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很多日本少女隻有兩三套和服,不過有超過10條以上的腰帶,因為可以有不同的配襯,給人以新鮮感。
腰帶也一點不便宜,要1000多元一條,做和服的量身和一般衣服的量身不同,普通量身是三圍和身高尺寸,而和服主要量臀圍和手臂的長度就可以了,因為和服長短可以調節。
另外,普通婦女的和服後領很高,把脖頸遮蓋得嚴嚴實實。而藝伎和服的脖領卻開得很大,并且有意向後傾斜,讓脖頸全部外露。據說,藝伎白色的脖頸是最性感、迷人的地方。
身着和服,長裙拖地,行走不便,所以行走時要用手提衣襟。因和服門襟是從左向右掩,門襟合在右側,一般日本女性都是右手提襟。但藝伎是左手提襟,這樣就把右側的門襟合縫拉到中間,蓋住了和服裡面中衣的門襟合縫,據說這是表示藝伎“賣藝不賣身”。
在穿着上藝伎和舞伎也不同。若是舞伎,需要表演舞蹈,則穿長裙和服,若不表演舞蹈,或者需要為客人端菜斟酒,長裙不便,則穿襟長到腳的和服。和服裡面的内衣式樣一如和服,也是斜襟長裙。舞伎穿紅色的内衣,紅色的衣領露在外面。藝伎則穿粉色的。通常年輕的舞伎穿得豔麗一些,而年長的藝伎則比較素雅。這麼從裡到外的一套和服,加上和服帶子,據說有20公斤重,穿着這麼重的衣服還要翩翩起舞,确非易事。
藝伎離不開和服,就像武士離不開日本刀一樣。什麼等級的藝伎,穿什麼等級的和服,逾矩越位幾乎不可能。因為有名的藝伎,大都配有藝伎館指定的穿衣人,而她的一套高級和服,動辄相當于一位警察或小店主一年的收入。一個身穿色彩鮮豔的和服的藝伎,就是一個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統,系統中的每一個元素,都诠釋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對異性的吸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服飾經曆了全盤西化的洗刷,藝伎卻恰好承擔了傳承日本傳統的重任。
木屐聲聲——藝伎穿木屐的習俗
藝伎平日穿着古典特點的傳統和服,蹁跹迷人,而厚達10公分的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2000多年前的彌生時代,農民為在水田插秧時雙腳不往下沉而制作了“田木屐”。較大的屐闆上穿有繩帶,行走時用腳趾鈎住繩帶,這種“田木屐”被認為是後來的木屐的雛形。
後來的木屐不斷變化,并融合了各個民族文化的特點,自成一系。日本的木屐在曆史上大緻有兩個源流。一是中國南部和東南亞譜系,其鞋基的前部安有繩帶(木屐帶)或小棒,穿時用腳的拇趾和食趾鈎住繩帶或小棒。這種鞋履适于高溫潮濕的氣候,而且穿脫方便。另一是中國北部和朝鮮半島譜系,這是将整個腳包裹住的鞋履類。
直到三四十年前為止,木屐還一直都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品,但是今天的日本,作為傳統文化的和服、浴衣都已成為稀奇之物,同樣,日本式的木屐也很難看到,而藝伎依然留存着的那個源自日本人傳統生活習慣的獨特鞋履。
藝伎穿木屐的傳統,不隻是為了增加身體的高度,另外,木屐本身也帶給她們一份獨特的韻緻。木屐的高度很高,藝伎穿上後,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步伐會變得非常小,而零星的碎步很大程度地增加了藝伎的優雅。
在一塵不染的茶屋,房間裡的木地闆光亮可鑒。橘色的桃木裝飾,寬大整潔的料理台,藝伎們穿着亮麗的和服穿梭來去,她們的木屐鞋敲擊地闆的清脆的“嗒嗒”聲不絕于耳,那種亮麗的風景也令人非常贊賞。
FO3雅麗有藝名--藝伎的超卓才藝
食物的藝術——秀色可餐的藝伎飲食
正如上篇所說的那樣,藝伎為了保持皮膚的細嫩,非常注意飲食。
日本的飲食跟氣候有很大關系,四面環海、氣候濕潤,盛産大米、蔬菜和魚類。所以主食以大米為主,副食以魚和蔬菜為主。因為相對來說比較清淡,所以飲食方面無明顯區别,隻要不影響皮膚和身材。
大米被做成各種各樣的米飯、盒飯、飯團兒、壽司等等。除大米外還有糯米,用它制成精美玲珑的日本式糕點和年糕。小麥粉制成的食物也不少,其中主要是面包和面條。
魚貝類、豆制品為副食。常吃的魚和其他海産有:沙丁魚、秋刀魚、金槍魚、紫菜、海帶、貝類等。魚貝類的烹調方法有烤、炖、蒸等多種。同大多數日本人一樣,藝伎也喜歡吃生魚片、生肉和生雞蛋等生食,其中生魚片是将特别新鮮的魚貝類僅憑刀功即可做成。
與魚貝類同樣重要的是豆制食品,其中有豆腐、納豆等,是日本食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植物性蛋白來源。此外,蔬菜也經常食用,做法有炖煮、涼拌、醋拌等。這裡特别要提的是茄子,有“一富士、二雄鷹、三茄子”的說法。
生魚片、壽司、天婦羅和雞素燒是特有的日本菜。
吃生魚片時要蘸醬油、醬油裡還須放上辣根末、蘿蔔絲、海草、紫蘇花。此外盤裡還放上一兩片紫蘇葉,既是裝飾品,又是藥材,有爽口、消毒的作用。
天婦羅是用魚、蝦、蔬菜裹上面糊和雞蛋,放在植物油裡烹制成。吃時,蘸一種汁,裡面放上蘿蔔泥,據說是為了解膩、也可蘸細鹽食用。
雞素燒的做法是在平底鍋内放一點油,然後将切得很薄的牛肉片平放在鍋底,再放入蔥段、粉絲、白菜、鴨兒芹等一起炖。炖時可加入少量白糖和醬油。
從山椒自慢到湯豆腐,從懷石料理到有職料理、從鲭壽司到鲋壽司、從湯葉到麸饅頭, 藝伎的飲食習俗和整個日本文化一樣,以日本本土為主,同時加入了中國和西方的東西,從形式到内容都是如此。但日本菜比起中餐來說,做的成分太少,工夫主要花在擺放上了,所以有人說日本料理是眼睛的料理。不管味道怎麼樣,口味習慣不習慣,日本料理看起來确實是一門碼放的藝術,制作者的藝術氣息和美學修養體現其中。日本料理中的會席料理,宴會的時候,大家每人一份,煮物、炸物、刺身、蒸物、漬物(鹹菜)、湯、面條、點心一應俱全。
優美的形象氣質——藝伎的禮儀
藝伎的優雅和矜貴,讓她們優美的氣質脫穎而出,而這些都得益于她們的禮儀。
在日本,用得最多的禮節是鞠躬,藝伎更是如此。早晨起了床,鞠躬便伴随着藝伎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早起散步,遇到認識的人,邊說“你早”邊鞠躬。對不熟悉的人,可不說“你早”,但輕輕鞠躬是不可少的。接待客人,更會一個接一個地鞠躬。鞠躬禮是站着問候,雙腳合攏、直立、彎腰低頭。根據恭敬的程度不同,從一般的點頭到上身彎至90度的鞠躬。如果是在榻榻米的房間裡,必須坐者行禮,以端坐的姿勢上身彎下,兩手觸地低頭。
藝伎坐在榻榻米上的正确坐法叫“端坐”,把雙膝并攏,雙腿彎曲,臀部放在腳後跟上。這種坐法很累人,腳會發麻。
和藝伎談論茶道,是非常受歡迎的。茶道,是她們用來修身養性、進行交際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藝,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間習俗。她們喝茶不直接把茶葉放進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壺裡。倒的時候,用一個小過濾網防止茶葉進入杯裡。而且總以半杯為敬,一般不再續茶。這常使喝慣大杯茶的中國人覺得難以解渴。
藝伎不喜歡紫色,認為這是悲傷的色調,最忌綠色,認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圖案,認為是妖花;忌“9”、“4”等數字。贈送禮品的時候,不要贈數字為“9”的禮物,因為日語裡“9”的讀音和“苦”一樣。“4”的發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時,要避開4層樓4号房間4号餐桌等。
藝伎用筷子很講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還有“忌八筷”的習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時,還忌用同一雙筷子讓大家依次夾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裡。
此外,她們在吃飯前也會說“いただきます!”,飯後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す!”,表示對食物的感謝之心。“いただきます”是指謝謝你們,因為有了你們,才能讓我填飽肚子。“ごちそうさまです!”則是指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豐富的一餐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還在為每天的溫飽而煩惱時,食物是非常珍貴的,所以大家從心裡感謝食物。為了讓大家不要忘記食物的珍貴,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三味線和曼妙舞——藝伎之“藝”
當然,作為藝伎,最重要的自然是學藝,演藝是藝伎的看家本領,也是培養藝伎氣質的重要方式。藝伎主要是學習傳統演藝。傳統演藝和現代藝術相比,在日本人看來更具有高雅的品位。在藝伎館彙集的地方,通常有培養藝伎的學校,教授日本傳統的樂器歌舞。如京都的衹園,就有藝伎學習女工手藝,使藝伎能從良謀生,後來演變成培養藝伎的學校。學校教授的有三味線、擊鼓、舞蹈和謠曲,當然也包括茶道、花道、書畫等。
藝伎的表演一般用三味線和樂鼓伴奏。三味線是一種彈撥樂器,因有三根弦而得名,源自中國的三弦,大約在16世紀後半葉經琉球傳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