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小傳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内憂外患,戰亂連年,民不聊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奮起鬥争。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的革命道路,終于趕走了各帝國主義列強,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赢得了中華民族的新生,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在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大舞台上,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公然扮演着反革命、反人民的不光彩角色。其中,有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不但是北伐勇士、抗日名将,也是反共先鋒。他就是原國民黨桂系軍閥的統帥、陸軍一級上将,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生于廣西省桂林縣南鄉山尾村。其母馬氏共育有七男四女,相繼夭折三個男孩一個女孩。白崇禧在長成的四個男孩之中排行第三。白家祖上原本是世代書香門第,到白崇禧父親白志書一代,始棄文從商。其父在桂林西鄉蘇橋墟開設一家名為永泰林的店子,主要經營日雜百貨,生意也還算興隆。但好景不長,白志書因病去世後,所雇賬房先生李瑞芝盡數卷走白家财産,緻使白家傾家蕩産,度日維艱。盡管如此,白崇禧的母親馬氏沒有讓兒子辍學回家,而是繼續支持他讀書。每到夜深人靜,無論白天多麼勞累,馬氏也要坐在燈下一邊做針線,一邊看着白崇禧讀書習字。?白崇禧幼時聰明好學,勤奮努力。5歲即就讀于私塾,深受先生喜愛,14歲便以優異成績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入學不到三個月,因病退學。1909年,16歲的白崇禧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被廣西省立初級師範錄取。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受到革命進步思想熏陶的白崇禧,跟同學們一起踴躍報名參加了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從此,白崇禧步入其紛纭複雜的軍旅生涯。
廣西北伐學生軍是一支志願隊伍,不拿國家饷銀。這支熱血沸騰的隊伍經湖南至湖北,一路颠簸勞累,初嘗軍旅之苦。到湖北正是隆冬天氣,經常大雪紛飛。學生們缺衣少糧,凍餓交加,但大家士氣很足。用他自己的話說:“内心興奮無比,其熱誠足以禦外迫之寒氣。”南北議和後,廣西北伐學生軍同其他省的學生軍一起奉命解散,編入南京陸軍入伍生隊。受訓半年後,又進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白崇禧通過在陸軍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正規學習訓練,畢業後,他已經是一位躊躇滿志的青年軍官了。
1916年,白崇禧回到廣西,分派到陸軍第1師第3團任見習官。不久即升任至上尉連長。其間,白崇禧先後參加了廣西剿匪和禁煙運動。他看到廣西土匪肆行,民衆飽受匪患。經權衡利弊,白崇禧毅然一改廣西曆來對土匪的招撫政策為進剿政策,收效甚大。一時傳為廣西清鄉剿匪史上的佳話。1925年前後,在剿滅地方軍閥統一廣西及兩廣的統一上,白崇禧不但極力促成了黃紹?與李宗仁兩軍的聯合,更憑着自己的足智多謀和勇敢善戰,在讨伐舊桂系軍閥沈鴻英、唐繼堯等戰役中,屢建奇功。其時,28歲的白崇禧是定桂讨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李宗仁為總指揮,黃紹?為副指揮。白崇禧治軍嚴謹,獎懲分明,并且嚴于律己,沖鋒在前,從而使他頗受部下擁戴。正是:勤軍不用憂強虜,白馬将軍一箭摧。
在他和李宗仁、黃紹?三人的治理下,廣西軍很快成長為一支刻苦耐勞、能征善戰的新桂系地方軍閥集團部隊。1924年,白崇禧加入國民黨。1926年春,兩廣統一之後,國民政府将廣西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李宗仁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軍長,黨代表是黃紹?,白崇禧為參謀長。白崇禧率兵打仗的才幹韬略,在北伐和抗日戰争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
面對北方軍閥的割據态勢,1926年6月,在國共兩黨的努力下,廣州國民革命政府出師北伐。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白崇禧受蔣介石委任,辭去廣西第7軍參謀長職務,擔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北伐之始,國民革命軍第2、3、4、6各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均為中共黨員。他們分别是:李富春、朱克清、廖乾吾、林伯渠。其時,周恩來、鄧演達、郭沫若也在革命軍中擔任黨代表等職務。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發布《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揭開了北伐戰争的序幕。
當時,國民政府北伐面對的敵人主要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的軍閥部隊。直系軍閥吳佩孚擁兵10萬,盤踞在湖南、湖北、河南、陝西一帶;孫傳芳據守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奉系軍閥張作霖更自持30多萬大軍,将東北和華北控制在手中。這些反動軍閥面對南方熊熊燃燒的革命烈火,相互勾結,抵抗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在北伐征程中,首先面對的就是吳佩孚、孫傳芳這兩股軍閥勢力。北伐之初,國民革命軍的作戰部署如下:第1軍之第1、2師出湖南;第2、第3、第6軍三個軍在贛湘邊界監視孫傳芳部;第4、第7、第8三個軍則擔任北伐軍之正面,由湖南攻武昌;第4軍在中央,第7、第8兩軍分别擔任左右兩翼。北伐戰争開始後,第4、第7、第8軍曾有三次會戰。即汨羅河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白崇禧作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開始是跟随在正面進攻部隊中。他身先士卒,始終指揮在第一線。賀勝橋一役,吳佩孚親臨前線督戰,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北伐軍先鋒團――葉挺獨立團的将士們在葉挺的率領下,頑強作戰,不怕犧牲,一馬當先,同吳佩孚的主力軍展開血戰。為取得戰役的最後勝利立下了卓越功績。前線捷報頻傳,白崇禧這樣鼓舞士氣:“缺乏子彈隻有刺刀趕快沖鋒,革命軍之補給靠前方,不能靠後方。打敗敵人,敵人之裝備,便是我們之補給。”經過這次戰役,國民革命軍以銳不可當之勢,終于将吳佩孚部擊潰。大軍乘勝前進,不久即拿下武昌。
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在江西戰場卻遭到孫傳芳部的負隅頑抗,進展緩慢,戰事告急。蔣介石命白崇禧火速奔赴江西,指揮作戰。随着第4軍和第7軍在江西九江一帶取得的突破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其他革命軍的士氣,北伐軍經過艱難奮戰,終于攻下南昌。經奉新、高安、樟樹、箬溪、王家鋪、德安、馬回嶺諸戰役,北伐軍基本上擊潰了孫傳芳主力,盤踞南昌城的孫傳芳所部被國民革命軍收編為第11軍。白崇禧在每次戰役中都像初生之犢,無所畏懼,常常冒着槍林彈雨到前線督戰。平定江西後,白崇禧又親率大軍沿着江浙線,對孫傳芳殘部窮追猛打,所向披靡,取得輝煌戰果。
1927年春,随着杭州的攻克,在上海工農武裝的支持下,北伐軍一鼓作氣,輕而易舉地占領上海。3月,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上海警備司令。随着北伐戰争的節節勝利,國内形勢發生急劇變化,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分子為了争奪革命果實,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公然叛變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血腥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白崇禧在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擔任着策劃和指揮,充當了蔣介石的劊子手。此後,白崇禧在蔣介石獨裁的反動統治裡,一直扮演着及其重要的反共角色。
8月底,孫傳芳糾集餘部作困獸之鬥,從長江下遊渡江對南京發起猛攻。國民軍在南京之郊栖霞山、龍潭一帶與孫部激戰多日,且戰且退。孫傳芳部渡江之後,迅速占領龍潭車站、水泥廠等地,并切斷了上海至南京的鐵路、有線電話等交通聯絡命脈。這時,白崇禧為新組建的三路北伐軍之第2路總指揮。龍潭戰事告急,白崇禧在由上海回南京時被阻無錫,便在無錫指揮北伐軍同孫部作戰。經過六個晝夜的激戰,消滅孫傳芳之主力,取得收複龍潭的勝利。這也是北伐戰争中至為關鍵的戰役。白崇禧在評價此次戰役時說:“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之戰略、戰術,隻是盡量抽調後來之兵使之開赴前線拼命,全是打硬仗,所憑借的又是士氣而已。”白崇禧自己更是“兼通信兵、補給司令、指揮官,如此不休不眠之生活經過六天六夜,指揮第1路軍之部隊參加該戰役”。慶功宴上,行政院長譚組庵手書一幅對聯贈予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以此贊頌他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
國民政府開始第二次北伐後,白崇禧完成西征讨伐唐生智的任務,1928年4月,又奉命風塵仆仆地踏上繼續北征之途。白崇禧作為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率部沿平漢路北上,以牽制、聯合、剿滅等軍政手段,有力地削弱和打擊了各軍閥勢力,經灤州會戰消滅了直、魯軍殘部,大勢已去的孫傳芳被迫通電下野,自此,奉軍退出關外;6月,白崇禧率部進入北平。9月,白崇禧又誓師東征,率部由北平赴天津,肅清天津東部直魯聯軍,并改編張宗昌餘部,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北伐戰争。
1929年1月,在全國人民一片裁兵建國、裁兵救國的呼籲中,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讨論裁兵等問題。其間,白崇禧提出軍隊充實邊防建設,但未予采納。此後,蔣介石為了達到獨裁之野心,一邊積極策動“剿共”内戰,一邊削弱各新興軍閥的實力,與各地新軍閥大打出手。先是1929年4月爆發蔣桂之戰,結果桂系失敗,白崇禧與黃紹?、李宗仁率兵退守廣西。次年,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爆發,白崇禧等率桂軍北上,希望與馮、閻錫山聯合反蔣。馮、閻兵敗,桂軍隻得再度郁郁返回廣西。不久,黃紹?厭倦這種你争我奪、看不到前程的軍旅生涯,通電下野,離桂去港,終老餘生。從此,重振桂軍的重擔落在李宗仁和白崇禧肩上。1931年,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白崇禧當選為中央委員,不久國民政府授予其陸軍二級上将軍銜。1936年,蔣介石為了将白崇禧調離廣西,曾任命白崇禧為浙江省主席,白崇禧婉言相辭。“西安事變”後,李宗仁、白崇禧當即向全國發出反對内戰、力主團結抗日的通電。
“七七”事變的隆隆炮聲,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蔣介石與日本帝國主義妥協求全的美夢。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産黨和全國軍民的一緻呼籲下,宣布抗戰。8月2日,蔣介石電邀白崇禧去南京,共商抗日大計。其時,白崇禧的桂系幕僚都反對其入南京,因為蔣介石是一個出爾反爾之人,惟恐對白不利。白崇禧不顧衆人勸阻,毅然決然前往南京。他認為:“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号乃是自欺欺人,必将為國民所唾棄。”第二天,日本的報紙即刊出《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争終不可避免》的文章。白崇禧飛赴南京後,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一職,兼軍訓部長,在蔣介石身邊參與中樞決策。白赴任後立即投入到參與制定抗日計劃中,所制定的對日戰争時期之指導大綱,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消耗戰);第二期(持久戰);第三期(反攻)。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一直運用正規戰術同裝備精良、準備充分的敵人拼消耗,蔣介石稱:“我們所到陣地,必須屹立如山,傷亡損失至何種程度,切勿後退一步。”結果每一會戰後,都導緻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并使國土節節淪喪,落入日寇之手。但是,自淞滬“八一三”抗戰以來,我軍民同仇敵忾,奮勇驅敵,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嚣張氣焰,徹底粉碎了日寇“速戰速決”的美夢。
1938年,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淪陷後,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軍事會議期間,白崇禧審時度勢,提出了“遊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對日戰略方針。當有人誣蔑遊擊戰是保存實力之作法時,白崇禧當即嚴詞反駁說:中共能打好遊擊戰,國軍也就能打好遊擊戰。打遊擊絕非為保存實力,“殊不知于敵後遊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且多半以寡抵衆,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曆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後來,白崇禧還專門編著《遊擊戰綱要》一書,發放各戰區作訓練遊擊隊之參照。對白崇禧提出的上述遊擊戰建議,蔣介石悉數采納。八年抗戰,白崇禧不僅參與制定了各階段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計劃,還多次奉命協助或親自指揮了若幹會戰,其中著名戰役有:淞滬保衛戰、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等。1938年3月24日,白崇禧奉命奔赴徐州,協助李宗仁指揮了中國抗日史上著名戰役――台兒莊會戰。曆時20多天的台兒莊戰役,戰鬥空前慘烈。國民黨軍隊在面對日寇大軍雲集、幾次攻破城池的情況下,從将軍到士兵,人人抱着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同驕蠻的日寇展開空前慘烈的戰鬥。子彈打完了,便同敵人進行肉搏,直至拼盡最後一滴血。在國民黨軍隊英勇頑強的抵抗下,使日寇最兇猛的師團之?一――?矶谷師團主力消滅殆盡。台兒莊大捷,是中國軍隊自抗戰以來所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7月17日,李宗仁因病休養,白崇禧就任第5戰區代理司令,指揮武漢會戰。戰略部署為:同日寇在長江兩岸展開消耗戰。長江北岸為第5戰區作戰區,長江南岸為第九戰區作戰區,司令長官為陳誠。武漢保衛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分布于長江兩岸,或倚大别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堅固陣地;或臨湖泊大澤布防,并發動大規模的遊擊戰。當時,國民黨軍隊主力大都集結于武漢周邊,以期達成消耗敵人之目的。是役,日寇糾集海、陸、空大批兵力雲集武漢外圍,旨在占領武漢,切斷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最終達成其侵占全中國的罪惡目的。第5戰區兵力主要部署于大别山及南、北麓三區。武漢會戰,經時五個多月,“大小戰役數十,傷敵陸軍5萬人以上,擊沉敵艦過百,毀敵機百餘架……”1939年底,桂南會戰時期,白崇禧奉命組建桂林行營,被任命為桂林行營主任,統轄長江以南第3、4、7、9四個戰區。白崇禧指揮和指導了桂南會戰和長沙三次會戰。在桂南會戰中,白崇禧指揮各軍同日寇在南甯、昆侖關展開數度鏖戰。因敵人來勢兇猛,緻使南甯、昆侖關一度失守。白崇禧親臨前線,甚至深入到炮兵陣地,指揮收複戰鬥。昆侖關一役,中國軍隊以優勢步兵輔以特種部隊,經過十幾次沖鋒,終于取得昆侖關攻堅戰的勝利。也是抗戰以來所取得的首次攻堅戰勝利。殲敵5000餘人,其中一名是敵第5師團第12旅團長中村正雄。經一年多苦戰,在抗日民衆的全力配合下,1940年10月30日,白崇禧指揮第4戰區所部收複南甯,進而一舉追擊,日寇殘部隻得由海路退卻。
從北伐到抗戰,多年嚴酷的戰鬥生活,使白崇禧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害。先是早年在統一廣西的一次戰役中,白崇禧跌斷左腿鎖骨,他便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部隊作戰,直到勝利結束後,才到廣州治療。因延誤多日,傷處已發生病變,回天無術,緻使他的左腿終生都短一點。在武昌會戰時,白崇禧染上惡性瘧疾。但他仗着自己身體強健,仍在前線指揮。因未得到徹底醫治,其病轉為潛伏性瘧疾,折磨數月才得以治愈。後來在桂南會戰中,因久住潮濕的岩洞,又使他風濕病大發作。抗戰八年,白崇禧以副參謀總長身份先後兼任軍訓部長、校閱部主任委員、桂林行營主任、海軍整建委員會主任等要職,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還為國民黨軍訓練了20萬軍事指揮人員,為赢得抗戰作出了特殊貢獻。為了表彰白崇禧在抗戰中的業績,1945年8月,國民政府晉升他為陸軍一級上将。
作為一位著名的軍事家,白崇禧不僅有勇有謀,而且有理論,具備了一個著名軍事家的素質和條件。他天賦甚高,記憶力驚人。在行軍作戰之餘,“手不釋卷”,一面學習各種軍事著作和理論,一面總結自己帶兵作戰的經驗,并對軍事戰略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軍事理論,寫下了大量的軍事著作。其主要著作有:《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抗戰中敵我戰法之演變》、《遊擊戰綱要》、《全面戰争與全面技術》、《軍事抗戰與政治抗戰》、《軍事戰與經濟戰》、《國民兵之建設教育》等,這些著作,不僅反映了白崇禧的軍事見解,也對研究民國時期的軍事、曆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參考價值。抗戰時期擔任軍訓部長期間,白崇禧還主持修訂各兵科典範令48種,作為各軍事院校的教材。
經過八年艱苦抗戰,中華民族終于取得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然而白崇禧向蔣介石提出了一系列強硬的反共建議,剝奪八路軍、新四軍接受日僞軍隊受降的權力,并力主内戰,充當蔣介石反共的急先鋒。1946年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部長,林蔚、秦德純、劉士毅為國防部次長,陳誠為參謀總長。實際上國防部的大權為陳誠獨攬,白崇禧成了一個空頭部長。1947年8月11日,劉伯承、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部署,率領晉豫魯冀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約12萬餘人千裡躍進大别山,像一把鋼刀狠狠地插入到敵人心髒。1947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集大别山作戰檢讨會議及湘鄂皖贛六省綏靖會議,決定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揮部主任,負責圍剿劉鄧大軍,迫使劉鄧大軍将主力不得不調出大别山,進至淮北、豫西整訓。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後,蔣介石免去了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務,但又任命其為“華中剿匪總司令”,直接指揮新桂系部隊,使白崇禧擁兵自重,坐山觀虎鬥,并最後以武力逼宮,再一次迫使蔣介石下野,把李宗仁送上了代總統的寶座。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打過長江,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被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一舉突破,白崇禧等“桂系”軍閥策劃的與中國共産黨劃江而治的陰謀也宣告破産。白崇禧急忙把部隊從武漢撤至長沙,再撤入廣西。11月20日,時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經香港飛赴美國紐約。當時,白崇禧仗着自己手中還有數十萬人馬,再加上廣西複雜險要地形,繼續同中國人民解放軍負隅頑抗,但其軍心渙散,部下大都棄暗投明,數月之間,桂系軍隊徹底解體。已成光杆司令的白崇禧倉皇飛赴海南島,再由海南島追随蔣介石至台灣。去台後,白崇禧曾先後擔任過僞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僞“國大代表”、主席團主席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的職務,但再也沒有取得蔣介石的信任,相反,蔣介石卻把白氏視為丢失大陸的“有罪者”之一,對他冷漠處理。自認未能善始善終的白崇禧,在孤獨寂寥的晚年,隻好将精神之安慰寄托在虔敬地信奉宗教信仰上。
1966年12月1日夜,白崇禧在台灣寓所與世長辭,終年75歲,将一生功與過,留待後人評說。
作者點評
白崇禧是國民黨軍隊中有勇有謀的将領,著名軍事家楊傑曾說國民黨内隻有三個半軍事家,白崇禧是其中之一。當時,人稱白崇禧“足智多謀,虎略龍韬”,享有諸如“今諸葛”、“小諸葛”、“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美譽”。甚至他的敵人也是高看他的,日本人稱之為“戰神”。在他指揮的大大小小戰役中,總是“身先士卒”,打仗時要到最危險、最重要的地方去,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撤退時一定留在後頭,鼓勵斷後部隊。他善于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窮追猛打、佯攻佯動、出奇制勝等戰略戰術,所以常常能夠以少勝多,有“常勝将軍”之稱。抗戰歲月中,白崇禧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持抗日,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白崇禧一生有個最大污點:他堅持反共,執迷不悟,指揮反動軍隊多次與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作戰,他的所謂的軍事才能也發揮得淋漓盡緻,以至于毛澤東認為,他是“中國境内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毛澤東的這一判斷,可以說是入木三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