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唐名将李愬
學業奇襲,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力挽狂瀾,拯救大唐國運近百年。而他的成名之戰,更是中外軍事史上最為經典的奇襲戰之一。那是一個寒風暴雪的夜晚,他親自率領着9000名精銳士兵,一路向東進發。将士們無人知曉隊伍究竟要開往何方,他隻下達了一道命令:“什麼都不要問,什麼都不要管,一直往東走!”經過強行軍60多裡後,他們終于抵達了淮西藩鎮的老巢——蔡州。猶如神兵天降,一舉殲滅守軍,生擒賊首吳元濟。這位統軍将領便是李愬,正是三十年前平定泾原兵變、收複長安的名将李晟之子。
李愬出生于一個将門世家,他的父親李晟是唐朝中期的着名将領。由于父親的功勳卓着,李愬自幼就受到朝廷的封賞,擁有了一定的官職和地位。然而,命運對他并不寬容,他的生母早早離世,年幼的他隻能依靠養母王氏的養育成長。
王氏對李愬視如己出,給予了他無盡的關愛和教育。不幸的是,王氏也在不久後離開了人世。按照當時的禮儀規定,因為李愬并非王氏的親生兒子,所以李晟命令他穿着與王氏關系相對疏遠的喪服來表達哀思。但是,李愬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堅持要穿上為生母所穿的喪服。李晟被他的堅定和深情所打動,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
公元793年,中堂名将、被譽為“萬人敵”的李晟因病去世。作為李晟的兒子,李愬深感悲痛,決定在父親的墓旁守孝。唐德宗擔心他過度傷心影響身體,特意下旨命他回家休息一晚,但李愬卻不願離開,匆忙趕回到墓地繼續守孝。德宗了解到他的決心,便允許他服滿喪期。
喪期滿後,李愬被任命為右庶子,并随後出任二州刺史。由于他在治理地方時表現出色,屢次得到晉升,最終擔任了太子詹事一職。李愬不僅在政治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還具備非凡的軍事謀略和高超的騎射技藝。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他成為了唐朝時期備受矚目的人物。
自公元814年開始,唐朝面臨着藩鎮割據、肆意妄為的局面,而唐憲宗李淳一直以來都有平定藩鎮、統一天下的志向,因此多次對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用兵,但長期作戰卻未能取得顯着成果。直至公元816年,李愬主動請求前往淮西前線效力。
當唐憲宗得知李愬請求出戰時,内心其實并無把握。盡管李愬出身将門,但他此前所擔任的多為閑職或治理政事的文官,從未有過軍事經驗。然而,宰相李逢吉對李愬的才能表示認可,認為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并極力向憲宗推薦。最終,憲宗任命李愬為隋唐鄧三州節度使,負責西路軍的統帥工作。
當李愬滿懷壯志地抵達淮西前線後,他發現由于西路唐軍多次戰敗,軍隊中的士氣十分低落,将士們普遍存在怯戰情緒。這使得李愬面臨巨大的挑戰,但他并未氣餒,而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李愬對将士們說道:“天子深知我為人慈愛且有耐心,特意命我前來安撫諸位。至于作戰之事并非我所擅長。”衆将士聽後十分欣喜,然而李愬的親友卻心生不滿和疑慮。于是,李愬解釋道:“前任統帥消極怯戰,吳元濟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如今聽說換了将領,我不想讓他有所警惕,故而故意示弱,目的就是要讓叛軍放松戒備。”
給叛軍放完煙霧彈之後,李愬開始整頓軍紀,遣散軍中的歌女和樂器,不再設宴奏樂。他還親自探望受傷的士兵,與心腹們精心策劃着襲擊蔡州的計劃,意圖出其不意。同時,他上表朝廷請求增派兵力。憲宗立刻從其他戰區調配了兩千精銳騎兵交給李愬。
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李愬派遣的偵察騎兵成功擒獲了敵軍的骁将丁世良。丁世良曾多次擊敗唐軍,将士們對他恨之入骨,紛紛請求将他嚴懲以祭奠戰死的弟兄。
李愬見丁世良如此堅決,心中暗自欽佩,隻好答應了他的請求。丁世良既不求饒,也不畏懼,展現出身雖死、不可毀其節的堅定态度。李愬不禁贊賞地說道:“丁世良真乃大丈夫也!”随後,他親自為丁世良松綁,并奉為上賓。
丁世良也是個識趣的人,明白此時正是自己表現的時候,于是主動請求為李愬效力。李愬欣然接受,任命他為捉生将。丁世良深知自己作為降将,需要立下赫赫戰功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于是積極地向李愬獻計獻策。
當時,李愬正計劃攻打文成山。文成山的守将吳秀林是無元濟的得力幹将,而給他出謀劃策的則是陳光強。陳光強有一個緻命的弱點,那就是喜歡獨自出戰,打仗時總是沖在最前面。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丁世良對李愬說:“讓我去擒獲陳光強,以此逼迫吳秀林前來營救。”李愬聽後,點頭表示同意。
沒過多久,機會終于來臨。丁世良不負衆望,成功生擒陳光強歸來。幾天後,吳秀林得知陳光強被擒,擔心他的安危,率領文成山的三千兵馬投降了李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歸降後,李愬不僅沒有殺他,反而給予他優待和重用,并将自己準備襲擊蔡州的計劃告訴他,詢問他的意見。吳秀林回答道:“想要攻取蔡州,非用骁将李佑不可。”于是,李愬設計生擒了李佑,并且不顧衆人反對,免除其死罪,加以優待。就這樣,李佑也得到了李愬的重用,經常參與商議和演習攻打蔡州的計劃,甚至常常讨論到深夜。李愬善待降将,并且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這也得到了回報。這些降将們都感激涕零,紛紛表示願意效忠于他。此外,李愬還秘密招募了3000名死士,每天親自訓練他們,作為奇襲蔡州的主力部隊。同年9月28日,李愬準備攻打吳方縣,諸位将領都說:“今天是收網日,不利于行軍打仗。”李愬便對大家說:“我們的兵馬數量本來就不占優勢,如果正面交鋒,肯定會吃虧。所以,我們必須出其不意,才能取得勝利。”
就在今日,乃是收網日,敵軍定會放松戒備,此時便是我們進擊之最佳時機。随後,李愬親自率領軍隊出發,果不其然,他們成功攻克了無妨外城,斬首一千餘級。内城的兵馬見狀,不敢輕易出戰。于是,李愬率兵撤回,以誘使吳方兵馬出動。果然,淮西将領孫憲忠中計,率兵追擊。李愬見此情景,立即跳下馬來,下令道:“有膽敢退卻者,一概斬殺!”士兵們立刻回軍作戰,并成功斬殺了敵将孫獻忠。通過這一場場小規模的勝利,唐軍将士們逐漸恢複了士氣與信心,同時也為後續攻打蔡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和十三年(公元八百一十七年)九月,李佑經過一番探查得知,淮西的精兵強将都被調往了前線和邊境地區,而負責守衛蔡州的士兵都是些老弱病殘。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便向李愬進言道:“現在襲擊蔡州的條件已經成熟,可以直接攻打西城,一舉擒拿吳元濟!”李愬深以為然。
十月初十,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李愬命令李佑率領三千名敢死隊員作為先鋒部隊,自己則親自率領三千名将士作為中軍,同時命令李進城率領三千人殿後。整個軍隊悄悄地向蔡州進發。這次行動的計劃非常保密,除了個别将領之外,全軍上下都不知道此次行軍的目的地和任務是什麼。李愬下達了嚴格的命令,要求士兵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要管、不要問,隻需一直向東行進。
軍隊在夜間行進了三十裡後,到達了張柴村。他們稍作休整,然後李愬下令全軍立即出發。此時,諸将紛紛感到疑惑不解,他們聯名上書詢問軍隊要開往何處。直到這時,李愬才正式宣布:“我們要進入上書詢問軍隊要開往何處。
此時夜深人靜,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天地間一片蒼茫。士兵們被嚴寒折磨得精疲力竭,馬匹也凍死在路上,但他們仍堅持前行,不敢違抗軍令。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唐軍強行行軍三十五裡,終于抵達蔡州。自吳少誠抗拒朝廷命令以來,唐軍已經三十多年沒有來過這裡,因此蔡州守軍毫無防備。李佑帶領敢死隊,在城牆上鑿洞,身先士卒,登上城頭,殺死守門士卒,打開城門,迎接大軍進城。李愬進入城中後,一面派人攻打崖城,一面安撫淮西前線大将董重質的家屬,并讓他的妻子前往朝祥。不久,董重質獨自騎馬來到李愬軍中投降。武元吉失去了軍隊回援的希望。次日黃昏,唐軍攻破崖城,活捉賊首張無緣己。同一天,淮西各州陸續有兩萬多人歸降。至此,淮西已經平定。淮西方陣的平複,令天下各方陣大為震動。
元和十三年(818年),承德王承宗主動歸附朝廷,而與此同時,平度節度使李師道卻再次反叛。面對這一情況,李愬率領軍隊與叛軍連續激戰11次,成功俘獲叛軍将領50名,俘殺叛軍上萬名,并攻克了平度重鎮金鄉。次年,他又接連攻占平盧多地,叛亂終于被平息。其他方鎮見狀,紛紛主動向朝廷上表,稱臣納貢,表示願意歸順。至此,全國藩鎮割據的局面終于結束,唐朝重新恢複了統一。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八百二十一年,幽州、鄭州等地再度爆發叛亂。此時,李愬正欲帶領其父曾用過的寶劍出征,但突然患上重病。穆宗得知此事後,立刻派遣他人接替李愬的職務。最終,在李愬返回洛陽後,于當年十月病逝,享年49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尉,并賜谥号“武”。
回顧李愬的一生,他為官盡心盡力,政績卓越。作為一名将領,他善于治軍,作風嚴謹,對待将士寬厚有加,深得軍心。對于那些有聲譽的人,他大膽任用,尤其是對降将更是信任有加,因此能夠了解敵軍的情況。此外,他還重視人才選拔和培養,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了唐朝的發展和繁榮。在他去世後,人們對他的功績和品德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是一個傑出的官員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