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請求撈回蘇轼,計劃攻打倭國,作業你是什麼貨色……
北宋。
巍峨的皇宮大殿,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棂灑下,勾勒出莊重的輪廓。
王安石神色凝重,毅然向前一步,意想不到地率先跪下。
蘇轍有些驚訝,但也緊跟其後,挺直脊梁目光堅定。
随之身後一大片臣子齊刷刷地跪下,衣袂摩挲之聲在寂靜的大殿中顯得格外清晰。
“……”
王安石微微仰頭,語氣懇切:“陛下,蘇轼才情絕世,忠君愛國之心日月可鑒。”
“如今外放,實乃朝廷之失。”
“臣懇請陛下召回蘇轼,使其能重回汴京,為陛下、為江山社稷再展其才!”
蘇轍附和道:“陛下,家兄蘇轼一心為民,雖曆經波折,卻從未改其志。”
“懇請陛下恩準,将其調回汴京,讓他繼續為國家效力。”
兩人一唱一和,言辭無比懇切。
衆臣子齊聲高呼:“陛下,召回蘇轼,乃國之幸事,民之福祉。”聲音在大殿中回蕩,如洪鐘大呂振奮人心。
“......”
宋神宗看着眼前這一幕,神色複雜地陷入沉思......
一個盤點的功夫,怎就那麼多人為蘇轼請求上書了?
還有,司馬光你也跟着跪是幹什麼?!
“……”
敢情他現在成罪人了……?
宋神宗( T_T)\(^-^ )蘇轼
……
永樂年間。
北美洲糧食完成。
朱棣打開小本本,左看,右看,橫豎看,倭國排第一。
唉,怎的就如此吸引他呢。
小小倭寇,真是……
欠收拾。
“朕有意征伐小小倭寇,衆卿可有良策?”
一位老将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陛下,倭國遠隔重洋,海戰乃是關鍵。”
“也可先派細作潛入,打探其兵力部署、地形地貌,以便我軍制定精準戰略。”
“再者,可聯絡周邊對倭國有怨隙之國,許以好處,共同出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糧草軍需務必籌備充足。可從沿海各州縣征調,确保大軍無後顧之憂。”
“且要選拔勇猛善戰之将,嚴格訓練士卒,方能戰無不勝。”
衆人各抒己見,大殿内議論紛紛,朱棣微微颔首,表示倭國好日子終于到頭了。
太子朱高熾吭哧吭哧抓緊搞錢。
明朝時期沿海地區,本身加強了軍事防禦和巡邏,增加兵力和戰船的配備。
這樣既可以應對可能來自倭國的海上威脅,也能夠在必要時迅速組織起反擊力量。
同時,對沿海的軍事指揮和防禦體系進行了整頓和優化,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而其他各王朝都沒閑着。
造船的造船,收拾的收拾,弄水泥的弄水泥。
忙得不亦樂乎。
……
唐朝。
自家發展起來好了。
該想想收拾家門口了。
看着眼前分布的地圖,二鳳表示好糾結。
先打倭國?
還是先打新羅?
“唉,衆愛卿你們是如何看……”
程咬金:“先打新羅!”
他現在可還記得泡菜國說自己祖宗曾射瞎過陛下,還讓他們的大唐陛下下跪求饒。
簡直不可饒恕!
“必須先打新羅!”
李靖:(?_?)
尉遲恭:o(︶︿︶)o
秦瓊:(°_°)
見其他将軍毫無異議,李世民當即拍闆決定先攻打倭國。
不等程咬金反應,李世民随即便與李靖等人開始商議對策,如何海上攻打倭國。
程咬金:。。。
敢情拿他做篩選呗…
等商議結束後,衆大臣回去途中,程咬金抓準時機上去問李靖。
“你們剛剛為何不說話?”
“……”
“難道是陛下早已有此想法?”
“……”
“那為何還要詢問我們啊?”
“……”
終于,李靖扭頭看了他一眼。
“你就沒發現陛下的目光從未離開過倭寇嗎?”
“有嗎?”程咬金抓了抓腦袋,Σ(?д?lll)
“……”
“但先打新羅不是更……”
“目前已知信息來說,倭國對我們未來産生的威脅更大,孰輕孰重陛下自有定奪。”話落,李靖不再言語。
他有種預感……
倭國所謂的入侵,絕不會那麼簡單…
……
江城。
時錦初看着電腦深吸一口氣,删删改改又删删,精神狀态徹底瘋魔。
(時霸總上線~)
“作業你是什麼貨色你自己清楚!”
“要不是我媽想報成績,我是絕對不會碰你的!”
“真是不知廉恥,為了和我搞出成績不惜爬上我的書桌!”
剛進宿舍的周昕雨就看見她在抽風,直接來了句,“你是不是有病?”
時錦初:QAQ
“好神經啊你,一股子油味。”
“……”
她再也不玩抽象了。
沒人能懂她的幽默。
還有,真有人把她當傻逼。
心疼自己0.0000001秒。
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得到了近視的眼睛,側彎的脊柱,死掉的屁股,扭曲的手指。
脆弱的胃,衰弱的神經,空空如也的腦袋,站起來就兩眼一黑的身體,一個不太像樣的成績。
還有一顆恨所有人的心。
時錦初仰頭45度角,深深陷入沉思……
“诶,你猜我剛去幹嘛了?”
“幹嘛了?”
“就是你們班長啊,她找我問一些問題。”
“什麼問題?”
“就問了我一些鄉鎮地區的經濟和政策。”
時錦初撓撓頭,她問這個幹什麼?
“人家内容都準好了,你自個抓緊吧。”
時錦初:???( ? _ ? )
天殺的,怎麼一個個都那麼卷!!
接下來,時錦初抓緊完成作業,而諸天萬界雖是有些奇怪天幕許多沒出現,但是日子依舊不緊不慢地向前。
……
時光悄然流轉。
十天的光陰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
時錦初終于把作業剪輯好,重複檢查了好幾遍,忐忑地把視頻上傳給導師,再把作業更新到B站。
“天靈靈地靈靈,求作品點贊十萬!”
《假如把曆史濃縮成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