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永樂大典》流失在日不落博物館,細想便細思極恐…
明·朱棣【混賬,竟然給朕改廟号成祖?!】
明·朱棣:【不孝子孫!】
朱棣無能狂怒。
而罪魁禍首呢?
笑死。
嘉靖根本不敢吱聲。
“1402年,43歲的朱棣正式登基稱帝,改元永樂。”
“廢除建文年号,将一切政令恢複到了洪武時期。”
“朱棣登基後首要大事就是安撫宗室,多加封賞,同時逐步削除藩王的兵權,使他們變成富貴閑人,無法對皇位産生威脅。”
“這樣雖然能讓皇位在自己的子孫中傳承,但卻給明朝留下了巨大的财政負擔。”
“自明朝開國,朱元璋就有了遷都到北方的想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實施。”
“到了朱棣這裡,經過三十年的休養生息,恢複生産,明朝的國力已經達到鼎盛狀态。”
“不久,朱棣下旨将北平升格為北京,開始為遷都做準備。”
“為了擴展朝貢貿易宣揚大明國威,自46歲開始,朱棣便派鄭和六下西洋,途徑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也是古代朝貢貿易的巅峰。”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次年,朱棣又下旨修撰永樂大典,這是集古代典籍大成的中國古代第一大類書。”
“全書總計卷,收錄圖書七八千種,但是由于戰亂等原因,保存至今的隻有幾百卷而已。”
“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大典》現今存世約四百多冊、八百多卷,總數不及原書的4%,分散于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
“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4冊,約占現存總數的一半以上。”
“?!”
……
永樂年間。
朱棣先是一愣,仿佛沒聽清一般,随後眼神中瞬間湧起震驚與憤怒。
他猛地站起身來,雙手緊緊握拳,青筋暴起。“什麼?永樂大典怎會流落至蠻夷之地?”
“朕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編纂而成的寶典,竟遭此劫難!”
其他人亦是如此。
朱瞻基:“永樂大典乃是皇爺爺心血之作,怎會流失到異國?!”
太子朱高熾更是痛心疾首。
那可都是用小錢錢編撰寫成的,怎的說丢就丢了?!
明朝一衆皇帝怒了。
光看後世彈幕評價,其他王朝也明白《永樂大典》的重要性,憤怒過後是冷靜的思考。
永樂大典乃是皇宮之中編撰。
異族人又怎會……
細想,便全是漏洞,又細思極恐…
分散至八個異國……
随着時間的推移,翰林院不乏監守自盜之人,除去戰火丢失,倘若是異族人打到皇宮……
“!”
北淵城的元溟:【永樂大典還在日不落博物館,真的太遺憾了……】
凡人百年: 【朱棣當初想 哪怕大明亡了,永樂大典也可以流傳後世,但他萬萬沒想到如今會成為外族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線索。】
van: 【朱棣如果知道他的盔甲寶劍都在外族人手裡,真的會氣死,是我們後輩無能……】
望舒: 【大家可以去看典籍裡的中國,裡面有一期永樂大典“珠還合浦,曆劫重光”】
孤走枯蒼道: 【永樂大典可以解釋很多未解之謎,是我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其中很多秘密被歐美學去後發揚光大,本質還是我中華文明!】
“在文化、外交都取得一番成就之後,朱棣又想着開疆擴土,派遣大軍遠征安南,将其納入明朝版圖之中。”
“但是由于吞并之後的叛亂此起彼伏,明軍疲于應付,最終于宣德年間撤出。”
“48歲這一年,鞑靼人南下犯邊,朱棣派邱福率十萬大軍北征,結果因輕敵而全軍覆沒。”
“……”
“朱棣得知後大怒,将邱福全家流放海南,在次年禦駕親征,率五十萬大軍出征漠北。”
“朱棣在當燕王時就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又有靖難之役的磨煉。”
“面對鞑靼騎兵遊刃有餘,在斡難河擊敗了鞑靼大汗本雅失裡,大獲全勝。”
老朱拍了拍朱棣肩膀,欣慰道:“好啊老四,這點跟咱像!”
朱棣被老爹拍的一個踉跄,面對老朱的少見溫柔,他驚恐擡頭,下意識脫口而出,“爹你莫不是被穿了?!”
“……”
《穿越》
《緊跟時事潮流》
朱元璋臉色一變,給了他一個暴栗,“我說老四,莫要在戰場上得意忘形!”
朱棣爽了。
這才是正常的老朱啊。
“……”
“然而另一支蒙古部落瓦剌的勢力不斷壯大,朱棣再次率軍親征。”
“在忽蘭忽溫大敗馬哈木,朱棣甚至親自率騎兵沖鋒在前,但是在回朝時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鬧的滿朝文武人心惶惶。”
“原來朱棣車駕到了南京後,太子朱高熾迎駕來遲,朱棣便借題發揮将東宮屬官打入天牢。”
“有敢為太子說話的也一并問罪。”
“而一向與太子不和的漢王朱高煦趁機落井下石,想鼓動朱棣廢掉大哥,但是太子手中還有一個殺手锏。”
“好聖孫朱瞻基。”
“朱高煦其人飛揚跋扈,仗着有朱棣的偏愛四處胡作非為,久而久之也讓朱棣十分不滿。”
“而太子雖然因身體肥胖不得朱棣喜歡,但是他的兒子朱瞻基卻很得朱棣寵愛,再加上太子長年幫助父皇打理政務,在文官之中風評甚好。”
“因此,雖然儲君之位坐得不安穩,但總是能化險為夷。”
“1417年,朱棣強令漢王朱高煦就藩青州,太子暫時成為這場争鬥的勝利者。”
“三年後,經過多年的準備,北京城終于營建完成,朱棣下旨遷都北京。”
“在遷都北京之後,朱棣的身體越來越差閉門不出,平日政務都交給太子打理。”
阿良: 【大明朝的太醫也是曆史上獨一份,能讓皇帝少子,甚至無子,而且死的不明不白的。】
重新想名字: 【有種說法,是故宮油漆重金屬超标,清朝時候皇帝反而不太愛在故宮辦公。】
沒頭腦: 【這麼說也有點道理,活得久的朱元璋在南京,朱棣在北京故宮也沒住多久,嘉靖在西苑,但是萬曆不好解釋啊】
吃蛆的正太: 【朱棣一輩子在外征戰,皇宮住的時間比在馬背上時間都短。而且活了64歲,在那個年代也算是高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