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聶榮臻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聶榮臻傳 > 第四十章向敵後之敵後挺進(二)

第四十章向敵後之敵後挺進(二)

書籍名:《聶榮臻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冀中區所受的重大損失,促使聶榮臻更加堅定了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決心。1942年9月中旬,他在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高級幹部會議(寨北會議)上指出:“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寇對敵後的進攻,日益嚴重。日寇已确定把華北作為‘大東亞戰争的兵站基地’,具有确保華北的決心。所以日寇雖然不能解決中國問題,但認為必須解決華北問題。九個月來??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反複長期的‘掃蕩’、‘蠶食’與‘清剿’,都說明了敵人的企圖。”

  
      聶榮臻接着分析了“蠶食”、“分割”、封鎖與“掃蕩”的關系。他說:“我們不應該把反‘分割’、反封鎖與反‘掃蕩’割裂開來看。敵之封鎖、‘分割’,把我們區域劃成許多小塊,即是為着便利于‘掃蕩’、‘清剿’,在一定的區域内徹底摧毀我們的下層基礎,以達到其所謂‘掃馬糞驅蒼蠅’的目的。”聶榮臻針對有些幹部戰士不重視反“蠶食”鬥争問題,指出:“其實,反‘掃蕩’雖苦,但時間不長,而‘蠶食’的危害性卻更大。‘蠶食’易于使我們麻痹與疏忽,以緻‘蠶食’到我們的要害。”①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積極地開展遊擊戰争,而且着重是到敵人後方去開展遊擊戰争,從而更明确地提出了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鬥争方針。他說:“今後對于幹部配備,對軍隊組織等問題,都要把是否能真正開展遊擊戰争作為主要因素,深加考慮。對于新老幹部都要重新具體的教育與指導。

  
      不敢深入敵之側後去活動的幹部,應即撤換。必須把遊擊戰争開展到敵人後方去。到‘敵後之敵後’去,正規軍要這樣做,地方軍更要這樣做。如果我們不到敵後去開展鬥争,還到哪裡去開展呢?一切強調敵後據點、公路的稠密,堡壘、溝牆的封鎖等等困難而不敢積極去活動,或不設法配備幹部組織部隊去活動,都是不對的。”①他在回憶錄裡說:“這個期間,我一直在考慮,敵人進來了,我們的根據地日益縮小,單靠反‘掃蕩’、反封鎖、反‘蠶食’鬥争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己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我們一些同志對敵人‘蠶食’進攻的嚴重性??感到無所謂;有的則在敵人推行的‘堡壘政策’面前,感到束手無策。這樣下去是很危險的。究竟怎麼辦?經過反複考慮,我感到隻有向‘敵後之敵後’發展,才有出路。就是說,敵進我進,你朝我這裡來,我就到你那裡去,我們鑽到你後面去活動,搞得你不得安甯。這是接受了内戰時期根據地鬥争的經驗提出來的。第五次反‘圍剿’時,‘左’傾路線的領導人曾提出‘以堡壘對堡壘’的主張,把自己縮到了一個小圈子裡,導緻了反‘圍剿’鬥争的失敗。我們不能一退再退,也不能固守一點,隻有到敵後之敵後去,文章才能做活。我們本來就處于敵後,到‘敵後之敵後’是指到邊區根據地周圍敵人統治下的地區去活動。到‘敵後之敵後’不怕站不住,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土上戰鬥,有群衆的地方就可以站住腳,也不必擔心沒糧食吃。”①這段話,是對他這次講話的重要腳注和他下定到“敵後之敵後”去的決心的最好說明。聶榮臻在這次高幹會議上的報告,成為晉察冀軍區武裝力量開展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動員令。會議以後,各地區都掀起了對敵鬥争的新高潮。

  
      ①《聶榮臻軍事文遜,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12頁。

  
      ①《聶榮臻軍事文遜,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13頁。

  
      ①《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545、546頁。

  
      首先是在北嶽區,各軍分區都明确劃分了到敵後活動的地域,派出主力部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力量,組成身着便服有地方幹部參加的多支武裝工作隊,分散穿越敵人封鎖線,到指定地區活動。當時敵人的封鎖溝已加寬到4至9米,深達5至6米,有的溝裡引進了水或埋設了地雷,不少地方還砌了高達7至10米的封鎖牆。堡壘的密度也有較大的增加,以北嶽區周圍為例,有些地方4平方公裡之中即築有20多座堡壘,有的一個村莊就有10幾座堡壘。日僞軍沿溝、牆日夜巡邏,一有情況立即報警,堡壘中的敵人彼此呼應,組織力量堵截或合擊。

  
      要到敵後去,首先要過封鎖線這一關。在人民群衆的幫助下,北嶽區部隊對日軍的活動規律和封鎖線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群衆為部隊引路,準備了各種越過溝、牆的工具,如梯子、繩索等,有時還制造一些假情況,把敵人引開。在強大的政治攻勢下,有的僞軍對八路軍過封鎖線睜隻眼閉隻眼,還有些起了協助作用。所以到9月底前後,各分區的敵後武工隊都順利越過封鎖線。

  
      到了敵後,關鍵是要能站住腳。封鎖線外的群衆,特别是剛被“蠶食”村莊的群衆,飽受敵人壓榨欺淩。他們見到自己的隊伍又回來了,都非常高興,想方設法掩護武工隊的活動,這是部隊能站住腳的主要因素。根據聶榮臻的指示,武工隊站住腳以後,着重做僞軍、僞政權組織的工作,宣傳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的形勢,宣傳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道理。一般僞軍政人員,大多能接受武工隊的宣傳。但也有少數死心塌地的漢奸、特務分子,武工隊在依靠群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予以堅決鎮壓。敵人在新“蠶食”的村莊,設立了情報員、聯絡員,作為公開的耳目,對武工隊開展工作很不利。武工隊采取争取與打擊相結合的辦法,迫使他們給敵人送假情報。有條件的地方,派可靠人員充當情報員、聯絡員,反而把敵人的各種情報搞來了。1942年12月,聶榮臻還指示北嶽區部隊發起“宣傳突擊周”。一周之内,逮捕了6000多名僞組織成員,使僞軍政人員驚恐不已。

  
      當敵人發現八路軍大批武工隊突破封鎖線并在各村莊積極活動的情況,就從各據點拼湊幾十人到二三百人的“讨伐隊”,進行奔襲合擊。武工隊一般采取分散隐蔽、靈活轉移的辦法,使敵人經常撲空。條件有利時,就反襲擊“讨伐隊”,使其損兵折将而敗歸。

  
      正當八路軍向敵後順利挺進時,日僞軍對北嶽區的“掃蕩”突然停止。

  
      聶榮臻思索着敵人的用意,得出的結論是企圖吸引武工隊返回北嶽區。他決心不為所動,繼續組織力量向“敵後之敵後”挺進,并于10月10日将此決心報告給八路軍總部。

  
      敵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重新沿已有的封鎖線,積極築堡,向北嶽區“蠶食”推進,企圖沿北嶽區四周建立第二道封鎖線。北嶽區各軍分區根據聶榮臻的指示,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相配合,沿封鎖線兩側積極開展交通破襲戰,使敵人疲憊不堪,建立第二道封鎖線的計劃大多落了空。從1943年1月中旬起,敵人再次改變部署,集中較大兵力與人力、物力,沿平漢路西側封鎖線積極築堡,向北嶽區東部邊沿平原地區推進。聶榮臻于2月3日對此發布訓令指出:敵人這種“蠶食”方式的改變,旨在徹底切斷北嶽山區根據地與冀中平原我方尚存力量之間的聯系。各部隊要分配作戰活動區,控制制高點,于正面打擊“蠶食”推進之敵;另以一部兵力挺進到敵封鎖線後方進行積極的遊擊戰;在可能被分割、封鎖的地區,預先拟定打擊敵人的方案,以保護我方的人力物力資源不被敵人利用。經過20多天50多次的戰鬥,敵人的陰謀又告破産,被迫再次改變作戰部署。敵組織較大的兵力,突然奔襲“掃蕩”某一地區,将八路軍主力驅趕走,随後驅迫大量民工,攜帶物資器材,在日僞軍威逼和警戒下,突擊築堡,企圖站穩腳跟,再向四周“蠶食”。

  
      這就是所謂“躍進蠶食”。2月21日,聶榮臻就此指示各軍分區:對“躍進蠶食”之敵,我方初期應以小部隊、地方武裝,在敵周圍襲擾,迫使其分散兵力,然後以适當兵力驅散和搶救民工,破壞物資器材,使敵人無法挖溝、築堡。在敵人兵力分散時,八路軍集結主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在地形有利的地區,要構築工事,組織頑強防禦,以盡量殺傷和遲滞“躍進蠶食”的敵人,并盡量組織夜襲,以疲憊敵人。由于八路軍是内線作戰,敵人孤軍突出,再加民工都是被強迫來的中國人,他們大多積極配合八路軍,一打就散,甚至不打自散,任意抛棄物資器材或主動交給八路軍。有的地方,一次被驅散的民工達1萬多人。這樣,“躍進蠶食”的敵人就失敗得更慘。

  
      這種你來我往的鬥争,其結果,正如聶榮臻所指出的那樣,日軍的根本弱點是兵力不足,所以經常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八路軍則越來越主動,迫使敵人放棄了許多村莊。到1943年春末夏初,北嶽各軍分區兵恢複和新建了1600多個村政權,使許多地方成為根據地或遊擊區。

  
      貫徹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方針,對冀中區、冀東區也産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寨北會議以後,冀中區從“五・一”反“掃蕩”後的極度困難中逐漸恢複。他們遵照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指示精神,組織了許多支小規模的武裝工作隊,深入敵人統治的村莊,開展政治攻勢。并利用平原上的青紗帳作掩護,以四通八達的地道作依托,日益公開頻繁地開展遊擊戰,以各種方式打擊敵人,摧毀僞政權,積極進行反“清剿”鬥争。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殲日僞軍近4000人,而且其中一半是日軍。在冀中五分之四的地區,八路軍開辟了許多小塊的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區。至1943年5月,冀中恢複村政權達3500多個。八路軍的小部隊和地方黨政幹部,已經在那裡可以開展各種活動,許多工作滲透到僞軍僞組織内部,取得了越來越多的主動權,使日本侵略軍在冀中重又陷入中國人民遊擊戰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冀東部隊向“敵後之敵後”挺進,一方面是組織力量,繼續開辟熱河南部地區,與敵人的“千裡無人區”陰謀作鬥争,日益向東北方向發展,威脅到日僞滿洲國的邊沿地區,使敵人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組織多支武工隊,重返冀東腹地豐潤、遷安、灤縣等地,開展“複仇”作戰、反“清剿”、恢複基本區等一系列鬥争,取得了許多勝利,開辟了灤河東和北甯路南兩大塊平原遊擊根據地,使冀東區出現了新的大好形勢。到1943年3月,冀東軍分區擴大為冀熱邊區,下轄5個專署,基本上扭轉了困難局面。

  
      聶榮臻對冀東取得的勝利很高興。1943年8月2日,他在與冀東軍區政治委員李楚離談話時指出:“去年9月以來??冀東向外伸展,開拓廣大回旋地區的任務業已完成??目前必須立即開始進行鞏固工作。以鞏固為重,在鞏固中向東北伸展。今年夏秋之際,應大力恢複平原,并在山地打下基礎,求得山地與平原工作相銜接。”“特委在領導上,必須在中共北方局與分局的原則指示下,保持高度的主動性??才能正确地及時地指導冀東的鬥争。”①①《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大事記),中央黨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222頁。

  
      根據聶榮臻和軍區政治部的指示,  1943年,冀東進行了以密切軍政、軍民、官兵關系和樹立抗戰必勝信心為主要内容的政治整軍運動。同時,利用戰鬥間隙,各部抓緊了以射擊、投彈、刺殺為主要内容的軍事訓練活動。這些對提高冀東八路軍的軍政素質起了重要作用。

  
      聶榮臻在回憶錄裡說:“經過向‘敵後之敵後’挺進,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晉察冀地區就出現了‘敵進我迸’的新局面,敵人的‘蠶食’推進計劃被制止住了。”“晉察冀根據地關于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方針,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對打破敵人封鎖、‘蠶食’,變被動為主動,恢複根據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于這一方針,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是很贊同的。

  
      黨中央制定的‘敵進我進’到‘敵後之敵後’去的方針,就是總結了包括晉察冀在内的各抗日根據地的鬥争經驗而提出來的。”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