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論語禅解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文學理論 > 論語禅解 > 蕅益禅師論語禅解子路第十三

蕅益禅師論語禅解子路第十三

書籍名:《論語禅解》    作者:蕅益禅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禅解】

        “先”、“勞”,并去聲呼之。“先之”,創其始也。“勞之”,考其終也。“無倦”,精神貫徹于終始也。

        卓吾雲:“請益”處便是倦根,故即以“無倦”益之。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禅解】

        仲弓獨問舉賢才,可謂知急先務。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禅解】

        人問王陽明曰:孔子正名,先儒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廢辄立郢,此意如何?

        陽明答曰:恐難如此。豈有此人緻敬盡禮,待我為政,我就先去廢他,豈人情天理耶!孔既肯與辄為政,必辄已能傾心委國而聽。聖人盛德至誠,必已感化衛辄,使知無父之不可以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愛,本于天性,辄能痛悔,真切如此,蒯瞶豈不感動底豫。蒯瞶既還,辄乃緻國請戮。瞶已見化于子,又有孔子至誠調和其間,當亦決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為君。辄乃自暴其罪惡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而必欲緻國于父。瞶與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必欲得辄為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複君衛國,辄不得已,乃如後世上皇故事,尊瞶為太公,備物緻養而始自複其位。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禅解】

        甯為提婆達多,不為聲聞緣覺,非大人,何以知此?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禅解】

        誦《詩》者思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禅解】

        卓吾曰:一車問答,萬古經綸。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禅解】

        者才不是說真方,賣假藥的。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禅解】

        深痛殺業,深思善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禅解】

        可見五濁,甚難化度。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禅解】

        不正身之人,難道不要正人耶?故以此提醒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禅解】

        卓吾曰:“一字不肯假借如此。”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禅解】

        四個“幾”字一樣看,皆是容易之意。”《傳》曰:幾者,動之微知幾其神。可以參看。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禅解】

        觀心者,亦當以此為箴。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禅解】

        才有第二念起,便不直。此即菩薩不說四衆過戒也。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禅解】

        也隻是“克己複禮”,而變文說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禅解】

        若人知有自己,便做不得無恥之行,此句便是士之根本。三節隻是前必具後,後不具前耳。子貢從來不識自己,所以但好做個瑚琏。雖與“鬥筲”貴賤不同,同一器皿而已。

        卓吾雲:孝弟,都從有恥得來;“必信”,“必果”也,隻為不肯“無恥”。今之從政者隻是一個“無恥。”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禅解】

        “狂狷”,就是狂簡。狂則必簡,簡即“有所不為”,有所不為,隻是“行己有恥”耳。孟子分作兩人解釋,孔子不分作兩人也。若狂而不狷,狷而不狂,有何可取?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禅解】

        觀象玩占之人,決不“無恒”。無恒,即是無恥。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禅解】

        無诤,故“和”。知差别法門,故“不同”。情執是“同”,舉一廢百,故“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禅解】

        “不善者惡”,正是好處,何必怪他不善者之惡耶?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禅解】

        君子悅道,悅即非悅;小人好悅,道即非道。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禅解】

        “泰”故“坦蕩蕩”,從戒慎恐懼來。“驕”故“長戚戚”,從無忌憚求。

        【子曰:“剛、毅、木、讷,近仁。”】

        【禅解】

        不是質近乎仁,隻是欲依于仁者,須如此下手耳。

        卓吾雲:剛、毅、木、讷都是仁。仁,則并無剛、毅、木、讷矣。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禅解】

        卓吾雲:兄弟易“切切,思思”,朋友易“怡怡”,故分别言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禅解】

        卓吾雲:說七年,便不是空話。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禅解】

        仁人之言,恻然可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