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小傳
浏陽河,彎過了幾道灣;浏陽河,幾十裡水路到湘江。在中國的現代革命史上,美麗、富饒的浏陽河,不僅養育了一代偉人毛澤東,還養育了無數革命先行者,他們從這片熱土中走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國際共産主義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其中一位就是叱咤風雲、威震敵膽的楊勇将軍。
1913年9月29日,楊勇誕生在浏陽河畔文家市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浏陽縣南鄉清江村度過的。在清江村,楊勇的父母以開小飯鋪度日。雖說是開飯鋪,自己一家人也時常餓肚子。楊勇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哥哥。他的母親劉氏一共生育了九個兒女,可因為貧困和疾病奪去了她五個孩子的生命,幸存下來的就隻有楊勇和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其父楊貴蟾,早年曾參加“洪江會”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為躲避官府的追捕,便攜妻帶子搬到妻子的娘家――清江村居住。
楊貴蟾希望兒子将來有一番作為,給楊勇取名楊世峻,希望他像駿馬一樣有遠大前程,但村裡的人都習慣叫他的小名統伢子。不到5歲,統伢子就幫着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不但做事認真,也從不偷懶。母親常樂得直誇他:“我的統伢子喲,從小就看得出,長大了一定有大出息。”這位整天吃不飽肚子,卻長得高大、寬肩膀、精力充沛的統伢子,調皮、機警、聰慧,凡事愛問個究竟,探個底細。楊世峻9歲時,父親帶着全家搬回原籍文家市,繼續開小飯店維持生計。由于兩個哥哥都已成家立業,日子稍微過得順暢一些,有遠見的楊貴蟾就送楊世峻去村子裡的儲才小學讀書。面對這知識的新天地,楊世峻那雙明亮的眼睛裡充滿了好奇和求知欲,無論語文、算術、曆史,他都非常喜歡。尤其是體育,更是他的偏愛。他高個兒的身材占盡優勢,賽跑、踢球哪一門都是他的強項,常常在比賽中把同學們拉下馬來,奪得第一名。沒有多久,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們的“司令”。他們自編自導,不是玩捉“土匪”的遊戲,就是與“敵軍”對打,最後獲勝的總是楊世峻這一組。
1926年,随着北伐軍節節勝利,軍閥吳佩孚、趙恒惕潰不成軍,分崩離析,工人糾察隊和農民協會在長沙先後成立,革命的火種迅速在湖南各縣播撒。文家市的各種革命活動也搞得如火如荼,農會、工會、兒童團、婦女聯合會等團體日益壯大,領導這些團體的就是過去的中共地下黨組織。地下黨組織公開後,黨支部就設在楊世峻就讀高小的裡仁學校。裡仁學校的許多老師都是共産黨員,黨支部書記就是教師陳世喬。楊世峻是學校兒童團隊長,耳濡目染,每天都接觸到革命新思想,并積極将其付諸實踐。每天學習之餘,他就帶着隊員們穿梭在文家市的大街小巷,一邊搞革命宣傳、一邊幫助大人們維護秩序。黨支部書記陳世喬看着楊世峻這棵茁壯的革命幼苗,欣慰不已,便經常給楊世峻灌輸革命真理,講述中國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和中國災難深重的近代史以及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事迹。并說,國難當頭,好男兒自當奮勇上前,刀山火海,在所不辭。陳先生的話,猶如火把照亮了楊世峻前進的方向。楊世峻從此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暗暗立誓:長大後不僅要當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還要像陳先生那樣做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為祖國的革命事業,奮鬥終身。
1927年9月19日,一支工農革命軍開進了文家市。秋收起義領導人毛澤東同志在文家市群衆集會上舉行了演講。毛委員形象、通俗易懂的精辟講話,使少年楊世峻更加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和意義。楊世峻和同伴們很想加入這支工農隊伍。楊貴蟾看兒子還小,勸導兒子不如先學好文化再加入共産黨的隊伍不遲。楊世峻進了私塾,不久即到浏陽縣城考上了濟陽中學。中學還未念完,楊世峻便跟着伯父楊貴芳到剛成立的八區蘇維埃工作。平時他負責搞宣傳工作,有敵人來搗亂時,他又是一名英勇的遊擊戰士。恰好,彭德懷領導的紅5軍成立随營學校,在浏陽招募青年學子,楊勇趕去報名參軍,終于實現了他當一名工農紅軍戰士的夙願。在随營學校,楊勇又正式成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将自己的名字世峻改為單名勇字。通過在随營學校系統地進行軍事、政治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作為一名戰士,楊勇成為一個優秀的畢業生;作為一名黨員,他又是一位過硬的政治骨幹。紅5軍擴編為紅8軍後,楊勇調到紅8軍政治部宣傳隊當分隊長。從此,楊勇跟随部隊轉戰湖南、江西等地,其間,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宣傳工作任務。不久,黨組織将他調到紅8軍4師1團1連任副指導員。在參加五次反“圍剿”的戰鬥中,楊勇憑着自己英勇和智謀,與敵人打了多次遭遇戰。1933年10月在絢口與敵人的一場殊死戰鬥中,楊勇在身體負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戰鬥在火線,率領戰士們給敵人以痛擊。戰後楊勇榮獲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并受到彭德懷等高級将領的賞識。此後,楊勇因作戰勇敢,升任紅2師安遠獨立營營長兼政委,不久又升任紅4師第10團政委。
1934年夏天,黨中央根據當時中國工農紅軍面臨的嚴峻局勢,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一路上,中央紅軍突破敵人設下的三道封鎖線,準備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蔣介石急忙調集40萬大軍,集結在惡浪滔天的湘江邊上。敵人妄想依靠湘江這道天然屏障将中央紅軍圍困殲滅。11月25日,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下達了突破湘江封鎖線的命令。負責開路的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接到上級的指令,由紅3軍團4師10團政委楊勇率領部隊作為先頭部隊先行過江,掩護中央縱隊和紅9軍團、紅5軍團渡江。28日,楊勇和團長沈述清率部一過江,立刻遭到桂敵7軍獨立團和15軍第45師的圍攻。頂着敵人瘋狂的炮火,面對敵我力量懸殊的局面,10團将士在楊勇指揮下,奮起還擊,英勇作戰,死守陣地,掩護中央縱隊全部順利過江。不久,楊勇奉命率部進入貴州。1935年春,紅3軍團順利渡過天險――烏江,配合紅1軍團攻克了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1月9日,中央機關駐紮遵義。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這次會議,使毛澤東同志又回到了軍隊的指揮核心。不久,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爬雪山,過草地,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粉碎了張國焘的分裂主義,勝利到達陝北。紅3軍團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2縱隊,楊勇所在的第10團改為第10大隊,隸屬第2縱隊,黃珍為大隊長,楊勇繼續擔任政治委員,不久,升任第2縱隊政委。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把擴張的魔爪伸向我國廣袤沃土。可是,在這國難當頭、民族存亡系于一線的危險關頭,蔣介石卻仍執意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賣國政策,到處燃起“剿共”的戰火,引起國内愛國志士的深深焦慮和不安。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将領張學良與西北軍将領楊虎城毅然聯手發動“西安事變”,舉行兵谏,擒獲蔣介石,促使蔣介石不得不同意聯共抗日。此時,我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國共第二次合作談判協議,中共中央軍委于1937年8月25日發布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紅1軍團第4師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楊勇改任686團副團長。此時,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相繼淪陷,國民黨軍全線潰敗,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一路沿津浦、平漢兩條鐵路南下,一路侵入山西。朱德、彭德懷率領八路軍主力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楊勇和團長李天佑率領的686團也走在隊伍中。不久,八路軍115師奉命開赴平型關,準備在此給日軍當頭狠狠一擊。9月23日傍晚,686團在李天佑、楊勇的率領下,奉命連夜趕到距平型關30多裡的冉莊,稍作休整,即于25日零時冒着傾盆大雨沿着崎岖山路向預定設伏地推進。經過大半夜的急行軍,686團終于按時趕到目的地,與埋伏在東邊的687團、西邊的685團對日寇形成斬蛇陣勢,686團則埋伏在斬蛇陣的中段。
25日早上7時,敵人的步兵、騎兵進入了我軍的埋伏圈。在昂揚的沖鋒号中,戰士們發射出的子彈,準确地落在日軍陣營中,頓時将鬼子打得亂作一團。但日軍很快反應過來,馬上搶占公路北側的有利地形――老爺廟。這是一塊不宜埋伏的高地,仗一打響,我軍也盯緊老爺廟。李天佑團長一眼看出敵人的企圖,馬上命令3營去奪回老爺廟。楊勇一馬當先,率領3營沖向老爺廟。與敵人短兵相接,展開肉搏戰。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我軍經過英勇頑強的浴血奮戰,終于拿下老爺廟。楊勇在這次戰鬥中再次負傷,但他又是稍微作了包紮,就投入到緊張而激烈的戰鬥中。戰鬥到下午1時,在115師的前後左右夾擊下,興莊到老爺廟之間十幾裡長的山溝裡,躺着日寇1000多具屍體。平型關大戰,以我軍大捷告終。
平型關戰役後,115師奉命轉移至呂梁山區一面休整,一面開展遊擊戰争。從3月到9月,楊勇率領686團同日軍數次激戰,大挫日寇銳氣,粉碎了日寇西渡黃河威脅陝甘甯邊區的陰謀。同年11月,陳光、羅榮桓奉中央軍委命令,率領115師直屬隊和343旅之686團離開晉西,奔赴冀魯豫平原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1939年3月,楊勇率領686團剛到魯西,魯西人民便選派代表來見楊勇,請求他為民除害。原來,在樊壩一帶盤踞着僞軍頭子劉玉勝,多年來,他的部隊橫行魯西平原,作惡多端,魚肉百姓,使魯西人民苦不堪言。楊勇請示上級後,決定吃掉這夥僞軍。樊壩一戰,殲僞軍一個主力團,并活捉僞軍團長劉玉勝。戰鬥的勝利,不但大大地打擊了日僞軍的嚣張氣焰,也極大地鼓舞了魯西人民同敵人鬥争的信心。1939年7月,楊勇被任命為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楊勇根據黨中央關于建設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39年底,在魯西北和泰西地區先後建起十四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将平原遊擊戰開展得轟轟烈烈,令日僞軍聞之頭疼。這時,漢奸石友三聯合魯西、冀南地區的頑固派丁樹本、高樹勳等,伺機向冀魯豫地區的遊擊隊和八路軍進攻。楊勇率領獨立旅和冀魯邊縱隊第5支隊,參加冀東戰役。此次讨逆戰役,殲石友三第39集團軍3600餘人,并乘勝一舉拿下清豐、南樂、濮縣。1940年3月,115師獨立旅與冀魯邊挺進縱隊合編,恢複343旅番号并成立魯西軍區,楊勇任旅長兼軍區司令員。這一年,楊勇一邊抓打仗,一邊抓部隊建設,要把部隊建設成“鐵的黨軍”,使日僞軍聽到楊勇的部隊就聞風喪膽,魯西抗日根據地也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發展。1944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冀魯豫和冀南軍區合并為新的冀魯豫軍區,楊勇任軍區副司令員。在八年的抗日戰争中,楊勇始終執行黨中央正确領導方針,時刻聽從黨中央的召喚,以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為己任。八年裡,他率領部隊轉戰黃河流域,同日僞軍進行多次正面戰鬥,殲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多次受到黨中央有關領導的表揚。不管是在呂梁山區,還是在冀魯豫平原,不管是任686團的副團長,還是任343旅旅長或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他走到哪裡,就把共産黨抗日救國的火種播撒到哪裡,走到哪裡,就将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和嚴謹、團結的軍人作風帶到哪裡。
抗日戰争結束後,為了适應新的形勢,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四個軍區,楊勇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并奉劉鄧首長指示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縱隊,楊勇任司令員。楊勇帶着第7縱隊這把尖刀參加解放戰争初期由劉鄧指揮的隴海戰役,與胡琏率領的國民黨王牌軍整編11師鏖戰張鳳集,殲滅其部3000餘人。1947年3月下旬,為粉碎蔣介石的“啞鈴戰術”,策應陝北、山東解放區戰場作戰,劉伯承、鄧小平決心舉行豫北反攻作戰。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縱隊與第1縱隊合編成新的第1縱隊,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轄四個旅的兵力。接到劉鄧首長的命令,楊勇帶領剛剛合編組成的第1縱隊像剛鍛出的一把鋼刀,會同兄弟部隊發動豫北攻勢作戰。兩個月内,第1縱隊相繼攻克陽武、原武等縣城,殲敵8000餘人。
6月,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的變化,命令劉鄧野戰軍突破黃河天險,挺進中原。劉鄧大軍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于月底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重兵設防的黃河天險,向中原挺進,揭開了全國解放戰争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後首戰魯西南,楊勇受命“攻擊一點(郓城),吸其來援”。出發前,劉伯承對楊勇說:“郓城打得好壞,關系重大,直接影響到整體戰略的實施,你們1縱隊不能有半點含糊!”郓城之戰是魯西南戰役的關鍵一環,第1縱隊的一舉一動都關系着整個戰役的勝負。楊勇經過深思熟慮,提出“收其外圍,翦其羽翼,誘敵深入,适時攻城”的攻城戰術,得到縱隊其他領導的贊同。7日晚,楊勇命令部隊發起總攻,戰至8日拂曉,全殲敵整編第55師師部及兩個整旅,俘敵中将副師長理亞明及部下8500人,斃傷敵6000多人。郓城大捷,為正在發展中的魯西南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後,第1縱隊榮獲晉冀魯豫軍區通令嘉獎,并記大功一次。劉伯承、鄧小平在嘉獎令中說:“第1縱隊以堅決果敢的動作,于‘七七’晚間殲滅盤踞郓城之蔣介石進犯軍第55師及其第29旅與74旅,收複郓城,創造了一個兵團單獨攻堅和殲敵兩個旅的先例,争取了大反攻中第一個光榮和重大的勝利。”接着,1縱又與6縱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六營集戰役,對六營集圍而不攻,把敵人放出城再打,殲敵于運動之中。結果敵整編第32、第70師上當,全部鑽入楊勇預先擺好的口袋陣。第1縱隊俘敵整編第70師中将師長陳頤鼎和少将副師長羅哲東以下1.5萬人,斃傷敵3000餘人。還沒來得及休整,楊勇又率部協同第2、第3縱隊對羊山集之敵發起總攻,全殲敵整編第66師,俘敵中将師長宋瑞珂以下9000餘人,斃傷敵5000餘人。魯西南戰役曆時28天,殲敵6萬餘人,打開了進行戰略反攻的南大門。
8月7日,劉鄧大軍分三路向大别山區躍進。楊勇率領第1縱隊和中原獨立旅為西路,沿曹縣、甯陵、柘城、項城之線以西南進,跨越隴海路、黃泛區,行程1200裡,于8月27日到達大别山北麓,完成了千裡躍進的任務。到達大别山後,楊勇遵照劉鄧首長指示,趁敵追堵部隊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區極為空虛的有利時機,指揮第1縱隊乘虛出擊鄂東,南下攻克新縣、武穴,接着又在黃陂縣的柳子港、李家集和蕲春縣的竹瓦店三戰三捷。此時,敵主力被人民解放軍鉗制在大别山北部的羅山、固始、六安地區,隻有敵整編第40師和整編第52師的第82旅尾随第1縱隊,孤軍深入。劉鄧首長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決心集中兵力殺個“回馬槍”,将其殲滅在蕲春之高山鋪地區。劉鄧令第1縱隊首長統一指揮第1、第6縱隊完成對敵包圍,以伏擊手段殲敵于運動中。位于浠廣公路雲山谷地段的高山鋪,東西南北由七個山頭環抱,形成一條狹長的山谷,是非常理想的預伏戰場。第1縱隊指揮所裡,楊勇濃眉凝聚:這次伏擊對象全部是美械裝備,有較強的戰鬥力,十分驕橫。如何揚我之長,擊敵之短,已成為此戰的關鍵。楊勇決定先以部分兵力控制住高山鋪地區的制高點界嶺、洪武垴,堵住敵人,然後集中兵力分進合擊,将敵圍殲于十裡鋪和界嶺之間的狹長地帶;配合行動的第6縱隊尾随敵跟進,待其進入預伏戰場後,斷其退路,協同第1縱隊合圍殲滅敵人。高山鋪之戰于10月26日清晨正式拉開了序幕。楊勇首先派出“誘餌”――偵察部隊,任務是誘敵鑽入“口袋”,利用“漢陽造”、“老套筒”反複騷擾敵人。國民黨軍不知其計,很快就鑽入楊勇布置好的“口袋”,進亦不得,退亦不能,成了甕中之鼈。盯着越來越小的包圍圈,楊勇轉身對參謀長潘焱說:“合圍态勢已經形成,命令各部隊堅決鞏固陣地,嚴防敵人突圍。”此時,自恃無敵、驕氣頗盛的國民黨整編第40師和整編第52師的第82旅企圖沖出重圍。然而一天一夜下來,敵人整團整營的數十次突圍均告失敗,士氣一落千丈,隻得固守待援。楊勇當機立斷,發出總攻命令。在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下,敵軍屍橫遍野,紛紛舉手投降。此役殲敵整編第40師和第82旅1.26萬餘人,并擊落敵機一架。劉鄧首長給第1縱隊又記大功一次。毛澤東高度評價這次大捷:高山鋪戰鬥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消滅了1萬多敵人,也不僅僅因為這一仗打得很漂亮,它的全部意義在于我軍已經能夠在大别山進行大兵團作戰,劉鄧已經在那裡站住了腳。
面對劉鄧大軍這把插入國民黨心髒中的鋼刀,蔣介石匆忙調集三十三個旅的兵力對大别山區展開全面圍攻。劉鄧首長考慮到敵人兵力占絕對優勢,決定采取“避戰”方針,以主力利用大别山的複雜地形,在内線打擊和牽制敵人,同時分兵在桐柏、江漢、淮西實施戰略展開,擴展根據地,威脅敵人後方。楊勇率領的第1縱隊在劉伯承親自指揮下,于12月中旬挺進淮西,協同豫皖蘇軍民開辟息縣、臨泉、項城、上蔡、正陽等10餘縣的地方工作,建立豫皖蘇指揮部(後改為豫皖蘇第四軍分區),使大别山和豫皖蘇聯成一片。1948年5月底,楊勇率第1縱隊參加宛東戰役,阻擊敵胡琏兵團、吳紹周兵團,連續打退敵人三次大規模進攻,斃傷敵7000餘人,有力配合了華東野戰軍發起的豫東戰役。10月下旬,楊勇又率第1縱隊參加鄭州戰役,會同兄弟部隊殲敵第40、第99軍共1萬餘人。不久,剛剛指揮部隊參加完鄭州戰役的楊勇就接到命令,顧不上鞍馬勞頓,又立即投入淮海戰役的大決戰。11月初,我中原野戰軍主力進至商丘東南地區,發現國民黨第四綏區的部隊仍位于商丘及馬牧集地區。野戰軍首長決心趁勢先殲該敵,再出徐蚌線作戰,并令第1縱隊以張公店、張閣地區之敵第181師為進擊目标。見此,敵181師主力緊縮于以張公店為中心的防守地域,以防分割被殲。查明敵軍布防情況後,楊勇決定先來個“猛虎掏心”,将該村之敵殲滅。随着楊勇一聲令下,我軍發起攻擊,敵第181師困獸猶鬥,連續組織反沖擊,企圖恢複陣地。陣地上厮殺越來越兇狠,激戰至8日中午,第1縱隊全殲張公店守敵,俘敵第55軍中将副軍長兼第181師師長米文和。張公店被攻破,龜縮在張閣的殘敵驚恐萬狀,在絕望中宣布投降。此戰全殲敵第181師5000餘人。接着野戰軍首長又令楊勇率第1縱隊開赴蒙城地區,在渦河、淝河北岸阻擊敵黃維兵團東援徐州,為我中原野戰軍主力集結和展開争取時間。這時,第1縱隊未及休整和補充,實際上縱隊隻有兩個旅的兵力。而敵黃維兵團四個軍加一個快速縱隊,共約12萬人,清一色的美械裝備,機動性強,很有戰鬥力,是一個實力較強的“勁旅”。以兩個旅的兵力迎擊敵人一個兵團,完成這樣的阻擊戰任務無疑是非常困難和十分艱巨的。但楊勇以大局為重,不講價錢,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16日,他随先頭部隊趕赴蒙城地區勘察地形。望着滾滾流動的渦河和淝河,楊勇決心以渦河為主,組成兩道阻擊防線:以第2旅在渦河北岸蒙城東西地區組織第一線防禦;以第1旅在淝河北岸闆橋集東西地區組織第二線防禦,依托渦河、淝河天然障礙,嚴陣以待。黃維兵團來勢兇猛,素以執行命令不走樣著稱的黃維,頑固執行蔣介石“打通徐蚌線,會師徐州城”的命令,命令部隊拼命攻擊,兼程東進。18日黃昏,黃維以其中堅第18軍一部為前鋒,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渡渦河,向東突擊。楊勇指揮部隊從第一線陣地到第二線陣地節節阻擊,與敵反複争奪。戰鬥持續兩天兩夜,蒙城黃家一帶片瓦無存,濃黑的煙雲散發着屍體燒焦的糊味。黃維見部隊前進受阻,惱羞成怒,令部隊持續向闆橋集發起攻擊。頃刻間,闆橋集湮沒在炮火硝煙中。黃維動用飛機、坦克、大炮,企圖以對手無法想象的炮火炸開一條血路。堅守陣地的第1縱隊将士,以他們的血肉之軀阻擋着黃維兵團一次又一次進攻。急于開進的黃維兵團,多次改變攻擊戰術,但始終沒有突破第1縱隊堅如磐石的正面防線。楊勇指揮第1縱隊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後,21日夜主動撤離闆橋集一線,24日進至雙堆集地區,協同兄弟縱隊迅速完成了對黃維兵團的緊縮包圍。12月6日,我軍東、西、南三個集團向敵發起總攻,由第1縱隊和第3縱隊、華野第13縱隊及炮兵一部組成的西集團,充分發揮步炮協同的威力,利用縱橫交錯的交通壕,由西向東展開猛烈攻擊。戰鬥打得非常激烈,傷亡嚴重,許多連隊連排幹部全部傷亡,班長、戰士即自動代理幹部職務,繼續組織戰鬥。楊勇親臨前沿,深入戰壕,号召部隊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與敵人鬥戰術、鬥技巧。經過九晝夜激烈戰鬥,到12月15日黃昏,黃維兵團悉數被殲,連黃維本人也做了俘虜。其中第1縱隊殲敵1.6萬餘人,俘敵兵團副司令吳紹周以下将官9人。
1949年2月,我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楊勇任第5兵團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轄第16、第17、第18軍。3月31日,中共第二、第三野戰軍總前委制定《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實施渡江戰役。根據江面敵情和渡江作戰的特殊性,經過深思熟慮,楊勇決定以第16軍及第17軍一個師為第一梯隊強渡長江,第17軍主力随後跟進,第18軍為預備隊;同時調整炮兵編制,強化炮兵火力,命兵團和各軍所有炮兵集中使用,确保第一梯隊渡江成功。人民解放軍4月21日黃昏發起渡江作戰。17時,第5兵團萬船齊發,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沖對岸。30分鐘後,兵團第一梯隊先頭兩個團強行登陸,搶占灘頭陣地,并迅速擴大突破地段,接應兄弟部隊登陸。敵人苦心經營的海陸空立體防線頃刻瓦解,第5兵團當面之敵望風潰逃。楊勇率部一面分兵橫掃沿江殘敵,一面以主力窮追猛打,向敵縱深挺進,直撲浙贛線衢縣至上饒段。至5月上旬,先後解放婺源、常山、江山、玉山、衢縣、浦城、政和等城鎮,俘虜潰敵5萬餘人。8月19日,劉鄧首長下達《川黔作戰基本命令》,确定第5兵團并指揮第3兵團第10軍直出貴州及川南,斷敵退往雲南的道路。楊勇率領第5兵團由上饒出發,向湘西隐蔽開進。10月20日,部隊進抵邵陽。當日,楊勇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決定以第17軍附兵團野炮團,沿湘黔公路出擊,攻占貴陽;第16軍向天柱、三穗、鎮遠進擊,協同第17軍作戰;第18軍為第二梯隊,視情況參加作戰。11月初,楊勇指揮第5兵團和第3兵團第10軍進至貴州境内,解放鎮遠、三穗地區,11月15日攻占貴陽。随後,楊勇率兵團主力第16、第18軍和第10軍向川南疾進,相繼解放遵義、畢節、叙永、泸州、宜賓、樂山等城市。12月19日,在峨嵋縣金口河,俘敵川湘鄂綏靖公署司令官宋希濂及殘部3400餘人。12月26日,楊勇和杜義德統一指揮第3、第5兵團主力,會同華北軍區第18兵團、第四野戰軍第50軍發起成都戰役。在我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打擊下,敵第7、第15、第16、第18、第20兵團等先後起義,敵第5兵團一部被殲。
1950年新年伊始,楊勇就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兼貴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擔負起領導全省軍民開展土改、征糧、剿匪、反霸、恢複生産等工作任務。根據中共中央西南局指示和西南軍區部署,楊勇上任後即組織第16、第17軍部隊,實行軍事打擊、政治瓦解和發動群衆相結合的方針,進山剿匪,共殲滅瓦解敵匪特武裝10萬餘人,将貴州匪患基本平息,社會秩序很快得到恢複,各級民主政權得到鞏固,群衆生産和生活有了保障。年底,楊勇和一批将軍們奉命來到當時我軍的最高軍事學府――南京解放軍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并兼任高級系一班班主任、黨支部書記、高級系主任。他不但自己如饑似渴地學習和掌握各種現代軍事課程,還鼓勵大家拿出戰場上同敵人頑強拼搏的精神,攻克學習上遇到的難關。從軍事學院學習期滿畢業後,楊勇先後調任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校黨委書記,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校黨委書記。
社會主義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列強不甘心他們的失敗,他們就把侵略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願軍于1950年10月25日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攜手并肩,同以美國為首的15國部隊浴血奮戰,終于将侵略者從鴨綠江和圖門江邊逼回到三八線以南,形成了持久的拉鋸戰格局。敵人一會兒毫無誠意地要求停戰談判,一會兒又瘋狂地發起進攻。正是在這種軍事和政治鬥争複雜交錯的情況下,楊勇接替因病回國的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趕赴朝鮮戰場。
為了迫使侵略軍早日真心實意坐到停戰談判桌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制定了對敵發起夏季反擊戰役的方案。楊勇到來時,第一次戰役已經緊張激烈地打響。楊勇走馬上任,經過對敵情和前沿地形的了解分析,楊勇請示志願軍總部彭德懷司令員等領導同志,提出了自己對敵作戰的看法和觀點。經彭德懷請示黨中央、毛澤東批準後,志願軍總部制定了周密的“金城戰役”作戰計劃,決定以楊勇率領的第20兵團為主要反擊部隊,60軍、54軍和21軍隸屬20兵團指揮。這樣一來,20兵團加上原有的67軍、68軍,共有5個軍的兵力。7月13日21時,楊勇一聲令下,槍彈如閃電,炮聲似驚雷,我軍炮火向美李軍蟄伏的陣地怒吼而去,我志願軍第20兵團由5個軍組成的東、西、中三個突擊集團從天而降,如三把鋼刀般直插入敵人陣營,捷報像雪片一般飛來,敵人的前沿陣地460.3高地、728高地、522.1高地一個接一個被志願軍突破!志願軍又向縱深陣地挺進!73歲的李承晚聽到前線不斷失利的噩耗,親自奔赴前線坐鎮指揮,“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慌忙從日本東京乘機飛臨金城前線,全力組織兵力反撲:天上派戰機輪番轟炸,地面有幾十輛坦克和大炮配合步兵的攻擊。志願軍将士們在楊勇沉着冷靜的指揮下,在十四個晝夜的激戰中,擊退敵人1000多次的瘋狂反撲。
敵人遭到志願軍的重創,隻得同意到談判桌上去簽字。1953年7月22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國務卿杜勒斯和李承晚先後發表同意接受停戰,恢複談判的聲明。1953年7月27日10時,中朝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對方首席代表哈利遜中将相會在闆門店談判桌前,簽署了停戰協議。同日,克拉克上将和金日成元帥分别于汶山和平壤在停戰協議書上正式簽字。整個金城戰役,20兵團共計殲敵5.2萬人之多,是預定殲敵數目的5倍多。志願軍在戰鬥中向前推進的169平方公裡,在談判中以條文形式得到正式承認。金城戰役,是“打談結合”的典型成功戰例,也是朝鮮戰争最後一仗。此後,敵人雖然絞盡腦汁破壞停戰協議,但面對巍然挺立在千裡邊防線上的志願軍組成的銅牆鐵壁,再也不敢輕舉妄動。1955年4月,楊勇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員,繼續率領志願軍為朝鮮人民戰後的恢複和重建工作提供和平保障。1958年10月26日,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的楊勇,率領最後一批志願軍回到祖國,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回國後,楊勇即被任命為北京軍區司令員。馳騁沙場大半輩子的楊勇,又為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事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他不但注重培養和提高戰士們的政治覺悟和軍事技能水平,也非常關心戰士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并把增強戰士們的文娛水平、能力當作一個重要任務。正是這種“文武雙全”的帶兵方法和腳踏實地的良好作風,使北京軍區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尖子連和優秀個人。北京軍區的良好風貌,受到中央軍委和黨中央高度重視,一些國家機關和兄弟軍區也紛紛派人前來參觀學習。1964年6月,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檢閱了北京、濟南軍區部隊的訓練成績後,也都發出欣慰的贊揚。1964年秋天,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在北京觀看了某部隊的射擊表演後回到英國,在一個記者見面會上說:“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
1965年春,楊勇奉命擔任修建北京地鐵籌建領導小組組長。7月,北京地鐵第一期工程上馬,楊勇全身心投入地鐵建設的工作中,決心以最高的質量和最快的速度來回答黨和人民的期盼和囑托。遺憾的是,楊勇未能親自領導到地鐵建成通車的那一天。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起初,林彪、江青一夥野心家對楊勇采取的是拉攏政策。拉攏不成,身為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楊勇自然成了他們陰謀篡黨奪權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1967年1月21日,在呼嘯的寒風中,楊勇被林彪、江青一夥的爪牙帶走了。他們押着楊勇遊鬥,要他承認自己是反黨、反毛主席、反社會主義的“三反分子”。可是,在楊勇為祖國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一生的履曆表上,怎麼也找不到這幾個字,叫他如何認罪呀。楊勇的“負隅頑抗”和拒不認罪,特别是在1969年4月召開的“九大”會議上,毛澤東講了楊勇的問題後,林彪、江青一夥明顯感到風頭不對,便加緊了對楊勇的隔離審查,嚴刑逼供。罰站、罰餓、毆打、不許睡覺、誘其自殺等無所不用其極,令人發指,反複地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殘酷地折磨他。但他們卻打錯了算盤。走過了二萬五千裡長征,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楊勇将軍,不僅有着一副铮铮傲骨,更有着鋼鐵般的革命意志。他始終堅信,黨中央和人民是不會懷疑他的!曆史終究會還自己一個公正。
烏雲終會飄散,冬天終會過去。随着林彪叛黨叛國陰謀的敗露,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懷下,楊勇等一批蒙冤受屈的同志得以平凡昭雪。1972年5月,楊勇被任命為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後來又先後擔任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常委、總參謀部黨委第二書記、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等職。楊勇再度出山,寶刀不老。不管在何種職位上,楊勇都欣然前往,盡職盡責。1979年1月,在中國對越南自衛還擊戰打響前夕,楊勇受鄧小平委派,和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等同志一起,前往雲南邊境地區馬關、河口一帶視察。回到北京後,楊勇向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等彙報了視察雲南前線的情況,并就懲罰越南的作戰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後,楊勇和鄧小平等中央軍委領導一起,堅守在總參謀部,時刻聽取前線戰事情況,指導前線作戰。戰争結束後,楊勇又來到廣西軍民中間,同他們一起歡慶勝利。
就在楊勇一心撲在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軍隊國防建設事業的工作中時,病魔悄悄來到了他身邊。1983年1月6日1時55分,一代名将楊勇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緩緩地合上他那雙深邃、敏銳的眼睛,享年70歲。他的生命雖然已如同星辰一般隕落,但他的名字,和他一生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事業和國際共産主義事業建立的豐功偉績,将永遠閃爍在新中國曆史的史冊中,镌刻在他戰鬥過的每一寸土地上。
作者點評
楊尚昆同志在為楊勇舉行的追悼會上曾這樣評價說:“楊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半個多世紀以來,他馳騁沙場,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戰功卓著。他努力學習和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治軍嚴格,能攻善守,智勇雙全。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楊勇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努力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不斷提高駕馭戰争的能力,鍛煉成為一個熟谙軍事辯證法,善于掌握戰争規律,治軍嚴謹、智勇雙全的傑出将領。特别是在全國解放戰争中,楊勇先後擔任晉冀魯豫軍區第7、第1縱隊司令員和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了邯鄲、定陶、巨金魚、魯西南和千裡躍進大别山,淮海、渡江、成都戰役等一系列戰役、戰鬥,以其能攻善守、軍政兼優、智勇雙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卓著功勳,寫就了他戎馬生涯的輝煌篇章。楊勇對同志團結愛護,毛澤東也曾評價他是一個善于團結幹部、同志的人。在敵人眼裡,楊勇是個無情的對手。在同志心中,楊勇始終像一縷春風,給人溫暖和鬥志。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這不僅是我黨一慣堅持的方針政策,也是楊勇從多年帶兵和做地方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條鐵的定律。
在我軍數百名優秀戰将中,楊勇是其中一員,他與楊得志、楊成武将軍合稱“三楊”,深得毛澤東的垂愛,也深得全軍官兵的擁戴。
古人雲,勇者無畏也。自古以來,勇将如雲,但以德居之的勇将則廖若晨星。楊勇将軍不僅勇冠三軍,令蔣軍和美軍膽寒,他崇高的德望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則是他生發勇氣和膽力的源泉,足令後人欽佩,千古仰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