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禅師論語禅解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禅解】
卓吾雲: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禅解】
卓吾雲: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禅解】
世人雖甘心為不仁,未有肯甘棄禮樂者。但既棄仁,即棄禮樂,故就其不肯棄禮樂處喚醒之也。
卓吾雲: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禅解】
“儉”,非禮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點,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禅解】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嗚呼! 可以中國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禅解】
卓吾雲:季氏間之,不勝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處。
【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禅解】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無所争處。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禅解】
“素以為絢”,謂“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稱絕色也。
人巧終遜天工,故曰“繪事後素。”後者,落在第二義之謂。非素質後加五釆之解。
“禮後乎”者,直斥後進之禮為不足貴,亦非先後之後。
卓吾雲:與言《詩》,非許可子夏也,正是救禮苦心處。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微之矣。”】
【禅解】
無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禅解】
方外史曰:禅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聞之矣。教自擊鼓而往者,吾不欲聽之矣。律自發心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嗚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禅解】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後,方行褚禮。爾時九州之方物,畢貢于前,曆代之靈爽,盡格于廟,可謂豎窮橫遍,互幽徹明,浃上洽下,無一事一物,不羅列于現前一刹那際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
方外史曰:既去“不知”,又“指其掌”,所謂此處無銀三十兩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禅解】
“與”,許也。“祭如不祭”,謂無誠心之人,故夫子不許之。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禱也。”】
【禅解】
卓吾雲:媚,便獲罪于天矣。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禅解】
花發之茂,由于培根,禮樂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聖心法,故“從周”,隻是以心印心,又“從周”,即從夏、商,即從太古也。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禅解】
卓吾雲:隻論禮與非禮,那争知與不知。
方外史曰:不知便問,是孔子直心道場處。若雲雖知亦問者,謬矣!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禅解】
子貢見得是羊,孔子見即是禮,推此苦心,便可與讀十輪佛藏二經。(二經明剃發染衣者,不論具戒破戒,乃至不曾愛戒,亦是佛弟子相,決定不可毀辱。)
卓吾雲:留之,則為禮;去之,則為羊,故雲“其羊”、“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谄也。”】
【禅解】
于三寶境,廣修供養,人亦以為靡費者多矣,哀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禅解】
後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廣繼嗣之道,故“樂不淫”、“哀不傷”。若以求後妃,得後妃為解。可笑甚矣。《詩傳》、《詩序》皆雲“後妃求淑女”,不知紫陽何故别為新說。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禅解】
哀公患三家之強暴,問于有若,有若對曰:“惟禮可禦暴亂”。此端本澄源之論也。今雲“戰栗”以敬神明,似則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
卓吾雲:實是說他,谏他,咎他,亦是說哀公,谏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禅解】
一匡天下處,是其“仁”。不儉,不知禮處,是其“器小”。孔子論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蓋大器已不至此,況不器之君子乎?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禅解】
樂是心之聲,聞其樂而知其德,故“翕如”、“純如”等,須從“明德”處悟将來,非安排于音韻之末也。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為木铎。”】
【禅解】
終身定評,千古知己,夫子真萬古“木铎”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禅解】
覺浪禅師曰:此評樂,非評人也。蓋《韶樂》能盡舜帝之美,又能盡舜帝之善;《武樂》能盡武王之美,未能盡武王之善。舜、武,都是聖人,豈有未盡善者。
方外史曰:王陽明謂金之分兩不必同,而精純同,以喻聖之才力不必同,而純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論。故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禅解】
即是吾不欲觀之意,非是觀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