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都市言情 >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 劉伯承小傳

劉伯承小傳

書籍名:《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一)?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出生于四川省開縣趙家場。他出生時正逢祖父去世,全家披麻戴孝,所以便喚他“孝生”。後來父親按家族譜序,給他取學名劉明昭,字伯承。劉伯承祖上靠開荒種地和打鐵為生,生活非常貧困,到了祖父劉正富時生活才稍有好轉。5歲時,劉伯承被送往私塾求學,成績優異。可在他14歲時,父親便病逝了,他被迫辍學,種田割草,挑煤織席,以他稚嫩的雙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然而全家仍要靠借債度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風潮此起彼伏。劉伯承毅然參加了反對清政府的學生軍。曾有人勸他經商發财,他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理應仗劍拯民于水火,豈能隻顧一身之富貴,纏戀于家中老小?”1921年,劉伯承滿懷壯志考入重慶将校學堂,年底,即以各科全優的成績提前畢業,被分配到熊克武的四川陸軍第5師,第二年以排長身分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戰鬥。由于缺乏經驗,這次戰鬥失敗了。多年以後回憶起來,劉伯承坦率地說:“當時我有勇無謀,這一仗沒有打好。”劉伯承并不是天生的軍事家,他天才般的指揮藝術和赫赫戰功都是經過孜孜不倦的學習和一次次實戰拼打摸索出來的。1913年,劉伯承參加了熊克武等發動的四川讨袁戰争,因表現突出在火線上升任連長。

  
      1916年劉伯承回到四川,與王伯常、康雲程等組織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4支隊”并擔任軍事指揮。在攻打豐都的戰役中,劉伯承身負重傷,失去了右眼。他來到重慶治療眼傷,在三個多小時割除腐肉、理順血管的手術中,劉伯承拒用麻藥,醫生一刀一刀割着,劉伯承端坐在椅子上,滿頭大汗,一聲不吭,連一向傲慢的德國醫生都佩服地說:“了不起,了不起,你才是真正的中國好漢”,還連連贊歎“你真是軍神!”不久,劉伯承擔任了熊克武所部的第9旅參謀長。袁世凱死後,四川政局處在軍閥混戰中,劉伯承率衆讨伐北洋軍閥,打了不少勝仗。他嚴謹大膽的軍事謀略,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使他的名聲在四川廣泛傳播。他的部隊常使敵軍聞風喪膽,潰不成軍。有人說劉伯承是天上的一條龍下凡,有人說他是劉伯溫再世。

  
      1926年,劉伯承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一位堅定的共産主義者。1926年,楊?公、劉伯承、朱德等人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中共四川地委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了滬順起義。滬順起義是我黨曆史上第一次武裝暴動,為中國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27年劉伯承擔任參謀長,和周恩來、賀龍等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1927年11月,南昌起義失敗,劉伯承赴蘇聯留學,三年後歸國,先後擔任中共長江局軍事委員會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及軍委編譯科科長、中央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等。1932年,中央軍委成立總參謀部,劉伯承任總參謀長,協助周恩來、朱德參與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并取得勝利。這個勝利成為蔣介石的“最大的恥辱”。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蔣介石調集一百萬軍隊,兩百架飛機對紅軍發動了更為猛烈的攻擊。這時共産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也來到了中央根據地。李德推行軍事教條主義,與左傾路線的領導者站在一起,完全不考慮中國實際,使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劉伯承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鬥争。1934年5月的一天,劉伯承嚴肅地對李德說:“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拼消耗的戰術,采取機動靈活的方針,根據地将喪失,紅軍将會拼光,我們将變成千古罪人!”李德聽了,惱羞成怒,大發脾氣,還嘲笑劉伯承:“你連一個參謀的水平都不如,虧你還進過伏龍芝軍事學院。”劉伯承因此被撤消了紅軍總參謀長職務,被貶到紅5軍團任參謀長。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損失慘重,被迫開始了戰略大轉移。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劉伯承所在的紅5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蔣介石設置了四道封鎖線妄想消滅紅軍,而紅軍将士則在錯誤路線的領導下,忍受着疲憊、風雨,拖着沉重的行李辎重,去面對異常嚴峻的敵情。負責殿後的紅5軍團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盡管敵軍前堵後追,劉伯承總能在處境危惡的時候沉着地指揮官兵作戰,化險為夷,保衛了中央領導機關的安全。1934年12月14日,黎平會議作出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設想,并調劉伯承任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親自指揮,創造性地用竹排架設浮橋,使全部紅軍順利飛躍烏江天險,并迅速攻克豬場、團溪,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智取遵義,強奪婁山關。劉伯承率部靠智謀奪取遵義,大快人心,使紅軍戰士看到了希望,也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遵義會議以後,劉伯承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和組織了紅軍四渡赤水的戰役。每次渡河架橋,劉伯承都親自拄着拐杖,指揮工兵架橋、護橋。四渡赤水後,紅軍開始進軍雲南,準備搶渡金沙江入川。金沙江水深江闊,水流湍急,敵軍飛機天天在江面上低飛偵察,局勢非常嚴峻。中央軍委命令劉伯承率幹部團搶占皎平渡,渡江的紅1軍團和紅3軍團都因江闊水急,渡江未能成功,皎平渡成了紅軍唯一的生路。劉伯承率部晝夜兼程,來到皎平渡附近的一個村子,很快繳獲了兩艘木船,并且出其不意全殲國民黨一個連和保安隊,完全控制了皎平渡。接着,劉伯承親自視察渡口,命令幹部團沿北岸向東西兩側派出部隊,一為尋找船隻,二為防止敵人從兩側進攻,後在當地群衆的幫助下又找到4艘木船。劉伯承興奮地電告軍委:“皎平渡有船隻6艘,每日夜能渡1萬人。軍委縱隊5日可渡河。”軍委急令紅1、3軍團速到皎平渡渡江。部隊渡江之前,劉伯承組織了渡江委員會,并雇請内行船家幫助擺渡,還派第3營翻山搶占通安鎮,以消除敵軍的威脅。劉伯承站在江邊親自指揮渡江。5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過了江,他們稱贊劉伯承在渡江戰鬥中指揮有方,組織巧妙。毛澤東高興地說:“前幾天,我們一些同志還擔心,怕我們渡不過江去,大家擠上絕路,當時我就對恩來、朱德同志講,沒關系,四川人說劉伯承是條龍下凡,江水怎會擋得住龍呢?他會把我們帶過去的。”經過九天九夜,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紅軍渡江後,劉伯承下令:“把船全部燒掉!讓蔣介石望江興歎吧。”第二天,當敵軍大部隊趕來時,江水浩淼,連紅軍的影子也沒看見。渡江以後,劉伯承任司令,帶領紅軍主力順利通過彜民區,留下了和彜人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的佳話。

  
      (二)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後,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到達陝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劉伯承任129師師長。

  
      1937年9月30日,劉伯承率部隊東渡黃河,推進到太行山地區,開始創建太行山根據地。

  
      劉伯承來到太原以後,先後帶領部隊取得了夜襲陽明堡機場、七亘村戰鬥等一連串的勝利,打破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1937年底,抗戰形勢有了重大的變化,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争已經結束,以共産黨為主體的遊擊戰争進入主要地位。這一時期,劉伯承進行了大量的軍事理論研究,對遊擊戰的戰略戰術作了充分具體的總結和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現代遊擊戰的鬥士。

  
      1938年,冀魯豫根據地初具規模,同時,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129師相繼取得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等一系列戰鬥勝利,尤其是神頭嶺一役,所采取的伏擊戰術被日本侵華軍稱為“支那第一流遊擊隊戰術”、“八路遊擊戰的戰術典型”。

  
      1940年,日軍廣泛修築鐵路、公路,妄圖截斷我各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系。劉伯承說:“敵人要用鐵路作柱、公路作鍊、據點作鎖,造成一個‘囚籠’,想把我們軍民裝進去,淩遲處死。”他針對性地提出進攻的破擊戰的戰略方針,号召晉冀魯豫軍民展開交通鬥争,以粉碎日軍的“囚籠”戰策。

  
      1940年8月,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指揮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在第一階段,劉伯承和鄧小平将部隊組織成了左、右翼突擊隊和總預備隊、平安、和順支隊,129師的左、右翼突擊隊分别攻占了蘆家莊和桑掌鐵爐溝,總預備隊14團攻占了正太路的咽喉――獅垴山。敵人向獅垴山發起一輪又一輪反攻,飛機大炮輪番轟炸,甚至還施放毒劑,最終卻不但毫無進展,反而被我軍殲滅400餘人,其他部隊也遭到我軍沉重的打擊。十幾天之内,日軍所吹噓的“鋼鐵封鎖線”的三分之二以上據點都被我軍民破毀,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我劉鄧所部的129師的主要任務是收複榆遼公路上的日軍據點。劉伯承師長派人作了仔細的偵察和分析,在對作戰的敵情和地形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劉伯承制定了嚴密的戰鬥部署,指揮部隊經過艱苦卓絕的鬥争,蕩平了日軍在該區的全部據點,使日軍受到重創。這一階段,129師和其他各部的戰鬥使日軍的“囚籠”政策遭到緻命的打擊,也使日軍怒而組織更為瘋狂的大“掃蕩”。劉伯承又指揮部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鬥争。

  
      1942年,129師政治部為劉伯承慶祝50大壽。12月16日(劉伯承的生日實為12月4日),中共中央發來賀電、賀詩,彭德懷等人還親自參加了慶祝大會。朱德的祝壽詩寫道:“戎馬生涯五十年,憑殲日寇鎮幽燕;将軍猿臂依然健,還我山河任仔肩。”劉伯承自己謙虛地對将士們說:“如果我一日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經過八年抗戰,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終于于1945年8月赢得了抗日戰争的偉大勝利。抗日戰争勝利後,國民黨立即發動内戰,閻錫山集中十三個師的兵力,進攻上黨。妄圖破壞我軍根據地。中共中央決定采取“針鋒相對,寸土必争”的方針,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我軍在十日之内就攻占了敵軍侵占的五個城鎮。在攻打長治時,劉伯承指揮部隊采取攻城打援的戰術,即先分别攻下長治以外各城,誘使長治城内的主力出來增援,從而消滅其主力。然而,我軍攻占了屯留城、長子城後,敵軍卻龜縮在長治城中不敢出援,劉伯承和鄧小平又根據形勢,改變方針,迅速奪取各城,使長治城陷入孤立。這時閻錫山又派大量援軍南下,有救援長治的迹象。劉鄧決定放棄攻取長治的原計劃,而變為圍城打援。我軍采取機動的戰術在老爺山幾乎全殲了敵軍兩萬多人,擊斃了敵副總司令彭毓斌,俘獲了數十名敵高級軍官。困守長治等待援兵的史澤波聽到這個消息,信心盡失,企圖棄城逃跑,我軍迅速對敵形成圍追堵截之勢,幾乎全殲逃敵,俘虜了包括軍長史澤波在内的的近萬名敵軍官兵。

  
      (三)

  
      上黨戰役的偉大勝利,迫使蔣介石與共産黨簽訂了“雙十協定”。毛澤東高度評價了這次戰役:“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地區,在那個腳盆裡,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十三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就定了,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争。這一回我們‘對’了,‘争’了,而且‘對’得很好,‘争’得很好。……這樣的仗還要打下去。”

  
      1945年秋,蔣介石以咄咄逼人的氣勢,調集了80萬大軍進攻解放區,妄圖搶占平津,奪取東北。10月7日,毛澤東給劉鄧發出指示:“在你們領導之下打一個勝利的上黨戰役,使得我軍有可能争取下一個相當的或更大的勝利。除以太嶽全力展開同蒲路的作戰,争取應有勝利之外,必須集結冀南、太行與冀魯豫全力,争取平漢戰役的勝利。即将到來的平漢戰役,是為着反對國民黨主要力量的進攻,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實現。這個戰役的勝利,關系全局,極為重大。”

  
      當時局勢已十分嚴重,劉鄧将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嶽四個軍區部隊的主力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2、3、4縱隊,命令第2、3縱隊和第4縱隊分别作為路西和路東兩軍,對敵實施東西鉗擊,并派張廷發所屬三個團為獨立支隊,到豐原、安陽西側鉗制北進之敵。

  
      不久,沿平漢路北犯的馬法五、高樹勳及魯崇義的部隊都被劉伯承巧妙地牽進了滏陽河套“口袋陣”中。劉伯承立即下達命令:“對強大的敵人,要像貓逮老鼠那樣,先把它盤軟,再把它吃掉。”經過争取,高樹勳将軍率衆萬餘人起義,使我軍戰役出現了轉折。鑒此,劉伯承立即布置了殲敵任務。11月1日夜,我軍指戰員經過浴血奮戰,突入馬法五長官部,緻使敵人四散逃跑,潰不成軍。11月2日,敵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40軍軍長馬法五、副軍長劉世榮、長官部參謀長宋肯堂等被俘獲。平漢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我軍共計殲敵2萬餘人,徹底打破了蔣介石的黃粱美夢。

  
      1946年6月,我中原解放軍受到國民黨重軍包圍,蘇北解放區也面臨敵軍進攻,劉伯承和鄧小平為了支援中原、華東戰場的戰鬥,“打亂敵人發動内戰的部署和時間表”(劉伯承語),于8月中旬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重錘出擊隴海線,發動了著名的隴海戰役。這次戰役是劉伯承過人膽略的集中體現。在隴海戰役中,劉鄧指揮野戰軍冒着側背受敵的危險,快速挺進縱深,在隴海路的開封、徐州段向敵人發起猛攻,12天内殲敵1萬餘人,破壞鐵路300多裡,切斷了國民黨的交通幹線,使國民黨上下大為震驚,緩解了我中原、華東部隊的壓力。有鑒于此,蔣介石決心消滅我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以解心頭之患,遂集結了30萬大軍從徐州、鄭州兩路向冀魯豫區壓來。劉鄧經過精心分析,反複思考,決定發動定陶戰役,集中兵力先打鄭州的敵整編第3師。劉伯承一面安排部隊休整,一面設計誘使敵整編第3師進入我軍預設戰場。敵剿總劉峙不知是計,令整編第3師改攻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劉伯承随機應變,果斷下令提前在大楊湖地區殲滅敵整編第3師,經過異常酷烈的攻堅戰鬥和奮勇追擊,我軍殲滅該敵整編第3師四個旅。這次戰役,殲敵17000餘人,生俘敵整編第3師中将師長趙錫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不久,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稱,定陶戰役勝利之後,“蔣介石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定陶戰役之後,蔣介石向解放區發動了更為瘋狂的攻勢,劉伯承繼而指揮發起了巨野、郅城之役和滑縣戰役〖BF〗,均取得了可喜的戰績。國民黨中央社不停謠傳劉伯承負傷、潛逃、陣亡的消息,劉伯承卻以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來回答。

  
      1946年底,蔣介石派遣重兵大舉進攻解放軍腹地,劉伯承和鄧小平商量采取“釜底抽薪”的戰略戰術,親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大膽進攻巨野、金鄉、魚台地區,發動著名的巨金魚戰役,使徐州隴海路受到威脅,敵軍迅速回撤增援,這正是劉伯承所要的結果。待敵回援,晉冀魯豫野戰軍予以迎頭痛擊,共殲敵16400餘人。劉伯承在這次戰役的經驗總結中說:“攻敵所必救,消滅其救者,攻敵所必退,消滅其退者,是求得打運動戰殲滅敵人的好辦法。”這次巨金魚戰役再次顯示了劉伯承深謀遠慮、臨機處置、果斷堅決的指揮藝術,因此,新華社評論說這次戰役“證明劉伯承将軍所部對運動戰之運用,已達爐火純青之境”。

  
      1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戰争進入第二年,蔣介石在第一年的全面進攻中損失慘重,因此,加強了對陝北戰場和山東戰場的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突破國民黨軍的中央防線,揭開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為了突破敵軍的黃河防線,劉伯承專門寫出《敵前渡河戰術指導》。6月30日,劉鄧指揮部隊強行渡河作戰,以勢不可擋之勢迅速渡過黃河。國民黨軍黃河防線全線崩潰,連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都驚呼:“黃河河防失守,不亞于當年法國馬其諾防線被攻破!”見此,蔣介石急忙調三個師一個旅增援黃河防線,并派王敬久統一指揮魯西南作戰的國民黨軍。劉伯承根據變化的敵情,果斷靈活地采取了“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術,當即指揮部隊圍攻郓城,吸引定陶、曹縣守敵增援,乘機奪取定陶、曹縣,再相機攻擊郓城、巨野等地。然而,敵軍十分狡猾,仍固守定陶、曹縣不出。劉鄧針鋒相對,于7月7日晚,令第1縱隊對郓城發起總攻,8日佛曉戰鬥勝利結束,殲敵15000餘人,接着又連克定陶、曹縣諸城。王敬久将66師、32師和70師集中在六營集、獨山集和羊山集三個集鎮上,擺成一字長蛇陣。劉伯承指揮野戰軍将敵三個整編師分割包圍起來,采取“圍一阙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暗設口袋”的戰術,一夜便全殲了敵第32、70師兩個整編師,隻有敵第66師還龜縮在羊山集。7月19日,蔣介石親自飛抵開封指揮,同時調重兵馳援魯西南。劉伯承利用敵援兵未到、守軍較弱的有利時機,組織部隊迅速向羊山集發動總攻,經一夜激戰,全殲敵66師,俘敵師長甯瑞珂以下9000餘人,斃傷敵5000餘人,魯西南之役遂告捷。次日,中共中央電令嘉獎劉鄧大軍所取得的輝煌勝利。

  
      1947年8月7日,劉鄧率十幾萬大軍開始了千裡躍進大别山的曆史壯舉。經過20天急行軍,一路上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勝了蔣軍一次又一次的追擊,終于勝利地進入大别山。劉鄧指揮野戰軍在七個月中同蔣軍展開了四個回合的鬥争,經過艱苦的鬥争,晉冀魯豫野戰軍實施了戰略展開,粉碎了敵軍的大“掃蕩”,在大别山站穩了腳跟,把戰線從黃河推到了長江沿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然而,這其中的困難是想也想不到的。劉伯承就差點葬身大别山。那是12月14日夜,劉伯承率司令部機關直屬隊按預定路線趕往河南光山縣北向店宿營,不慎誤入敵軍11師主力宿營地,所幸天黑一時未被發現,隻好迅速轉移。在轉移路上,敵軍派飛機偵察時恰好地上升起了一團團濃霧,劉伯承風趣地說,這是馬克思在天之靈在保佑。除了這種不期而遇的危險外,部隊還經常缺衣少食,到了冬天,劉伯承帶領大家自己縫棉衣,克服困難。

  
      1948年,中原成為兩國共軍争奪的關鍵地區。劉鄧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奪取中原的指示後,指揮晉冀魯豫戰軍主力轉出大别山,與陳粟大軍和陳謝兵團布成“品”字陣勢。5月,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原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改名為中原野戰軍。此後,劉伯承制定了發動鉗形攻勢、分割包圍敵人的基本作戰方針,三軍會師中原,協同作戰,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5月至8月間,劉伯承又指揮了宛西、宛東、襄樊及開封、睢杞等戰役,尤其是襄樊戰役,朱德稱為“小型模範戰役”,“在敵後投了一個籃”。這次戰役,我第6縱隊以與敵相同兵力一舉攻克襄樊,活捉敵首康澤,集中體現了劉伯承“合圍鉗形攻勢”的戰術思想。打這之後,蔣軍在中原的防禦基本被摧毀,人民解放軍的力量迅速發展,無論在數量、士氣和裝備上都優于國民黨軍隊。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令鄧小平、劉伯承等組成總前委,華野、中野兩軍聯手,以徐州為中心,展開戰略大決戰――淮海戰役。1941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了。華野、中野以幾十萬大軍向徐州發起進攻,截斷徐蚌路,圍殲黃伯韬兵團取得勝利。蔣介石見局勢緊急,急令黃維、李延年率兩個兵團馳援徐州。劉伯承等人對黃維兵團采取了追擊、側擊和迎擊的戰術,誘敵深入,很快包圍了黃維兵團,蔣介石又急令杜聿明集團及李延年兵團增援黃維,但均被華野部隊擊退。12月5日,劉伯承下令總攻黃維兵團。6日總攻開始,我軍日夜作戰,不斷壓縮敵軍陣地。13日,劉伯承又調整部署,命令部隊發起最後攻勢,至15日24時全殲黃維兵團,生俘敵兵團司令黃維和副司令吳紹周。1949年1月10日,華野經晝夜激戰全殲杜聿明集團,淮海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敵55萬餘人。淮海戰役發起時,中央軍委令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總前委,指揮實施淮海戰役,渡江作戰。4月22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了長江防線,國民黨軍隊四散潰逃。

  
      南京解放之後,中共中央令劉伯承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兼市長。不久,劉伯承、鄧小平又擔負起解放大西南的重任。11月1日,劉鄧指揮二野發起川黔戰役,至12月底成都戰役結束,曆時兩個月,劉鄧率領的二野與賀龍率領的18兵團等部隊共殲敵90萬人。劉伯承概括地總結了這次解放大西南的經驗:“西南進軍,在部署上為出敵不意,突然推其側背,斷其逃路,在行動上,則猛打猛追,使敵人無喘息餘地,更來不及變更原有的部署,被動應戰;在政策上,尤其切實可行地執行了本軍委布告的八項規定,收獲很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8日,劉伯承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鄧主持和領導了對國民黨軍起義投誠和被俘部隊的改造工作,并領導組織了艱苦的剿匪作戰。不久,劉鄧奉中央命令指揮部隊進軍西藏,為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有利條件。1950年11月,劉伯承着手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50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劉伯承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又兼任政治委員。1950年8月,中央軍委任命劉伯承為戰略小組組長。1982年8月,劉伯承因健康原因主動辭去國家、黨和軍隊的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逝世,享年94歲。

  
      作者點評

  
      劉伯承,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傑出的軍事家和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堅強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我國十大元帥之一。

  
      劉伯承年輕時就是一位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他抱着“仗劍拯民于水火”的遠大志向,投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他在黨領導下投身曆次戰争,立下了卓著的功勳:組織領導四川滬順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和反“圍剿”戰争,曆經二萬五千裡長征、抗日戰争,率部開辟晉冀魯豫根據地,發起上黨戰役、平漢戰役,帶領10萬雄師渡黃河,挺進中原,與鄧小平同志一道統一領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西南戰役,每一次戰役都傾注了劉伯承大量的心血。在三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中,他失去右眼,八九次身負重傷,一條腿也落下殘疾。然而,他的骁勇善戰、足智多謀,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使他赢得了“川中名将”的美稱。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他的指揮藝術達到了爐火炖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戰勝國民黨反動派,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劉伯承不但是一名卓越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孜孜苦讀、勤奮著述的學者。他在軍事理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劉伯承早年留學蘇聯,打下了較好的俄語基礎,學習了不少蘇聯的軍事理論著作,歸國後長期從事編譯工作,是我國最早的編譯科長。他編譯的外國軍事理論著作,為豐富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軍事科學彌足珍貴的财富。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劉伯承利用作戰間隙,用僅有的一隻眼睛刻苦攻讀,縱覽斐聲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書籍,結合中國革命戰争的實際情況,寫下了一百餘萬字的軍事著作。他的理論研究,就是為軍隊作戰和培養軍事人才服務的,所以能夠緊密結合實際,對于中國革命戰争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也成為培養軍事人才寶貴的資料。

  
      建國後,劉伯承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在健康日益惡化的情況下,仍辛苦操勞,嘔心瀝血,為培養我軍的高級指揮幹部和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僅如此,劉伯承還是一個黨性觀念和組織觀念極強的人,他處處以黨的利益為重,對于上級的命令和指示,向來都是反複研究,認真執行。在反對教條主義之風盛行的時候,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卻仍然毫無怨言,嚴格自律,表現出一個無産階級革命家的磊落襟懷和高尚情操。

  
      中華民族是東方“龍”的民族,毛澤東稱劉伯承“是條龍”,正是對他的高超軍事造詣和常勝将帥的革命軍事生涯的真實寫照。

  
      劉伯承同志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的光輝業績和高尚品德将永載史冊,永遠被我們銘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