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都市言情 >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 羅榮桓小傳

羅榮桓小傳

書籍名:《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羅榮桓,原名羅鎮慎,字雅懷,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屬衡東縣)一個鄉紳家庭。羅榮桓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母親賀氏善良寬厚,外柔内剛。父親羅國理較為守舊,經營一間“永隆号”雜貨鋪。羅榮桓8歲入私塾,後轉入新式小學。讀高小時,一位國文老師取《詩經・魯頌・泮水》中“桓桓于征,狄彼東南”中威武之意,為其改名為羅榮桓。

  
      1919年,羅榮桓入長沙協均中學讀書。1924年入青島大學讀書,受“五四”運動影響曾參加“五卅”反帝愛國活動。在青島大學讀書期間,他親眼看到東洋人在櫻花節旁若無人的狂歡,日本軍艦在膠州灣肆意遊弋,想起了“五卅”運動中烈士流的鮮血,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救國救民做出一番大事業。由于他學的是工科,了解我國的工業落後問題,因此他認為要使中國富強,必須要振興工業。接着,他和同學們興辦了“三民實業社”,開始了他第一次救國救民的嘗試。然而,在當時中國整個民族工業都受到帝國主義的排擠、壓迫的情況下,這幾個學生僅僅憑着一股愛國熱情辦起來的一個手工作坊,怎麼能和帝國主義的壟斷資本相競争呢?不到一年,這個實業社就因維持不下去而夭折。

  
      1926年秋,他從青島大學預科畢業,回鄉後組織農民協會,鬥争土豪劣紳。1927年夏天,羅榮桓考入武昌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前身)理學院,不久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産黨員。7、8月間,他遵照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到湖北南部的通城、崇陽一帶發動農民暴動。8月20日,羅榮桓參與領導了通城起義,任通城和崇陽農民自衛軍的黨代表,随即率部隊至江西修水,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羅榮桓任特務連黨代表,旋即帶領百餘人到湖南參加秋收起義。起義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向羅宵山脈進軍。途中,毛澤東在三灣村将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縮編為兩個營和一個特務連,羅榮桓仍為特務連黨代表。

  
      毛澤東和羅榮桓等黨代表在水口、大汾等地發展了我黨第一批士兵黨員,有了這批黨員,“支部建在連上”才開始真正落到了實處。此後,羅榮桓便跟随毛澤東在部隊中開展政治思想工作。

  
      上井岡山後,羅榮桓曆任中國工農紅軍連、營黨代表,積極發展士兵黨員,建立軍隊基層的共産黨組織,實行民主制度,尊重、愛護士兵,反對打罵士兵的軍閥作風。在工作中,他堅持了一條行動原則:凡是要求同志們做到的,他必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模範行動作為無聲的命令。戰鬥時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退卻在後,生活中對戰士們十分關心,因此深受戰士們的喜愛。

  
      1929年11月,毛澤東集合了羅榮桓在内的一批黨代表,用半個多月的時間,召開多次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為召開紅4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作準備。羅榮桓積極反映部隊的情況。他講述了廢止肉刑,反對打罵士兵的問題,并舉例說:第9支隊有一位軍官,打人兇狠,士兵就送他一個綽号,叫“鐵匠"。這個事例很典型,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毛澤東詳細将此事記錄下來,後來将反對軍閥作風寫進了古田會議決議。

  
      12月,部隊開拔進駐古田,羅榮桓參加了毛澤東召集的會議,逐條讨論、起草了紅4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草案。28日,古田會議召開,通過了這個決議草案(即《古田會議決議》),會上,毛澤東和羅榮桓等11人被選為紅4軍軍委委員。羅榮桓受到毛澤東的稱贊。

  
      會後的一天,在古田鄉間小道上,積雪未化,素裹銀妝。毛澤東和秘書馮文彬一起散步,羅榮桓從一旁經過。他望見毛澤東,連忙行軍禮并緻問候,而後又匆匆而去。毛澤東駐足伫立,望着這位沉穩踏實的紅軍幹部的背影,點燃一支煙,深沉地對馮文彬說道:“這個同志是個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幹部,對這個同志,我們發現晚了。"感歎之情溢于言表。

  
      不久,毛澤東改組了紅4軍第2縱隊領導機構,羅榮桓被提升為第2縱隊政委,擔負起新的重任。

  
      1930年初,羅榮桓擔任紅4軍第2縱隊政委後,與縱隊長曾士峨、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等結合部隊實際,認真貫徹《古田會議決議》,使這個縱隊迅速進步成長,成為紅4軍的主力之一。

  
      1930年端午節前,正在紅4軍第2縱隊任政委的羅榮桓突然接到前委命令,要他出任紅4軍軍委書記和政委。這個新任命,正是毛澤東的提議。當時,紅4軍的軍長是林彪。林彪雖然打仗有些辦法,但高傲自大,個性太強,誰和他在一起都很難共事。紅4軍代理軍委書記熊壽祺走後,毛澤東就反複考慮4軍政委的人選,考慮來考慮去,覺得必須選一位立場堅定、觀念正确,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有寬廣胸懷,善于忍讓、諒解又能堅持原則的同志去擔任。最後選定了羅榮桓,前委也完全同意毛澤東的意見。

  
      羅榮桓到紅4軍軍部後,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很快就解決了部隊中的團結和作戰能力較差的問題,使紅4軍的工作很快走到了前頭。

  
      1930年12月中旬,蔣介石開始對中央蘇區紅軍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12月下旬的一天,紅4軍在釣峰河灘上召開了粉碎敵人“圍剿”的動員大會,羅榮桓在大會上講了話。他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準備反攻”的方針;根據總前委的布置,列舉了紅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克敵制勝的八大有利條件。他講完話後又領着大家高呼“勇敢沖鋒”、“拼命殺敵”、“多繳槍炮”等簡短有力的口号,鼓舞廣大指戰員昂揚的鬥志,使前不久在部隊中因打“AB團”而引起的驚慌不安的情緒為之一掃而光。動員大會後,紅4軍立即投入反圍剿鬥争,取得了勝利。

  
      1931年,在第三次反“圍剿”戰争中,林彪和羅榮桓率紅4軍打開蓮塘和良村後,又奉命率部轉向東面去攻打駐黃陂的國民黨軍毛炳文師。由于時間緊迫,良村戰鬥剛剛結束,紅4軍主力部隊火速向黃陂趕去,在良村隻留下了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打掃戰場,安置傷員,收容俘虜,運送槍支。不料在我紅4軍主力離開良村不久,敵19路軍緊追了上來,在良村打掃戰場的我軍機關人員來不及疏散,一些傷員被敵人抓走了。羅榮桓在行軍途中聽到消息,十分悲傷。他覺得,丢掉一些俘虜和槍支固然可惜,而丢掉在戰鬥中拼命殺敵流了血的傷員則不可饒恕,因此不能原諒自己。在黃陂消滅了毛文炳師的四個團以後,紅軍進行休整。此間,羅榮桓等同志在城岡召開了紅4軍軍委會議,毛澤東和中央局的一位負責人也出席了這次會議。會上,羅榮桓深刻檢讨了在良村戰後丢掉傷兵、俘虜和槍支的問題,自己主動承擔了全部責任。會後,中央局在沒有做深入調查的情況下,免除了羅榮桓的軍委書記職務,而讓林彪接任了這一職務。羅榮桓對于中央局這一過重的處分,一點也沒有計較,他覺得自己應該負責。

  
      1932年3月,羅榮桓任第1軍團政治部主任、領導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時組織部隊發動群衆,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擴大紅軍隊伍。

  
      在第四次反“圍剿"結束後,羅榮桓改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曾兼任擴大紅軍突擊隊總隊長,領導擴紅工作,成績卓著。1934年1月,羅榮桓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獲紅星獎章。9月,任新編組的第8軍團政治部主任。由于王明、李德等領導人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我軍在蔣介石發動的第五次“圍剿”中失利,紅軍不得不開始艱難的戰略大轉移――萬裡長征。10月,羅榮桓率部參加長征。

  
      長征途中,羅榮桓每到一處便給戰士們打氣,鼓勵大家一定要跟着毛主席和黨中央北上抗日,一定要勒緊褲帶,堅持下去。險惡的環境,漫長的征途再加上并不順利的境遇,這一切都沒有動搖羅榮桓的革命意志,他始終保持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終于率部順利走完了漫漫長征路,勝利到達陝北。

  
      1936年6月,羅榮桓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兼任培訓高級幹部的第一科政委。1937年1月,羅榮桓任軍委後方政治部主任,7月,又調任第1軍團政治部主任。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盧溝橋事變,抗日戰争爆發。這時羅榮桓已擔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主任。不久,他和林彪、聶榮臻一道,率部進行了平型關戰役,取得著名的平型關大捷。9月,他率師政治部和少量部隊,在山西、河北交界的阜平、曲陽、靈壽一帶發動群衆,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8年,羅榮桓奉命到呂梁山地區,與代師長陳光指揮午城、井溝和薛公嶺等戰鬥,保衛了黃河河防,并對駐當地的新軍決死第2縱隊進行幫助,一同開辟晉西南根據地。不久,他赴延安參加擴大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歸隊後任第115師政委。

  
      1939年3月初,羅榮桓與代師長陳光率第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指揮樊壩、梁山、白彥等戰鬥,重創日僞軍。他率領的第115師部隊,與由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組成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并肩作戰,先後在魯西、魯南、冀魯邊、魯中、濱海地區發動群衆,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人民武裝,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在鬥争中,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強調團結抗日的友軍和愛國民主人士,孤立和打擊制造摩擦的國民黨頑固派。

  
      1941年8月,羅榮桓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11月初,侵華日軍山東駐軍司令土橋一次中将糾集了日軍三個師團、四個旅團,再加上僞軍共5萬餘人,對沂蒙山區“掃蕩",企圖一舉消滅我山東黨政中樞領導機關,摧毀我沂蒙地區抗日根據地。

  
      在留田東南牛家溝,羅榮桓主持了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八路軍第115師代師長陳光、政治部主任肖華和參謀長陳士榘等人。大家讨論着突圍方案,一時衆說紛纭。大家提的方案有三個:一是向東,過沂河、沐河、進入濱海根據地;二是向北,同山東縱隊彙合;三是向西,進入蒙山。但是,沒有一個是主張向南的,因為,在一些同志看來這個方向幾乎不用考慮,南邊即是臨沂,是敵人的大本營。據報告,日軍司令土橋一次就在那裡坐鎮。羅榮桓在仔細聽取大家的意見,權衡着每一種方案的利弊後,堅定地說:向南突圍!一時語驚四座!

  
      羅榮桓分析說:“先說東面,沂河、沐河被敵人嚴密封鎖,敵人預料我們可能要到濱海,已在沂河、沐河之間集結了重兵。如果我們東去,很可能鑽進敵人布下的口袋。再看北面,敵人正瘋狂南壓,北面的沂魯山區在國民黨軍隊手中。他們在‘皖南事變’之後,同八路軍關系惡化,最近剛剛同山東縱隊打了仗。我們如果北上,很可能被兩面夾擊。至于西面,臨沂至蒙陰的公路已成為敵人戒備森嚴的封鎖線。即使我們能越過此線進入蒙山,那裡也是敵人合擊的目标。南面呢?雖然是敵人的大本營,但是敵人估計我們不敢向其大本營前進,而把兵力都集中到沂蒙山區,其後方必定空虛。”于是,羅榮桓主張先向南突圍,跳出敵人包圍圈後轉向西,進入蒙山和魯南的結合部,這個位置比較機動。諸位領導同志見羅榮桓說得有理,一緻同意部隊和機關向南突圍。

  
      一聲令下,部隊迅速轉移。臨進敵人的封鎖線,偵察員發現前面有兩股敵人,兩股敵人之間的距離隻有一公裡半。羅榮桓率隊在前,立刻吩咐往後面傳令:成三路縱隊快速前進。隊伍在敵人的縫隙中宛如一條遊龍,迂回穿插,一共越過三條公路,幾次聽到敵軍的車馬喧嚣,又悄悄避開了。到高裡,已是敵人後方,果然敵人守備空虛。部隊折而向西,在埠山莊宿營。此地緊靠臨(沂)蒙(陰)公路,距離臨沂城隻有25公裡。這時,天已經亮了。在村邊不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敵人的後續部隊、辎重隊正一路飛塵,源源北上。羅榮桓笑笑說:“讓敵人去海裡撈針去吧,我們睡覺。"于是就在敵入眼皮底下,部隊悄然宿營。這次突圍,八路軍未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便安全跳出敵人5萬大軍的合圍圈。

  
      德國進步記者希伯在度過留田突圍驚心動魄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夜後,異常興奮,對負責接待他的谷牧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夜晚,比在西方參加過的任何一次最愉快的晚會都更有意義,更值得留念。我一定要把這奇妙的經曆寫出來,告訴全世界人民。"他的文章經譯出後,登在115師油印的《戰士報》上,題目叫做《無聲的戰鬥》。

  
      羅榮桓率部在沂蒙山根據地的中心地區,領導軍民堅持鬥争,挫敗了日軍在山東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掃蕩"。此外,在山東戰局中,他曾抱病受命,禮遇于學忠,阻擋李仙洲,大大改善八路軍在山東的戰略地位。對于羅榮桓在山東戰場的功績,毛澤東在1962年曾有過評價:“山東隻換上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194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及毛澤東的命令,羅榮桓又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第115師政委、代師長,8月兼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在抗日戰争最艱難的歲月,他領導山東軍民實行精兵簡政,同時保留骨幹,培訓幹部,為部隊的再發展準備好充分條件。為此,他強調實行主力地方化,加強連隊基層建設,開展分散性、群衆性遊擊戰争。針對日軍兵力少、政治上孤立的情況,在其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和“蠶食"時,羅榮桓同志及時提出“敵人打過來,我們就打過去"的“翻邊戰術",并将山東五個戰略區的抗日鬥争聯系起來,互相呼應,互相配合,使日軍首尾難顧,一舉扭轉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被動局面。與此同時,他還領導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産,為戰略反攻準備了條件。

  
      1944年,羅榮桓開始組織一系列戰役,實行局部反攻。1945年他指揮部隊在山東全境進行大反攻,控制山東境内的津浦、膠濟和隴海鐵路,收複除濟南、青島等少數城市以外的山東絕大部分地區。1945年6月,他赴延安參加中國共産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他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抗日戰争勝利後,羅榮桓奉命組織和率領山東主力部隊6萬餘人進軍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1945年12月,面對國民黨軍對東北的進攻,他強調我軍必須控制中長路兩側廣大地區。

  
      1946年3月,在東北停戰有可能實現的情況下,他提出,在争取和平時要立足于戰争;在戰争時間上,要有長期打算;要進行主力、地方武裝和遊擊隊三者結合的運動戰,反對拼命主義,克服大機關、大後方作風。他組織領導了東北地區大兵團作戰中的政治工作。

  
      1947年,羅榮桓為了加強了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部隊中推廣第3縱隊訴苦教育的經驗,經過訴苦和新式整軍運動,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的階級覺悟,增強了戰鬥意志。這一經驗後經毛澤東批示在全軍推廣。一時我軍廣大指戰員和戰士們的階級覺悟空前提高,士氣旺盛,鬥志昂揚,紛紛請戰,要求上前線殺敵立功。部隊的作風、紀律和團結都大大地前進了一步,為遼沈戰役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1947年,我東北野戰軍發動了夏秋冬季三次攻勢,殲滅蔣軍30萬人,解放了廣大城鄉,迫使50萬蔣軍龜縮在長春、沈陽、錦州及附近據點。為了全殲東北之敵,加快整個解放戰争的進程,中央軍委指示東北我軍馬上做好南下作戰的準備。但是,當時擔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林彪,卻不願南下,反而在4月的吉林會議上,提出了“練好兵,打長春”的口号。5月間,林彪又命令兩個縱隊去打長春機場,沒有成功,又提出“久困長圍”的口号,緻使部隊徘徊于長春、沈陽之間,幾個月無所作為。對于林彪的做法,羅榮桓不滿意,多次嚴肅勸他率部南下,中央軍委也多次來電批評,但此時林彪兼任東北局書記和政委,對羅榮桓的規勸根本就聽不進去,羅榮桓隻好提議召開東北局常委會讨論。

  
      會上,林彪再次強調圍困長春的方針,說目前長春糧食已十分困難,再圍下去,敵人必然會突圍,我們可以圍而殲之。

  
      羅榮桓說:“糧食缺乏,餓死的是老百姓!敵人有空運,糧食彈藥都不缺!我們再圍下去隻會浪費時間。中央軍委的幾十份電報都要求我們南下作戰。如果我們不執行‘關門打狗’的指示,讓衛立煌集團40多萬人跑掉,不論跑到那裡,都會給今後的全國解放增加困難。”

  
      常委們一緻擁護南下打錦州的方針。林彪無奈,隻好同意給中央拍電報,彙報東北局常委會讨論的結果。可是7月22日給軍委的電報發出後,林彪又借口糧食困難,汽油不足,西線鐵路被大水沖壞等等理由,仍然按兵不動。

  
      羅榮桓堅決擁護南下方針,他日夜忙着指揮戰勤工作,想盡一切辦法,在冀熱遼地區準備了1億斤糧食,足夠幾十萬部隊食用,準備了足夠的彈藥、汽油、被服,作為後勤保障等。

  
      可林彪仍然要等西線鐵路修好才動,甚至向中央提出要華北楊成武兵團先包圍大同,牽制傅作義的兵力,東北部隊才能南下。

  
      8月間,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從東北撤退、确保華中,堅持沈陽到10月底,同時作好根據時局變化從沈陽撤退的方針。

  
      軍情急迫,中央軍委又來電指出:你們100萬大軍的行動怎麼能取決于楊成武幾萬部隊的行動呢?傅作義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不會認真出關增援,我軍要迅速南下,否則就要贻誤戰機!

  
      到這時,林彪仍然不聽,他賴在哈爾濱南面的雙城,強調要等西線鐵路修好後才能行動。

  
      9月7日,毛澤東親自發來了《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令,要東北解放軍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在9月、10月兩個月内,殲滅錦州、榆關至唐山一線的敵人。并勉勵東北部隊,要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在長春、沈陽之敵傾巢援錦時,争取将衛立煌全軍就地殲滅!

  
      毛主席發來了命令,林彪不敢再違抗了,下令叫六個縱隊和三個獨立師,向錦州外圍進軍,仍留六個主力縱隊和十四個獨立師,在長春、沈陽附近和沈陽以南地區徘徊。這時,中央軍委來電報指出平分兵力的部署是不對的,特别是幾個主力縱隊太靠近沈陽,這樣,沈陽之敵就不敢出來增援,會影響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

  
      林彪接電後,心中不快,問羅榮桓的看法。羅榮桓說:“毛主席和中央高瞻遠矚,就是要我們迅速拿下錦州,回師殲滅沈陽出來增援之敵!應該把更多的兵力調到錦州前線,讓沈陽的敵人能放心出來。”林彪擔心地說:“想得不錯,但錦州也不是紙糊的,裡面有十幾萬敵人,工事堅固、火力很強。萬一一時打不下,葫蘆島的援兵打過來,沈陽之敵再西進,我們就要吃大虧!”羅榮桓說:葫蘆島和錦西的援兵,一定要堵住!我想叫2縱5師和3縱趕到義縣,讓4縱迅速南下,搶占塔山和西海口,阻擊葫蘆島方面的敵人!最後林彪同意了,與羅榮桓等人率部南下參加了遼沈戰役。在攻打錦州的戰鬥中,羅榮桓也幾次提出攻打方案,使我軍勝利占領錦州。我軍拿下錦州後,長春守敵成為甕中之鼈,被迫起義,我軍乘勝進行遼西戰役,将國民黨廖耀湘兵團10多萬人悉數殲滅,不久,揮師解放沈陽,取得了遼沈戰役殲敵48萬人的重大勝利,東北全境宣告解放!

  
      這樣,羅榮桓在遼沈戰役中,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軍委關于先打錦州,把國民黨軍封閉在東北境内予以全殲的戰略決策,為奪取遼沈戰役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8月,羅榮桓任東北軍區第一副政委兼東北野戰軍政委,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戰軍第一政委,作為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委員和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政委,參與指揮平津戰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談判。1949年6月,羅榮桓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華中局(後為中南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後為中南軍區)第一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榮桓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1950年被任命為人民解放軍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總幹部管理部部長。1954年,羅榮桓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4年任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在全國解放後新時期的軍隊建設中,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我軍在新時期的建設工作。他在領導全軍政治工作中,強調發揚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保證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并主持制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提出“系統的、聯系實際的、穩步前進的”部隊教育理論方針,為新時期的我軍建設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60年代,他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強調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反對林彪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庸俗化。

  
      早在最艱苦的年代,羅榮桓就積勞成疾,但得不到及時的治療,以後一直長期帶病工作,終于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1963年12月16日逝世。羅榮桓逝世後,毛澤東悲痛萬分,幾天幾夜不能入眠。一天深夜,毛澤東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七律・吊羅榮桓》: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裡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這是毛澤東對羅榮桓軍事生涯高度的概括和評價,也寄托了毛澤東對他最大的哀思,羅榮桓元帥的英靈自可含笑九泉了。

  
      作者點評

  
      羅榮桓,我國十大元帥之一,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我軍的卓越領導人。正如毛澤東所評價的:“他數十年如一日,忠于黨的事業,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一生,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堪稱典範。”羅榮桓元帥為中國人民革命戰争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備受全國人民愛戴,全軍指戰員尊敬,他高瞻遠矚、放眼全局的戰略眼光,堅決果斷、機動靈活的指揮藝術,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的工作作風,平易近人、愛護幹部的長者風範,身患重病仍堅持工作的忘我精神,深深地刻印在中國人民的心底。

  
      羅榮桓善于把理論、信仰轉化為艱苦奮鬥的實際行動。他從革命軍隊中最基層的連隊幹部做起,與廣大戰士同甘共苦,在戰鬥中身先士卒。羅榮桓能成為出色的政工幹部,後來又成為軍内的“政治元帥”,首先在于他自身的模範作用。羅榮桓從井岡山時期任連隊黨代表起,一直擔任人民軍隊的政治領導工作。羅榮桓從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政治幹部熟悉基層、了解戰士的重要性。他愛兵惜将,赢得了官兵的深深敬重和愛戴。在長征路上,他曾把自己的馬讓給“紅小鬼”騎,而自己步行。他也曾背着生病的戰士過草地。他樂意和大家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難。

  
      羅榮桓同志不僅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寬廣的胸懷,在革命的艱難時期還充滿着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羅榮桓同志不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一位優秀的思想政治幹部,還是一位能機動靈活指揮軍隊的優秀軍事領導人。在抗日戰争沂蒙戰場上,他帶領我軍捕捉戰機,全殲日軍長田敏江大隊。他機智地帶領我軍巧破重圍,勝利粉碎日僞軍5萬人對沂蒙山區根據地的瘋狂掃蕩。

  
      羅榮桓同志長期從事我軍的政治工作,他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并且要求每個政治工作者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人、對事采取科學分析的态度。在我們黨的曆史上,曾幾次發生過肅反擴大化的錯誤。羅榮桓同志總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仗義執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保護了大批革命幹部。如抗日戰争時期,羅榮桓剛得知王鳳鳴在湖西支隊大搞逼供訊,搞肅反擴大化,槍殺了不少八路軍幹部,并逮捕了該支隊副支隊長兼第4大隊大隊長梁興初,便立即策馬帶着警衛部隊趕到湖西,嚴厲制止了王鳳鳴等人的嚴重錯誤行為,營救并解放了梁興初等一大批黨的幹部。解放戰争時期,羅榮桓同志堅持從東北的實際出發,堅決貫徹毛主席、黨中央制訂的南下北甯線攻打錦州的方針,與林彪展開針鋒相對的鬥争,迫使林彪率軍南下,一舉解放錦州,最終赢得了東北全境的勝利。羅榮桓同志逝世後,張愛萍将軍曾在《痛悼羅元帥》一詩中寫道:“馬列畢生志,主席思想深。”高度贊揚了羅帥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态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時期的軍隊建設的過程中,羅榮桓始終堅持黨對我軍的絕對的領導權,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我軍的政治思想工作,堅持政治工作是我軍的靈魂和生命線,為我軍在新時期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羅榮桓是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又是個平凡的人;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員、卓越的政治家,又是個普通的戰士。他一生對革命無限忠誠,為人民鞠躬盡瘁。他光輝的一生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