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魏延擔憂
“好吧,但是有一個前提,若人家不同意借,絕對不可以用強,尤其是翼德,你得聽着。”
劉備隻能勉為其難,兩害相權取其輕。
“知道了大哥,我會督促三弟的。”
關羽怕劉備反悔,趕緊表态道。
說完,關羽和張飛對視一眼後,二人昂首闊步走下了城樓,他們的身影高大挺拔,仿佛能夠頂天立地一般,每一步都帶着沉甸甸的力量感,讓人不禁為之側目。
城樓上隻留下了劉備孤零零的一個人,仍然遙望着遠方,心中默默地嘀咕着:“子仲、公佑,你們快點回來吧,盡快帶回好消息......”
此時,一陣寒風吹過,掀起他的衣袍,卻吹不散他心中的焦慮,他知道,眼前的局勢十分危急,但他必須堅守城池,等待轉機的出現。
......
數日之後,魏延便率領後續部隊風馳電掣般地抵達了西陵北門外的官道上的那座堅固的營寨前。
這支後續部隊由親衛營和五溪營組成,兩營兵士軍紀嚴明,手持着鋒利的兵器,步伐整齊劃一,仿佛一片鋼鐵洪流,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堅毅和果敢,透露出一種無堅不摧的決心。
魏延身騎白龍馬,身姿挺拔,一身銀甲紅袍,腰間佩着鎮南劍,威風凜凜,宛如戰神降臨人間。
在陽光照耀下,魏延身上的銀色铠甲閃爍着耀眼的光芒,令人不敢直視。
他身後的旗幟迎風飄揚,上面繡着大大的"魏"字,顯得格外醒目。
蒯良、龐統、陳到、沙摩柯、田林等文武将領如同衆星拱月般圍在魏延身旁,一起緩緩進入到營寨内。
當魏延率隊到達營寨時,原本寂靜無聲的營地頓時沸騰起來。在鮑隆的領頭下,第三營士兵們歡呼雀躍,聲震雲霄,歡迎主公魏延的到來。
魏延輕輕勒住缰繩,白龍馬仿佛明白它主人的意圖,霎時便原地停了下來。
“末将鮑隆拜見主公。”
鮑隆很是興奮地跑了過來向魏延行禮,然後牽馬墜蹬。
“鮑将軍辛苦了,這營寨紮的不錯。”
魏延對鮑隆很是認可。
曆史上鮑隆是“荊南五虎”之一,能史書留名的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謝主公誇獎,這是末将分内之事。”
鮑隆内心歡喜,但卻表現的十分謙遜。
在鮑隆的帶領下,衆人來到了中軍大帳,而兵士們也進入早已準備好的軍營中休息。
“鮑将軍,這城中的江夏守軍可有什麼異常?”
等大家在中軍大帳中坐定,參軍龐統望着鮑隆問道。
“回參軍,自從末将率軍抵達城下,西陵城就一直城門緊鎖,并無兵馬外出。”
鮑隆将這幾天的情況和派出的斥候偵查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這樣看來,黃祖是做好了據城堅守的準備啊。”
龐統自言自語地說道。
魏延自信從容地坐在主位上,對于西陵的戰事一點也不擔心,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對了,有沒有江東軍的最新消息?”
魏延提起江東,原本平靜的面龐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他緊緊地皺起眉頭,眼中閃過一絲凜冽的寒光。
“主公,據軍機營禀報,江東水軍從柴桑出發,逆江而上,正緩緩地往鄂縣方向駛來,而蕲春方向還沒有收到江東軍的消息。”
龐統将最新的軍機營情報彙報道。
“主公,夏口東寨的水軍被黃祖抽調到了西寨,如今東寨空虛,若江東水軍過鄂縣,長驅直入,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東寨,那夏口的江防将會門戶洞開啊。”
蒯良想起在安陸的時候龐統說過,東、西兩寨的水軍合兵一處,便十分擔憂地說道。
“子柔先生别急,在下已經派軍機營将消息傳遞給甘甯将軍了,想必錦帆營應該已經有所防備了。”
龐統微笑着說道。
“為何沒有蕲春方向的消息?”
魏延聽到江上已經有所準備了,但他心中有點擔心前往蕲春方向監視江東兵馬的沮授父子,他們隻有數百騎兵,而蕲春大部是丘陵地帶,騎兵容易受到地形地勢的限制。
雖然沮授智謀過人,沮鹄也是骁勇之士,但面對的是周瑜、魯肅等天下一流的謀士,江東的将領也不乏勇猛無敵之輩......魏延愈想心中愈發擔心起來。
魏延心中一直有着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沮授能夠投靠自己,為此,他已經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對于沮授父子倆,他可謂是費盡心思,如今終于看到了一些轉機,如果此時他們出了什麼意外,那魏延肯定會後悔莫及啊。
畢竟,為了得到沮授這樣的人才,他付出了太多努力,怎麼能輕易放棄呢?如今一想到二人可能會有危險,魏延就感到一陣擔憂和焦慮。
“主公,蕲春方向的主要任務是監視江東軍,沒有傳回消息就證明在那個方向沒有江東軍,這也是個好消息。”
龐統看魏延面部表情凝重,故而寬慰道。
可是魏延心裡很清楚,那江東孫家一直以來都對江夏這塊地方虎視眈眈、垂涎欲滴,如果不是因為有黃祖鎮守在此地,恐怕這江夏早就已經姓孫了。
這次江夏動亂是江東的大好時機,柴桑方向,孫權必定會派遣大量的能臣猛将,而且肯定還會用上各種陰謀詭計和策略手段,企圖一舉奪取江夏這個戰略要地。
憑周瑜、魯肅之智,豈會放過西陵的東線陸上門戶—蕲春。
想到這裡,魏延不禁心頭湧起一陣後怕,但同時也激起了他内心深處的鬥志與勇氣。
“全軍聽令,進抵西陵城下,迫使黃祖投降,若是不降,全力破城。”
魏延想着盡快解決西陵戰事,然後再東進對付江東的兵馬。
“喏。”
大帳中的文臣武将紛紛領命。
可龐統心中卻十分疑惑,這西陵城堅固無比,又豈是說破就能破的,即使能攻下也會造成巨大的傷亡,這樣對于荊州軍而言也是得不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