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北靜王之謎(2)
這個人物年齡比曹雪芹略大,他的形象、氣質應該就和《紅樓夢》第十四回、十五回所寫到的北靜王是一樣的。而且這個允禧後來他的谥号為“靖”——谥号,就是過去王公貴族死了以後,皇帝會給他一個最後的評價,用一個字,個别情況下可能用兩個字,多數情況下用一個字來蓋棺論定,這就是谥号——允禧去世後,他的谥号就被定為“靖”。北靜王的“靜”字,很可能就是從“靖”字演化過來,而且他後來封的是郡王,這個“郡”字和“靜”字也很接近,字音很接近,所以從這些蛛絲馬迹可以看出來,北靜王的生活原型,跟允禧很貼近。
生活當中這個原型,允禧,他和曹家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曹雪芹寫《紅樓夢》,像天香樓這樣一個小說裡面的具體的建築的命名,和這個生活當中的人物,都是有關系的。
說到這兒,我必須把那個撂下的話茬再拾起來,因為有的聽衆朋友可能已經按捺不住了,說你剛才不是說了,還有一個永,你現在又說允禧,允禧是和雍正一輩的人,年齡小,輩分大,而你說的永,這個永他是乾隆的兒子,他不是孫子輩嗎?從允禧往下算不是孫子輩了嗎?這兩個人物之間,有什麼關系啊?
永是允禧的孫子輩,你折算得非常準确,但他們倆确實有關系,非同尋常的關系。什麼關系?當這個允禧死了以後,他們家就絕後了。而當時乾隆上台以後,為了維護皇族的團結,實行了一個政策,“親親睦族”,就是皇族之間在他父親那一代,甚至他祖父那一代,結下的仇怨太深了,所以他一上台就覺得大家都是親骨肉,要去親近自己的親骨肉,要以親愛的一種态度和原則,來對待自己的親骨肉,睦族,睦就是“和睦”的“睦”,就是一個宗族裡面大家要和和睦睦地過日子。乾隆這樣做是對的,那個時候你不撫平前兩朝所留下的政治傷痕,你怎麼能夠鞏固自己的統治呢?你要鞏固你的統治,首先就要把上層團結起來,所以當時乾隆心很細,他發現他的一個叔叔允禧死了以後,家裡就沒有後代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就是這個永,過繼給允禧作為允禧的孫子。明白這個關系了吧,這兩個人後來就形成了真正的直系嫡傳的祖孫關系,所以這兩個人實際上先後在同一個王府裡面,承襲着同樣的爵位。因此這兩個人就都和曹家有關系,這個永雖然比曹雪芹小,但乾隆把他過繼給允禧顯然也不是偶然的、随便的,很小這個孩子就到他這個叔爺家裡面去玩兒過,應該也是一個喜歡吟詩作賦的人。後來永印行過《九思堂詩抄》,把他過繼給《花間堂詩草》的作者為孫子,的确再合适不過了。曹雪芹跟随曹去允禧府裡做客,在永過繼到這個府裡以前,他們應該就見過面,曹雪芹對此印象很鮮明,所以他後來寫書,就把他們祖孫兩個人,合并成為了一個藝術形象,就是北靜王。
大家知道北靜王這個角色出現以後,他有一段話,就是北靜王當時邀請賈寶玉到他的府邸裡面做客,他說,“小王雖不才,卻多蒙海上衆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頗聚,令郎常去談會談會,則學問可以日進矣。”他沒有政治野心,沒有奪取最高權力的欲望,但是呢,他在自己家裡面搞了一個政治俱樂部,各地來的高人名師可以在他那裡聚談聚談,這個在那個朝代從皇帝的角度是不允許的,是不能容忍的,不可以這樣的。但是,北靜王在書裡面,他就公開了自己有這麼一個特點,他經常招集各地來的高人到他的府邸裡面高談闊論,而且他還邀請賈寶玉去,而實際在當時的社會生活當中,允禧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經常在他的府邸裡面舉行詩會,他後來為什麼出詩集啊?一個人寫詩很寂寞啊,咱們看《紅樓夢》就知道了,是不是啊?大觀園一共沒幾個人,探春還要發請柬,給每個人寫一封信,把他們邀請來,組織一個詩社,那麼生活當中的允禧他有這個條件的話,當然要這樣做,所以就邀請了很多人去他府裡。估計在這個乾隆元年,曹家小康以後,曹,還有少年時代的曹雪芹,他們都去過,所以他們對允禧應該是很熟悉的,對他很仰慕的,并且和常到他的府邸來往的小孩永也是很熟的。所以曹雪芹最後就把這個允禧的形象和永的名字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書中的藝術形象北靜王。這個北靜王顯然在小說裡面就屬于我剛才說的義忠親王老千歲這一派的庇護傘,他本人可能對奪取皇權沒有什麼興緻,但是他的情感是朝義忠親王老千歲的餘黨這邊傾斜的。