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然而,藝伎确實能歌善舞,也陪酒賣笑,但與那些在“遊郭”(舊時的煙花巷、花柳街)裡從事的“遊女”和“花魁”(兩者都指妓女)的不同之處在于,她們是不賣身的。如果說有某個藝伎也賣身,那完全是她的個人行為。事實上,藝伎從事的是一種表演藝術,與我們所熟悉的茶道、花道以及相撲一樣,同屬于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同樣,大家所熟悉的川端康成的名著《伊豆的舞女》,日本名稱是《伊豆の舞子》,因為中文中沒有舞子的說法,便翻譯成舞女,我們聽到舞女就會想起那些在夜總會或者歌舞廳濃妝豔抹、翩翩起舞的時髦女郎,但其實伊豆的舞女隻是一個跟着大人到處賣藝的小女孩。
在普通日本人的概念裡,“藝伎”也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名詞。日本人的生活中,很難一睹藝伎的真面目,藝伎的生活是籠罩在一團氤氲之中的非日常風景。“藝伎”與“和服”、“壽司”等詞彙一樣,是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征而直接成為英語的有數幾個日語名詞之一。
藝伎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融入了傳統文化,如歌舞、服飾、詩歌、書法等,成為傳統文化活的載體。這種現象的産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藝伎的曆史發展兩方面因素所決定。
翩跹三百年——藝伎的曆史淵源(2)
日本自有文字記載開始,就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藝伎文化的發展留下了唐文化的痕迹。日本既仿造唐代長安建造了京都,也模仿建造了從事歌舞吟唱的女性職業機構——教坊,不過在當時的日本,藝伎文化的發展條件還沒有形成,對唐文化的模仿也隻處于表層水平。
日本藝伎的正式形成,一般認為是在江戶時代,正是中國的藝開始和妓分離、中古時代的歌姬開始衰亡的時候。這一時期又稱“鎖國時代”,日本人的對外交往被嚴格限制,雖然鎖國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和西方的聯系,但恰好延緩了西方對日本的觑視,成為一種消極的保土政策。在相對封閉平和的曆史時期,使得日本文化有條件得以仔細品味、消化傳入的中國文化,創造出自身的傳統文化來。現代日本的傳統文化如歌舞伎、相撲、花道、茶道等,大都形成于這一時期。藝伎作為一種職業,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的基礎上得以确立。
聞香識美人——藝伎的生活(1)
藝伎的家與花街
藝伎是美麗而嬌柔的,然而,她們卻并沒有像普通人一樣真正的家。
藝伎的“家”就是藝伎館,這裡就是藝伎的生活所在,相當于一個經營性組織,日語稱作“置屋”或者“屋形”。當一個新人加入藝伎館,藝伎館就對她進行投資,負責藝伎的生活費、學藝費,為藝伎添置行頭,它的收入就是藝伎的表演所得。藝伎館的老闆娘,藝伎稱作“媽媽”,大都也是藝伎出身,精通此道,直接向藝伎傳授種種經驗和本行業的規矩。
藝伎接客表演的地方稱作“茶屋”,茶屋原來是茶館發展而來,但現在已經不是喝茶小憩的去處,而成為客人尋歡、藝伎表演的專業場所。有些藝伎館本身兼營茶屋,也有飯館兼營茶屋,但是一般茶屋隻是一個聚會場所,客人飲酒作樂,先到茶屋預約。茶屋根據客人要求,為客人外定酒席飯菜,安排藝伎表演。京都現在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的茶屋,一般都是兩層的小樓,進門就是玄關,玄關後面是樓梯,二樓就是寬敞的日本式大房間,鋪着草席的榻榻米。客人沿着四周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放上一隻小幾案,中間空出,是藝伎歌舞的地方。在這樣的酒宴上陪客表演,藝伎稱作“座敷”,座敷本來是在榻榻米上鋪坐墊的意思,轉引為接待客人。
藝伎館和茶館的開設,有嚴格的地區限制,通常都是集中在一處,如東京主要集中在新橋、深川,京都則集中在衹園一帶。藝伎所居住的地方也稱“廓”,在江戶時代是用圍牆圍起來的。為了防止藝伎逃跑,藝伎除了去大戶人家表演以外,不能輕易出“廓”。現在圍牆已經沒有了,藝伎們聚集的地方也改稱為“花街”。
在京都和東京的花街裡,其中有些是在寺廟和神殿附近發展起來的。那裡坐落着很多茶館,藝伎們通常都在這些茶館裡招待客人。茶館通常是日式小屋,有木門,鋪墊着榻榻米的地闆或日式花園。有的茶館還是訓練藝伎,或者是舞伎(年輕的藝伎女孩)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現代日本最著名的藝伎“花街”,要數京都的衹園。衹園分為衹園東和衹園西部兩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最繁華的是在19世紀初,當時衹園的藝伎多達3000多人。衹園的藝伎館、茶屋還保留了許多當時的建築,代表性建築是衹園歌舞練場,這是藝伎館共同出資建造的歌舞劇場。每年的4月,藝伎在這裡表演“京都舞”,向世人展現藝伎的風采和日本古典歌舞藝術。截止到2000年,衹園還有93家茶屋,藝伎、舞伎約120人。
除此以外,京都著名的花街還有島原和上七軒。島原是德川幕府正式建造的“廓”,是當時官府批準的娼妓集聚地。島原建于1641年,約200見方,四周挖有壕溝,隻有一個大門進出。1854年一場大火,燒去了島原的繁華,從此走向衰落。現在隻剩有兩家藝伎館的遺址,其中叫做“角屋”的藝伎館現在是藝伎文化博物館。上七軒在京都的西北部,有一個西方寺,過去人們常在這裡歇腳喝茶。寺内有巫女,在神靈附體後能測出過去将來,替人算命。這些巫女還兼任茶水招待,因此發展出日本的茶道。巫女後來就轉變成藝伎,招待來往香客,表演茶道,這裡是藝伎和茶道的結合點。2001年時上七軒還有12家茶屋,藝伎舞伎有22人。
東京最著名的花街是吉原,和京都的島原一樣,本來也是德川幕府批準設立的娼妓區。1657年遷移到現在淺草的台東區,稱作“新吉原”。這裡也有壕溝和外界隔離,是當時日本最著名的歡樂街,也是日本藝伎最終形成的地方。
藝伎的成長
成為一名藝伎,就意味着要以藝術為生。每個藝伎要學會這多項本領,就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學習茶道、書法、樂器、舞蹈、禮節等等。
藝伎之“藝”,指的就是必須具備真才實學,以藝服人。因而要成為一名受歡迎的藝伎并非易事,隻有藝伎自己最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藝伎通常是從小就開始接受訓練,她們的開銷起初由藝伎館的老闆娘負責,包括培訓費和各項日常開支。小姑娘們隻要把開銷賬單打到藝伎館就可以了,這樣做就是為了刻意把她們嬌慣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畫中人,讓她們超凡脫俗,或者說把她們培養得像舊式文化遺存的花朵一樣嬌弱,令人憐惜。
她們一般從10歲起開始學藝,每天訓練12個小時。初入行者要到“女紅功”(即藝伎學校)學藝,從打“大鼓”到彈“三味線”,從唱俗的到古腔,從跳現代舞到古典舞。此外,學生經常要在寒冷的露天場所彈琴唱吟,直到手指流血、聲嘶力竭為止。茶道、斟酒及走路、坐态和談吐等各種禮儀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她們通常一個月隻有兩天休假,并且常常因為工作到太晚而睡眠不足,因而常常會感到疲累,病恹恹的。她們不準給朋友打電話或是看電視,時時刻刻要服從長輩的命令,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跟隐私。
學藝的同時,學藝的雛伎還要給藝伎、藝伎館的老闆做女傭。因為藝伎是藝伎館的台柱,是藝伎館的主要收入來源,藝伎館的老闆也得由着藝伎的性子,學藝的雛伎更是藝伎任意頤使的對象。通常藝伎生活的一切都由藝伎館照料,瑣碎雜事都是由學藝的雛伎服侍。而雛伎從小在藝伎身邊耳濡目染,不僅學會藝伎的表情神态,而且還學習如何順從伺候别人。幾乎所有的藝伎在學藝時期,都經曆過鸨母的折磨和藝伎的欺淩,而且不允許雛伎有任何反抗的表示,這本身也可以說是對雛伎的一種訓練。
聞香識美人——藝伎的生活(2)
根據行規,雛伎學藝到十二三歲時,成為實習藝伎,開始進入茶屋為客人表演。年滿16歲的雛伎隻能拿半酬,故名“半玉”。“玉”是指藝伎的表演收入,半玉表示實習藝伎的收入隻是正式藝伎的一半。在京都稱為“舞伎”,收入和正式藝伎相同,但主要為客人表演舞蹈。半玉的人身是不自由的,外出行動要受嚴格限制。藝伎館裡等級森嚴,徒弟們必須服從“媽媽”和“姐姐”。
實習藝伎首先拜訪茶屋,在各個茶屋打招呼,主要是為了讓茶屋記住自己的名字。由于一般客人不能直接去藝伎館,客人召請藝伎都是通過茶屋,如果客人沒有特别指名時,茶屋老闆娘就會請來比較熟悉的藝伎。這個時候,實習藝伎也就有了表演的機會。藝伎表演時,一般都在四五人以上,一人彈三弦,一人擊鼓,一人歌唱,一二人起舞。藝伎的表演費用一般按時間計算。舊時以燃香計時,燃一炷香為一次,一次的費用稱作一枝花。現在以小時計算。客人把錢付給茶屋,茶屋一個月後再總算,付給藝伎館。
實習藝伎學藝到18歲時,舉行“換襟”儀式,向師姐、藝伎館老闆和歌舞老師敬酒,喝下九杯米酒,才算正式藝伎。因為實習藝伎的衣領是紅色的,而正式藝伎的衣領是白色的,衣領顔色的變換表示成為正式藝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