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蘇轼的一生,倒黴兜兜轉轉被貶之路,王安石變法
“41歲這一年,蘇轼開始在徐州擔任知州,當時黃河在曹村決口、河水泛濫,洪水彙聚在徐州城下。”
“暴漲的洪水不時洩出,城牆即将被洪水沖毀,蘇轼帶領人拿着工具開始修築長堤,搭建草屋住在城牆上,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因為常年的治理水患,蘇轼還有一個經常被大家忽視的頭銜,水利專家!”
“但一年後,蘇轼寫給宋神宗的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謝上表》卻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作為詩人的蘇轼,筆端經常會帶有一些感情色彩,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
“就是這些詞語被新黨人所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時間朝廷内一片倒蘇之聲。”
“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轼便被禦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曆史上着名的烏台詩案。”
“随着新黨們非要置蘇轼于死地,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轼政見相同許多元老紛紛上書,就連王安石和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谏宋神宗不要殺蘇轼。”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蘇轼下獄後的一百零三日,這場詩案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國策得到從輕發落。”
“被貶黃州後,蘇轼起初沒地方住,當地市長徐君猷借給他江邊的一個驿站臨臯亭居住。”
“他以樂觀的心态面對困境,自我調侃:
——臨臯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轼被貶至的官職并無實權,經此一役變得心灰意冷,心情郁悶的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詩》、《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
“以此來寄托他谪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他還會帶領家人開墾城東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蘇轼在這時起的。”
“他還發明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東坡肉,并寫下《豬肉頌》介紹其做法。”
“直到48歲時,蘇轼才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奉诏到汝州就職,但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轼的幼兒不幸夭折。”
蘇轼:“???”
“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轼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就在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宋神宗卻突然駕崩,在常州居住的蘇轼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且遠離了京城的政治紛争。”
“蘇轼便将常州選擇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後便以宋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49歲的蘇轼也重新被啟用。”
“不久後升翰林學士,但當蘇轼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排擠王安石集團的官員後,認為他們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
“于是他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遭誣告陷害。”
“蘇轼至此既不能容忍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此隻好再度自求外調。”
“在此之後,蘇轼在杭州任職,将自己比作唐代的白居易過着惬意的生活,然而55歲時蘇轼又被召回朝,又再次被調出京。”
“始終無法迎合上級的蘇轼晚年再度被貶至惠州。”
Y:【蘇轼是真不會做官。】
@C~: 【但他會吃,性格也豁達呀~】
月亮打西邊出來: 【适合,雖然一貶再貶。他适合當地方官。】
【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把那個地方治理的有條有理,他很受當地的百姓的愛戴的,有很多蘇堤蘇祠流傳下來,最出名的當屬西湖了。】
【隻是他不喜歡玩勾心鬥角的,但不妨礙他是個好官。】
奇迹降臨: 【我記得他,王安石得勢反對王安石,王安石失勢又出來挺王安石(哭笑jpg】
?:【王安石變法太激進了。】
十六七: 【蘇轼是有一些反骨在身上的,變法的時候他跳出來反對被貶,變法失敗了他又跑出來支持變法,然後又被貶。】
福州理: 【曆來變法的人都沒什麼好下場,王安石不錯了。】
彈幕因為王安石變法争論不休,亦有點名司馬光守舊派等等,但更多人認為王安石變法導緻的後來一切。
……
北宋。
朝堂一片寂靜。
“……”
新舊黨兩派默默看向宋神宗,他輕咳一聲,莫名有些尴尬。
他知道高太後傾向于保守的治國理念,她更尊崇祖宗之法,認為王安石變法過于激進,對傳統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造成了較大沖擊。
高太後代表了舊有勢力的利益,包括一些大地主、大官僚等。
王安石變法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如方田均稅法、免役法等都讓他們損失慘重。
所以如果他死後,高太後為了維護這些勢力的利益,選擇反對變法并進行清算,宋神宗竟是一點都毫不意外。
“……”
咋看自己理虧呢…
底下王安石低垂着眼簾,讓人看不出他到底在想什麼。
他是一個很執拗的人。
21歲考中進士後,他多次拒絕入京為官的機會,不求功名利祿隻想做實事,希望能用行動庇護一方。
也正是那段時間,王安石看到了民間疾苦和宋朝制度上的弊端,不過是表面繁華,内裡早已積貧積弱。
朝廷内外危機四伏,急需改革力挽狂瀾,想要變法改革自然道路艱難,一路走來他早已坦然以對。
可現在……
正陷入迷茫之際,旁邊蘇轍Q了一下他。
“?”
“你看……”
王安石擡眼看向彈幕,隻見兩條金燦燦的評論悠悠飄過~
宋·蘇轼:【弟,撈撈……】
【王荊公,要不你也一起撈下…】
宋神宗:“……”
蘇轍:“……”
王安石:“QAQ?”
司馬光:不是,他就這麼水靈靈的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