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東征之役
一淡水之戰
孫中山指揮革命武裝平定廣州商團叛亂以後,廣東革命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這時,中國北方的政局正發生着劇烈的動蕩。在第二次直奉戰争中,直系将領馮玉祥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率部倒戈,發動“首都革命”,導緻直系軍閥全線潰敗。北方出現了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三派勢力既妥協又争鬥的局面。
馮玉祥是一個有頭腦的、同情革命的軍人。他與孫中山早有書信來往,并深受其影響。北京政變後,他立即電請孫中山赴京共商國是。1924年11月,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毅然偕夫人宋慶齡乘艦離粵赴京。
孫中山北上後,盤踞在惠州的陳炯明認為反撲時機已經到來,遂自任“救粵軍總司令”,于1925年1月7日發布大舉進犯廣州的命令。他得到英帝國主義和段祺瑞的幫助,并聯絡駐在廣州的滇桂軍閥和反動勢力作内應,妄圖一舉成功,實現其統治廣州的美夢。
孫中山到達北京後,由于積勞成疾,肝病惡化,卧床不起。北伐軍譚延]部和朱培德部出師不利,兵敗江西。廣州留守府群龍無首,内外交困。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 1925年1月15日,廣州大本營決定東征,并發布《東征宣言》。2月1日,在中國共産黨的推動和支持下,廣州大本營發出總動員令,并作出東征陳炯明的部署。中共廣東區委發表了“檄告廣東工農群衆,保衛革命,打倒陳炯明”的文告。此次東征的主力是黃埔軍校學生軍(一般稱為黃埔校軍)和粵軍。粵軍由許崇智任總司令,蔣介石任參謀長,周恩來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随軍東征,負責軍中政治工作。在粵軍二師任參謀長的葉劍英,于1月16日奉命從香洲返回廣州,全力投入東征作戰。
參加此次東征的還有滇軍、桂軍、湘軍等部隊,滇軍總司令楊希闵擔任聯軍總司令。東征部隊分兵三路,滇軍和桂軍分别擔任左翼和中翼,粵軍主力張民達第二師、許濟第四師和黃埔校軍等部,擔任右翼。葉劍英所在的第二師下轄第三旅和第四旅約8000人。粵軍經過一年整訓,在士氣、紀律和裝備、技術等方面都大為提高。尤其是第二師的戰鬥力較強,充任東征右翼軍的開路先鋒。
編入右翼軍的黃埔校軍兩個教導團約3000人。教導團仿照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教導團的軍事裝備幾乎都是由蘇聯供給的。
武器精良,士氣高漲,軍紀嚴明。
當時,敵軍号稱7個軍, 10萬人(實際隻有6個軍約五六萬人)。陳炯明蟄居香港,遙控指揮。其部署是:以盤踞惠州、平山、淡水的葉舉部,向寶安、東莞進攻;以盤踞潮州(潮安)、汕頭的洪兆麟部,經海陸豐,西出淡水,進窺廣州;以盤踞贛邊及河源、五華的林虎部,向南移動,分兵向龍門、增城北面靠攏,與葉舉部相呼應。同時,陳炯明還勾結江西軍閥方本仁出兵,夾攻廣州。敵軍各部名義上由葉舉任總指揮,實際上各軍之間,勾心鬥角,互不信賴。陳炯明見此情景,隻好從香港返回惠州,直接指揮各部,迎戰東征軍。
戰役初期,東征軍的左、中翼軍各懷異志,與陳炯明暗中勾結。滇軍總司令楊希闵按兵不動,桂軍總司令劉震寰溜走香港。唯有右翼軍按原定計劃出征。
作為東征右翼軍先頭部隊的第二師,在張民達、葉劍英率領下,于1月26日從廣州出發。面對兵力衆多但又一盤散沙之敵,張民達和葉劍英提出了猛進、猛攻、猛追、猛撲的“四猛”作戰方針,率領全師官兵英勇奮戰,隻幾天功夫就掃清了石灘、石龍一線敵人。2月4日拂曉,與敵熊略部遭遇,将其擊潰,繳槍數百支,俘敵數百人。敵人急調2000餘兵力來增援,二師又将其擊退,并乘勝攻克廣九鐵路線上的常平。這時黃埔軍校教導團亦進到常平。兩軍會師後,力量倍增。2月10日二師進抵淡水城郊。
為了攻打淡水,葉劍英帶領參謀人員對敵情進行了詳細偵察。他了解到,盤踞淡水城的敵軍有熊略殘部及翁騰輝、林烈、盂獻祥等部約三四千人,兵力不少。他還直接到淡水城郊前沿陣地勘察地形。他發現,淡水城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垣系泥土築成,又高又厚,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敵軍為了防備粵軍夜間攻擊,在城牆高處裝有照明設備。城之四周為窪地,近郊為土山,地勢十分險要。
葉劍英看了地形之後,感到淡水城雖然不大,但易守難攻。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友軍配合,周密部署,協力攻城,才能取勝。他與張民達師長商拟了作戰方案,便趕到駐在龍崗的總司令部,報告協攻淡水城作戰計劃。蔣介石、周恩來、加倫等人詳細地聽取了他提出的攻打淡水的部署,并一起進行了商讨。
大家經過研究,确定黃埔校軍由平湖、龍崗突擊淡水南面;粵軍自城西北、東北面進擊。2月15日,二師與黃埔校軍一起向淡水發起攻擊。此時,敵軍憑借工事猛烈還擊,周恩來與各級黨代表鼓勵黃埔校軍奮勇戰鬥。張民達、葉劍英身先士卒,勇猛攻城。經半日激戰,東征軍攻進城内,斃敵百餘人,俘敵千餘人,其中有敵軍旅長、團長等軍官10餘名。蘇聯顧問羅加喬夫目睹革命将士作戰如此英勇,高興地對張民達、葉劍英說,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的革命軍隊這樣了不起,當年與白匪軍作戰的蘇聯紅軍也不過如此。
敵人并不甘心失敗,當天下午,洪兆麟部2000多人從沙坑方向向淡水猛撲過來。黃埔軍校教導二團團長王柏齡臨陣脫逃,教導一團三營營長王俊指揮不力,連吃敗仗。蔣介石驚慌不已,下令退卻,自己跑到離城幾公裡遠的破廟裡隐蔽起來。這時,張民達、葉劍英仍率領第二師一部堅守在城内,因部隊主力已出城追擊熊略等叛軍殘部,城内兵力已很少,張、葉乃親率師部警衛連等部隊,以機槍、駁殼槍反擊敵人。葉劍英指揮部隊一面抗擊敵人,一面冒着槍林彈雨,與友軍聯絡。午後4時,敵人被打退以後,戰場稍現沉寂。葉劍英親自跑到北門向教導一團團長何應欽通報敵情,提出:左翼敵軍來勢兇猛,已彼擊潰,遲卻20裡。但右翼方面恐不能支持,我師拟以一部增援右翼,請貴團接應。何應欽以未知右翼情況和未奉蔣校長命令為由,予以推托。
敵軍又開始反撲過來,葉劍英急速返回右翼陣地指揮戰鬥,将敵擊潰。
接着,他第二次找到何應欽,說:左翼敵人确已退去,我師正追擊前進,現應火速迎擊右翼敵人,請貴團接應。何應欽仍猶豫不決。過了一會兒,敵情越來越嚴重,何應欽始同意出擊右翼敵軍。經過兩軍協力作戰,才将右翼來犯之敵擊潰。①16日晨,敵又糾集兵力攻打淡水東門。張民達和葉劍英率部在友軍配合下發起反擊,迫使敵人向平山一帶退卻。革命軍乘勝追擊,大獲①《革命東征實戰紀》,國立中央圖書館1928年版,第131頁。
全勝,淡水轉危為安。幾十年後,葉劍英回憶說:“淡水一仗打得很苦。”
他和周恩來偶爾談起淡水之戰,談起蔣介石、王柏齡的倉皇窘态,不由發笑。
二白芒花的争論
淡水大捷使東征軍信心倍增,軍威大振。接着,東征軍又迅速攻占惠東的平山。2月22日,東征軍粵軍司令部在平山附近的白芒花召開軍事會議,商讨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會議首先分析了敵情。大家看到:敵軍洪兆麟、葉舉部雖然潰退,但其老巢海豐、汕頭并未觸動,河源、惠州仍在敵軍之手,楊坤如部三四千人駐守惠州,随時都可能反撲。同時,林虎部仍盤踞在興梅一帶,虎視眈眈。而東征軍内部左、中翼兩路按兵不動,徘徊于增城、博羅之間,隻有右翼的黃埔校軍和粵軍二師等奮力進擊。但因連續戰鬥,部隊疲憊不堪,後方聯絡、供給均感困難。面對這種形勢,會上對下一步如何打法發生了激烈的争論。
争論的焦點是是否先打惠州。一種意見主張對惠州圍而不打,而以主力東進,直搗叛軍老巢潮汕;另一種意見主張已經東迸的部隊回過頭來先打惠州,然後徐圖東進。
惠州位于珠江三角州東端,毗鄰港澳。這個素有天險之稱的名城,枕東江,憑西湖,倚山帶河,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陳炯明、楊坤如以此為據點,苦心經營。從城外到城内,他們層層築壘,步步設防,企圖長期踞守。兩年前,孫中山曾親督東路讨賊軍數萬之師,多次圍攻,皆未得手。
會議圍繞打不打惠州的問題,從早上争論到中午。兩種意見針鋒相對,相持不下。主張先打惠州的人認為惠州為東江支撐點,惠州一下,則東江一帶可迎刃而解。相反,以張民達為代表的粵軍軍官,則極力反對先打惠州,提出了暫時監視、圍困惠州,以主力直取潮汕的作戰方案。
作為二師的參謀長,葉劍英在争論中多次陳述己見。他引用了一首形容惠州地理環境的古詩:“鐵鍊鎖孤舟,飛鵝水上福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然後詳盡地分析了惠州地勢的險要。他解釋說,惠州城牆既高且厚,外圍還有防禦工事,守城敵軍兵力衆多,敵軍洪兆麟與葉舉部約2萬餘人,近在咫尺,随時可能去增援。我東征軍兵力不足,若先攻惠州,敵将裡應外合,陷我于被動地位。要争取主動,就應該先追殲當面洪、葉之敵,直搗潮汕敵巢,然後殺個回馬槍,惠州可不攻自破。許濟、莫雄等粵軍軍官相繼發言,表示贊同。
這時,坐在許崇智身邊的蔣介石,擺出校長和參謀長的架勢說:若要攻克潮汕,必須先打惠州,若不先打惠州,惠州之敵必傾巢而出,擊我之背,陷我于首尾應敵的境地;我軍先打惠州,就可以除去東征後顧之憂。蔣介石擺出一大套理由,強調攻下惠州有如何重大的戰略價值,實際上是想要二師等隊伍去打惠州、老隆,自己利用海上兵船運輸的方便,去打海陸豐,先占汕頭。
張民達和葉劍英看穿了蔣介石的用心。張民達一向瞧不起蔣介石,此刻聽了蔣的“訓誡”,拍着桌子反駁對方,力主不打惠州。
會議氣氛十分緊張。
總司令許崇智聽了雙方的争論和蘇聯顧問加倫的意見,考慮到左、中翼滇桂軍雖挂“免戰牌”,惠州仍處在滇桂軍圍困監視狀态。最後決定右翼軍集中兵力,進攻當面之敵,舉兵東下,直指海豐、潮汕。
在這場争論中,由于張民達、葉劍英等堅決主張不先打惠州,總司令最後作了決定,蔣介石也沒有辦法,隻好同意先不打惠州。①作戰方針已定,會議轉而讨論如何殲敵的具體計劃。确定由張民達率領二師、四師主攻三多視洪兆麟部,向潮汕進軍;由蔣介石率領黃埔校軍繞過三多祝,插向海豐,襲擊葉舉殘部。
①訪問李潔之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三進軍潮梅
白芒花會議後,張民達、葉劍英率領全師官兵,艱苦奮戰,猛追猛攻。2月26日占領了洪兆麟的指揮部,繳獲山炮3門及許多槍枝彈藥,洪軍全線瓦解,殘部潰退海邊,乘船逃跑。張、葉率二師繼續向陳炯明老巢海陸豐進擊。
在當地共産黨組織的農民自衛軍的積極配合下,乘敵喘息未定,迅速攻克了陳炯明的出生地海豐縣城。
海豐是陳炯明經營多年的老窩。他從民國初年當上廣東都督,特别是黎元洪以總統名義授他“定威将軍”的封号以後,便在海豐縣城南修建了一座十分氣派的“将軍府”。27日,二師入城後,師部進駐陳逆“将軍府”。第二天拂曉,奉命迂回海陸豐的蔣介石才率部趕到“将軍府”。他見到二師官兵進軍如此之快,也不得不表示佩服,連聲說道:你們真是神速!
二師攻克海陸豐之後,乘勝猛追殘敵,配合黃埔校軍,次第收複惠來、揭陽、潮陽,于三月初抵達汕頭。洪兆麟部敗軍,一部經饒平入福建,另一部逃入梅縣境内。葉舉和洪兆麟隻身逃到香港和上海。張民達、葉劍英率部連續作戰,占領梅縣,殲敵600餘人,葉劍英被任命為梅縣縣長。
對于二師攻克梅縣的詳情, 1925年3月31日《申報》有如下報道:“駐梅縣林部之遊擊隊張鳴翔、黃偉兩部,共約千餘人。19日聞五華、興甯被圍,向縣商會勒得二千元,率部開往平遠、蕉嶺,退入贛境。縣長李吐麟逃。20日,李雲複殘兵,由豐順馬頭退回長沙圩,向梅縣商會勒借二萬元,商會無以應付。21日許濟部隊抵梅口。許(崇智)委出葉宜偉(劍英)為縣長,梅江上遊,遂告肅清。”
二師部隊占領梅縣縣城後,擔任縣長的葉劍英仍忙于軍務,與張民達率部繼續向北追擊林虎殘部,在大柘附近同敵殿後部隊李易标和劉志陸兩部相遇。敵兵力雖多,但已成驚弓之鳥,一觸即潰。李易标的一個獨立團全部被殲。張、葉率部乘勝追擊,直至蕉嶺。敵軍殘部逃離廣東,竄入閩、贛兩剩後來,困守惠州城的楊坤如部,經過廖仲恺派人策反,見大勢已去,遂自動獻城。果不出張民達、葉劍英當初所料,惠州不戰而下。
這次東征,以共産黨員為骨幹的黃埔軍校教導團和建國粵軍二師及一、四師等革命隊伍,士氣高漲,銳不可當。當時的報刊有這樣的記載:“二師曆經石龍、新墟、淡水、增光、埔心、海豐直抵汕頭,追擊黃崗、饒平、潮州、隍、梅縣、蕉嶺諸敵,奮勵撲進,所向披靡。”葉劍英第一次與黃埔校軍并肩作戰,感到大多數學生兵打仗勇敢,紀律也好,心中暗暗高興。他常向身邊的人誇獎說:“我親眼看到學生軍作戰指揮很有條理,戰術上也靈活機動,覺得黃埔軍校沒有自辦,訓練是很有成績的。”①在中國共産黨的組織領導下,東江及潮梅一帶的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群衆紛紛起來支援東征軍,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打垮了兵力衆多的陳炯明叛軍,這使葉劍英進一步看到共産黨和民衆的力量,他的思想向共産黨進一步靠攏了。葉劍英在這次東征中,也顯示了出衆的軍事指揮才能。張民達很尊重葉劍英,常常當着二師軍官的面誇獎他的參謀長思想新穎,才智過人,指揮有術,并且告訴部隊,參謀長可以代替他指揮。他還嚴肅地對部下說:“誰反對參謀長就是反對我,擁護他就是擁護我。”張、葉這兩個梅縣出身的青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2年2月27日。
年将領在戰鬥中結下了生死之交。
四梅縣縣長
肅清梅縣境内的敵軍殘部以後,葉劍英把主要精力轉到了全縣的政務方面。
1925年3月25日,廣州留守府向東征前線各軍通報了孫中山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的消息。葉劍英在梅縣組織軍民舉辦“孫中山先生追悼周”。30日在東較場召開各界民衆追悼孫先生大會。葉劍英親讀祭文,緬懷孫中山一生革命的豐功偉績,号召全體軍民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徹底消滅陳炯明叛軍,把東征和國民革命進行到底。②葉劍英做了縣長以後,親到東山中學、丙鎮中學(即丙村中學)和學藝中學,宣講革命形勢,傳播革命思想。他把孫中山的遺囑和緻蘇聯遺書念給大家聽,還發表“關于蘇聯的革命和經濟政策”等專題演講,介紹蘇聯革命經驗,勉勵同學們關心革命大業,發憤讀書,為革命為人民獻身。梅縣的青年學生們到處張貼革命标語,進行街頭宣傳、化裝表演、提燈遊行等活動,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浪潮。
葉劍英早就對舊縣衙辦案不公,十分反感。在梅縣執政後親自察看監獄,了解案情,平反冤案。他十分關心發展教育事業,為解決學藝中學辦學經費,決定由政府出面,通令全縣征收生豬屠宰稅,全部用來資助學藝中學。
雁洋故裡的親人們聽說葉劍英當了縣長,奔走相告,都為葉家出了個縣官而自豪。他的幾個遠房伯父想讓他給安排在縣府當差。葉劍英耐心地對他們說:封建時代講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誰家出了個當官的,親朋故舊全都沾恩帶惠,坐享榮華。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是實行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革命政府,與過去的縣衙完全不同,不能随便安插人,請伯父們諒解。
伯父們還是通情達理的。但也有個别親屬想不通,在葉家祠堂内貼出了一首表示不滿的打油詩:虎頭山上英雄樹,英雄樹開英雄花。
花開時節蕾滿樹,
為何不見花接花。
這首詩,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葉劍英為官清廉的風貌。
葉劍英并不是不近情理的人,他對貧苦鄉親的困難總是極力想法幫助解決。雁洋有個叫賴賓庭的人,家庭負擔重,被迫向一個鄉紳借高利貸,因還不起錢,跑到南洋躲債。有人勸他的妻子“釣兩尾魚”到縣政府去找縣長。
葉劍英見了,讓她把魚帶回去自己吃,随即派人找來那個鄉紳,申斥他放高利貸是不合法的,指出隻能按正常利息還本付息。鄉紳隻好同意。賴賓庭的妻子十分感激,告訴她的子女世世代代不要忘了葉縣長的恩德。直到現在,賴家後輩們還時常向人們講起當年葉縣長幫助他家渡過難關的故事。
在離梅縣縣城東北140裡處的王壽山廣福寺裡,有個無惡不作的惡僧。
百姓對他恨之入骨,但因其常用銀兩疏通官府,一直逍遙法外。當地受害鄉民聽說來了“革命縣長”,就聯名到縣府投訴。那個惡僧聽說此事,特意派②訪問辛鎮儀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人給縣長送來300塊光洋。葉劍英知道後,嚴斥道:“别說300塊,就是3萬塊大洋也休想打動我!”令人将光洋悉數退回。接着,他根據縣政府調查得到的确鑿證據,下令将那惡僧捉拿歸案,并召開公審大會,當場正法。民衆拍手稱快,一些土豪劣紳則聞風喪膽。
葉劍英在梅縣執政期間,在繁忙的軍政事務之餘,還深入底層體察民情。
一次,他到鄉下訪問,聽到一個老同學說,縣府有人正在用公款起屋。他回到縣府一查,果然發現有個協助他料理财務的人挪用公款100多塊光洋給自家蓋房子。葉劍英立即召集政府有關人員講解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說明政府人員要革除時弊,廉潔奉公的道理。那個挪用公款起屋的人自感慚愧,會後立即把100多塊銀元退回來,并向葉縣長作了檢查。葉劍英厲行德政,除暴安良不受賄、不收禮的事很快在梅縣傳開,遠近的民衆都說他是個革命的“清官”。
葉劍英不僅實行廉政,而且治軍也很嚴。他每天工作無論多麼緊張,總要抽出時間去巡查軍隊駐紮情況,一來關心部隊生活,二來檢查紀律情況。
有一天,他巡查營房時,發現有個營長占用了房東準備娶兒媳的“洞房”。
他找到那個營長,以嚴肅又和藹的口氣勸他搬家,說:“如果找不到地方,可以搬到我住的地方去。”說得這位營長面紅耳赤,心悅誠服地搬出了“洞房”。還有一次,他微服出訪,碰到一老一少,反映有個連隊壓價買糧。他立即找到那個連隊,讓他們把少付的錢送還賣糧老人。
在葉劍英的整頓下,二師駐軍秋毫無犯,愛護百姓,受到梅縣民衆的交口稱贊。
五痛悼張民達師長
1925年3月,正當葉劍英在梅縣勵精圖治之際,從潮州傳來了師長張民達不幸遇難的消息。葉劍英感到十分震驚和悲痛。他急忙安排了一下政務和軍務,火速趕往潮州,處理張民達的喪事。
葉劍英到達潮州以後,方知張民達是坐船去汕頭途經潮州湘子橋時,舟覆殉難。因水深流急,張民達的遺體尚未找到。葉劍英一面派人繼續尋找遺體,妥善處理烈士的善後事宜,一面整饬隊伍,安撫軍心。
第二年春,葉劍英接到張民達遺孀鄧淑賢的來信,得知張民達遺骸已在韓江下遊找到,悲懷之餘,總算得到一點安慰。他想起同張民達出生入死,并肩戰鬥的歲月,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提筆直接向廣州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寫了《請褒恤張故師長》的呈文。在呈文中,他滿懷深情地追述了張民達的革命業績,寫道:“張故師長平生笃信主義,确為先總理之信徒,其勇敢無畏,又為革命黨之健将。??十四年春,複舉東征,召集全師鼓勵殺敵,有進無退,猛攻猛進,為唯一作戰方案。故第二師為東征先鋒軍焉。石灘、淡水、海豐、潮州、隍、梅縣、蕉嶺諸役,均督率所部,奮厲撲進,所向披靡。”
呈文的後半部對張民達的革命精神和品德,給予了高度評價:“張故師長少年留學南洋,與軍旅之事,雖非夙習,而不愛錢,不怕死,不應酬,無嗜好;隻知有黨,不知有身;隻知有國,不知有家;隻知有公理,不知有私情。其治軍也,與士卒同甘苦,百折不撓。其應敵也,雖遇至難極險,而态度雍容,若克事然。其成功也,談笑出之,視為尋常,無足措意焉者,洵為近代将官難能而罕睹,殆天生一具革命軍人模範者也。”在呈文最後提出了褒恤的請求:“張民達生平不治家産,殁後兩月遺腹生一女,孤寡茕茕,凄恻堪傷,可否援照将官陣亡條例,厚儀飾終典禮,從優褒恤遺屬。
并将生平信行及戰績,宣付國史之處。”①後來,國民政府追贈張民達為陸軍上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葉劍英繼續關心着張民達及其遺屬的褒恤事宜。1952年,他在廣東主政時,特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給予張民達以烈士稱号,重整烈士的故居和陵墓,并按時給烈士的妻、女發撫恤金。烈士遺屬對此一直十分感激。①①訪問張玉維談話記錄,1987年11月。
六平息香洲兵變
1925年4月,葉劍英奉廣東留守府和粵軍司令部電召,從潮州到達廣州商讨防範軍閥楊希闵、劉震寰叛亂事宜。4月27日,他忽然接到香洲獨立營發生兵變的消息,感到十分吃驚和憤慨。
原來,滇、桂軍閥楊希闵、劉震寰勾結駐石岐(今中山縣)的粵軍團長古鼎華,與隐藏在獨立營内的一小撮反動分子,經過一段時間密謀,于26日夜發動叛亂,将思想進步的陳雨榮、李公劍等25位軍官、士兵全部殺害了。
他們還把剛運到的軍饷劫走,運到坦州給土匪頭子,壯大土匪武裝,然後再折回灣仔逃往澳門去了。
葉劍英聞訊立即乘艦到達香洲,一面安撫群衆,整頓隊伍,收殓遇害烈士的遺體,一面迅即與澳門當局聯系,派人捕獲罪犯。幾天後, 10餘名歹徒被引渡歸案,正法示衆。
為了緬懷烈士,獨立營和香洲民衆把死難烈士安葬于香洲獅山之陽。與此同時,葉劍英與鄧良發起成立崇義社獅山保管委員會,籌集資金興建烈士墓。香洲群衆代表甘湖、甘金星等人聯絡群衆90多人參加,後來發展到幾百人。葉劍英親自主持召開了追悼大會,沉痛哀悼死難烈士。參加追悼會的有駐軍全體官兵和各界群衆、學生600多人。葉劍英要求官兵們安定情緒,堅守崗位,繼續為革命效力。
經過幾天的緊張工作,香洲兵變平息了,善後事宜基本結束。5月,香洲獨立營奉命改編為新編團,葉斂英兼任團長。不久楊、劉叛亂告急,葉劍英奉命離開香洲,返回二師。他率部日夜兼程,從東江向石灘進發,參加平叛作戰。他指揮部隊配合黃埔校軍,在瘦狗嶺、白雲山一帶向叛軍發起猛烈攻擊,将敵擊潰。
1925年8月,前線戰事稍平。這時,香洲烈士墓即将竣工,葉劍英應獅山保管委員會之請,為烈士墓園中的赍志亭撰寫了碑記。他慷慨悲憤地寫道:“世上論兵變者有三:曰中反間,曰上虐下,曰索饷糈。方其未變也,蒸郁醞釀,波瀾回湧;及已變也,焚擄劫殺,橫決潰崩,莫之能禦。數年來蓋數數睹矣!而我香洲之變,無一于是也。嗚呼恸哉!??死難之士,皆吾黨英俊傑出之才,其志趣之高尚,氣概之雄邁,操守之堅貞,精神之偉壯,誠難能而可貴者。今皆赍志而終,不克見其短衣匹馬,盡節疆場,殺賊立功,重光家國,其恸何如!嘻!世路崎岖,人心叵測,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見有賢智之高出己者,曾不思見賢思齊,而反忌其有所建樹,不惜犧牲家國之英才,而諱人之功業莫出乎己上也。此其人之不肖,甯為天地之所容,鬼神之所許耶?悲世事之變幻,痛亡友之冤抑,傷人心之莫問,因刊石而記之。
後之來者亦将不勝悲歎!??”①赍志亭竣工後,葉劍英于10月3日在香洲與各界人士一起,為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他并填寫了一首《滿江紅・香洲烈士》詞,對烈士表示深切悼念。詞曰:鎮海獅山,突兀處,英雄埋骨。曾記得,談兵虎帳,三春眉月。夜半槍聲連角起,繁英飄盡風流歇。到而今堕淚忍成碑,肝腸裂。
革命史,人湮沒;革命黨,當流血。看槍滿地,剪除軍閥。革命功成階級滅,犧牲堂上悲白發。更方期孤育老能養,酬忠烈。
葉劍英還布置新編團收集清理烈士遺物,指派專人送給烈士家屬,同時還送去經葉劍英簽名的“烈士墓全貌”、“追悼會”、“烈士遺容”3幅照片,以及金戒指1隻,大洋100元作為撫恤慰問。他親自将梅縣籍的17位烈士的遺物護送到梅縣,并登門拜訪了附近的李公劍等幾家烈屬。參謀陳雨榮是葉劍英的結拜兄弟,犧牲時家裡遺下母親和妻兒。他母親因受刺激,神經失常。他的妻子房禮妹既要侍奉婆母,又要撫養兩個幼兒,生活十分困難。
葉劍英不斷接濟他們,直到烈士的一對女兒長大成人。
新中國成立後,葉劍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時,每年都去看望守陵的甘湖伯,憑吊香洲墓。并熱心關照當年同他一起奮戰過的烈士的遺孤。1980年,葉劍英回故鄉時,聽說房禮妹尚健在,便親切地接見了她。房禮妹将葉劍英55年前送給她的唯一的一張烈士照片又送給葉劍英。葉劍英用顫抖的雙手撫摸着照片,不禁熱淚盈眶。葉劍英離開故鄉時,專門派人給房禮妹送去100元錢,并附一封短信。信中寫道:“送上人民币一百元,聊為補貼家用,相信随着祖國四個現代化的迅速實現,家庭之困難必能逐步得到解決,望烈士之後人當繼承遺志,為這一偉大的事業多作貢獻。”①①《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1頁。
①訪問李鼎謀、陳元昭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七二次東征
1925年夏,粵軍第二師從東征前線回師,參加平定了楊、劉之亂。這時,由于師長張民達的意外遇難,許多“官迷”觊觎師長寶座,屢屢制造事端。
葉劍英素以淡泊明志,與二師司令部人員、後方主任侯山等團結合作,支撐局面。侯山由于同葉劍英關系密切,不幸被一個叫“黑鬼宋”的軍官暗殺。
葉劍英受命接替侯山管理兩廣鹽場,擔任兩廣鹽務緝私處代辦的職務,負責稽查香洲一線的過往兵艦和商船。他在任職期間,廉潔奉公,将所收鹽稅款全部交公,用作軍費,個人從不動用分文。
1925年7月,在中國共産黨的倡議下,中國國民黨把廣東的大元帥制政府改組成委員制的國民政府,8月将廣東的各系軍隊仿效蘇聯紅軍建制,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5個軍。蔣介石任第一軍軍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葉劍英所在部隊合并到第一軍,他仍擔任新編團團長兼兩廣鹽務緝私處代辦。
這期間,國民黨内部左派與右派之間的鬥争日趨尖銳激烈。在國民黨右派的策劃下,8月20日,廖仲恺遭到兇手的暗殺,以身殉國。廖的被害激起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巨大憤怒,對他的悼念形成了一場革命鬥争。葉劍英對廖先生的遇害,悲憤交加,發誓為廖先生報仇雪恨。他登門去看望廖夫人何香凝和年少的廖夢醒、廖承志姐弟,表示親切慰問。他代表新編團全體官兵參加喪禮,并送上一副親筆書寫的挽聯:念載盡忠黨國,宏濟時艱,赫奕大名滿海内;崇朝遭狙雲亡,天柱遽折,愁雲暗淡籠羊城。
廖仲恺被害後,國民黨内部的鬥争更加激烈。右派分子争權奪利,互相傾軋。葉劍英對右派分子十分鄙視,堅持為确定的革命目标奮鬥。1925年9月他為老同學張國森所著《雲南講武學校華僑同學旋粵記》寫序,充分表現了他的志向和情操。這篇序言寫道:“吾粵華僑留滇同學,先後歸粵達三百人,尚無機會統一思想,向同一目标為吾黨奮鬥。類皆各盡所能,以供黨務,揚镳分道,無畏至尊,年來事迹,莫之稽也。同學張君國森熱心黨務,輯留滇同學旋粵記成,以示餘曰:為我序之。劍英忝辱同袍,返粵五年,勉随諸君子後,雞鳴鐵馬,未渡黃河,社鼠城狐,依然窺伺。觀吾同學為黨奔馳于海内海外,以宣傳為貢者,慚何可言。夫吾黨革命尚未成功也,願吾同學,手旋粵記而讀之,益期奮勉黨事,庶幾此記可以赓續成之。安知夫英雄轶事,不為他年考據家之津梁乎!”
在此期間,竄逃閩贛邊境的陳炯明,乘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楊、劉,清理廖案之機,重新糾集各路叛軍約4萬多人再次竄回韓江、東江地區,橫行肆虐,荼毒生靈。一度歸順過來的楊坤如再度叛附陳炯明,盤踞惠州。而盤踞廣東南路的鄧本殷等叛軍亦伺機蠢動,企圖東西聯合,夾攻廣州。在這種形勢下,國民政府命令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二次東征。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葉劍英率新編團,同張發奎的獨立旅和張民達、許濟舊部一起,随東征主力第一軍,向東江進發。
葉劍英率部作戰,于10月初進占淡水。他奉國民政府命令将所部改為黨軍第一支隊,任支隊司令,旋即奉命返回惠州及博羅等處作戰。當時的《廣州民國日報》于10月26日作了如下報道:“前建國粵軍第二師葉參謀長劍英将所部新編團出發前方,業經前報。茲查葉氏抵淡水後,即奉國民政府命令,将所部改為黨軍第一支隊,以葉為支隊司令。同時蔣總指揮并以我軍右翼,着着勝利,兵力十分充足,特準葉司令率所部回駐惠州城及博羅等處,加入中路作戰。葉奉令後,已率部隊開抵惠城候令進取雲。”
據東征老戰士劉耀樞回憶, 10月13日,葉劍英率部配合友鄰部隊攻克惠州後,奉命留守惠州、博羅一帶維持治安。11月,東江平定,廣東革命根據地基本統一。
在兩次東征中,蔣介石知道葉劍英文武雙全,能攻善守,是個“儒将”,便于12月電令調其任嫡系部隊教導師的團長。1926年1月12日《廣州民國日報》上曾披露:“東征軍第一支隊隊長葉劍英,于前次奉命出發東江,對于讨逆,頗著勞績,現在粵局既已統一,臨時名義,極應取消。前經蔣總指揮委葉氏為教導師第二團團長。”不久,教導師改為二十師,葉劍英被提升為副師長。
1925年,對葉劍英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在軍事上大展宏圖,發揮出了傑出的才能。兩次東征中,他不僅與蘇聯軍事顧問加倫、羅加喬夫等親密合作,朝夕相處,而且時常接觸周恩來,在思想上深受其影響。同時,他還結識了徐彬如(廣東大學中共地下總支書記)、熊銳以及包惠僧(教導師黨代表)等共産黨員,向他們借閱馬列主義的書籍,請教時局和理論問題,對共産主義有了更多的理解。徐彬如回憶說,東征以後,葉劍英越來越靠近共産黨,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