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陳毅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陳毅傳 > 第六章 東進北上(下)

第六章 東進北上(下)

書籍名:《陳毅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第一節  從郭村到泰州

  
      1940年6月28日夜,陳毅由揚中渡過長江,便打算連夜趕去郭村,制止兩李部隊的進攻。但是蘇北迎接人員惠浴宇等告訴陳毅,兩李部隊10多個支隊(相當于團)已于28日淩晨開始,在保三旅從北面配合之下,包圍并猛攻郭村。

  
      陳毅隻得退據長江中的新老洲,立即寫信給粟裕,“速派主力部隊,克服一切困難,渡江支援”,又寫信給兩李,勸說他們懸崖勒馬,停火言和。

  
      陳毅未帶電台,隻能派人徒步送信。他十分焦急。此次由郭村沖突引起的蘇北局勢的急劇變化是違背他的意願的。

  
      不久以前,陳毅曾電報指示挺縱:蘇北形勢的特點是我在敵、頑、兩李三方包圍之中,我力量較弱尚未準備,如遭到三面進攻則必然失敗,目前應積極與兩李親善。

  
      陳毅在6月下旬還曾三次急電葉飛,要他避免與兩李作戰,必要時可退回大橋地區或揚中。但葉飛堅持要在郭村迎擊兩李及韓軍的進攻。

  
      陳毅的憂慮是深刻的。

  
      首先是軍事上極為不利和危險。

  
      挺縱原在郭村有兩個團和一個教導隊,6月下旬,李長江企圖将所屬原由中共黨員拉起來的陳玉生支隊予以武力解決,挺縱為援救陳玉生支隊,派出一個團去靖江接應,郭村隻剩主力一團及教導隊。而兩李部隊加保三旅可調集十四五個團(支隊),兵力懸殊。這之前,陳毅已急令蘇皖支隊星夜趕往郭村,力量可望得到有效增強。但如果戰鬥持久,彈藥消耗過多,韓軍主力再來參戰,則郭村仍有失守的危險,江北的兩部主力要遭到巨大損失。

  
      這時候,蘇南的主力正在北移,到達了鐵路、長江一帶日寇重兵封鎖地區,江南冷欣部隊追逼于後。一旦江北主力潰敗,長江北岸為韓軍及兩李所控制,江南主力便無法渡江,甚至會在長江和滬甯路之間遭受日、頑夾擊,背水血戰。

  
      果如此,新四軍東進江南敵後的全部主力将遭受難以彌補的重創,将是對革命的犯罪!

  
      政治上的後果也很不良。

  
      兩李既和新四軍血刃相見,不論勝負,他們很可能都投入頑固陣營。韓德勤夢想已久的蘇北反共大聯合便得以實現。新四軍要在蘇北再度發展就更為困難。

  
      這将嚴重妨礙共産黨争取華中的戰略任務的完成。事關人民在抗日戰争中的生命線,陳毅怎能不焦急萬分!

  
      但是軍事鬥争卻因革命的主觀因素而發生着有利的變化。

  
      葉飛等挺縱負責人決心在郭村堅守是确有根據的。他們根據實際情況,看到堅守比退卻為有利。增援半塔集的實踐是主要依據:半塔集新四軍以不足1個團的并非精銳主力的部隊,抗擊包括韓軍主力部隊獨立六旅在内的7個團的進攻,尚且能夠堅守一個星期。郭村新四軍有一個精銳主力團和一個教導隊,而且地形較好,有較充分把握抗禦戰鬥力不及韓軍主力的兩李部隊,等待援兵到後合力殲擊。果然,挺縱打得英勇頑強,在蘇皖支隊接替北線防禦之後,挺縱一團還主動出擊,以兩個主力營橫掃,消滅兩李部隊3個團部,打下宜陵。

  
      陳毅事先并不完全了解的諸多因素助成了郭村保衛戰的勝利:蘇皖支隊接到陳毅急電後,從運河及邵伯湖以西迅速出發克服地理及日軍封鎖等重重困難,日夜兼程200餘裡,及時地完成了增援任務。

  
      在兩李部隊做政治工作的青年女共産黨員鄭少儀主動查明了兩李部隊進攻的部署及發起攻擊的時間,冒生命危險星夜将情報送到郭村。

  
      在兩李部隊建制下的由共産黨員王澄、姚力等領導的五支隊四大隊掉轉槍口協同挺縱作戰;陳玉生支隊也在挺縱四團接應下一同回師逼近兩李部隊側後。

  
      于是,兩李部隊在三次總攻失敗之後,被迫全線退卻至塘頭一線。保三旅在蘇皖支隊反擊下也北逃10餘裡。郭村解圍。

  
      陳毅于7月3日進郭村。

  
      陳毅在歡迎大會上熱情表揚了挺縱和蘇皖支隊的英勇頑強。陳毅面臨着新的決策。

  
      當時,“很多同志就主張固守郭村再講”(陳毅《郭村戰鬥總結》),實際上還是準備韓軍主力聯合李軍來攻,固守以等待八路軍及四、五支隊增援,以擊破韓、李主力。有人則認為“戰鬥開始,統戰結束”,同兩李隻能一直打下去,可以直搗泰州。也有人主張還應争取兩李中立,立即停戰言和。

  
      當時兩李部隊士氣低落,但如與韓主力聯合作戰,仍有較大的實力。而韓軍主力第八十九軍等部隊“正向該處集中”。如果新四軍和兩李繼續武裝對峙,僵持下去,韓、李聯合發動更大規模進攻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于新四軍甚為不利。但如果新四軍剛獲解圍便請和,兩李反會強硬要挾,結果仍會造成韓、李勾結,再次爆發戰鬥。當時八路軍,新四軍四、五支隊及江南部隊都未及趕到可以投入戰役配合的位置。面對韓、李聯合進攻,挺縱和蘇皖支隊隻能獨立作戰。即使江南增援部隊到達,陳毅也認為把韓德勤和兩李逼到一處打是不策略的。

  
      陳毅對領導幹部說:戰役和戰術上的勝利,不等于戰略上的勝利,我們要實現發展蘇北的戰略目标,非打敗韓德勤的進攻不可,要打敗韓德勤,非争取兩李等部隊中立不可。現在我們和兩李打了一仗,但是兩李與韓德勤的矛盾還存在,還可以把他們争取過來。如何争取呢?一不做二不休,既打了,就要打出威風。在郭村勝利很好的基礎上再加一層,再殲滅他一些部隊,堅決打下塘頭。塘頭大米多,稅收富,塘頭還控制着我們東進要經過的兩條大河。打他,是讓他知道反共摩擦要吃大虧,使他們今後不敢輕視,可是絕對不準打進泰州。你一進泰州他就跑到韓德勤那裡去了。我們有力量拿下泰州而不要,才見得我們是真心團結。

  
      陳毅的決策得到大家一緻贊成。7月4日挺縱攻克塘頭;蘇皖支隊打迂回,部隊直打到距泰州城7裡之面粉廠,但不進泰州。李長江已準備棄城東逃,李明揚在興化韓德勤處進退維谷,得知新四軍在可以輕取泰州的情況下臨城不入,乃大喜過望。複經陳毅緻書争取,兩李政治态度有所變化。陳毅電告中共中央:“雖省韓派兵并接濟兩李飽彈,鼓勵兩李再打,兩李已覺悟不受其利用,認清我們不攻擊泰州符合中央七七宣言。”

  
      對兩李的談判又一次體現了陳毅統戰工作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新四軍和平條件寬厚:送還全部2000餘名戰俘及大部槍支,并歸還原屬兩李防區的郭村、塘頭等地;隻要求兩李讓路助其東進。兩李最初很是感奮。但在7月中旬,韓德勤以主力部隊4個團、保安旅3個團進至泰州及其附近,給兩李以實兵支持,兩李又強硬起來,作出聯韓攻陳的姿态,要求陳玉生、王澄等部隊“返部歸建”。對此,陳毅當然絕不讓步。

  
      對于可能發生的韓、李聯合進攻,陳毅一方面和劉少奇一起向中共中央呼籲八路軍等部隊的迅速開拔增援,一方面“作獨立應戰的布置”。粟裕已率江南主力于7月8日到達蘇北.因而蘇北全軍連同陳、王等部隊在内已可編成9個團。但同時,陳毅還是力争“求得局部和緩。”他了解兩李對于和新四軍再次開戰,對于過份依靠韓,實際上都有顧慮,因此隻要争取得當,完全可以扭轉。

  
      陳毅、粟裕經慎重研究,向兩李投下一着高棋:表示在全軍東進以後,将把每月能收稅5萬元的吳家橋一帶根據地讓給兩李。

  
      此舉,有的幹部不明其中奧妙,有的則認為“過于慷慨”、“右了”。

  
      其實,這一着棋在政治上軍事上均有學問,足見陳毅軍事指揮水平之高,主要高在與政治運籌密切結合,因而能高度集中兵力并能決定性地影響客軍的行止。讓出吳家橋地區就可以不再分兵駐守,這是為了集中全部兵力。因為陳毅、粟裕已決定東進黃橋,到那邊後,沒有兩李部隊作為緩沖,韓軍主力必直接來攻,逼迫決戰,因而陳、粟的兵力,絕不能分散。而且陳、粟的用兵,總是把立足點放在用自己的兵力獨立應戰的基點上,是否保留吳家橋根據地,是有不同意見的。有的人認為要擊破韓軍,主要依靠遠道馳援,吳家橋地區是新四軍四、五支隊東援的必經之路,放棄了就與五支隊隔離了一段路,不能策應渡運河東援的部隊。陳、粟的決心放棄吳家橋,正可說明他們即在此時已看到八路軍與四、五支隊遠道馳援的困難,更多地把勝利的希望放在集中本身全力,獨立殲頑敵的基點上。這一軍事思想,對于後來的黃橋決戰,至關重要。新四軍不“分兵把守”吳家橋,而将後方與傷員委托兩李保護,無異請兩李幫助看家,大有利于新四軍集中全力對韓決戰。

  
      在政治上更能中立兩李。新四軍隻求東進抗日,老根據地也可讓與兩李。

  
      兩李不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把新四軍送走了,送往黃橋方向抗日去了。

  
      兩李與新四軍之間從此再不比鄰,再無沖突,又何苦跟韓德勤一起向新四軍進攻呢?

  
      兩李欣然同意協助新四軍東進黃橋。

  
      第二節  東進黃橋

  
      陳毅、粟裕率部到達蘇北後,得到劉少奇的大力支持。5年以後,陳毅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長篇發言中誠摯他說:“劉少奇(胡服)同志代表中央南下,到華中執行毛主席的主張時??做了兩件主要的事情,對全局解決了重大的問題。一件事是進行了反摩擦,号召新四軍及全黨進行了自衛戰争,打退了國民黨的進攻??這是一個重大的關鍵。”

  
      就是在華中的戰略突擊方向上,也是劉少奇堅決主張首先向東發展,突擊蘇北,才幫助中央下此決心,這也是蘇北問題得以順利解決的重要保證。

  
      向東發展,陳毅、粟裕決心東進黃橋。

  
      黃橋地區是泰具、泰興、靖江、如臯等縣的中心點,以此為中樞建立根據地,東可向南通、海門敵占區挺進,北可與八路軍對進打成一片。控制了這一帶,還可與江南部隊策應。周圍數縣,物産豐富,人口稠密,稅收充盈,新四軍得此基地,抗戰事業便可大大發展,遠勝在兩李肘腋之下狹窄難伸的大橋一吳家橋地區。

  
      黃橋地區周圍日軍兵力較薄,也無國民黨正規軍。盤踞黃橋的保四旅是土匪遊雜,勾結日僞,殘害人民,群衆紳商都盼望将其殲逐。黃橋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在土地革命時期曾領導農民參加過紅十四軍的暴動。抗戰開始後,共産黨又派人建立和發展了組織,群衆條件好。

  
      更重要的是,留在泰州以西,新四軍與韓德勤之間隔着兩李,韓德勤将不斷策動和裹脅兩李與新四軍摩擦,實現其用雜牌軍打新四軍、坐收漁利的陰謀;黃橋地區與韓軍控制的海安、姜埝(即姜堰)一線正面相對,省韓隻能親自出兵來攻,新四軍反摩擦便可不損傷中間勢力了。

  
      7月14日,陳毅電報

  
      報告軍部轉中共中央及重慶周恩來處:決定整頓一星期即向東挺進以黃橋為中心建立根據地。當時,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稱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由陳毅任指揮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指揮。部隊整編為3個縱隊9個團。一縱以葉飛為司令員兼政委,下轄一、四、五團;二縱以王必成為司令員,劉培善為政委,下轄二、六、九團;三縱以陶勇為司令員,劉先勝為政委,下轄三、七、八團。新四軍東進部隊的主力已高度集中于蘇北,陳毅長久以來念念不忘的中共中央的意圖――沿江向敵後發展直到海邊,有實現的條件了。

  
      1940年7月25日,陳毅率部東進。

  
      經過兩李防區時,兩李部隊如約讓路,朝天鳴槍。然後,兩季向韓德勤作假報告:“在缪灣一帶發生激戰”,新四軍“傷亡慘重,一部繞道東去”。

  
      韓德勤得到駐黃橋保四旅旅長何克謙的報告,“新四軍1000餘人”、“自宣家堡東侵”,即令黃橋保四旅和曲塘稅警總團“各派精銳部隊一大部迅即前往包圍而殲滅之。”

  
      稅警總團不同于保安旅,它是宋子文财政部系統的部隊,共有4個團,曲塘駐有總團部及兩個團。韓德勤觊觎它糧饷豐足,1939年冬曾将總團長陳泰運軟禁在興化,企圖收買其部下,控制其部隊。陳泰運在黃逸峰①等幫助下①黃逸峰是早期共産黨員,被康生等無理開除。此時任蔣介石為主、李濟深為副的戰地黨政委員會設計委逃回,和韓德勤矛盾加深。

  
      對于陳泰運,陳毅早有分析:他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是軍統核心組織“複興社”的成員;其部隊連以上軍官都是軍校生,這部隊應是頑固派的武裝了。

  
      然而它與韓德勤的矛盾,卻使它可以争取為中間勢力。因而,對于稅警總團的攔襲,陳毅僅布置将其擊潰。結果仍殲其一個營。陳毅當即命令遣返其全部被俘官兵,并送還槍支。

  
      對于與日、僞軍勾結的何克謙就不同了。新四軍唯恐他不來襲擊。他既打我,我就打他,迂回包抄,追擊突破。28日一夜激戰,殲其主力2000人,促使其兩個團反正。29日淩晨,黃橋解放。

  
      28日夜間前方激戰,陳毅和葉飛卻在老葉莊揮扇談心(一縱已完成打擊陳泰運之戰)。陳毅進一步了解了劉少奇所設想的戰法,很感興趣。首先是堅守一點,削弱疲勞來進攻的頑軍,以利大部隊迂回包圍。陳毅以軍事家的眼光分析:這具有正規戰性質,對于打了三年遊擊戰争和兩年多抗日遊擊戰争的新四軍來說是帶有戰略轉變性的發展。打日軍,目前主要地還是遊擊戰;打頑固派,就需要用正規戰,以兵團運動戰為主了。要學會打硬仗。其次是先守備,造輿論,而後夾擊殲頑,有利于争取軍政雙勝。陳毅也指出這戰法的不足,即在抗日根據地高度分散,指揮不夠統一,日僞頑阻隔牽制的情況下,遠道馳援未必可靠。葉飛對此也有了經驗:郭村戰鬥打到第5天八路軍及五支隊均未及出動,使他當時緊張之極。陳毅還搞清楚了,葉飛之所以在郭村久住不走,原是準備韓德勤來打的,那就可以實踐一下上述的戰法。陳毅則向葉飛進一步說明了對兩李的統戰工作在蘇北全局中的重要性。

  
      徹夜談心是很有必要的,相互間增進了解,從此陳毅和葉飛之間的革命情誼更加深摯了。

  
      7月30日,毛、朱、王緻電胡、陳、彭、黃、葉、項,表示同意胡服(劉少奇)對蘇北戰略問題的意見和陳毅争取兩李的策略。這樣,要開拓華中抗戰的局面,蘇北以及皖北、皖東的八路軍、新四軍就應首先集力對付反共頑固派韓德勤,準備在他大舉進犯時一舉驅逐或殲滅之。這樣,陳毅讓出郭村、吳家橋等地,與兩李協議,東進黃橋,便在原則上得到中共中央的正式肯定。

  
      8月2日,劉少奇以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書記的身分緻電陳毅并報毛、朱、王:“蘇北各部隊(按:包括八路軍甫下部隊及渡河東援時的四、五支隊)将來由你擔任戰役上的統一指揮。”

  
      員,經葉劍英同意來蘇北組織抗日武裝。

  
      第三節  孤立韓德勤

  
      一進黃橋,陳毅感到自己簡直象當了“小國之君”,百廢待興,一切工作都要按照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要求迅速展開。但他在繁忙中沒有忘記親自抓主要的環節:孤立韓德勤。

  
      工作是千頭萬緒,都要他參加。

  
      中共蘇北(後改稱蘇中)區黨委成立,陳毅兼書記,陳丕顯任副書記。

  
      蘇北指揮部派出幹部、民運隊和服務團,協同地方黨組織發動群衆。指揮部和區黨委派了泰縣、如臯、靖江、泰興等5縣的縣長,積極籌建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蘇北軍政幹校。出版石印的《抗敵報》(蘇北版),建立稅卡。擴大新兵。部隊清剿何克謙匪部的散兵遊勇。群衆工作活躍,農、工、青、婦等抗日組織紛紛成立。黃橋成立軍民聯合辦事處,陳同生兼主任。由各縣縣長布告,明令實行減祖減息??最重要的還是抗日。新四軍到黃橋不久,就偵察和布置打日軍據點。陳毅在7月14日給中央的電報中就說:“東進黃橋應求得抗日戰鬥的大小勝利。”果然,新四軍連續攻克殘害人民很兇惡的孤山、西來鎮兩個日、僞軍據點。接着又粉碎了日、僞軍兩次報複“掃蕩”。長期眼看韓軍“見鬼子就逃,見百姓就抄”的群衆,奔走相告:“新四軍過江來為的是打鬼子!”民心更加振奮。

  
      韓德勤急忙下令,秘密地調北部的主力部隊南下,準備打新四軍。

  
      陳毅這時卻常到著名士紳朱履先家去下棋。為什麼?他要把蘇北的廣大中間勢力争取到新四軍一邊來。

  
      他深知,韓德勤雖然反動,畢竟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省主席;新四軍為了抗日,他來進攻,就不得不殲逐其主力,也就不能不預先考慮到全國的影響。蘇北的資産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國民黨的主要社會基椽―江浙财團的一部分;在自衛反擊決戰殲韓的時刻,蘇北地方上有發言地位的、與重慶要人關系密切的人物替誰說話,使誰孤立,關系重大!而擁有武裝的中間勢力能否嚴守中立或有助于我,不中途變卦背後插刀,更是勝負存亡之所系!

  
      對于中間武裝,除了新四軍直接聯絡争取外,事先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使他們對于不執行蔣介石、顧祝同、韓德勤的反動命令感到理直氣壯,也很重要。

  
      陳毅一到黃橋,當晚就邀集民衆紳商千餘人在黃橋中學舉行軍民聯歡大會。陳毅在大會上說明新四軍的抗日戰績和團結抗日的宗旨。陳毅滿腔熱血,肝膽照人,高屋建瓴,口若懸河,使許多對共産黨不甚了解的人為之動容。

  
      陳毅立足黃橋,與蘇北紳商學各界廣泛結交。當過江蘇省省長的海安韓國鈞,在孫中山時期當過中将師團長的黃橋朱履先等人,都是在江蘇、在國内有影響威望的人物。陳毅和他們書信往來,詩聯酬答,棋酒談心,不斷地宣傳共産黨、毛澤東主席有關統一戰線和持久戰的主張,使他們感到共産黨真心團結抗戰,八路軍、新四軍英勇善戰,從而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願意為蘇北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而奔走呼籲。朱履先對陳毅說:“自從你們來了,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國的前途,看到了光明!”①即使對韓德勤本人,陳毅也采勸合作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合作”①黃逸峰1981年3月談話。

  
      (陳毅給談判代表朱克靖信中語)的态度。陳毅、粟裕親自接待省韓派來的代表,并在兩李方面代表的參加下,劃定了雙方部隊駐止的地域。

  
      陳毅深知,省韓同意臨時劃定防區,隻是韓軍主力南調未及到位擔心新四軍北進的緩兵之計。新四軍向韓方提出的承認蘇北沿江地區歸新四軍負責抗敵,承認中共委派的縣長,撤銷在蘇北限制“異軍”的辦法,召開軍民代表會議等等要求,每一條都在削弱韓德勤獨霸蘇北、反共害民之權,他決不會讓步接受。中共正在進行的建立行政委員會,減租減息,更不是韓德勤所能容忍。韓德勤是一定要來進攻的。粟裕運用其軍事學識和多方面的情報數據,于8月15日報告中共中央和葉、項、胡,判斷韓軍有在半月内向新四軍進攻的可能。陳、粟“決以全力對付”,并盼劉少奇派部隊增援。陳毅報毛、朱的電報闡述更為清楚。陳毅此時所考慮的戰法和劉少奇的戰法一脈相承。

  
      “這些條件均是韓不能夠承認的,必緻向我進攻,乘其進攻而一舉解決蘇北問題。”陳毅還看到:“因我對兩李中立擺法及省韓危殆,各保安旅團及中間地方勢力均紛紛來代表聯絡,因此可開展統一戰線,取得各方聯合反韓,使我乘機囊括蘇北而避免武力獨吞,可對全國合作無大妨礙。”這一點也是陳毅在蘇北問題上始終如一的指導思想,即奪取軍政雙勝不僅在于造成殲韓的政治理由,還要和中間勢力長期合作,在共産黨的領導下以新四軍為主于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展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才是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民族革命戰争領導權。對于兵力的調動與布置,陳毅向中共中央和劉少奇建議八路軍和新四軍五支隊迅速推進到運河以東。陳毅又表示:“另一方面,我們亦積極準備單獨解決決戰任務。”

  
      在軍政雙勝和獨立決戰這兩方面陳毅的考慮又進了一步。

  
      果然,韓德勤于8月23日在東台魯蘇戰區副總部召集高級軍事會議,曆時3日,決定動員20餘個團,舉行大規模的摩擦戰争。同時,開始了糧食封鎖,不準海安、泰州一線以北大米産區的糧食南運,使黃橋地區新四軍更增困難。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蘇北指揮部都認為這是一舉解決蘇北問題之良機。

  
      劉少奇電陳毅“現決以9個團參加(各團戰鬥力均比江蘇任何一個部隊要強些)由蘇北全部南下配合你們解決韓之主力。”陳毅因而決心在韓軍大舉進攻時,指揮所部節節退守,延長防禦戰鬥時間,公布韓的罪狀,再配合增援部隊共同殲滅韓軍主力。

  
      但是在作戰過程中,發生了兩個重要情況:一是韓軍不多。原定韓軍之右翼是兩李和陳泰運的部隊,“接受命令而未執行”;韓軍主力部隊到得也不整齊。總兵力不過7個團。

  
      二是增援暫不能來。9月4日,中共中央電令八路軍停止南進。日寇對淮南路東大舉“掃蕩”,已向平橋急進的五支隊兩個團也停止前進,調回淮南抗敵。

  
      據粟裕、葉飛等回憶,當時認為韓軍兵力不多,完全有把握将其殲滅。

  
      争論隻在于“退卻終點”應在何處。

  
      9月5日,保一旅侵占營溪,一一七師打到古溪北面,開始猛攻,炮彈在古溪鎮上到處爆炸。

  
      陳毅要求撤出古溪,再退10裡,以誘敵深入,便于迂回包圍。但各縱司令員和粟裕都主張不必再退,即行出擊,認為有把握殲滅當面韓軍。陳毅勉強同意。9月6日淩晨,一縱按預訂計劃出擊營溪,擊潰保一旅兩個團,俘虜數百人(因保一旅是可争取的中間勢力,人槍旋即發還)。接着,二、三縱從正面出擊,一縱自營溪迂回企圖圍殲一一七師及獨立六旅等韓軍主力。

  
      但韓軍此次進攻,因兵力不厚,具有“偵察性質”,見新四軍勢盛,即以一部兵力以強大火力掩護,主力迅速縮回曲塘、海安,新四軍俘獲不多。少退了10裡,誘敵不深,迂回未成。這個教訓在嗣後的黃橋決戰中卻發揮了良好作用。

  
      在營溪、古溪戰鬥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内,形勢對陳毅是比較嚴峻的,韓德勤終于發現新四軍力量相當強大,不集中盡可能大的軍力不能取勝。于是他縮據水網地區暫不出擊,實行“堡壘推進”方針,并厲行糧食封鎖,企圖造成新四軍供應困難,與民争食,并逐步壓縮新四軍于狹小地區,勾引日軍合擊。日、頑勾結或默契的趨向己在韓軍進攻黃橋、日軍同時“掃蕩”路東的事實中窺見端倪(劉少奇電報中指出)。所以新四軍若不能迅速打破封鎖和堡壘,處境會日益惡化。

  
      然而陳毅看到:糧食封鎖在給新四軍造成物質困難的同時卻在政治上造成有利條件。保九旅在姜埝一帶查封糧運,沒收敲榨,甚于上匪。韓軍軍官們更搜刮糧食,私運日僞據點資敵發财。而南線的紳商民衆,身受糧食缺乏物價暴漲之苦,對韓甚為不滿。

  
      陳毅與指揮部定下了文武兩手。

  
      “文”的是以反對糧食封鎖為中心制造輿論。陳毅向各方中間勢力寫信,說明韓軍進攻與封鎖的真相。當時,糧食封鎖“餓了老百姓,肥了韓德勤,難了新四軍,幫了日本兵”之說,口口相傳。工、農、紳、商、學各界奔走呼籲,李明揚、韓國鈞都答應幫助調停。韓國鈎回信陳毅說:“征引及宋、明不亡于外寇,而亡于内部,痛心之言,聞之淚下!糧食問題,各地亦在恐慌之列??此事誠須妥籌也。”在陳毅等人的邀請之下,各縣的著名人士紛紛來到黃橋。他們對韓德勤的内戰政策和苛捐重稅深表不滿,對糧食禁運強烈反對,對保九旅的強搶重罰尤為切齒。

  
      兩李及陳泰運亦從内線探知,省韓令保九旅駐姜埝,也在于隔斷曲塘陳泰運和泰州兩李之聯系,并和泰州西北的保三旅一起從東、西兩面監視兩李。

  
      兩李和陳泰運都視保九旅為“肉中刺”①。

  
      陳毅掌握了紳商民衆和中間武裝的意向,及決心用“武”的一手攻克姜埝,解決保九旅,打開糧源。

  
      姜埝工事強固,有碉堡36座,有土城大河、電網地雷陣。9月12日新四軍徹夜攻擊,多方設法,終于在天明之前用自行車内胎裹馬刀柄斬開電網,“勇敢隊”沖入姜埝占領一部陣地。13日晚發起總攻。王必成、陶勇指揮靈活,部隊直插保九旅旅部,然後向外打,1000多頑軍就殲,姜埝解放,糧食封鎖突破。新四軍的槍械彈藥糧秣被服得到補充,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

  
      姜埝戰鬥後,陳毅發電報告中共中央:蔣介石“再三嚴令韓堅決打到底”并分别電令兩李及稅警團應與韓合作。韓德勤親自到寶應縣曹甸鎮去動員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要他不要象上次營溪、古溪戰鬥那樣舍不得本錢,要拿出兩個師來決戰并親自指揮。陳毅、粟裕估計,這一次省韓除留一二個旅在北線守備外,将傾巢出犯。若能殲滅,搬掉攔路石,打開蘇北抗戰局面的問題就基本上解決然而全國的大局使陳毅的任務更加複雜艱難。

  
      ①黃逸峰1981年3月談話。

  
      當時,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敗,在全國的其他地方對共産黨暫作緩和。對新四軍3路進攻也有變化:因陳、粟主力撤到了江北,蘇南頑軍對新四軍的攻勢相對減弱;在淮南則是新四軍有意緩和;隻有蘇北韓德勤是當時唯一奉密令要堅決打到底的,就全局來說有必要維護這種全國性的暫時緩和。在這樣的形勢下要通過決戰來殲逐韓軍,對陳、粟來說就有3個很高的要求:一是必須準備在八路軍及四、五支隊無法及時增援時,在戰役上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來進行決戰,9月毛、朱、王有電報:“在蘇北防禦戰條件及地理遠隔條件下,八路軍、新四軍隻能作戰略配合,不可能希望他們作戰役配合。兩軍各部均應準備獨立作戰。各部均不向韓進攻,而于韓向我進攻時各個擊破之。”這指示和陳毅一貫來“以獨立作戰為原則”是一緻的。問題尖銳地集中在獨立作戰的目标是“擊破”還是“殲滅”?陳毅當然求殲滅,僅僅擊破,韓軍仍會卷土重來。但是以7000餘人一戰求殲韓軍主力一二萬人,談何容易!中共中央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劉少奇一直殷切希望能在八路軍和四、五支隊的戰略和戰役的配合下“解決”韓軍主力;但劉少奇後來權衡了全局的影響和遠道增援的困難,乃向陳、粟提出:“目前你們的作戰方針還應是獨立打破重圍,求得以速決為原則。??在勝利後即以比較謙虛的态度言和,沖突可暫時停止。”顯然,中共中央與劉少奇的考慮是:能夠增援和配合,則應“解決”即殲滅韓軍主力,一舉基本上解決蘇北問題;在不能有效地增援和配合的情況下要獨立作戰,則大體上隻能擊破或打破重圍,然後言和暫停沖突。獨立作戰和殲韓主力是不可得兼的。然而陳毅卻想獨立殲韓。陳毅隻希望八路軍作戰略配合。他在報中共中央的電報中說:“積極向興化鹽城推進即可援助我們”。陳毅所部則“作充分準備,吸引省韓南下,選擇适當時間和地點上以大力殲滅之。我們自己是有把握的。”這是在軍事上給自己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二是因此而必須确實保證中間勢力武裝嚴守中立,不會中途變卦背後插刀,新四軍才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僅有的7000餘兵力專力對韓。營溪戰鬥打了保一旅後新四軍迅速送還人槍,在中間武裝中影響很好,各保安旅、團均有人來聯絡。但是攻克姜埝後,新四軍又和兩李及陳泰運緊相比鄰,易生摩擦;加上攻堅得手,新四軍戰鬥力之強不免增加中間武裝的疑忌,在韓軍大舉進攻而新四軍全力相搏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兩李等是否會趁火打劫突然襲擊,緻使新四軍不支潰敗,是十分嚴重的問題。這還将成為陳毅的統戰工作是否正确的驗證。絕對需要使兩李等部始終嚴守中立。這是在政治上也是在軍事上給自己提出的又一很高的要求。

  
      三是必須使蘇北的紳學各界在戰争責任問題上幫新四軍說話,譴責韓德勤。這樣才能減少國民黨頑固派搞反共分裂的借口至最低限度。新四軍打破封鎖雖然符合紳民的願望,但攻克姜埝形式上總是主動攻擊,有些中間人士總覺得在桌面上說不響。要使中間勢力敢于公開地聯名或以個人名義向全國以及國民黨最高當局為新四軍說話,使作戰時新四軍在政治上軍事上更有利,使戰後共産黨更能領導蘇北抗戰,這是陳毅向自己提出的第三個很高的要求。

  
      陳毅與朱克靖、黃逸峰、季方、鐘期光、管文蔚、惠浴宇、陳同生、葉胥朝、季恺等都充分發揮了聯絡、宣傳、組織的作用。周圍8縣的代表人物更多地來到黃橋,會商結果,聯名給蘇北各軍事長官、全國政界著名人士并蔣介石發了3道電函。

  
      這3道函電,都是韓國鈞領銜,由黃逸峰、胡顯伯、黃辟塵、朱履先、季方等15人或28人簽署。第三個電函末尾有“或派要員莅辦,挽救危局。”

  
      意思明顯:韓德勤不行,請另換“要員”吧。陳毅報告中共中央:他已和李明揚約定,在大戰爆發時由李明揚緻電蔣介石,“指斥韓頑處置失當要求重慶撤去韓另委賢能”。

  
      大家商定,由全國戰地黨政委員會中将設計委員黃逸峰等出面,在姜埝召開軍民代表會議。韓國鈞、李明揚、陳泰運都将派代表參加。

  
      韓德勤也在緊張準備。他召開旅以上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并要兩李、陳泰運都派要員參加。會上進一步明确“先南後北”方針。兩位親信的中将:李守維和獨六旅旅長翁達表現堅決,決心一星期把陳毅趕落長江,然後揮師北上解決黃克誠。為了威吓和驅策南線各部隊以真面目進攻黃橋,韓德勤将不聽調度、可能投共的原共産黨叛徒保二旅旅長張翼執行槍決。此次進攻黃橋的韓軍主力有4至5個旅及炮兵部隊,加上各保安旅以及兩李、陳泰運的部隊共26個團3萬餘人,要把孤懸江北的陳毅所部“一鼓而蕩平之”。

  
      韓德勤自诩精于謀略,他還向親信布置了兩條密計。一是組織若幹部隊佯攻姜埝,誘新四軍分重兵在姜埝守備,韓軍主力卻從海安、曲塘出擊,直取黃橋。此計實現,确能使陳毅手足無措。二是要求陳毅退出姜埝作為和平的先決條件。他明知姜埝富庶,新四軍流血打下急需依靠它解決給養與寒衣,決不肯讓。新四軍推托不讓,他便有了進攻的借口,中間勢力也會覺得他并非師出無名。

  
      9月27日将在姜埝召開軍民代表會議,與會代表已舟車雲集。9月26日韓德勤通過韓國鈞和李明揚向陳毅轉來電報:“新四軍如有合作誠意,應先退出姜埝”,則一切都好商量,否則就要加以讨伐。

  
      據黃逸峰1981年3月談:中間人士聞訊氣憤而又擔心,明知省韓是故意要挾,要價“未免太高”;又擔心新四軍不肯割愛,使省韓貌似有理,放膽進攻,則和平無望。

  
      殊不知陳毅早就料到韓德勤會如此煎逼,也早已得到韓軍“作戰計劃佯攻姜埝而以主力由海安攻黃橋”的情報,他向中央毛、朱、王報告:“我們為取得政治優勢暴露韓之真面目争取中間派合作,決心将姜埝讓給兩李,全力集結黃橋附近”。這一“決心”是達到上述3個很高要求的妙着:第一,軍事上高度集中兵力,才能打殲滅戰。

  
      第二,姜埝讓與兩李,使他們“從事實上感覺新四軍發展不僅與他無損且能得利”,就會在決戰中保持比較可靠的中立。

  
      第三,新四軍讓出姜埝,韓德勤還會進攻,就能暴露其真面目,使他在中間勢力面前完全孤立。

  
      陳毅在軍民代表會議上慷慨陳詞:宣告新四軍顧全大局,同意退出姜埝。

  
      紳商各界同聲贊歎。朱履先的發言最有代表性:“如果你們退出姜埝,省韓還來進攻,則是欺人太甚,萬分無理。不但欺騙了你們,也欺騙了我們,省韓必遭蘇北人民之共棄!”

  
      兩李得陳毅通知,喜出望外,即派一縱隊前往姜埝接防。陳泰運方面,陳毅也讓黃逸峰去聯絡,并贈送百多條步槍,幾挺輕機槍。

  
      陳毅進一步向他們指出:省韓如果戰勝了新四軍,回過頭來就會收拾他們。據黃逸峰說;李、陳都向陳毅作了決不參戰并提供情況的保證。

  
      韓德勤卻以為自己的威脅非常成功,足證新四軍實力不足,“匪膽已寒”,乃出爾反爾,公然打電報下命令,要新四軍立即退出姜埝,經黃橋開回江南。

  
      各界代表“聞訊大嘩”,方知“根本殲滅新四軍乃其既定的不可動搖之政策。”

  
      陳毅令部隊按原方案在9月30日撤出姜埝。同時,他寫了一封信緻韓國鈞,經黃辟塵等過目後送去海安。這封信充滿愛國愛民的義憤,激動人心。

  
      黃辟塵、盧止庵、吳雲山等代表也分别緻函韓國鈞、李明揚:“陳指揮為顧全大局,愛護地方,已退出姜埝。”他們自己在韓德勤的頑固态度面前“能盡智竭”,“準有返家候命”了。韓國鈞聞知詳細後不禁歎道:“賊子無信,天必殛之!”很想當江蘇省主席的李明揚還真給蔣介石打了電報:“蘇北局勢日非,措置未免有失當之處。懇即派大員來蘇坐鎮,力求改善,挽救危局,否則将不堪聞問矣!”

  
      第四節  獨立殲韓

  
      政治上孤立省韓的部署圓滿完成了,決定性的問題還在于:軍事上如何在八路軍和四、五支隊的戰略配合下,完全以自己的力量,不僅粉碎韓軍的進攻,還要殲滅韓軍的主力。

  
      根據偵察和統戰所得情報,韓德勤進攻的部署如下:右路軍是兩李和陳泰運部隊。韓德勤令其向黃橋西側進攻,并從右側掩護在中路進攻的韓軍主力。事先,省韓多次向國民黨軍委會告狀,使之得出了“李明揚不服韓之指揮,坐觀成敗”的嚴重考語,同時,韓又給兩李10萬元拉攏。戰時,省韓還将派專員在兩李及陳泰運的指揮部聯絡監視。所以這右路軍的中立也并非完全可靠,萬一變臉,1.2萬人的兵力壓上來,當然是嚴重的威脅。

  
      左路軍由第一、五、六、九、十共5個保安旅的大部組成,任務是攻擊黃橋東南。

  
      進攻軍的主力全在中路。中路軍又分3路。第八十九軍的三十三師為左翼,攻擊黃橋東面。軍長李守維親率一一七師大部及軍獨立團、炮兵團等為中堅,由營溪南下,攻擊黃橋東北。裝備精良的主力獨立第六旅為右翼,攻黃橋北面。這中路共有兵力1.3萬人以上,中路的3支人馬在黃橋附近将基本上聯成一片,離黃橋20裡時相隔也不過10餘裡。新四軍若集中兵力攻擊其一路,另一路很快可以增援,很難圍殲,相反會使新四軍遷回部隊陷入腹背受敵的被動地位。

  
      如果全部進攻力量26個團3萬餘人齊頭并進,黃橋新四軍更窮于應付。

  
      同時,日寇也加強了長江封鎖。沿江駐守的頑軍也劫走船隻,不讓新四軍“逃往江南”。

  
      這是抗戰開始以來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作戰。

  
      作戰方針是獨立殲韓。實現這方針的作戰方案卻非常難以制訂。

  
      一種考慮是固守黃橋,等待增援;或固守黃橋,擊潰進攻之敵。擊潰不是殲滅,隻是打退。固守的結果,雙方消耗都很大,這對新四軍來說還是得不償失。更嚴重的是新四軍消耗過大,戰鬥日期延長,黃橋将出現危局:原本中立的兩李、陳泰運部隊和原本不積極進攻的保安旅、團将乘機或被迫向黃橋進攻。甚至如劉少奇所提醒的“敵‘掃蕩’配合韓”。這都可能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實踐證明,雖然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八路軍黃克誠部到10月1日前後都決心增援陳毅,八路軍并于10月5日出動,但在八路軍所不習慣的河川地區戰鬥前進,速度受限。在韓軍主力已于10月6日被全殲于黃橋的情況下,八路軍經過多次戰鬥方于10月10日抵達鹽城以南的白駒一帶,離黃橋地區尚遠。如果黃橋新四軍采取固守方案,危險極大。

  
      另一種方案是分派一部分主力東進,吸引韓軍分兵追擊。新四軍主力也不守備黃橋,求得在運動中殲頑主力一部,迫使韓頑撤退。這方案分散了新四軍主力,不能大量殲滅韓軍主力,戰役一開始即放棄黃橋,進行無後方作戰,必然影響民心士氣,對支持戰争亦很不利。

  
      陳毅、粟裕與鐘期光、葉飛、王必成、陶勇等反複勘察和研究,制訂了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并以獨六旅為首殲對象的作戰計劃。

  
      以黃橋為軸心,可在扼守黃橋過程中大量吸引和消耗韓軍主力;更便于在黃橋及其翼側關照全局,圍繞此軸心機動地轉用兵力,逐個地分割圍殲韓軍。

  
      吸取營溪戰鬥的教訓,決心最大程度地誘敵深入,将韓軍直放到黃橋附近,以便切實包圍。

  
      最關重要的是選準獨六旅為首殲對象:

  
      獨六旅為韓軍中路右翼,再右即為右路軍兩李部隊。兩李可以被遲滞,使獨六旅的右側完全暴露,便于新四軍主力埋伏于其開進道路之西面,舉行突襲。在正規防禦戰中采取遊擊運動戰的伏擊突襲,可以取得出敵意料的巨大優勢,利于戰鬥速決。而速決,對于這次戰役的初戰來說,特别重要:韓軍其主力增援不及,新四軍可以及時轉兵進行連續的殲滅戰。獨六旅是裝備精良的主力,韓德勤決想不到新四軍會打強敵,新四軍便能出奇制勝。打掉獨六旅這樣的主力,使韓軍大為削弱,韓軍士氣也會大受影響。打掉獨六旅這樣的主力,可以進一步吓住兩李、陳泰運等中間勢力中的不穩定分子。打破了中路軍的右翼,中路軍中堅的翼側暴露,缺口大開,便于新四軍向東穿插,對其中堅或左翼再次進行迂回包圍,連續作戰。

  
      這樣,在兵力部署上,就采取了更加出敵不意的高着:決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即一縱、二縱的近6000人作為機動突擊力量;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即三縱不足2000人堅守黃橋。

  
      在局部兵力運用上還有不尋常的做法:向東北阻擊韓軍中路中堅的二縱部隊,不是以一般分隊而是以戰鬥力強、經驗豐富的分隊進行遊擊性的阻滞,不斷襲擾,反撲,盡量拉開它與左、右兩翼的距離,這就便于新四軍突然襲擊,圍殲獨六旅。三縱在守備黃橋的兵力單薄的條件下還保留了多層的預備隊,不斷反突擊,多次向鎮外出擊,直至最後配合一、二縱大舉出擊。

  
      作戰方案是周密的,但戰争中的意外情況太多,戰役的責任極為沉重,一向潇灑豁達的陳毅此次作戰毫不輕松。他把自己的公文箱挑子也“輕裝”了,把最珍愛的書籍、日記、詩稿藏到指揮部所在地嚴徐莊嚴博士家書櫥的古書後面去,準備在黃橋保衛戰失利時打遊擊。他繼續謀劃:把留在江南的兩個主力營都調過來,而且照會兩李:“敝軍兩個團即将過江通過貴次的電報征得空前衆多的245位人士簽名。

  
      由于八路軍和四、五支隊有力配合,韓軍的幾個旅被牽制在北線。劉少奇報告中央:黃克誠部主力決心于4日開始行動南下阜甯,并繼續向鹽城前進。10月3日,中共中央向重慶國民黨當局提出“韓不軍防區”;他把朱克靖、黃逸峰等派到兩李指揮部和各中間勢力部隊去掌握動向;他發動朱履先、胡顯伯等再次緻電重慶請蔣介石命令省韓将其部隊調去打日軍,這攻陳,黃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10月5日,中原局向南下八路軍及四、五支隊發出《為配合陳毅部消滅頑韓的政治動員令》,四、五支隊3個團東進,将控制運河繼續向興化前進。這種積極的動作,有可能将戰略配合逐步發展為戰役配合。

  
      但是,在黃橋戰場,因為是在内線作戰中完全靠自身力量實行外線包圍殲敵,就必須速決。而不能為等待增援而冒被圍困在黃橋以緻日軍、中間勢力都來下手的極大風險。

  
      10月3日,大雨二日後放晴,一度受阻于雨的韓軍正式開進。新四軍節節阻擊襲擾。中路的左翼三十三師最早抵達黃橋以東,3日中午,開始炮擊黃橋外圍,下午,開始前哨作戰。

  
      10月4日淩晨,三十三師從東面猛攻黃橋,午前11時第一次總攻被三縱擊退,在黃橋城防工事外圍百米一帶對峙至午後1時,頑軍後撤換防,準備第二次總攻。

  
      新四軍首戰求殲的部隊獨六旅卻于4日下午2時許方由古溪出發經高橋向黃橋作一路縱隊“旅次行軍”。陳毅待其先頭部隊進至離黃橋五、六裡處,其後尾已脫離可以依托守備的高橋鎮,即令預伏在大路西側的一、二縱隊出擊,從西向東橫掃,将其截為數段,加以包圍隔斷。二縱嗣後即向分界鎮迂回前進。一縱繼續分割圍殲獨六旅,從午後4時至黃昏,将其逐部解決,旅長翁達中将自殺。一縱3000人圍殲了獨六旅3000人。

  
      李守維親率的中路中堅一一七師的三四九旅因遭新四軍的阻擊鉗制,距離尚遠,無法解獨六旅之圍。李守維判明新四軍主力正用于圍殲獨六旅,黃橋守軍必少,乃令三十三師死力猛攻。三十三師戰鬥力頗強,一部突進了黃橋東門。此時黃橋如果失守,即使消滅了獨六旅,新四軍3個縱隊仍将被八十九軍分割,整個戰局仍可能迅速惡化。陳毅、粟裕立刻命令陶勇的主力第三團反擊。這時正好傳來消息,江南的老四團第三營已渡江,離黃橋20餘裡,部隊聞訊振奮,陶勇揮起馬刀,率部反擊,将頑軍悉數殲逐。

  
      獨六旅就殲後,二縱已繞至頑中路左翼三十三師之側後,并于4日午夜12時進占分界鎮;一縱由高橋經八字橋插向東南,到達李守維指揮部所在地野屋基的側後;三縱又于5日淩晨2時以兩個營一度從黃橋出擊,至此,新四軍3個縱隊第一線5000餘兵力三面圍堵八十九軍1萬之衆的态勢初步形成。

  
      5日上午,在一一七師主力到達黃橋外圍後,李守維下令以強大炮兵火力掩護三十三師及一一七師同時猛攻黃橋,戰鬥一度十分激烈。但三十三師受二縱牽制,不敢傾力向前。此次總攻終被擊退。而一縱随即向野屋基一帶發起進攻,二縱也加強攻擊。八十九軍方知自身将陷于不保。

  
      八十九軍不愧是主力,抵抗與反撲相當頑強。陳毅報中央和葉、項的電報中說:“空前惡戰”,“攀登屋頂頑固抵抗拼刺刀七八次”,“我一、二、三、四、九各團進攻兇猛,刺死敵官兵在千名左右,敵膽始寒”。

  
      5日午夜,三十三師在二、三縱夾擊下被擊潰,大部被殲,餘部向八十九軍軍部及一一七師靠攏混合。用兩李部隊的副總指揮、軍統分子盧印泉向重慶及三戰區報告中的話來簡述:“??三十三師有一部敗退,波及軍部危急。(李守維)倉卒間未加部署,下令全軍退卻。結果伏兵四起,紀律不好,人民蜂起追殺,全軍覆沒。”

  
      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中将在黑夜突圍時被亂兵擁入河中淹死。

  
      新四軍不顧疲勞,當即展開追擊,于6日下午包圍解決了麇集營溪的獨六旅殘部、一一七師餘部共3000餘人。新四軍遂于七日黃昏占領海安。随後,又連下富安、安豐、東台,于10月10日與南下增援的八路軍勝利會師于鹽城以南白駒鎮北的橋頭。

  
      此役,韓軍主力第八十九軍及獨立第六旅被殲12個團,連同保安旅團被殲一部,共殲頑軍1.1萬餘人。

  
      劉少奇對南下八路軍及四、五支隊的政治動員令中說這次決戰“有偉大的決定的意義”。黃橋戰役勝利後,劉少奇10月8日報告中共中央說:“在敵寇漢奸與頑固派的夾擊中,我黨在華中工作已取得決定的勝利,打開了蘇皖廣大敵後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局面。”

  
      第五節  軍政全勝

  
      大勝以後,陳毅面臨着兩大具體問題:一是要不要進攻興化,殲逐省韓;二是如何對待中間勢力。

  
      韓德勤從東台逃入興化水網地區,他在興化周圍尚有三十三師的一個旅和保安部隊共1萬餘人。他一面增修工事,一面托韓國鈎、李明揚等向陳毅求和。

  
      這時,如果僅僅着眼于建設華中的大根據地,似應以徹底解決韓部為有利,釁由彼發,師出有名,反正是已經決裂了的,再決裂一下亦不是大問題。

  
      在把省韓趕離江蘇後,共産黨、新四軍就可成立蘇中和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将來還可召集6個根據地(加淮南、淮北之路東、路西)的黨、政、軍、民代表大會成立蘇皖行政委員會。但是還必須估計韓頑尚有相當力量,會死守興化最後陣地,新四軍疲勞、地形不熟、不慣水戰,攻興化不一定有勝利把握。陳毅多次發電報告情況,請示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關于是戰是和的方針。當時蘇北各方代表雲集于陳毅的指揮部,探詢新四軍的意圖。蔣介石、顧祝同則利用兩李、陳泰運對新四軍的恐懼心理,脅誘他們與韓合作,共同對付新四軍。陳毅認為急攻興化,固然可能立即消滅韓部,但要付出重大軍事代價;更重要的是會促成李、陳與韓的聯合,各保安旅、團會被迫投降日軍當漢奸。黃橋戰役新四軍忍讓自衛,取得廣大中間勢力的同情;決戰勝利,又和八路軍會師,軍政力量均已占壓倒優勢,蘇北人民已公認共産黨的領導。

  
      如急攻興化,政治上反為不利。

  
      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電報指示:應該考慮韓德勤與蔣介石、顧祝同的關系,暫時不宜采取徹底消滅的政策而使國共關系嚴重惡化;應對韓頑施加軍事政治壓力,擴大抗日根據地,迫使他接受和平條件,特别是促使重慶政府命令顧祝同、李品仙停止進攻皖南、蘇南、皖東抗日根據地。

  
      中共中央同意劉少奇的建議由陳毅統一蘇北軍事指揮。

  
      陳毅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在八路軍、新四軍繼續向興化推進的同時,通過李明揚等向韓德勤提出5項和平意見:撤除對皖南等地新四軍的包圍;新四軍停攻興化;韓放棄反共方針,分區抗敵;改善政治;召開各方合作會議。

  
      韓德勤表示原則上同意,并托李明揚帶回3項意見。後來,韓、李分别把新四軍的要求電告了蔣介石。

  
      與此同時,陳毅與黃克誠10月21日在鹽城會見,乃下令八路軍、新四軍停止進攻興化,原地固守。

  
      要不要殲逐省韓的問題暫且如此解決,而中間勢力的問題卻又複雜起來。

  
      韓德勤的3項意見中,有開各方合作會議由民衆代表韓國鈞召集,地點在泰州。這已露出了拉攏李明揚的端倪。地點在泰州,即會議将實際上以李明揚為主人。陳毅報中央:李明揚于10月24日到海安拜會陳毅、韓國鈎。

  
      李明揚表現積極,同意先保留韓德勤,分區抗敵;省韓如不改變反共的方針,則共同反韓。李等可在蘇北建立新的國民黨集團與共産黨合作。李明揚還同意會議地點改在曲塘。會議時間為10月30日。

  
      陳毅深知中間勢力的特性。他們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有不可避免的兩面性。李明揚過去借助新四軍抗韓,如今韓頑軍政俱敗,他很想取韓自代,卻要“自上而下”進行,不敢自動驅韓。李、陳等對新四軍、八路軍的大發展有恐懼,他們的政治動向值得時刻注意。

  
      果然,陳毅從韓國鈞處得知了内情。陳毅11月初報中央并葉、項、胡:“省韓、明揚似對韓國鈞微露要我讓出東台之意見”。陳毅看透:讓出東台,便是使新四軍不能和八路軍打成一片,仍然被限制在靖、泰、通、如地區,掌握不了蘇北全局的抗日領導權。陳毅一面向韓國鈎表示“堅拒”,一面深入了解,很快得悉李明揚、陳泰運又想聯合韓德勤向新四軍索取東台,又要把和平會議改在泰州開,“将韓國鈞老頭子弄到泰州去以群衆代表名義要求新四軍讓出東這是民族革命戰争在蘇北的領導權誰屬的大問題,陳毅當然堅決鬥争。據陳毅于會後給中共中央的電報:在附近12縣的代表紛紛來到曲塘的時候,陳毅偕管文蔚等“按期到了曲塘,即揭破其奸計,同時勸韓國鈞不要受他們利用,指責李明揚無信義及韓德勤不派代表來證明其無誠意??到會軍民代表均在我影響之下??尤其是韓國鈞更義憤韓李無誠意,一緻電責李明揚??李明揚不得已親來曲塘,因省方代表不敢來,乃改開談話會決定臨時辦法4條,基本改造蘇北辦法8項??明揚、國鈎及到會代表均同意”。

  
      韓國鈎以84歲高齡認真主持了這次會議,并要求到會代表一一在和議文件與通電上簽名。他還要求李明揚當衆起稿,寫成《韓國鈞、李明揚等呈國府電文》、《韓國鈞、李明揚等呈韓主席電文》。

  
      通過這次會議,蘇北的中間勢力又團結在中國共産黨周圍,韓頑進一步被孤立。陳毅把會議經過詳細報告了毛、朱、王、葉、項并胡、黃,中共中央複電表示“你處理的辦法很對”。

  
      幾天前,陳毅已給中共中央發去《關于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的報告,系統地總結彙報了自1939年挺進蘇北開始與兩李等中間勢力既聯合又鬥争的整個過程。毛、朱、王向全軍轉發了陳毅的報告,并說:“中央及軍委完全同意陳毅同志的統戰方針及統戰工作,為使各部隊團以上幹部深切研究統戰策略,破除其狹隘而不開展,顧小利而忘大義,稱英雄而少辦法的觀點,特将陳毅報告轉告你們作具體教育材料。”

  
      此時,由季方、季剛(國民黨南通行政專員)兄弟出面,邀請新四軍派兩個團進入如臯、南通、海門、啟東地區。新四軍與那裡的國民黨保安旅、團及遊擊武裝萬餘人,都逐個以和平手段解決了抗日合作問題。在共産黨領導下,在季氏兄弟主持下,該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穩定地逐步地轉上新的軌道,廣大群衆和紳商都很滿意。

  
      11月初,劉少奇呈報中共中央:為統一華中軍事指揮起見,提議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八路軍在華中各部隊的總指揮,并參加中共中原局為委員。

  
      如葉挺到華中,即由葉挺任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中央書記處複電,同意葉挺過江後,以葉挺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未過江前,由陳毅代總指揮。并決定胡服力政治委員,葉、陳、胡統一指揮所有隴海路以南之新四軍、八路軍。

  
      11月7日,華中總指揮部在東台成立。23日,移駐鹽城。

  
      12月上旬,蘇北第一次臨時參政會在海安召開,到有泰縣、泰興、江都、靖江、南通、如臯、海門、啟東、崇明、興化、東台等縣各界代表200餘人。

  
      大會選舉黃逸峰為議長,朱履先、朱克靖為副議長,國民黨靖江縣黨部書記長盛仁棟也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會上,無論國民黨員、共産黨員、無黨派民主人士、工、農、青、婦、紳、商、學、軍,均毫無限制地自由發言,實現了政治權利的平等和真正的民主自由。大會通過了陳毅的政治報告。劉少奇在閉幕時代表中共中央講話,受到熱烈歡迎。

  
      至此,中國共産黨确立了蘇北的領導權。反頑為了抗日的目的達到了,蘇北抗日的形勢很快改觀,由原來國民黨的占地盤不抗日一變而為新四軍、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積極主動地打擊日軍勝利越來越大。就在原為韓德勤部隊盤踞而不抗日的蘇中地區,1941年,新四軍和地方武裝、民兵,對日僞作戰就達520餘次。1941年11月,一旅一團在臨近黃橋的高明莊截擊日軍,斃傷日軍80餘人。1942年6月,三旅七團在斜橋戰鬥中全殲日軍警備隊長以下70餘人,生俘日軍3人,首次繳獲日本92步兵炮。9月,七團又在粟裕親臨指揮下于謝家渡伏擊敵人,擊斃日軍南浦旅團五二大隊大隊長保田中佐以下110餘人,生俘日軍3人。1944年3月的車橋戰役,一旅一團和三旅七團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協同作戰,取得攻堅打援的雙重勝利,殲滅日軍一個大隊,擊斃大隊長三澤大佐以下日軍460餘人,生俘日軍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斃俘僞軍500餘人,一舉掃除了日、僞據點13處。1943年4月開始的南通、如臯、海門、啟東的反“清鄉”鬥争,廣大幹部、民兵“區不離區、鄉不離鄉”,展開了最廣泛的群衆性的抗日鬥争,徹底粉碎了日軍控制蘇中沿江地區的圖謀,廣大農村和集鎮始終是抗日民主根據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