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小傳
楊得志,1911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株洲市)的一個小山村。童年時,家庭人多,父母先後育有十四個子女,因生活貧窮,最後活下來的無幾。家裡一無田、二無地,連住的兩間茅草屋也是别人的。父親和叔父都是窮鐵匠,終日在外奔波謀生,全家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打鐵的少許收入。楊得志隻讀過幾天《三字經》、《百家姓》等,自小就開始跟随父親走街串巷學打鐵。他11歲那年,母親得病去世,家裡的日子更難熬了,他不得不離家到十幾裡外去給人家當放牛娃。14歲那年,他随哥哥到江西安源煤礦做童工,當挑夫(挑煤的挑夫),16歲時又到衡陽的築路工地上做工。1928年2月,他與25個築路工人一起投奔了由朱德、陳毅在湘南起義時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師,不久随這支隊伍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紅軍在砻市勝利會師,成為改編後的中國工農紅軍紅4軍中的一名戰士。同年10月,楊得志在井岡山黃坳的一座小廟裡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時他的軍齡尚不滿一年,年齡不過18歲。
從1929年1月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贛南閩西轉戰了整整六個年頭。楊得志随部隊南征北戰,出沒于槍林彈雨。他作戰勇敢,頭腦機敏靈活,在幾年的時光裡,楊得志從士兵逐步地晉升為紅軍排長、連長、團長。他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曆次反“圍剿”作戰。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楊得志接任具有光榮戰史的紅1軍第1師第1團團長職務,他率領所屬的三個營打了許多硬仗、惡仗、苦仗。在福建建甯三甲掌的戰鬥中,紅1團以一個團的兵力頂住了敵人炮火的狂轟濫炸和三個師的進攻,從此更加聲名大震。1934年9、10月間,紅1團奉命在興國西北的高興圩、獅子嶺一帶“死守”了一個月左右,仗打得極為艱苦,英勇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然而,由于“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最終歸于失敗,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中央紅軍剛剛踏上征程,就處于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中。楊得志領導的紅1團在長征途中一直擔當着開路先鋒或掩護後衛的重任。蔣介石部署在第一道封鎖線的國民黨軍隊是在安遠、信豐一線的中央軍餘漢謀的部隊,共三個團。敵人不僅武器精良,而且還沿公路兩旁構築了許多碉堡和工事,神氣、狂妄得很。戰鬥打響後,紅1團的戰士們以餓虎撲食之勢沖向敵人,鬥志之勇猛,動作之迅速,令這些有備之敵都無法招架,結果隻用了三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後,紅軍并沒有擺脫困境,部隊幾乎一直處于晝夜不停的強行軍中。紅1團由于擔負着開辟道路的重任,因此更加緊張、更加疲勞。進入湘、粵交界處的九峰山,楊得志率領着戰士們一步一個血印地從敵人的手中奪取一個個山頭。翻過九峰山後,紅1團由前鋒改為後衛,在左翼掩護中央縱隊。1935年1月,紅1團再次作為先遣團奉命突破烏江。當時,中央紅軍的所有機關和部隊都集結在烏江西岸,數十萬敵軍尾追在後,而附近的村莊别說沒有船,就連一塊像樣的木闆都找不到。烏江水深流急,徒涉是不可能的。焦急萬分的楊得志正拿着望遠鏡觀察對岸敵人的動靜,忽然發現水中随波漂流的一節竹竿,他靈機一動,立即命令部隊砍山竹,紮竹筏強渡,從而一舉突破了烏江天險。
強渡大渡河,是長征途中楊得志指揮的最為著名也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戰鬥。作為全軍的先遣隊,紅1團在渡過金沙江、穿過彜族區後,冒雨急行軍了一天一夜,到達了大渡河畔一個離安順場隻有15華裡的小村。比起以往,紅軍此時的處境更為險惡:後有薛嶽、周渾元、吳奇偉的數十萬大軍在緊緊追趕,前有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的部隊扼守于大渡河所有的渡口。蔣介石吹牛說,前有大渡河,後有金沙江,幾十萬大軍左右夾擊,共軍插翅難飛。他發誓要讓紅軍全軍覆沒,做“石達開第二”。能否迅速渡過大渡河關系數萬紅軍的生命。楊得志指揮紅1團首先消滅了安順場的守敵,奪取了惟一的一條船。接着又挑選了17名勇士,組成渡河敢死隊。在我方炮火的有力支援下,在敵人的瘋狂掃射下,在驚濤駭浪中,17名勇士分成兩批進行強渡,很快攻占了敵人的灘頭陣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撲,為全軍渡河奠定了立足點。楊得志是繼17勇士之後乘第三船過河的,望着滔滔的江水,他露出了勝利的微笑。強渡大渡河在我軍戰史上留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長征到達陝北後,楊得志率紅1團參加了直羅鎮戰鬥,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1936年2月,瓦窯堡會議以後,中央決定進行東征。所謂東征,就是紅軍由陝北東渡黃河,通過山西,開赴冀、察前線,直接對敵作戰。東征前,由紅一方面軍主力組成抗日先鋒軍,楊得志擔任紅1師副師長。部隊東渡黃河前,楊得志以他一貫的作風,親自帶幾個偵察兵前往預定的渡口實地勘察地形,了解敵情。紅軍東征勝利回師以後,6月又西征甘肅、甯夏。此時楊得志調任紅2師師長。紅2師是軍團的前衛,進入隴東的第一仗是攻打通往甯夏要沖的國民黨環縣縣政府所在地曲子鎮。曲子鎮有十多公尺高的城牆,城牆外還有很深的塹壕。把守曲子鎮的是外号叫“野騾子”的冶成章,他是西北“四馬”之一馬鴻賓的手下幹将。“野騾子”确實野得很,他的部下有不少亡命之徒,他們光着膀子,舉着大刀,歇斯底裡地狂喊亂叫。那時我方沒有炮,機槍也很少,楊得志把指揮所設在最前沿,指揮部隊憑着步槍、手榴彈發動攻擊,戰鬥從下午兩、三點鐘一直打到深夜,敵人的三四百人大部被殲,“野騾子”也受傷被俘。10月初,西征軍在甘肅會甯與紅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三大主力紅軍的勝利會師,震動了蔣介石,他調集大批人馬,企圖趁我立足未穩圍殲我軍。為粉碎蔣介石的這一陰謀,中央制定了山城堡戰鬥計劃,由彭德懷、劉伯承直接指揮。紅2師的任務是協同紅15軍團向山城堡西北方向進攻,截斷敵人的退路。11月21日,部隊發起總攻。戰鬥中紅2師第5團進攻被阻,部隊傷亡很大。楊得志急忙趕往第5團,他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地形和敵人的火力網,發現敵人主要是利用山上的幾座炮樓控制着制高點,用輕、重機槍嚴密地封鎖着紅5團進攻的道路。于是,他命令把大部隊收回來,派小分隊迂回進攻,先敲掉敵人的炮樓。這一招果然有效。這裡的山頭很快被我拿下。在這場戰鬥中,紅2師的第4團與敵展開了面對面的肉搏,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也取得了勝利。山城堡戰鬥是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的最後一仗,是我軍在曆史轉折中進行的一次重要戰鬥,從此,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西北站穩了腳跟。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時,楊得志正在“抗大”學習。為了抗日救國,挽救民族危機,這一期學員提前結業,楊得志回到了老部隊。8月,根據國共兩黨談判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稱第18集團軍),下轄三個師,楊得志任115師第343旅第685團團長,不久,他率所部三個營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此役打出了我軍的威風,打擊了日軍的嚣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不久,因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有病,朱德命楊得志為第344旅副旅長,代理旅長。
1938年春,日軍為了繼續擴大侵華戰争,調集曾參加過凇滬戰争的主力和駐華北重點地區的部分兵力,企圖占領徐州,打通津浦鐵路,因而減少了在華北的兵力。八路軍總部決定在冀、魯、豫平原開辟抗日根據地,同時配合國民黨軍隊在徐州一帶的抗戰。同年夏天,楊得志率第344旅前往執行任務。他們所去的地方屬于冀魯豫三省邊區,這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城濮之戰、楚漢戰争、官渡之戰、朱仙鎮破金之戰、以及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等都發生在這一帶。這裡對确保太行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聯系,扼止日軍的南下與西進,起着很大的作用。翻過太行山,越過平漢鐵路,剛受命代理旅長的楊得志率100多人與在那裡的韓先楚部689團會合。一個月以後,楊得志指揮的部隊就基本上肅清了平漢線以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近百裡地區以内的僞軍和土頑部隊,開辟了一大片根據地,建立了安陽、湯陰、内黃等縣抗日政權。
1939年2月初,楊得志奉命再次率部挺進冀魯豫邊區,他們與當地的遊擊隊組編成八路軍冀魯豫支隊,不久,冀魯豫支隊便進行了一系列的戰鬥,取得了一次次勝利:他們對金鄉縣城的日本守軍進行了突然襲擊,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張氣焰;在金鄉縣的白浮圖,對日軍的一個汽車隊發起猛攻,将日軍趕跑;他們連克曹縣、定陶,殲滅了兩個縣城的反動武裝……看到八路軍敢打能勝,當地人民群衆深受鼓舞,不久便被發動起來了,出現了抗日的新局面。當時,冀魯豫邊區日軍較少,而漢奸、頑固派、各式各樣的雜牌軍卻很多,土匪司令多如牛毛。為此,冀魯豫支隊在一段時間内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對付漢奸、土匪司令上。他們抓漢奸頭子,懲治那些民憤最大的反動分子,對那些被裹脅的貧苦農民和可以争取的土匪強盜則盡力争取,很快便擴大了抗日武裝,冀魯豫支隊也由最初的兩千人擴大到1.7萬人。針對國民黨親日派搞摩擦,企圖把我軍擠走擠垮的陰謀,楊得志采取了以“擠”對“擠”的策略,先後率部讨伐了頑軍石友三、高樹勳和盧翼之部,打敗了丁樹本部,從而完全控制了冀魯豫邊區。中共中央北方局聞訊之後決定立即成立冀魯豫軍區,統一領導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任命楊得志為司令員,下轄直南、豫北、魯西南三個軍分區。楊得志和他的戰友們終于打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更嚴峻的考驗很快到來了。1941年4月12日,日軍在從内黃到清豐、濮陽、浚縣、滑縣一帶的沙區(亦稱黃泛區)内開始了極其殘酷、瘋狂的大“掃蕩”。
一天,楊得志指揮部隊即将打垮國民黨的“剿共第一軍”李英部時,預先隐蔽集結的日軍第35師團、獨立第1混成旅團和騎兵第4旅團各一部以及僞軍共約1萬多步、騎兵,在100多輛汽車、坦克和20餘門重炮的掩護下,分五路向沙區中心地區猛撲過來。時近黃昏,一望無際的黃泛區内,沙塵彌漫,遮天蔽日,日僞軍的坦克和汽車的隆隆聲穿透沙塵,越來越近。突圍已經來不及了。楊得志果斷地命令部隊先隐蔽在附近的棗樹林子裡。走在前面的僞軍不敢貿然進入林子搜索,隻是停在原地等待日軍大部隊的到來。楊得志在林中看到這一切,他迅速帶領部隊借助黑夜和大風的掩護,從兩路敵軍的中間穿插了出去。之後,他們又轉移到敵人守備空虛的地方,順利到達山東省範縣西北的觀城,突破了日軍的“鐵壁合圍”。這次大“掃蕩”,敵人幾乎是傾巢而出,楊得志決定避實就虛,繞開敵人的主力,直搗敵人的老窩,逼敵分散兵力,然後在運動中殺傷敵軍。由于楊得志的正确指揮,日軍來勢洶洶的大“掃蕩”,僅用9天的時間就被我軍粉碎了。日、僞頑軍被趕出了沙區。此後,冀魯豫軍區的軍民在楊得志的領導下打得愈加有聲有色,他們先後痛擊了“蠶食”我根據地的頑軍孫良誠、杜淑、李仙洲部,多次粉碎日軍的“大掃蕩”。
1944年1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楊得志帶領冀魯豫軍區的主力離開戰鬥了7年多的華北和創建了5年多的冀魯豫邊區,行軍75天,行程2583華裡,翻過急流險溝,高山峻嶺,沖過日軍在平漢、同蒲鐵路設置的一道道封鎖線,勝利到達延安,楊得志擔任了陝甘甯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旅長。1945年,他作為冀魯豫軍區的代表出席了黨的“七大”。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央決定立即成立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的晉冀魯豫軍區。“七大”閉幕後在中央黨校學習的楊得志也得到命令,立即離開陝北,回冀魯豫根據地去。不久,以原冀魯豫軍區部隊為主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楊得志任縱隊司令員,下轄三個旅。
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是楊得志領導的第1縱隊在解放戰争時期參加的第一場大戰。當時,邯鄲是晉冀魯豫人民政府所在地,蔣介石為了實行控制以邯鄲為中心的交通樞紐,實現其打通平漢線,運兵強占東北的野心,遂派重兵與我争奪邯鄲。中央要求聚殲北犯邯鄲之敵。由于兄弟部隊尚在開進途中,裝備不全的第1縱隊必須暫時抗擊總兵力超過我三倍的進犯之敵。戰鬥首先在距邯鄲隻有十幾裡地的崔曲一線展開,戰鬥進行得異常殘酷和激烈,雙方基本上是在逐屋逐巷地進行着争奪,彼此的傷亡都很大。兩軍相搏勇者勝。在我方的拼死搏鬥下,崔曲縣失而複得。其後,在兄弟部隊的相互配合下,企圖南竄之敵被消滅于旗杆漳一帶,此前敵新8軍軍長高樹勳已率部起義,而敵十一戰區長官部副司令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被活捉。平漢戰役的勝利,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打通平漢線的“黃粱夢”。毛澤東在電報中稱,該役大捷是“偉大的勝利”。
1946年底,楊得志奉命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調到第2縱隊,第二年7月又調任新組建的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9月,蔣介石從晉察冀地區抽調了三個師出關增援東北,晉察冀的戰局發生了有利于我方的變化。楊得志等野司領導決定抓住時機,對敵展開攻勢,在運動中打一個殲滅戰。他們制定了“圍城打援”的計劃,以圍攻既是北平的南大門又是平漢路的咽喉之地的徐水,吸引敵人來援。不久,敵援軍果然被調出來了。正當我軍按預案進行北進西移時,敵情卻發生了重大變化,敵軍主力中的主力――駐守石家莊的第3軍羅曆戎也出洞了,欲南北夾擊我軍。尋找和捕捉戰機,是戰争學中一項重大的指揮藝術,它需要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熟悉和掌握敵情動态,并據此作出迅速果斷的判斷,确定切實可行、有利于我的部署,這對指揮員的膽魄、決心、毅力、意志,都是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又往往發生在戰役全面展開後所發生的戰前無法預料的重大變化上。此時的楊得志就面臨着這樣的考驗。他當即與政治委員楊成武、參謀長耿飚在路邊蹲下,圍攏着地圖商議,決定抓住這一難得的戰機,打掉送上門來的羅曆戎部,從而改變局部戰場上長期以來敵我雙方對峙的局面。從接到敵情有變的電報到發出南下清風店的命令,總共用了不到半小時。因為時間緊迫,身邊又沒有電台,此時改變作戰計劃,他們隻能先斬後奏了。此次戰役的關鍵是我軍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趕在羅曆戎部隊的前面到達清風店。當時,我軍離清風店尚距200華裡左右,而半機械化裝備的敵軍離那裡卻隻有90華裡,200裡比90裡,我軍硬是靠着自己的鐵腳闆在一晝夜間跑到了敵人的前面,赢得了可貴的戰機。當羅曆戎部被阻擊在清風店周圍時,他才發現擋在他面前的是從天而降的我軍主力。及至到了清風店,楊得志才向上級報告了他們的行動。戰役在10月20日打響,至22日上午結束,清風店一役共殲敵2萬餘人,生俘敵第3軍包括羅曆戎在内的正副軍長等将校級軍官10名,從軍長到馬夫沒有逃掉一個。聶榮臻高度評價了這次戰役勝利的意義,朱德總司令也為戰役的勝利專門作了一首詩。清風店一役是我軍指揮員主動創造的一次戰役,是楊得志軍旅生涯中的一篇傑作。
清風店戰役之後,楊得志率部又乘勝追擊,經過六天六夜的激戰,拔下了石家莊這顆楔在華北解放區中間的釘子,摧毀了蔣介石苦心經營多年的這座“石門”。石家莊,是解放戰争時期我軍奪取的第一座大城市,朱德稱此役為我軍奪取大城市之“創例”。從1948年底開始,楊羅耿兵團一路馬不停蹄,披荊斬棘:圍打新保安,吃掉了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奪取太原城,端了閻錫山的老窩;進軍大西北,苦戰蘭州,消滅青海馬家軍馬步芳的主力,直到解放甯夏銀川,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建國後,楊得志任第19兵團司令員兼陝西省軍區司令員。朝鮮戰争爆發後,奉命率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彭德懷司令員親自點将要楊得志的第19兵團赴朝。這樣,1951年6月12日傍晚,作為第三批參戰部隊,楊得志率第19兵團分四路跨過鴨綠江,雄赳赳,氣昂昂地殺上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第一線。出國前,周恩來總理特意安排在中南海接見楊得志等人,為他們送行。周總理自豪地說“要把你們‘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都拿出去,叫做‘三楊開泰’!”第19兵團入朝後參加了1952年4月22日開始的曆時五十多天的第五次戰役,粉碎了敵人在我側後登陸、夾擊我軍的計劃,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并于不久接受了停戰談判。其後兩年,敵我雙方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我志願軍配合談判,先後粉碎了敵人的“夏、秋季攻勢”和空中“絞殺戰”,并繼之發動了兩次有目的的進攻,大量殺傷與消耗了敵人。其中,1951年10月第19兵團的第64軍和第47軍所進行的馬良山阻擊戰打得非常漂亮,該山嶺成為敵侵朝聯軍在西線的“傷心嶺”。1952年7月11日,中央軍委任命楊得志為志願軍第二司令員,此時,彭德懷司令員已經回國,作戰方面的指揮工作主要由楊得志擔負。在“志司”,楊得志有這樣一個習慣:通常是戰前一個人仔細閱讀、研究文電、分析敵情、反反複複思考,等情況熟記在心中或有了方案雛形,再聽作戰處同志、周圍同志的意見,或是讓大家七觜八舌地讨論,從中吸取精華,與自己的思路糅和在一起,取長補短,形成方案,再交給大家讨論,最後定下決心。在朝鮮戰争期間,楊得志還直接參與指揮了聞名世界的“上甘嶺戰役”。
1953年8月,楊得志作為志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團團長率代表團回國。10月1日,他與全體代表團同志參加了莊嚴隆重的建國四周年國慶觀禮,并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54年11月,中央任命楊得志為志願軍司令員。為表彰他在朝鮮戰場上的卓越貢獻,朝鮮民族主義共和國政府授予楊得志一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1954年從朝鮮回國後,楊得志入軍事學院學習并兼任戰役系主任,1955年畢業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将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自1973年起,楊得志相繼任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從1980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1966年遞補),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楊得志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他著有《橫戈馬上》(1984年)和《為了和平》(1987年)兩部回憶錄。
1994年,楊得志同志因病逝世,終年83歲。?
作者點評
本文記述的是一位中國共産黨的高級軍事将領成長的曆程。一次次戰役、一次次槍林彈雨中的拼殺,一次次意志、勇氣和智慧的較量,奏響着楊得志将軍人生中最恢弘的樂章。像大多數中國高級軍事将領一樣,楊得志是迫于貧窮而投奔共産黨鬧革命的,不是為仕途、不是為出将入相,生存在底層的人們對革命意義的理解往往更簡單也最直接:為了生存,慨然從戎。繼之,為着千千萬萬窮苦的老百姓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又使他們不惜以命相搏。樸實而堅定的信念,這是我們理解老一輩革命者出生入死,創造史詩般感天動地英雄行為的根本所在。在戰争的硝煙早已逝去的1991年9月,年屆八旬的楊得志題詞曰:“甘灑碧血換新天,願化紅燭照後人。”我想,這應該是他對人生曆程的認識和總結。
正如毛澤東所言,在戰争中學習戰争。楊得志是在革命戰争歲月中百煉成鋼的一名高級指揮員。他的名氣是打出來的,身經百戰的他不但敢打仗,也很會打仗。作為一名指揮着千軍萬馬的指揮員,他的過人之處在于沉着冷靜,堅決果斷,善于運籌帷幄,把握戰機。“熟悉和掌握敵情動态,并據此作出迅速果斷的判斷;熟悉和掌握敵方指揮人員及所部的特點,甚至性格和心理的變化,并據此攻其所短,打其所弱;熟悉和掌握未來戰場的地理民情等多方面的情報,并據此确定切實可行、有利于我的部署。……像巨輪在大海中航行,船長――指揮員應該有駕馭一切驚濤駭浪的本領。”這是楊得志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的親身體驗。
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楊得志參加和直接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他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為世界的和平都作出了卓越貢獻,其赫赫戰功将永留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