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文潔鄧定宇先生以讚
鄧以讚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人。隆慶辛未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曆官編修,右中允,管國子監司業事,南京祭酒,至吏部侍郎。入仕二十餘年,受俸僅六年。以國本兩上公疏。先生澄神内照,洞徹性靈。與龍溪言:“學問須求自得,天也不做他,地也不做他,聖人也不做他。”陽和謂“所言駭世人之聽”。先生曰:“畢竟天地也多動了一下,此是不向如來行處行手段。”而先生記中删此數語,亦慮其太露宗風乎?謂“陽明知是知非為良知,特是權論。夫知是知非不落於是非者也,發而有是有非,吾從而知之謂之照,無是無非,澄然在中,而不可不謂之知是知非,則是知之體也。猶之好好色、惡惡臭,好惡之體,何嘗落於色臭哉!”在陽明實非權論,後來學者多在用處求,辨之於有是有非之中,多不得力,先生堕其義,不可謂非藥石也。先生私淑陽明之門人,龍溪、陽和其最也。
定宇語錄
《大學》之為心性也,靜所以攝心而非心也,所以求性而非性也。夫是物也,在目為視,在耳為聽,在手足為持行,安往而不存焉?惡在其必靜也?故古之聖賢,於恻隐而驗其端,於知能而觀其良,要以直參其體而已。
吾人耳目口鼻雖是箇人,還有箇生意貫洽於其間。仁乃人之生意有此生意,人才成得。如心不在,視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味,則不成矣。
天地間皆《易》,即所見天風木葉鳥聲,無非《易》者。吾人在此一動,即落一爻。道本至中,稍有一毫倚着,即是過處。
形色天性也,天性原在形色之内,如眼能視,耳能聽,手足能持行,這是什麼?就有箇天性。在聖人之踐形,全得這箇,視聽言動,以理自然,聲為律,身為度,耳成箇耳,目成箇目,手足成箇手足。賢智者知有天性,而不知其在形色之内,是知天而不知人;愚不肖者徒:知有形色,而不知有天性,是知人而不知天。
用之則行,大行其道也;舍之則藏,退藏于密也。夫子在魯國一用,便幹出許多大行事出來。顔子居陋巷,豈止藏他一身?将生平所學盡是藏了。故到今人隻知他是箇聖人,即求他言語文字之粗,了不可得,何曾識得此中之深深?此是聖人最妙處。
人之真心,到鬼神前,毋論好醜,盡皆宣洩,有是不能泯滅處。
制以方矩,至極方處就是巧;制圓以規,至極圓處亦是巧。方圓之上更複可加,就非規矩。
學問從身心上尋求,縱千差萬錯,走來走去,及至水窮山盡,終要到這路上來。
人之生也,直如日用之間。人呼我應,人施我答,遇渴即飲,遇饑即食便是。若於此中起半點思維計較,牽強裝飾,即謂之罔。
人之氣不要他用事,凡從性上發出的便中和,從氣上起的便乖戾。
居家處事,有不慊意處,隻求本體常真,有一毫求人知意思,就不是,隻以至誠相處。
不占而已,占非是蔔筮,拟議在我,吉兇亦在我。《易》曰:“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凡舉動言語進退,不妨慢些。
學問隻在向内,不論朝市山林,皆須正己物正,不然,而徒陪奉世情,愈周密,愈散漫,到頭終不得力。
老子曰:“恍惚有物,窈冥有精。”即今如我身中,所謂物與精者何也?蓋嘗求之,庶幾有似,而近見則又異矣。以為有聚則有散也,有生則有滅也,有天地則有混沌也,故不欲别凡聖,不欲揀是非,不欲忻寂,不欲厭動。常自笑曰:“吾無聚,胡散?吾無生,胡死?吾無天地,胡混沌?”然則此愈難矣。
論心者皆曰:“須識其本體。”餘謂心之本體,在順其初者也。初者,萬慮俱忘之時也。突然感之,卒然應之,則純乎天者也。意氣一動,而二三之念則繼乎後。又其甚者,此念方萌,而二與三已并出其間,繼與并皆非初也。故親,我愛也,謂當愛而加之意則否;長,吾敬也,謂當敬而加之意則否。守死是也,争死未是;專财非也,散财亦非。貴而益謙與傲同,醉而益恭與亂同。何也?徇外之心,為人之心也,所謂繼與并者也。此心之原,不堕方體,不落計較,翛然而往,倏然而來,見其前而不見其後,知其一而不知其兩,如此而已矣。此則所謂初者也。
心者,天之所以與我,何以與之?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何以異之?胡為而能喜?胡為而能怒?其思也於何而起?其寂也於何而斂?人皆曰:“莫為而為,莫緻而緻”,夫天地之運,日夜不息,豈誠無以主張是也。
論學書
夫性者,不思不勉,天之謂也;意者,有識有知,人之謂也。彼其求覺者,果不落於思勉,則毋論觀也,即推求尋達皆性也。何則?分别亦非意也,似不得獨以觀為性也。倘其求覺者,或未離於知識,則毌論察也,即靈心絕待皆意也。何則?聖谛亦階級也,似不得獨以察為意也。蓋觀察皆方便之門,但可以止兒啼,不問何葉也。性意即天人之分,即有以似楮葉,必非真楮也,故以為諸君不必辨觀察,而但在辨性意也。(《答張陽和》)
古之哲人,置心一處,然率以數十年而解,其難也如是。藉以生滅之心,猥希妙悟,誰诳乎?(《與吳安節》)
後不省方,商旅不行。省方主於察,所謂意見是也;商旅主於求,所謂畔援是也。《與徐魯源》)
非悟無念,則未知今念之多危。非見天心,則未知物則之有自。源清而後流潔,心寂而後感神。(《與許敬菴》)
陽明先生以知是知非為良知,權論耳。夫良知何是何非,知者其照也。今不直指人月與鏡,而使觀其光,愈求愈遠矣。且及其是非并出而後緻,是大不緻也。
直心而動,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不然,猶藏也。我輩擇地而蹈,讵不自謂躬行,予嘗度之,猶然在譽毀之間,假饒一規一矩,曾何當於本心!(以上《秋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