,左手按琴弦調節音節。三味線和筝、笛、鼓一起,成為日本傳統音樂的主要樂器。
據說,樂鼓為中國古代的都昙鼓。現代日本藝伎用的樂鼓,小鼓用手擊,大鼓用槌擊。三味線和樂鼓都是音色單純的樂器,越是音色單純,演奏難度就越大,要求演藝者技藝精湛,對樂曲有獨到的見解,才能充分展示樂曲的魅力。因此藝伎在成名之後,還必須時時練習,精益求精。
日本的傳統音樂透露着怪異、深邃、簡單利索的風格。簡單利索有如現在的日本設計,怪異有如日本人的那種叫人難以理解的作風性格。
不熟悉日本的傳統音樂的人也許會覺得所有身着和服的演奏者用三弦琴或蕭等樂器演奏出的每首樂曲都大同小異。實際上,日本的傳統音樂分類很細,有50個,也有人說有80個不同類型。其中純粹由樂曲演奏的種類隻是極小部分,而絕大多數都是歌唱與樂奏的組合。而且,歌唱大部分都是單旋律,而伴奏大部分都隻有一種樂器。
日本傳統音樂根據歌唱的發聲法、樂器以及它們的音色是否相同為基準而分門别類。例如“義太夫曲”,“常盤津曲”、“三弦曲”等,它們都是歌唱與三弦琴伴奏的組合,而如果在唱聲或樂器兩方面,即使隻有一方面音色不同,則就被認為是不同類型的音樂。
不過,無論是唱聲還是樂器,其音色的差異有很多是非常微妙的,隻有專家才能聽出它們之間的區别。但日本的傳統音樂卻是非常注重這些音色的微妙差異,并非常小心不使這些音色混同起來或是融合在一起,可以說,這也是日本傳統音樂分類很細的原因之一。
謠曲則具有能樂腳本的特點,也可獨立演唱。大部分創作于15~16世紀,尤以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的作品居多。一般在橫笛、小鼓、大鼓、手鼓的伴奏下進行演奏,由主角、配角、掃邊角色等出場人物的演唱部分和合唱部分構成。現在保留的台本,各個流派合計共有240個劇目,其中半數以上是世阿彌的作品,近世也有人試作新的曲目,但流行者不多。現代日本的演唱中,還依稀保留着這種傳統歌曲成分。日本的歌曲在演唱時較多使用顫音,而且真假嗓子交替使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除了日本傳統的弦鼓之樂外,舞蹈也是藝伎展現風姿的絕佳方式。她們的舞姿飄逸婀娜,在華彩麗服的陪襯之下,仿佛讓人以為置身仙境,忘卻世間煩憂。
然而,原始的日本舞蹈最初并不用于娛樂,而是用于祭祀活動的,稱為神樂,以招魂、鎮魂和祈禱動作為基礎。後來受到中國傳入的伎樂、雅樂和散樂的影響,使得日本舞蹈在藝術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江戶時代歌舞伎的産生和發展,開創了日本舞蹈的新局面,出現了很多不朽的名作和著名演員。
雅樂是日本宮廷中祭祀時的音樂舞蹈,現在宮廳内仍上演。其舞蹈節奏緩慢,動作不同于一般的日本舞蹈,保留“劍指”等姿勢。所用的打擊樂器是鼓,弦樂器有筝、琵琶、和琴。日本歌舞伎舞蹈是根據念佛舞和集體舞創造出來的。起舞蹈的特色是舞、踴、震三要素結合。采用的是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由樂人歌唱,伴奏樂器以三味弦為主。歌舞伎現在已是發展到300多個流派,主要有賀山流、花柳流等。
如今,日本的舞蹈大部分是以三弦為主體伴奏音樂的。有的戲劇要素濃厚,動作活潑;有的動作極少,甚至能在一張榻榻米上進行表演。日本舞蹈大緻區分為“舞”和“踴”,一般能樂以前出現的稱為“舞”,能樂是指産生于中世紀的日本傳統音樂;歌舞伎以後出現的稱作“踴”,歌舞伎則是大衆化的一種戲劇藝術,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形成,其押韻的台詞、美妙的舞蹈、悅耳的音樂、豪華的服飾,均表現出日本傳統戲劇的特點。
日本舞蹈舞者的培養,與茶道、插花,甚至與相撲運動一樣,或承繼家傳,或師門相承。日本舞蹈作為傳統文化,長期深得日本人民的喜愛,現在雖然年輕人能夠欣賞的日益減少,但作為一個藝術品種,至今仍然得到不斷的發揚光大。
舞蹈是藝伎表演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年輕的藝伎,以舞蹈表演為主,稱為“舞伎”。這些舞蹈就源自歌舞伎等日本傳統戲曲,藝伎身穿靓麗的和服,手持絹傘或紙扇為道具,和着鼓聲弦樂起舞。舞蹈的動作幅度不大,而着重手勢語言,表演者的感情全部通過手的細微動作來表達,面部一般沒有表情,仿佛戴上面具一樣。舞蹈的内容大都是傷春、孤獨、懷念等傳統美的意境,由于舞蹈的表達手段有限,手的動作就十分講究,每一種細微變化都有特定的含義。和三味線一樣,在簡單中尋求變化,蘊藏着許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奧妙。如果未能欣賞到藝伎的舞蹈,那要說是一大憾事。但是欣賞藝伎的舞蹈,要靜靜地坐下來,慢慢體味它幽玄之美,它蘊涵着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凄美、物哀、空寂。
茶、花、酒、棋、書傾心陶醉-藝伎之"品"(1)
茶道
日本的茶道所追求的是一種清、淨、和、寂的精神境界,茶道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所謂茶道,其基礎是茶會,沒有茶會也無所謂茶道。茶會即人們的聚會,參加茶會的人們通過茶道的途徑,擺脫凡俗現實社會的制約。藝伎也是通過學習茶道,參加茶會,來達到自身精神的超脫,在追求清、淨、和、寂的精神境界的同時,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融洽,心靈相互溝通。
作為一種特殊禮儀,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是具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序和規則的表演藝術,包括點茶、沖茶或抹茶、獻茶、接茶、品茶、奉還以及茶具的選擇與欣賞等等。藝伎起源于茶屋,茶道自然就成為藝伎的表演内容之一。
藝伎的茶道禮法一般分為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和薄茶禮法。其中炭禮法包括燒沏茶水的地爐準備炭的程序;濃茶禮法為茶道中最鄭重的禮法,飲茶之前,要請客人先吃叫做“懷石”的簡單卻是精雕細琢、充滿美感的飯菜;薄茶禮法是茶道中最基本的禮法,一般學習茶道都先從薄茶禮法開始。茶道中使用的茶為粉末茶,是将四月末五月初采集的優質嫩茶,經洗、蒸、幹燥後再研磨成粉末狀後而成。在藝伎茶道的禮法當中,最受重視的是叫做“點前”的表演,是指在茶室的固定位置,按規定擺放、使用茶具、為客人沏茶的一系列動作。
“茶仙”盧仝的《七碗茶詩》這樣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滑,六碗通心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并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将之與“茶聖”陸羽相提并論。
藝伎的茶室一般以四張半草墊大小的茶室為标準茶室,大于四張半草墊的茶室為“廣間”,小于四張半草墊的茶室為“小間”。茶室裡一般都有壁龛和地爐,壁龛處懸挂字軸或畫軸,下面擺設花瓶花卉。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内草墊的鋪設方式,一般客人都坐在操作者的左手,稱為順手席。
藝伎的茶器一般有釜、柄勺、風爐、茶碗、茶巾、茶勺、建水等。“釜”是燒水用的,一般為鐵制。“柄勺”是把燒的水倒入茶碗的用具,一般為竹制品。“茶碗”是飲茶用的,一般為陶瓷制品,是茶道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具。因在茶道藝術裡,有一重要内容就是對茶器的欣賞,其中對茶碗的種類、形狀、色彩等的欣賞是所有參加茶會的人們所期待的。“茶巾”是擦拭茶碗用的。“茶勺”是往“茶碗”裡放茶的竹制小勺,“建水”是盛放洗完“茶碗”等不要的水的器具。
藝伎的庭院也很有日本特色,進入這個庭院仿佛脫離開凡俗世界,身心清靜,有種精神的超脫感。通往茶室的小路叫“露地”,一般由卵石等鋪成,走過“露地”有一“手水缽”,客人在此洗手、漱口,然後再進入茶室。
藝伎與茶道有共同之處,都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追求一種雅緻的感覺和脫俗的意境。
古人雲: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茶品與藝伎的人品相得益彰,自然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無我之境。一如野鶴遊于閑雲,潛龍戲在深淵,無主客之分,渾如一體。把飲茶文化提高到如此程度,唯具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度,才能做到。
藝伎茶道的繁紛複雜的形式,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這表達了藝伎對茶的尊重,對交流的渴望。
品茶,需要有超凡脫俗的心境,需要用心去感覺。隻要用心去感覺,哪怕一杯最普通的茶沫,也會感覺得到它的喜怒哀樂,也會看見它情感豐富的内心。某些人為了标榜格調,動辄抛千斤以求一飲,實在是暴殄天物。藝伎的修養和品位,不是用金錢能夠買得到的。隻要用心去感受,即使是一杯鄉間土茶,也會有非同尋常的發現。
開水沖下後聞到的香氣襲人,這香味就是喝茶最好的享受。隻有慢慢地體會和領悟,慢慢地感覺和發現,慢慢地經曆和成長,才是走近藝伎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