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劉伯承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劉伯承傳 > 第十九章治軍必先治校

第十九章治軍必先治校

書籍名:《劉伯承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第一節“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1950年10月27日,劉伯承乘飛機離開他熟悉的山城重慶,前往北京,去擔負籌建陸軍大學的新工作。飛機越過大巴山,江漢平原盡收眼底。俯瞰着腳下的錦繡河山,他不由得想到了新中國建設的燦爛前景,想到了軍事教育事業即将出現的繁榮春天。這次工作崗位的轉換,是時代的需要,是黨和人民的召喚,也是自己心甘情願的要求。随着思緒的滾動,他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振奮。

  
      6月間,他得知中央軍委開會決定,在戰争年代創辦的各類學校的基礎上,改建适應現代戰争條件的正規學校。各軍兵種要新建自己的各級專業技術學校,全軍首先創辦一所教育訓練中、高級幹部的陸軍大學。他心中立即萌動起投身院校教育的念頭。他清楚地知道,全國解放之後,随着全黨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由主要領導革命戰争轉向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革命戰争年代,軍隊主要是為了奪取政權而戰鬥;而今後,将主要是擔負保衛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責。這就給軍隊提出了進行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新課題。過去由于客觀環境、條件的限制,使軍隊建設一直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即兵種單一,裝備落後,編制、制度的非正規性,作戰指揮的不集中、不統一及帶遊擊性等。這些在過去處于敵強己弱、長期忙于應付戰争的情況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客觀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全國統一的政權,掌握了城市工業和全國資源,有了強大而可靠的經濟基矗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軍隊進到建軍的高級階段,即建設諸軍兵種合成軍隊和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階段。這是人民解放軍面臨的又一次偉大轉變。

  
      為了适應這個轉變,創辦、擴建以陸軍大學為首的一批軍事院校,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劉伯承正是有見于此而主動請求來辦軍校的。

  
      就個人而言,劉伯承一貫主張“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從滬順起義舉辦軍事政治學校,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主持紅軍學校,以及領導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軍大學,再到擔任抗日牟政大學副校長,直至兼任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和政委,不但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幹力量,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也逐步激發了對軍事教育事業的熱愛。

  
      劉伯承想去辦學校,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考慮――當時,有人向他透露,中共中央準備調他進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

  
      他聽了之後,幽默而風趣地說:“我年紀大了,跑不動了,還當啥子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我已經當過四次了,總沒有當好嘛!這次就不要再去當。

  
      我還是去辦學校,搞教育,當教書先生吧!”

  
      這一件事,中共中央曾經非正式地征求過他的意見。他明白,這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對他的關懷,他們總想有要為他安排一個合适的職位。但實事求是地考慮,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總參謀長這個第一線上的重要職務,最好讓年富力強的人去擔任。自己應該另謀所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認為:潛心鑽研學術,辦學校培養幹部,這對自己來說倒是最合适的。于是,他提筆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去參與籌建陸大。在信中,他懇切地寫道:“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而培養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争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麼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中共中央很快批準了劉伯承的要求,決定委派這位身經百戰、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去辦學校、搞教育,把他那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幹部,從教育與訓練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轉變。毛澤東和朱德給他寫了親筆信,讓他把西南的行政工作移交給鄧小平、賀龍負責,盡快到北京領導籌建陸大。

  
      這,既是劉伯承的心願,也是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後作出的重要決定。

  
      而歸根到底,則是曆史的抉擇,是曆史把創建正規化現代化高級指揮學府的使命,放在了劉伯承的肩上。

  
      中共中央對給劉伯承遞交信件這件事也很重視,特地委托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辦理。聶榮臻決定派遣華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陶漢章專程前往重慶送信。他對陶漢章說:“你在紅二方面軍時就認識劉伯承同志,所以送信的差使讓你去。”陶漢章到達重慶,在北碚見到了劉伯承,遞上毛澤東、朱德的親筆信。

  
      劉伯承看完了信,摘下眼鏡,一邊擦一邊高興地說:“古語說得好,‘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啊!請你轉告聶老總,就說我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我把這裡的工作給小平同志和賀老總交代一下就走,不日即到京複命。”

  
      幾天後,當陶漢章向劉伯承辭行時,劉伯承再次請他向聶榮臻轉述自己堅決服從調動,願意去辦學校的愉快心情。還托他捎回一些四川榨菜、豆瓣醬之類的土特産食品,說:“朱老總、聶老總部是四川佬,這些東西又便宜又好吃,他們一定喜歡。”

  
      在劉伯承待命的這段時間裡,陸大的籌建工作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已經展開了。中央軍委向全國各大軍區(也稱戰略區)抽調領導幹部,組建了陸大籌委會,并派人到東北等地勘查地形,選擇建校地址,準備動工興建陸大校舍。

  
      這一年,朝鮮戰争的形勢日益緊張起來。6月25日,朝鮮内戰爆發。美帝國主義随後宣布武裝援助南朝鮮,同時派遣海軍進入台灣海峽,侵占中國的領土台灣。9月15日,美國侵略軍在仁川登陸,大舉向北朝鮮進犯,并把戰火燒到了中國東北邊境。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争,保家衛國,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抗美援朝戰争的前線。前線需要大批幹部,而大批幹部又需要加速培養,需要系統的教育與訓練。形勢逼人,創辦陸大已經刻不容緩。

  
      就在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4天,毛澤東給劉伯承發了一個急電:“伯承同志,此間恩來、總司令、榮桓、榮臻和我,希望你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你意如何?”

  
      他接到這封電報,在重慶冉也坐不住了。他把西南的繁忙公務迅速交待完畢,便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客機。

  
      飛機一路穿雲破霧,把萬水千山一鼓腦兒地抛在身後。幾個小時後,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相繼闖入眼簾,逶迄奔騰在峰巒之間的長城,顯現出一副非凡的氣勢。剛剛見到紫禁城裡金碧輝煌的建築群,飛機的機身已緩緩地降落在北京西郊機場的跑道上了。劉伯承步出機艙,見朱德正向他揮手。他急步跨下舷梯,與朱德的手緊緊地握到了一起。

  
      第二節中南海的燈光

  
      劉伯承一到北京,便領導陸大籌委會加緊籌建工作。

  
      首先是确定陸大的校址。以前,中央軍委曾考慮把校址建在東北。後來因為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又決定把校址建在北京或其他省市,具體地點授權劉伯承選定。

  
      11月,北京已是北風呼嘯的初冬季節。一天上午,劉伯承和軍訓部長肖克等人,乘車出阜成門,直奔石景山地區。不一會兒,朱德也來了。他們會合在一起,從石景山向北到八大處,再向西到永定河沿岸,最後向東折回到八裡莊忠烈祠,周行70餘裡。他們不顧風沙撲面、寒氣襲人,幾次登上山崗,興緻勃勃地察看這一帶的地形、水源,選擇營建陸大的合适地點。但是,由于當時這一帶供水供電困難,隻好放棄。

  
      第二天一早,劉伯承又乘車出西直門,來到圓明園勘查。圓明園位于京郊西北,迄西與頤和園、玉泉山遙遙相對。這個曾盛極一時的清朝皇家園林,1860年遭到了英法聯軍的焚毀,至今隻剩下一片廢墟。然而,它占地廣闊,環境幽靜,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确實是辦學校的理想場所。但是,他考慮到圓明園遺址是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曆史見證,對于教育後代,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軍隊不應該占用。于是又把在這裡建校的想法放棄了。

  
      經過兩次勘查校址,劉伯承考慮到,國家财政經濟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抗美援朝戰争正在進行,百廢待舉,百業待興,财力、物力都很緊張,要興建這樣一個大型的軍事學校要花很多的錢,更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了早日開學,培養懂得現代戰争的幹部以支援朝鮮前線,也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建議:陸大的校舍暫時不動工興建,先找一個可以辦學的地方把學校辦起來再說。他的意見得到籌委會的贊同。

  
      劉伯承把目标投向了華東軍區軍政大學。華東軍大設在南京城的東南隅,原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和國防部的院内。占地約3平方公裡,房屋面積達47萬平方米,各類設施也較齊全。早在1949年5月,劉伯承主政南京的時候,就曾經去過那裡,詳細查看過那裡的房屋、設施情況,并向中共中央專門作過彙報。那時,他就考慮過将來在那裡辦學校培養幹部的問題。

  
      所以,他現在毅然決定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把陸大暫時設在南京。

  
      中共中央始終關注着陸大的籌建工作。在籌備期間,政務院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三次會見了劉伯承和陸大籌委會的成員,傳達了毛澤東對辦好陸大的指示,提出了陸大臨時黨委的組成方案、幹部配備和組織機構等問題,研究确定了教學方針和教學内容。對如何辦好這個學校作了重要指示。

  
      第一次是在11月初,周恩來特意把劉伯承等人請到中南海。

  
      劉伯承與周恩來久已相熟,從南昌起義到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他曾與周恩來共事,襄助戎機、擘畫軍事,兩人相得益彰,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劉伯承對周恩來一向十分敬佩。周恩來對劉伯承也很尊重,常對人稱贊他博學強記,通曉古今,總是親切地稱他”劉老”,喜歡和他交談,傾聽他的見解。

  
      當劉伯承等人來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辦公室的時候,周恩來剛剛起床,還沒有吃早飯。他和人家一一握手問候,并親切地對劉伯承說:“劉老,你來了。我起晚了。”

  
      劉伯承知道,周恩來日理萬機,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常常不能按時睡眠。他深情地說:“總理,你多睡一會兒吧。我們昨天是睡久了。聽說你每天要工作到早晨三、四點鐘才休息,太勞累了!”

  
      周恩來說:“不要緊,我習慣了。”

  
      一會兒,工作人員端來了早餐,周恩來跟大家打個招呼便開始用餐。趁此機會,客人們環顧了主人的住所:這裡是會客室兼着辦公室。房間陳舊,設備簡陋。靠牆排滿了書櫃,三張方桌接成一個長會議桌。最顯眼的是那張又寬又長的寫字台,上面放滿了摞得很高的文件和書籍。再看主人的早餐:三塊烤饅頭片、一碟鹹菜、一杯牛奶和一個煎雞蛋。看着這一切,劉伯承和同來的人都很感慨:住進北京城中南海的周恩來,仍然保持着戰争年代那種艱苦樸素的作風。

  
      周恩來用完早餐,談話開始了。

  
      “總理,我接到毛主席的電報就來了。”劉伯承微笑着向周恩來報到。

  
      “你這個人組織性紀律性是非常強的,隻要中央有命令,你馬上就會來。”周恩來用非常滿意的口氣回答。

  
      “我來是來了,就是怕搞不好。”劉伯承謙遜地說。

  
      “你槁得好,搞得好的。你有幾個特長:有學問,有搞教育的經驗,又非常嚴格,嚴師出高徒嘛!”周恩來笑着鼓勵他。

  
      “總理,可不能那麼講,我是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我能力實在不足,過去搞紅大,那個好搞,兩三個月就過去了。現在搞現代化,我也是沒有經驗的。你看能不能給我找幾個好助手?”劉伯承向周恩來誠懇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要求。

  
      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陸大臨時黨委的組成方案,并和劉伯承一起,詳細研究了陸大的組織機構和一些領導幹部的人選問題。

  
      幾天以後,周恩來第二次會見了劉伯承等人,傳達了毛澤東關于辦好陸大的指示。基本精神是,陸大的方針仍然是延安抗大總校的方針,要在人民解放軍建軍傳統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外國軍隊的先進經驗。周恩來還告訴他們,為了辦好陸大,毛主席已經聘請了一批蘇聯顧問來幫助工作。

  
      一提到顧問問題,劉伯承很自然地想起當年與共産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的交往。李德那種獨斷專行、飛揚跋扈的霸道作風,曾給中國革命造成巨大損失,也在他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

  
      以往的教訓,記憶猶新。他向周恩來建議:“總理,我考慮了很長時間,叫顧問不如叫專家好。顧問,顧問,就是要‘顧’我們的‘問’。叫專家就超脫了。你當你的專家,我們于我們的工作。我請你,你就講;我不請你,你就不要‘顧問’我嘛!”

  
      周恩來還和劉伯承等人研究了籌建工作的一些具體事宜:一是校名問題。鑒于将來要開辦海、空軍科,劉伯承建議将陸大更名為軍事學院。二是校址問題。為了早日開學,減少國家的财政支出,劉伯承提出把校址暫時設在南京華東軍大所在地。以後有條件營建新校舍再行搬遷。三是幹部問題。

  
      當時朝鮮前線急需幹部,新建立的各軍兵種及其領導機關需要幹部,地方上各條戰線也需要軍隊幹部去支援,使軍隊的幹部不夠用的問題顯得很突出。

  
      所以,從全軍調幹部很困難。劉伯承請求以華東軍大和華北軍大的一部分幹部為基礎,依托華東軍區組織起軍事學院的各級機構。這些意見,周恩來完全贊同。

  
      當談話結束,劉伯承等人起身準備離開的時候,周恩來再次親切地問道:“劉老,你看還有什麼事情吧?”

  
      劉伯承用試探的口氣說:“總理,我想,校址既然設在南京,能不能讓陳老總來兼政委呢?”

  
      “我明白你的意思,陳毅是華東軍區司令員,你讓他兼政委,找他要人、要錢、要房子就好說了,是這個意思吧?”周恩來坦率地點穿了劉伯承的心思。

  
      “是啊!我是有這個意思。”劉伯承一面回答,一面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周圍的人也哈哈大笑起來。

  
      第三次會見是在一個晚上。周恩來圍繞如何辦好軍事學院問題,和劉伯承等人作了3個多小時的長談。

  
      他們首先研究了教學方針和教學内容。在大體确定軍事、政治、文化各課的課程後,周恩來特别強調要搞好文化教學,指出軍隊的幹部文化低,這是曆史造成的。隻有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才能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接着,又研究了教員問題。劉伯承提出,選調教員非常困難。現在有一批起義、投誠和解放過來的原國民黨軍官,他們當中有的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軍事學術素養。周恩來表示,可以計這些人當教員,團結教育他們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事業服務。以後,再從每期畢業學員中選留一些人員任教,逐步改變這種狀況。最後,周恩來勉勵劉伯承說,搞現代化軍隊建設,許多東西我們都沒有經驗。雖然劉老是個老教育家,搞了很久了;但搞現代化的軍事學院,也還要不斷地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研究現代戰争的特點,把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加以總結提高,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幹部。

  
      談話結束了。周恩來将劉伯承等人送出西花廳,一一握手告别。

  
      這時,夜已經很深了。中南海顯得格外甯靜、安谧。但是。這裡,那裡,一座座庭院仍然放射出明亮的燈光。中共中央的領袖們還在埋頭籌劃着治黨治國治軍的方略。

  
      劉伯承等人沿着中南海湖畔的磚石雨道向大門口走去,瑟瑟寒風吹在他們身上。他們卻感到心裡是熱乎乎的。

  
      第三節創建軍事學院的意見書

  
      根據周恩來三次談話的精神,劉伯承和籌委會的同事們一起研究起草了《關于創建軍事學院的意見書》。

  
      11月13日晚,劉伯承帶着這個意見書,又一次來到中南海總理辦公室,向周恩來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聶榮臻、肖克等作詳細彙報。

  
      彙報會由周恩來主持。他讀一條讓大家讨論一條。遇到有修改補充的地方,随手記下來。

  
      劉伯承起草的《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書》,除校名和校址按他原先的建議,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暫設南京外,主要内容是關于組織機構和訓練方針。

  
      關于組織機構,學員與班次:共設陸軍本科、陸軍速成科、空軍速成科、海軍速成利、情報參謀訓練班、俄文訓練班等6個學習單位,及一個陸軍函授科的業務機構。陸軍個科定額370名,收團、營級及部分優秀的連級幹部,有初中文化水平,年齡在30歲左右者。陸軍速成科定額500名,收軍、師、團及個别兵團級幹部,具有高小文化水平音。情報參謀訓練班,由總參情報部選送學員50名,俄文訓練班,由中央軍委俄文編譯局負責選調50名相當大學文化程度、有俄文基礎的人員再予提高,并授以軍事知識,以解決軍事翻譯及俄文教員的缺額。函授科定額150名,收在職團級至兵團級幹部,有自學能力者。學制,陸軍本科兩年,陸軍速成科、情報參謀訓練班、俄文訓練班均為一年,陸軍函授科一年半。海、空軍速成科暫緩成立。

  
      領導機構:全院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和幹部管理處。并設立戰史。

  
      戰役戰術、司令部工作,後方勤務、通信聯絡、政治經濟、文化外語等15個教學組織,以及學術研究室和翻譯室。

  
      所需幹部:除已決定調作學院領導幹部的促其到職外,拟再由全國各大軍區調25名軍、師級及個别團級,有相當文化程度及實戰經驗,有培養前途的軍政幹部來院培養,作各教學組織和各學員科的領導。學院各級行政領導幹部及工作人員,由華東軍大和華北軍大選調。

  
      關于訓練方針,确定為:在人民解放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熟習與指揮現代各技術兵種,并且組織其協同動作。同時熟習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

  
      《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書》由周恩來主持修改後,上報中共中央。

  
      三天後,毛澤東親自批準了這個報告。從此,開始了籌建工作的新階段。如果說,以前的工作主要是研究起草軍事學院的創辦計劃,那末,以後的工作則是把這個創辦計劃讨諸實施,把藍圖變成現實。

  
      11月21日夜晚,劉伯承乘火車趕赴南京,投入了緊張的建校和教學準備工作。

  
      第二天上午,劉伯承便開始辦公。首先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成立中國共産黨軍事學院臨時委員會。臨時黨委由劉伯承、陳士榘、陳伯鈞、鐘期光、劉忠等5名委員和兩名候補委員組成。接着,召開第一次會議。當時,除劉忠之外,其他委員都已到職。但說來也巧,正當會議進行之中,原任西康軍區司令員的劉忠千裡迢迢趕來報到了。

  
      劉忠原是第一二九師和第二野戰軍的幹部,見到劉伯承倍覺親切。他一面向劉伯承立正、敬禮,一面氣喘籲籲地說:“劉司令員,我??我來晚了。”

  
      劉伯承從座位上站起來,快步走到劉忠跟前,緊緊握住他的手,風趣诙諧他說:“劉忠同志,你來得不晚,來得正好。你看,就差你這一腳(角)了嘛!”

  
      11月30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劉伯承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同時,任命陳士榘為訓練部長,陳伯鈞、陶漢章為副部長,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兼幹部管理處主任,劉忠為院務部部長。

  
      這個領導班子是中央軍委從全國各大軍區抽調幹部組成的。其中,陳士榘、鐘期光來自華東軍區,陳伯鈞來自中南軍區,劉忠來自西南軍區,陶漢章來自華北軍區。這些人,除陳士榘1952年調軍委工程兵部工作外,其他的都跟随劉伯承在軍事學院度過了8個春秋。他們在以劉伯承為書記的學院黨委的領導下,團結一緻,努力工作,為軍事學院的創立與壯大,為全軍教育與訓練事業的不斷發展,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領導班子組成之後,劉伯承連續主持召開了院務工作會議、團以上幹部會議和教學工作人員大會,号召全院同志“組織起來”、“行動起來”,把“組織起來”作為軍事學院開宗明義的“第一樂章”。

  
      從11月下旬開始,奉中央軍委命令,由全國各大軍區調給軍事學院擔任領導工作的幹部陸續報到了。但是,原定調的25名,隻到了11名。其他大部分因種種原因沒有到任。劉伯承隻好先以這11名幹部充任各教學組織和各學員科的領導,然後把從華東軍大、華北軍大調來的幹部分配到機關各科室、各基層分隊工作。另外,又把新入伍的1000多名青年學生編成一個教導團,下設步兵、炮兵、工兵、裝甲兵和通信兵等5個營,專供演習使用。就這樣,初步建立起了軍事學院的組織機構。

  
      在選拔和使用幹部上,劉伯承堅決服從中央軍委的決定和總政、總幹的安排,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的原則。他說:“我辦軍事學院,是把華東軍大和華北軍大‘兩塊銀’鑲嵌在一起了。”

  
      從12月份開始,學員們陸續從全國各地前來軍事學院報到。根據報到的學員們的實際情況,劉伯承重新調整了各個學員科的組成和學制。把原來的情報參謀訓練班改為情報科,學制兩年。把原來的陸軍本科、陸軍速成科分為3個科:一個訓練團及部分優秀的營級幹部,學制兩年;一個訓練師、團級幹部,學制一年;一個訓練師以上高級幹部,學制也是一年。

  
      對于各個學員科和教學組織的名稱,劉伯承字斟句酌,反複推敲。訓練師以上高級幹部的學員科,有人提議叫“将官班”。他認為這個名稱不好。

  
      國民黨陸軍大學就曾經設有“将官班”。那是蔣介石為了分化瓦解國民黨内部的各個派系,收買拉攏各派将領而設立的,根本不是傳授軍事學術的組織,而且早已聲名狼藉。經過反複思考,他決定将它定名為高級速成科。訓練師、團級幹部的定名為上級速成科,訓練團級及部分優秀營級幹部的定名為基本科。

  
      對于教學組織的名稱,劉伯承也翻書查典,很動了一番腦筋。他查閱了俄漢辭典、露和辭典和原版俄文辭典等好幾種工具書。最後,看到露和辭典上有一個詞:“Кафедра”,俄文原意是講壇的意思,是教授們進行學術交流的場所。他非常欣賞這個詞。他認為,作為給學員傳授知識的教學組織,應該是一個有充分學術民主和學術研究空氣的寬松和諧的組織,不應該把它搞成一級行政組織機構。于是,他根據露和辭典這個詞,把軍事學院的教學組織定名為“教授會”。他解釋說:“教授會,教授會,顧名思義,是‘教之以理,授之有術’,是教授們開會的組織。”

  
      對于報到的學員,劉伯承按照中央軍委規定的入學條件進行了嚴格的複查,将“少數師團幹部,則身體殘疾不能堅持學習者,及一部分營級幹部,軍事基礎太淺,無實戰經驗,非優秀幹部,确無造就前途者”,一概退回。

  
      但是,由于當時幹部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對學員文化程度的審查則不得不适當放寬尺度,隻要求有高小甚至初小文化水平就可以了。

  
      報到學員共900多名。經過複查,不符合入學條件,退回或轉送其他學校的有14O多名,軍事學院隻招收了758名學員。劉伯承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選拔一個合格的學員入學,就要出一個合格的産品交給國家。

  
      12月15日,劉伯承頒布了軍事學院訓練工作大綱。大綱規定:“中國人民解成軍軍事學院的目的,在于訓練和培養高級和上級指揮員及參謀幹部。在實施訓練之後,以能培養完全忠實于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央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事業,且善于組織與指揮現代化團、師及諸兵種合成部隊,在戰場上進行諸兵種協同動作的指揮員。”大綱還規定了基本科、上級速成科、高級速成科、情報科的訓練内容和訓練方法,規定了軍事、政治、文化教育的時間比例。軍事訓練占70%,政治教育占12%,文化教育占18%。

  
      不久,劉伯承又頒布了政治工作大綱。大綱規定:“學院政治工作要掌握在我軍現有基礎上去建設現代國防的指導思想。掌握聯合兵種的作戰本領,必須是和總結我們過去的作戰經驗相結合。應當強調學習新東西,但不能脫離我們中國革命戰争的實際情況。”大綱還指出:“一方面應當說明我們現在迫切需要迅速掌握現代化的軍事科學;又一方面又應根據學員實際情況,協助改進教學方法,鞏固與提高學習信心與學習情緒。同時,反對驕傲自滿、懶惰松懈,鬧個人主義以及無組織無紀律等現象。”這兩個大綱,體現了中央軍委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方針,明确了軍事學院訓練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向和任務。

  
      工作起來,劉伯承仍是戰争年代那種雷厲風行的作風。盡管組織機構尚未健全,但他已着手進行各項具體的教學準備。他主持召開了軍事學院第一次訓練準備會,很快拟訂出基本、上級速成、高級速成和情報4個科第一學期的教學計劃;确定了這4個科軍事基本課目的教授方法和野外作業實施方法:并組織了對一些重要課程的集體備課和試教工作。

  
      這一年的最後一天,劉伯承向全體教員、學員和機關工作人員,作了題為《學習任務與學習任務的保障》的動員報告。他說:“全國人民在今天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怒潮中,籌建了我們的軍事學院。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是在國家被侵略的鬥争狀态之下籌建起來的。這是有着重大意義的。”

  
      接着,他曆數美國侵略者的罪行,贊揚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前線取得的偉大勝利,勉勵全院同志努力工作,盡快把軍事學院創辦起來,為建設一支“如虎添翼”的新型的正規化、現代化人民軍隊而奮鬥。

  
      在抗美援朝的炮火與硝煙中,劉伯承和全院人員用心血與汗水,譜寫了軍事學院光輝曆史的第一章。大家以滿腔的革命激情,迎接軍事學院的正式誕生。

  
      第四節火紅的校旗

  
      1951年1月15日晨,風平霧消,紅日高照。軍事學院在這一天舉行了盛大的成立典禮。劉伯承領導學院全體人員經過了緊張艱苦的工作,僅僅用了48天時間,籌備工作就大體就緒。基本科、上級速成科、高級速成科和情報科第一期,已經在1月8日開始上課。

  
      校園裡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大門口紮起了彩坊,大路旁插上了彩旗,一些樓房上懸挂着大幅的标語,到處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校園裡的中心廣場,布置得更加莊嚴肅穆。檢閱台粉刷一新,上面懸挂着一顆巨大的“八一”軍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兩側搭起了參觀台和來賓席,再往外還豎立了兩個橫向标語牌,一邊寫着“學習先進的軍事科學提高自己的軍事水準”,另一邊寫着“掌握現代的技術兵器指揮各兵種協同動作”。

  
      廣場的中央矗立着一根銀白色的旗杆和一個金黃色的标語塔,上面寫着:”全學院教職學員團結努力,為完成學會戰勝敵人的軍事學術的任務而鬥争”。

  
      中央軍委為軍事學院開學發來了祝詞。祝詞全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劉院長并全體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教員、學員同志們:茲值軍事學院開學之際,特向你們緻賀!望全院同志們努力學習,總結我軍作戰經驗,發揚我軍的優良傳統,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掌握正規化的軍事科學與指揮藝術,根據馬列主義的建軍原則與毛澤東同志的建軍思想,從我軍現有基礎上,為建設更強大的中國人民的國防軍而奮鬥!

  
      毛洋東為軍事學院成立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

  
      朱德為軍事學院成立題詞:“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的國防軍而奮鬥!”

  
      中央軍委送來了賀幛,上寫:“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而奮鬥”,并派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軍訓部氏肖克和總政副主任肖華等3人為代表,出席成立典禮。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一些野戰軍,以及華東黨政機關,也送來了賀幛,并派代表參加這規模宏大的盛典。

  
      上午8時,劉伯承身穿黃呢軍服,精神矍爍,步履穩健地走上檢閱台,向中央軍委代表報告典禮開始。這時,軍樂隊奏起國歌,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央的銀白色旗杆上冉冉升起。

  
      首先舉行授旗儀式。陳毅代表中央軍委授旗并講話。他說:“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舉行成立援旗閱兵式。我代表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将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光榮的‘八一’旗幟,授予劉院長伯承同志和軍事學院全體同志。這面旗幟,代表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偉大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之下,克服困難,英勇戰鬥,為人民服務的光榮傳統。這是常勝的旗幟,它強有力地莊嚴地顯示幾十年來中國勞動人民能以自己的武裝,英勇地戰勝帝國主義和國内反動派。我希望軍事學院全體同志在劉院長領導之下,保持和繼承我軍的光榮傳統,去完成毛主席、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所給予的通曉馬列主義軍事科學、通曉毛澤東軍事思想、通曉組織與指揮現代化作戰、負責訓練與培養高級指揮員的光榮教育任務!我相信在劉院長領導下的軍事學院,将能在我國的軍事建設中以及在保衛祖國、保衛世界民主和平的偉大鬥争中起重要作用。”

  
      陳毅講話之後,劉伯承用标準的軍人姿态,正步走到軍旗前面,先跪下一條腿,雙手捧着軍旗的下角,吻了一下,然後站起身來,接過軍旗緻答詞。

  
      他說:

  
      “我接受了我們軍事學院的戰鬥旗幟之後,讓我在您面前,向我們中央人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提出保證:我們全院人員将永遠保持這面尊嚴的富有光榮的鬥争曆史傳統的旗幟,作為我們軍人的英勇與榮譽的象征。”

  
      “軍事委員會給予軍事學院的任務,是在人民解放軍現在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訓練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忠實于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事業,能熟悉與指揮現代各技術兵種并組織其協同動作,同時熟悉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的指揮人員。我在此向您提出保證:我們剛成立的軍事學院的學員、教員、政治人員、行政人員,一定能團結努力,發揚高度的組織性,為如期完成這一光榮任務而鬥争。”

  
      劉伯承講完話,雙手擎着軍旗,走下檢閱台,登上一輛敞篷吉普車。在兩名頭戴綠盔、手握鋼槍的警衛戰士的護衛下,乘車繞場一周,把軍旗向全場展示。然後,交給在儀仗隊前面站立的軍旗手。

  
      接着,舉行閱兵式和分列式。劉伯承同陳毅、肖克和肖華,乘敞篷吉普車,檢閱了由學員、教員和機關工作人員組成的各個方隊,然後回到檢閱台。

  
      在登檢閱台的時候,劉伯承、陳毅互相禮讓。劉伯承請陳毅先上,陳毅推劉伯承先上。最後,兩人挽臂攜手,一同走上檢閱台。這兩位野戰大軍的統帥,過去,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曾赤心相扶、協力等策,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今天,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上,又緊密團結、并肩戰鬥了。他們站在檢閱台上,不時地舉手還禮,向接受檢閱的各個方隊緻敬。

  
      各個方隊以“八一”軍旗為前導,邁着整齊的步伐,呼着嘹亮的口号,漸次通過檢閱台。在他們中間,有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抗日戰争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入伍的各級指揮員。對于閱兵,都曾經曆過多次。但是,他們感到這一次卻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他們不僅是通過軍事學院成立慶典的檢閱台,而且是在通過人民解放軍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轉折點;他們不僅是行進在普通的操場上,而且是行進在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寬闊大道上。

  
      當晚,在南京市人民大會堂舉行了軍事學院成立慶祝大會。劉伯承緻開幕詞。他首先對各單位前來參加成立典禮的代表們表示歡迎,對華東軍區、華北軍區參加籌建工作的人員以及華東黨政各機關表示感謝。他重申了中央軍委賦予軍事學院的訓練任務,要求學員要拿出過去打敗敵人的戰鬥精神來攻讀所學的課業,日有進益,象過去曆次戰鬥勝利成功一樣,獲得學習的勝利成功。

  
      陳毅代表中央軍委在會上講話。他闡述了在人民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的重要意義,号召全體學員“要用苦功從事學習,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要打破輕視學習的情緒,要打破自高自大不求進步的情緒,要克服拒絕吸收新知識的保守傾向,要把戰場上的突進勇氣轉到學習上去。”

  
      肖克、肖華、學員代表、高級速成科班主任楊勇,也先後在大會上講了話。肖克說:我是和學員同志們坐在一條闆凳上的。軍訓部和軍事學院一樣,都有研究學術的任務。劉院長不僅是軍事學院的老師,也是我們的老師。我願意和軍事學院的同志們一起,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共同學習。肖華強調:學習同打仗一樣,隻要有決心,隻要勇敢頑強,沒有學不會的東西。楊勇表示:我們學員大多數出身于工農,又加上長期處在戰争環境中,學習機會很少。我們一定要在這次學習中克服種種困難,克服可能産生的保守觀點和狹隘經驗主義,努力完成學習任務。

  
      他們的講話,表達了全軍廣大幹部努力學習與掌握現代軍事科學的堅強決心,激起了全場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口号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