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禅師論語禅解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禅解】
此章以“學”字為宗主,以“時習”二字為旨趣,以“悅”字為血脈。“朋來”及“人不知”,皆是“時習”之時;“樂”及“不愠”皆是“說”之血脈無間斷處。
蓋人人本有靈覺之性,本無物累,本無不說,由其迷此本體,生出許多恐懼憂患。今學,即是始覺之智,念念覺于本覺,無不覺時,故名“時習”,無時不覺,斯無時不說矣。
此覺原是人所同然,故“朋來”而樂;此覺原無人我對待,故“不知”、“不愠”。夫能曆朋來人不知之時,而無不習、無不說者,斯為君子之學。若以知不知二其心,豈孔子之所謂“學”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禅解】
為仁,正是“為人”;不仁,便不可為人矣。“作亂”之本,由于“好犯上”;“犯上”之本,由于不孝弟;不孝弟,由于甘心為禽獸。
若不肯做衣冠禽獸、必“孝弟”以“為人”。為人、即仁、義、禮、智自皆具足,故“孝弟”是仁、義、禮、智之本。蓋孝弟,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禅解】
“巧言”。口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處下手,則愈似而愈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禅解】
三事.隻是己躬下一大事耳。倘有人我二相可得,便不“忠”、“信”;倘非見過于師,便不能“習”。此是既唯一以貫之之後。方有此真實切近功夫。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禅解】
五者,以“敬事”為主。敬事,支從敬止功夫得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衆,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禅解】
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緻知”。“孝弟”、“謹信”乃至“學文”,皆格物緻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蓋“文”,是道統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實處,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若僅作“六藝”釋之,陋矣!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禅解】
“賢賢”,不但是好賢,乃步步趨趨之意。蓋自置其身於聖賢之列,此即學之本也。事親、事君、交友,皆躬行實踐,克到聖賢自期待處,所以名為“實學”。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禅解】
期心于大聖大賢,名為“自重”;戒慎恐懼,名為“威”;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為“學固”。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兢業惕厲,而暫覺遠迷矣。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
“忠”,則直心、正念、真如;“信”,則的确知得自己可為聖賢,正是自重之處。既能自重,更須親師取友,勇于改過,此三,皆對證妙藥也。故知今之悅不若己,憚于改過者,皆是自輕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禅解】
“厚”,是本性之德,複其本性。故似歸家。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禅解】
此可與“美玉章”參看。子貢以“沽”與“藏”為問,夫子再言“沽”之,隻是“待價”二字,便與尋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并“與”為問,子貢亦言“求”之,隻是說出“溫、良、恭、儉、讓”五字,便與尋常求法不同。
若竟說不求不沽,則與巢、許何别?若竟說求之沽之,則與功名之士何别?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顔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于度外,則知富強禮樂,春風沂水,合則雙美,離則兩偏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禅解】
此總就孝道上說。“觀其志”,觀其事父之心也;“觀其行”,觀其居喪之事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禅解】
“由之”,由其本和之禮也。“不行”者,廢“禮”而尚“和”,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禅解】
欲慎終者,全在謀始,隻貴“可複”、“可宗”,不必定複、定宗。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禅解】
“敏事”,如顔子之請事斯語,惟此一事,更非餘事也。“慎言”,即所謂仁者其言也切。從敏事處得來,不是兩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義,不求“安”、“飽”,是箪瓢陋巷家風,非顔子不足以當此,故惟顔子“好學”。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禅解】
子貢之病,在願息,文在悅不若己,故因其所明而通之,“告往”“知來”,全是策進他處。道曠無涯,那有盡極,若向樂與禮處坐定,便非“知來”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禅解】
自利則親師取友.必要知人。利他,則應病與藥尤要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