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聶榮臻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聶榮臻傳 > 第六十五章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

第六十五章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

書籍名:《聶榮臻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聶榮臻常說: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辦什麼事情都應該以自力更生為主,尤其是在尖端科學技術和軍隊的先進武器裝備方面,更應該強調自力更生。因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交給中國。這方面即使用很多的錢也是買不到的,何況我們還沒有這麼多錢。他還說:我們不能自甘落後,中國曆史上産生過許多大科學家,隻是近百年來才落後了。因此,不能迷信外國,依賴外國,“以洋為貴”,應該自力更生,勇于探索。但他又認為,到了20世紀50年代,世界範圍内科學技術上都在迅猛發展,中國搞閉關自守,既不應該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認為,在強調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要努力争取外國援助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聶榮臻在擔任航委主任以後,認為确定航委的工作方針也是首要任務之一。所以在1956年4月17日召開的航委第一次會議上,他在傳達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關于中國發展航空和火箭武器的決定以後說:現在中央和軍委的決心有了,我們究竟應該采取什麼樣的工作方針來實現中央的決心,希望大家發表意見。

  
      因為航委的任務很明确,是領導發展航空和火箭武器的,所以大家的發言,首先集中在是先研制飛機還是先研制導彈上。與會者有些人認為,中國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薄弱,航空工業方面已經開始仿制工作,有了點頭緒,而且從世界各國的技術發展史看,大多是在航空工業的基礎上發展火箭事業的,所以應該先研制技術上比較容易的飛機,這樣做比較穩妥。也有些人認為,應該先發展導彈,這可以體現“迎頭趕上”的精神。聶榮臻聽了大家的發言後提出:根據中央的方針,中國應該先集中力量研制導彈,導彈與飛機協調發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上,先導彈,後飛機。各技術先進的國家都已經有了各種導彈,我們要“迎頭趕上”,也得研制導彈。研制導彈和飛機,對中國來說都是困難的,先集中力量研制技術上更為複雜的導彈,其成果會對研制先進性能的飛機有好處,否則,隻能研制性能比較落後的飛機。錢學森等一批著名導彈專家信心十足,在争取得到蘇聯援助後,研制出導彈是完全可能的。在聶榮臻發言後,會上的意見統一起來了。但“飛機乎?

  
      導彈乎?”的争論,在國防工業和國防科研系統一直進行了三四年。聶榮臻力排衆議,堅持先研制導彈,以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了“兩彈(導彈、原子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争論才告一段落。

  
      在會議發言中,大家又比較多地把發展導彈事業的希望,寄托在提請蘇聯幫助方面。聶榮臻則說:雖然中國的技術力量和工業基礎薄弱,困難很大,但從方針上說,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提請蘇聯幫助,還應該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既自力更生,又力争外援,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實事求是的态度,符合辯證法的思想。

  
      1956年1月20日,彭德懷在第57次軍委會議上說:中國要發展導彈事業,“目前即使蘇聯不幫助,我們也要自己研究,蘇聯幫助我們,就去學習”。

  
      聶榮臻說:這是非常正确的态度。這樣,會上對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也就肯定下來了。

  
      這次會議以後,聶榮臻在積極組建機構組織隊伍的同時,着手努力争取蘇聯的援助。6月,他提請國務院将一部分留蘇學生轉學導彈和電子專業,另外争取再派400名學生去蘇聯學習以上專業。8月,聶榮臻對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說:“你看是不是可以向蘇聯政府提出導彈方面的技術援助問題,還可以提議我們派代表團去和他們談判,你先以适當方式摸摸底吧。”李富春立即寫信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甯,提出了這個問題,并提議中國派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9月,蘇聯方面答複說,對中國的援助隻能限于培養幹部,可以提供兩枚供教學用的導彈模型,派5名教授來中國講學。再就是,可以接受50名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理由是,搞這個必須從培養幹部開始。

  
      聶榮臻看出,關于導彈技術,蘇聯政府是不想大力支持中國的。但答應培養幹部總還是好的一步,應該積極安排。于是,告訴有關方面,努力做好留學生的選拔工作,“為了争取時間,應選拔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研究生派出”。接受導彈模型的準備工作,也要做好。還要安排好來華蘇聯教授的生活和工作。

  
      聶榮臻很快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錢學森。錢學森估計了一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至少要七八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在中國初步完成導彈的研究工作。這樣一來,将大大推遲中國掌握導彈武器的時間。他也同意聶榮臻的意見,援助有限,仍應積極利用和争齲10月初的一天,晚飯後,天色還亮。聶榮臻像平時一樣,仍舊到北海公園散步。夕陽映照在水面上的光斑,不停地跳躍着。聶榮臻背着手,在岸邊寂靜的小路上散步。秘書在旁邊陪着他,不時看看他緊閉的嘴。平時,一邊散步,秘書一邊和他聊天或談些工作上的問題。今天和平時顯然不同,氣氛沉悶。過了老半天,秘書聽到聶榮臻自言自語地說:形勢很明顯,資本主義國家封鎖我們,蘇聯不願意全心全意支援我們,我們隻有主要靠自己幹,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天漸漸黑了,聶榮臻還在散步。他每天都要走上個把小時,這是他最喜愛的運動。在過連接五龍亭的彎彎曲曲小橋的時候,他的思路基本清晰了。

  
      形勢有些像他經曆過的一次戰鬥,那是中央紅軍俄界會議後的第一仗,攻打天險臘子口。這一關是非過不可的。

  
      第二天,聶榮臻召集航委的委員和導彈研究方面的專家,共同商議中國導彈武器發展中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最後,進一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管蘇聯願不願意幫助,幫助有多大,中國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國防尖端事業。雖然,中國科學技術與工業水平很落後,但分散在全國各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當時在資本主義國家可以争取回國的留學生、科技人員,還有相當的數量,有的曾在外國參加過火箭方面的設計工作。隻要确定了正确的方針,并采取積極措施,即使沒有外援,也可以獨立進行研究,無非時間長一些。科學家習慣于用精密思維分析事物,錢學森推斷:中國當時在空氣動力學、推進機、彈體方面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設計像美國“誠實約翰”一類的火箭是沒有問題的。

  
      “誠實約翰”,是美國50年代初研制出來的近程地對地戰術導彈,沒有制導系統,最大射程為37公裡。錢學森認為,中國一開始研制這類火箭,就可以把射程提高到200公裡左右。①也就是說,盡管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與發達國家比很落後,但隻要認真抓,是能有所作為的。

  
      科學家們的判斷,給聶榮臻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1956年10月8日,對中國導彈、火箭事業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

  
      ①《聶榮臻軍事文遜,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95頁。

  
      這一天,聶榮臻來到北京西郊原解放軍第四六六醫院的小禮堂,當時已經有200多人在那裡就座等他。他們中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錢學森、李強、安東、鐘夫翔等。台下坐着的是幾十名與火箭技術有關的專家和當年暑期被分配到五院的100多名大學畢業生,還有少量的行政工作人員。

  
      聶榮臻首先宣布:經過中央軍委批準,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錢學森任院長,領導大家從事火箭、導彈的研究工作;在座的各位,是中國火箭事業的“開國元勳”;現在人手雖少,但隻要大家團結一心,艱苦奮鬥,中國的火箭、導彈事業,一定會有美好的前景。會場上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聶榮臻接着說,經航委研究,五院的建院方針是:以自力更生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他解釋了這個方針的含義,給了與會者以深刻的印象。

  
      接着,李強、錢學森也先後講了話。

  
      這次會議以後,中國在導彈、火箭的研制方面,開始了艱難而又紮實的步伐。五院的創業者們,不畏艱苦,不辭辛勞,奮發圖強,勇于開拓,使各項研究工作得以迅速發展。

  
      聶榮臻要秘書将他在五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整理成文字。10月12日,他召開航委會議,經過讨論,形成了《加強我國導彈研制工作的報告》①,于10月15日上報給周恩來、彭德懷。

  
      聶榮臻在這份報告中說:“我們對導彈的研究制造應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報告說:錢學森認為,中國在導彈研究方面,較困難的是在自動控制的設計方面,但從國内可以找到科技人員先行研究,還可以自制一套控制設備,利用舊飛機進行試驗。報告又說:以往的經驗證明,隻有自己積極動手,才能取得經驗和成效,也隻有自己先搞起來,才有可能獲得國外的支援。“因此,建議請批準上述方針,一方面争取與蘇聯談判,同時積極籌建此項工作(即抽調一定數量的科學技術人員,組建研究機構,進行基本建設,購置急需的儀器、設備和實物樣品等。已組織專門小組進行具體規劃)不宜再遲。”報告還提出了争取蘇聯幫助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科學成果的具體措施。

  
      周恩來在接到聶榮臻報告的當天,立即批示:即送主席、劉、朱、陳、鄧、德懷核閱。拟予原則同意。具體措施責成國務院辦,複蘇共中央信,請主席批發。劉少奇、朱德、陳雲、鄧小平、彭德懷都圈閱同意。毛澤東10月17日批示:照辦。

  
      一項發展中國導彈事業乃至整個科技事業的曆史性方針,被确定了下來。

  
      11月上旬,聶榮臻接連4次召開會議,研究貫徹自力更生為主方針的具體措施。在電子學方面,他提出為适應尖端技術發展的需要,要從教育、科研入手,在基礎研究、元件、器件的研制上急起直追。五院要加快建設,機構設置應該集中,注意搞好内部與内部、内部與外部的協作,機構不要重複;調集技術骨幹與大學生,要注意專業配套;加緊對國内外有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購買能夠買到的儀器、設備、專利或樣品。

  
      1957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以後,在蘇聯專家來華,中國從蘇聯獲得了一批技術資料、實物樣品等的新情況下,有些人自力①《聶榮臻軍事文遜,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95頁。

  
      更生的觀念有所淡忘。聶榮臻不斷聽到反映:我們有蘇聯援助了,聽蘇聯專家的,照着蘇聯提供的路子幹就是了,主張工業設備可以整套進口,科研設備也可以整套進口,何必自己再費那麼大的勁去搞什麼自力更生。他認為這是一種錯誤傾向,必須予以糾正。

  
      《國防新技術協定》簽定不到兩個月,聶榮臻就對五院和國防工業部的領導人說:導彈和飛機工廠的建設,規模不宜過大。因為蘇聯援助的都是些較老的産品,這方面更新換代的周期很短,船大了不容易掉頭。五院要集中力量消化研究已經到手的樣品、資料,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仿制,并且着手自己設計新型号導彈。同時,研究探索固體燃料導彈和沖壓式發動機。我們的技術人員應該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目的是為着培養鍛煉自己的技術隊伍,積累自力更生的能力。

  
      針對有些人的依賴思想,聶榮臻在1958年5月召開的第七次航委會議上說:“自力更生的方針是中央批準的,即使有蘇聯的幫助也不能改變,這是永久性方針。”像風洞建設,不要等靠蘇聯,先自己着手幹。8月,在他簽發的《關于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給中央的報告》中,把“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争取蘇聯的援助,并注意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作為5條基本經驗中的第一條經驗。認為這兩年的實踐證明,這項方針是完全正确的,促進了中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

  
      聶榮臻堅決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後來在蘇聯突然中斷援助時,使中國得以從容處置,沒有陷入完全失措的境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